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 路,横渡长江,占领 南京,结束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统治。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 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 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 “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为 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时间:1947年
土地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改革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三大 辽沈战役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 时间:1949年4月 战役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A.国民党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时间 目的 内容
意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1945.8—10
1946.1.10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
1945.10.10 双十协定
避免内战 和平建国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内战标志 粉碎 重点 进攻
著名论断 自卫战争
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D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 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

《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1

《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1

《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对战争经过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

3. 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理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黑板。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

3. 分析三大战役: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三大战役的共性与特点。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2.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解放战争的背景。

b. 分析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

c. 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 a. 解放战争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政策,导致全面内战爆发。

b. 三大战役意义:淮海战役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瓦解;渡江战役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29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过渡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29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过渡

准备:新政协的召开( 准备: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 年 月);中央人民政府第一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 次全体会议 过程 标志:开国大典( 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年 月 日
国内: 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国内:①取得了______________的 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 胜利, 纪元。 纪元。 意义 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 ②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 统一的道路 国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国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壮大了世界和平、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 会主义的力量, 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 取解放的斗争
____年底 年底, 1952 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 本好转 意义 工农业生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最高 水平 市场物价稳定, 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 了条件
二、过渡时期的后四年(1953~1957年) 过渡时期的后四年( ~ 年 (一)经济建设 背景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例如从经济上看,五种经济成分, 例如从经济上看,五种经济成分,即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 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其中 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见,从整体看, 可见,从整体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 社会主义社会,但它的政治、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 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不是普通的 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5张PPT)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5张PPT)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品输出
世界工厂” 霸主地位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大国兴衰
第二次工业革 全球经济一
世 界 市 场 19世纪末20 命;资本输出和 体 化 , 整 体 美 国 、 德 国 崛
最终形成 世纪初
商品输出
世界形成 起 , 冲 击 英 国
世 界 市 场 一战至二战 两次世界大战和 贸 易 保 护 主 霸主地位
3.第三次: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 束。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 量。
陷入困境 结束
经济危机
义盛行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大国兴衰
布雷顿森林体
战后资本
经济大危机和第
主 义 世 界 二 战 后 至 二次世界大战的 系(国际货币金 美国确立经济
经 济 体 系 20 世 纪 90 教 训 ; 第 三 次 科 融 体 系 ) 、 关 贸 霸主地位,西
形成
年代
技革命
总协定(国际贸 欧、日本重新
(3)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重建,世界 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 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
3.思想科技文化:现代科学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人类进入信 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发展。
〔拓展深化〕

2024-2025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项目实施计划 (1)

2024-2025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项目实施计划 (1)

《历史》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名称子项目名称学时培养目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21、介绍科目基本情况、学习目标、学习意义,是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必要性;2、了解史前时期中国文明遗存;3、了解夏商周的更迭与主要历史制度。

第2课: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21、了解春秋战国的基本史实:2、明白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因;3、学习诸子百家的基本理论要点;4、了解本时期的代表科技成就。

第二单元: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1、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2、学习秦朝大一统所实行的措施;3、学习秦朝灭亡的原因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1、学习汉朝的建立及稳固政权的措施;2、学习汉朝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3、了解汉朝的科技与文化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5课:泰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21、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情况;2、了解秦汉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3、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1、了解西汉末期后至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2、学习此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3、学习此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开发情况。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21、学习本时期的科技成就;2、了解道教及佛教的传播情况;3、学习本时期的文学及艺术成就。

第四单元: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21、学习隋朝的兴亡简史;2、学习唐朝的兴亡简史;3、学习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及民族交融情况。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21、学习隋唐时期经济情况;2、学习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3、学习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及成就。

第五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1、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2、学习南宋、金的和战与蒙古的崛起;3、学习元朝的统一。

第11课: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21、学习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历史;2、学习此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3、学习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

2+1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
立了榜
C 样”。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3、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 A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任务。
评价:1号或2号抢答 , 回答最好的奖1赞
小结:组内小结—展示—识记 2+2+1
辽沈战役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三 (1948.9——1948.11)
大 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战 战 (1948.11——1949.1)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重点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 3、知道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
导学提示一 任务: 自主学习
流程:速读—交流--展示—识记 1+1+1+1
时间: 1947年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目的: 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意义: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 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
温故知新 3
1全面内战爆发于什么时候?以哪一事件为标志?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哪一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时间是?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 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 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 成熟。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 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历史时空坐标

历史时空坐标
• 1948年战略决战。 •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国民党统治覆灭
• 人民共和国诞生,美国建立北约,德国分裂。
第十四单元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 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 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头七年党的路线,指导 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因而成功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争霸开始。1955年
•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奴隶主不 仅占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中国 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奴隶社会 的基本典章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礼乐文明维系的等级秩序瓦解。
• 铁器与牛耕加上水利兴修使中国封 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四分五裂走向 统一与中央集权,华夏族作为中华民 族主体与核心的地位日益确立。急剧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社会 生产力促使中国思想文化群星璀璨, 百家争鸣形成一道文化景观。
历史时空坐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奠基-----先秦 时期
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
建立,从此在黄河、长江两条巨龙的故 乡,中华民族的祖先告别了刀耕火种、 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时代,进入到以 国家产生为主要标志的文明社会。同 时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 的文明成果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唯有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一脉传承。
第三单元封建文明云遮雾罩----三国两晋南北 朝公元三世纪早期-----六世纪末220--581
• 国家分裂,多个政权并存,王朝更 迭频繁;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的循环 往复中曲折发展,江南得到开发,南 北经济差距缩小,民族大融合,动荡 的政局使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各文化 领域带有鲜明的分裂割据烙印与浓郁 民族融合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③按照《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所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

⑤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痛苦,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与国民政府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这是中共为尽快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新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①全面内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双十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③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昆明、重庆、上海、南京等地掀起争取和平和团结的斗争。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掀起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⑤民主党派也公开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

4.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追歼残敌三个阶段。

(1)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

①1946年6月至1947年春的八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1947年春至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为战略反攻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全国性反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三个时期。

①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是全国性反攻时期。

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③1949年2月至4月是渡江作战时期。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积极准备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1949年4月至1950年夏是追歼残敌阶段。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以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5.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及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抗战结束后,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

(1)由于准备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2)为了把独裁、内战、卖国合法化,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

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反内战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党派。

(4)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处于经济崩溃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6.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在政治上:①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②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③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④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⑤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题例剖析][例1]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C, 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1998年·全国)剖析:此题着重考查理解能力,作为宪法,只有经过正常的程序制定出来,才具有合法性,而这个宪法却是由独裁者操纵制定的,不可能具有民主宪法的性质,是伪宪法。

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源,即宪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案:B[例2]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1990年·全国)剖析:本题是大跨度、小切口的综合性比较题。

其切口是“土地问题”,时间则涉及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三个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

答好此题的前提是对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历史本质。

第一问侧重于归纳、比较能力,第二问侧重于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关键不仅要指出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共同点,更要把侧重点放在三者的不同点上,用史实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土地政策的局限性这一结论,突出阐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的有利历史条件和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