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烯烃、烷烃、醇等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催化反应的新进展。

关键字:催化氧化;催化剂;烷烃;烯烃;醇

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有机反应中,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在以金属材料(如Pt、Pd、Ni等)或非金属材料为催化剂的情况下,与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进行反应的氧化反应。

催化剂是指一种能够与反应物相互作用,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标准自由焓,反应结束时本身依旧保持不变的物质。我们通常把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延缓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叫负催化剂。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即不同催化剂对特定的反应体系具有选择性(机理选择性)和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改变平衡位置的性能。

1 稀烃催化氧化

1.1 气固相催化

Leals[1]等开发研究双金属催化剂体系,将u-过五氰合钴(Ⅲ)五氰合水合氧化钼(Ⅵ)双(三苯基磷)亚铵盐负载到的硅胶上,在170℃时催化环己烯和氧气进行环氧化反应, 反应产物是氧化环基烯和环己酮,环己烯的选择性最高可以达到58%。

1.2 液相催化

Lunsford等将负载钼的沸石催化剂和钴离子交换后得到的沸石或氢型沸石催化剂催化环己烯的液相反应,环己烯的转化率可以达到50%时,生成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可达到50% [2]。此外,Mo-Mn氧化物、过渡金属硼酸盐、重金属络合物也可以作为烯烃液相环氧化的催化剂。

1.3 模拟酶催化

Tabushi[3]最先用锰卟啉络合物-氧化-还原体系来进行环已烯的氧化反应,生

成的氧化环已烯完全被还原为环己醇。在Mn(YPP)Cl/O2/NaBH4催化氧化体系进行环己烯环氧化反应,可以得到氧化环己烯、环己酮、2-环己烯-1-醇和环己醇等的混合物。Groves等[4]用二氧化碳(四间三甲苯基卟啉)钌(VI)[Ru(TMP)(O2)]在常温常压下催化烯烃与空气的环氧化反应,氧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都被利用,同时消耗1mol的氧气生成2mol的环氧化合物。

1.4 氧化铝催化

Mandelli[5]报道了使用Dean-Stark水分离器,以60%H2O2水溶液,或直接用无水H2O2为氧化剂,氧化铝催化氧化A-蒎烯,产率可达70% 。少量的水对反应是有利的,它不仅可以抑制H2O2在氧化铝表面的分解,还可以抑制氧化铝对环氧化产物的催化重排反应及开环反应。H2O2首先在晶体表面形成过氧羟基活化后再和A-蒎烯反应,无论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的氧化铝均具有较高的活性[6]。1.5 分子筛催化

Trong等[7]为了研究金属离子对钛硅酸盐体系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在钛硅酸盐分子筛中掺入硼、铝、铁的三价离子,得到了同时具有酸性和催化氧化活性的双功能的分子筛。通过研究发现,没有掺杂金属的钛分子筛催化氧化A-蒎烯,环氧化物产率可达到100%,而掺杂了金属的钛分子筛催化得到环氧产物和二醇的混合物。

1.6 1,2-二酮催化

在液相反应体系中,在光敏化剂丁二酮或1-苯基-1,2-丙二酮存在时,用波长为3 700~4 600 A0范围内的光辐射,丙烯可在氧气气氛中进行环氧化反应生成环氧丙烷和少量的丙酮[8]。研究结果表明,生成环氧化物和消耗掉的丁二酮的摩尔比率为1.1:1.9。光敏化剂烯烃环氧化反应的过程。

1.7 杂多酸催化

在磷钼杂多酸或磷钨杂多酸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在温和条件和相对的短时间内,各种不溶水的烯烃都进行了环氧化反应,环氧化物的产率可高达在70% ~ 95%。

1.8 Schiff 碱配合物催化

张萍给出Schiff碱钴的制备过程,并推测金属Schiff配合物催化环氧化烯烃的反应机理为自由基反应,以苯乙烯为反应物进行试验,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

自由基捕获剂——间苯二酚( 0.05mmol),间苯二酚发生了反应,而苯乙烯未参与反应,转化率几乎为零,由此证明该反应为自由基反应。

1.9 金属酞菁催化

杨国玉[9]制备了负载在酸性氧化铝上的酞菁钴(CoPc)催化剂,采用异丁醛为共氧化剂,乙腈为溶剂,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都达到80%以上。

