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第三单元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第三单元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名扬中外、北宋、都城、热闹、摊位、骑马、形态各异、大模大样、跑买卖、半裸”等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通过一幅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
2. 背景知识:《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美。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美。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3. 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1.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 重点内容:课文内容、历史价值、艺术特点3. 难点内容: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欣赏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信息,进行深入研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同步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下册第12课《⼀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同步练习12*.⼀幅名扬中外的画2.连线。
撑船的⽣意⼈《⼀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段◆抓住中⼼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读课⽂第3~5⾃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个⽅⾯介绍这幅画的?(学⽣默读课⽂,做记号)⽣1:介绍了画中的⼈物多。
⽣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然段的中⼼句。
请⼤家再逐段读⼀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个意思表述清楚的?(学⽣再读课⽂)⽣1:写画中的⼈多采⽤的是排⽐的句式,课⽂⽤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吗?(课件出⽰,学⽣指认)⽣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的排⽐,⽤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想象的情景,把⼈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超,这⼤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12.⼀幅名扬中外的画⼀、⽤“√”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
撑船(chēnɡzhǎng) 作坊(zuō zuò) 溜达(liū liù)⼀乘轿⼦(chénɡshènɡ) 汴梁(xià biàn)悠闲(yōu yoū)⼆、多⾳字组词。
dōu()chuán()pù()都传铺dū()zhuàn()pū()三、选字填空。
泽择责选()()备光()⼸功宫拉()武()()殿蓝篮栏()⼦()天()杆貌冒茂()出⾯()()密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名声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传扬 ,⽐喻名声很⼤。
()2.从事⼿⼯制造加⼯的⼯场。
()3.泛指⼀个地⽅的⼈⽂特征和地质风貌。
()五、选择画线词语的意思。
(1)《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
“热闹”的意思是( ) A.使场⾯活跃,精神愉快。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接着较为详细描写了画面的内容,最后简单写了画的历史价值。
学习这篇文章要根据三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紧扣自学提示的要求与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感受名画历史价值及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过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学生抽象及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学生要从古画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些难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及好奇的年龄特点,采用画一画、找一找、填一填等,直观教学、图文结合、读书指导、情景创设这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了解名画主要内容,感悟名画风采,激发想象力,使学生置身名画情景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难点。
教学理念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通过自学课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一、揭题解题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古老的神话——(生齐答:盘古开天地),认识了一座闻名中外又坚固无比的石拱桥——(生齐答:赵州桥),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生齐答:名扬中外的画)。
(板题)。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说教学效果十一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学情我班三年级的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的条件有限,又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知之甚少。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说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难点: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五、说教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3. 学生能够感受画家张择端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特点。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相关知识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2.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汇。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长句和难句的朗读和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和视频)。
2. 课文朗读录音。
3. 小组讨论的工具(如小白板、便签纸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幅画的了解和感受。
新课内容1. 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 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清明上河图》。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
2. 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短文,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重点词汇和句子。
3.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
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汇。
2. 收集更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
3. 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zé dū gōng tān fàn lì zuō择都宫摊贩吏作tài lǘ cùn shèng lóng lán mào态驴寸乘笼栏貌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古文识字宫,甲骨文(宀,房屋)(多个窗口),像一座大型建筑开着多个窗口,造字本义:名词,多窗户的多楼层大型建筑。
吏,甲骨文(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又,执、持),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乘,甲骨文(大,人)(木,树杈),像一个人爬上大树,站在树杈上远眺侦察(参见“相”* )。
造字本义:动词,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
貌,甲骨文(白,是“冃”即“冒”的变形,帽饰、着装)(人)。
