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卷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模拟试题(附答案)(1)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模拟试题(附答案)(1)一、选择题1.《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31日)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
”“本月忧患”主要是指A.重庆谈判结局不利B.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被粉碎C.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失败D.与共产党战略决战频频失利2.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
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A.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B.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D.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3.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
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B.大军合力战淮海C.千里跃进大别山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
”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
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6.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
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淮海战役D.解放南京7.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1)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1)一、选择题1.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该军事行动旨在(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平津战役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3.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
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参加了A.开国大典B.遵义会议C.重庆谈判D.中共七大4.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双十协定”签订后,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喜悦中时,哪一事件打碎了人们和平的梦想A.重庆谈判B.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C.挺进大别山D.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解放区6.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下图所示的战役是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8.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B.通过了《共同纲领》C.商讨国共合作宣言D.签署了《双十协定》9.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的主要影响是A.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B.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障解放战争胜利D.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农民建设社会主义10.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A.西安B.重庆
C.上海D.北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曾在《忆重庆谈判》中说“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相关史实。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特点是“断敌退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是指锦州,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一、选择题1.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该军事行动旨在(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2.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胸膛(武汉、南京)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发动准海战役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
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淮海战役D.解放南京5.假如你是生活在1949年4月北京的一位市民,你在大街小巷听到民众议论最多的话题()A.日本帝国主义要投降了B.国民党和共产党要打仗了C.南京国民政府要倒台了,国内和平有希望了D.蒋介石要把都城从重庆迁回南京了6.中共通过重庆谈判获得的最大成果是()A.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B.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C.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D.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7.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术。
请问其中的“门”是指A.沈阳B.长春C.锦州D.大连8.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B.通过了《共同纲领》C.商讨国共合作宣言D.签署了《双十协定》9.“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及答案)(1)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21.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此历史史实有错误的是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反映的历史史实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脊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因此漫画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选C。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商讨国共合作宣言
D.签署了《双十协定》
6.“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解放战争的影响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模拟试题及答案(1)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4.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商讨国共合作宣言
D.签署了《双十协定》
14.蒋介石在事后总结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这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执政党的衰败B.外部势力介入C.国家经济崩溃D.军队士气低落
15.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文中所说的“毛泽东来重庆”做什么大事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锦州在地理位置上说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大门,因此,辽沈战役的特点是“断敌退路,关门打狗”。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结果是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长江以北,再无大的战事。”这句话是三大役结束后,毛泽东说的。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C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A排除;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B排除;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排除。故选择C。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形势图。
这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
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参加了A.开国大典B.遵义会议C.重庆谈判D.中共七大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胸膛(武汉、南京)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发动准海战役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
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
”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A.国民党六大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5.“双十协定”签订后,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喜悦中时,哪一事件打碎了人们和平的梦想A.重庆谈判B.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C.挺进大别山D.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解放区6.4月23 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
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7.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下图所示的战役是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8.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来了!》。
毛泽东“来”到的地方是A.重庆B.南京C.上海D.延安9.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B.通过了《共同纲领》C.商讨国共合作宣言D.签署了《双十协定》10.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C.实行耕者有其田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2.以下历史史实有错误的是A.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B.渡江战役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C.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胸膛(武汉、南京)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发动准海战役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4月23 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
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
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淮海战役D.解放南京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淮海战役取得胜利B.日本无条件投降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8.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重庆谈判D.北平和平解放
19.1947年夏中共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0.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曾在《忆重庆谈判》中说“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结合所学知识:《大公报》的这篇社论,讲的是1945年8月,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重庆谈判的历史事件。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A.和蒋介石共建新中国B.商讨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C.建立统一战线抗击日寇D.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王
3.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1949年、占领了总统府、4月22日”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时间“1948年12月31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故“本月忧患”主要是指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频频失利,故D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是1945年,故A不符合题意;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被粉碎是1947年,故B不符合题意;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失败是1947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中说的就是这一点,故A符合题意。题干是说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A。
【点睛】
题干是说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22.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3.中共中央向前线发出指示:“应极力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此指示指导了……
A.土地改革的实行B.北平的和平解放
C.农村经济的发展D.敌后战场的开辟
15.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在于: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全面防御B.重点防御C.战略进攻D.战略决战
16.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挥师南下,这次军事行动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点定位】
人教版八年级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29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史称平津战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 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 蒋介石”可知,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维护国内团结,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24年,排除;B项发生在1936年,排除;C项发生在1937年,排除。故选D。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11.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12.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推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还未实现统一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7.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来”到的地方是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8.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A.解放沈阳B.解放南京C.解放北平D.解放上海
13.《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31日)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本月忧患”主要是指
A.重庆谈判结局不利B.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被粉碎
C.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失败D.与共产党战略决战频频失利
14.1947—1948年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D选项符合题意;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A选项不符合题意;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B选项不符合题意;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A.攘外必先安内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D.假和平,真内战
21.美国密勒氏报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个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作战方针正确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心焕散
C.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D.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革命热情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所示的战役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故B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4.4月23 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