造字本义:名词,人与动物丰富而指名读要求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组词生了解古文本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识字解词,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方法,结合古文识字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各异的头部形象特征。
(4)多音字作zuō(作坊)乘shèng(千乘之国)作zuò(作业)乘chéng(乘法)都dū(首都)笼lóng(笼子)都dōu(全都)笼lǒng(笼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教案-第12课⼀幅名扬中外的画⼈教部编版《⼀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教材解析这篇课⽂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通过对画上⼈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全⽂共5个⾃然段,第⼀⾃然段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内容,⽬前保存的情况。
只有3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
第⼆⾃然段讲述了画上的众多⼈物,三教九流⽆所不包。
第三、四⾃然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第三⾃然段先概述画中的⼈物各有各的情态,接着在第四⾃然段中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突出了画作的“传神”。
第⼆⾄四⾃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的艺术价值,这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
第五⾃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课⽂的语⾔⾮常朴实,⽤⽩描的⼿法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第⼆⾃然段和第三⾃然段连续运⽤排⽐句式,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有做各种买卖的⽣意⼈,有留着长胡⼦的道⼠……”“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驴,有的推着独轮车……”如实地把画上⼈物及状态描述了出来。
第四⾃然段是⼀段细节描写,通过对骑马⼈、两头⼩⽑驴、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画作的细腻传神。
课⽂插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对应的是课⽂第⼆⾄四⾃然段的内容,有助于学⽣图⽂对照理解课⽂内容。
教学⽬标1.认识“择、都、宫”等14个⽣字,读准“都、乘”等3个多⾳字。
2.能从第⼆⾄四⾃然段中选择⼀个⾃然段,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内容和图画向别⼈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艺术魅力。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传统艺术的尊重。
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介绍《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 文本解读: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画作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达等。
-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欣赏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描述画作的主要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画作的艺术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画作《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高清图片或视频,PPT展示。
- 学具:学生自备绘画工具,用于艺术实践环节。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画作,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背景介绍:讲解画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3. 文本解读: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画作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4. 艺术鉴赏: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受画作的艺术魅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核心内容:画作的特点、艺术价值、作者情感- 关键词:色彩、构图、笔触、历史背景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感受或分析。
- 实践作业:尝试模仿画作的风格,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应用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
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
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
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
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
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
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
”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
水而上的一条木船。
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
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
画面中还表现了许多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市区街道热闹非凡,人物众多,个个形神兼备,极富情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这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安阳合称中国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上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居全国第三位。
在古代,这里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其他资料】(网络作品)
《清明上河图》配图诗八首(上)
文/完美
(图一)
青山隐隐碧水长,故国神游意彷徨。
孰料筝绳拴不住,千年一梦到汴梁。
(图二)
瑶池仙境正陶醉,丝竹声起在耳旁。
初到贵地难分辨,谁加新人谁家王?
(图三)
你方歌罢我登场,戏台虽小牵肚肠。
芸芸众生千百态,喜怒哀乐汇一堂。
(图四)
樯橹轻摇勤撒网,锄镰并举紧插秧。
春风初染上河岸,渔樵耕读各匆忙。
(图五)
湖光山色连一体,神韵无限入池塘。
千舟百舸竞相渡,恍若江南鱼米乡。
(图六)
才听纤夫号子响,又见流水向东方。
演兵场中观战马,石拱桥上看春光。
(图七)
莫问哪处笙歌起,谁管巷陌走牛羊。
舟船停摆缘何故,原是瓦肆酒旗黄。
(图八)
三教九流皆劳碌,兵学僧道农工商。
城门出入求生计,身上衣服口中粮。
课后作业
一、选字填空。
泽择责选()()备光()
弓功宫拉()武()()殿
蓝篮栏()子()天()杆
貌冒茂()出面()()密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名声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传扬 ,比喻名声很大。
()
2.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
()
3.泛指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
()
本文先是概说画面上的()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四、重点段落品析。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有的甚至只有()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从以上文段,你读出了什么?
五、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学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你想说些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选择责备光泽
拉弓武功宫殿
篮子蓝天栏杆
冒出面貌茂密
二、
1.名扬中外
2.作坊
3.风貌
三、
人物行业人物人物场景
四、
1.一寸黄豆人小清清楚楚
2.张择端画画太传神了,太细致了。
五、
中华传统文化太精彩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精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