1.10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

章亚东[10]用钼(Ⅵ)配合物-钼合乙酰丙酮作催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氧化环己烯,温度50℃反应1h,环氧环己烷产率99.5%。Tangestaninejad[11]将酰基钼固定在聚合物上作为烯烃环氧化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可重复利用,是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非均相催化剂。试验表明它易过滤除去,循环利用10 次以上催化活性也未损失。DMF溶剂中反应4h,环己烯转化率达100%。

Da Palma Carreiro [12]用MoO3作催化剂,向反应体系加入嘧啶和吡唑可使催化环氧化的速度加快,提高转化率和选择性。甲苯作溶剂,100℃条件下反应17 min时测定产物的产率为72%。Arnold[13]报道,钼负载于环氧树脂上作烯烃环氧化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最高使用次数达120次,而不需要任何处理。90℃苯溶剂中反应24 h,转化率为92%,选择性为96%。

1.11 纳米催化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纳米粒子作为有机反应的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它具有表面积大,易分离等优点,使反应活性增加。Susana[14]研究纳米粒子TiO2/SiO2,V2O5/SiO2,Nb2O5/SiO2在烯烃环氧化物反应中催化剂的性能,试验得出纳米物质TiO2/SiO2环氧化的选择性达到100%,转化率达到50%,三者中Ni的催化活性最低。

1.12 甲基三氧化铼催化

甲基三氧化铼/过氧化氢组成的氧化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各类萜烯的催化环氧化反应。R.Saladino等选用4种不同的聚合物/MTO复合物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单萜香叶醇、3-蒈烯、柠檬烯甚至对酸敏感的A-蒎烯环氧产物,底物转化率均超过70%,甚至有些超过98%[15]。一般在用甲基三氧化铼氧化合成对酸敏感的A-蒎烯环氧化物等化合物时,体系中还需加入嘧啶、吡唑等路易斯碱以抑制环氧化物在反应过程中水解为邻二醇[16.17]。

2、烷烃催化氧化

2.1 Mo/La-Co-催化剂

张昕[18]等制备了一系列Mo/La-Co-O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对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Mo量的增加,甲烷的转化率略有升高,甲醇的选择性和产率在7%,Mo/La-Co-O催化剂上最高,其中甲醇的选择性为60%,而收率也提高到6.7%。

陈立宇[19]等以不同的过度金属化合物(TiO2,V2O5,ZnO,K2Cr2O7和KMnO4)作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溶剂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反应的研究,发现在200℃下V2O5催化剂使甲烷的转化率可高达66.3%,而甲醇的产率可达到19.4%。

2.2 NOx 催化

阎震[20]等用O2氧化甲烷发现当加入NOx时,反应温度可降低到550℃,因此可以得出NOx对氧化甲烷有促进作用。

汪晓星[22]等研究了VOx,MoOx和WOx负载在SBA-15上甲烷选择氧化反应,发现5wt%VOx,MoOx和WOx负载在SBA-15对甲醛的产率和选择性都有很大的提高,3wt%VOx的负载在SBA-15上最好,产率和选择性可达到5%和80%。

2.3 Rh或Cu离子催化

Nakata[23]等和M.Lin[24]等分别报道了在强酸条件下,Rh或Cu离子作为催化剂可使甲烷发生羧化作用,从而说明甲烷可被直接氧化成羧酸。最近Zerella[25]等报道了用Pd2+离子在硫酸溶液中催化氧化甲烷生成乙酸。在反应温度为180℃下,乙酸的最好产率可达到14.2%,而选择性可以达到82%。

2.4 Mo/HZSM- 5催化

B.S.Liu等[26]同时用TG/DTA对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积碳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甲烷的转化率达到了11.1%。

2.5 Mo/HZSM- 5催化剂

Yonggang Li等[27]报道了用NH4F处理过的Mo/HZSM-5催化剂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催化活性,主要也是抑制积碳的发生。Jun Feng Liu 等[28]用Zn/HZSM-5催化剂上负载Co,在无氧条件下,使甲烷的转化率高达36.9%。

2.6 光催化

光催化氧化反应以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光为能源,在常温常压、中性介质

等温和条件下直接将环己烷氧化已见研究报道的催化剂有:Fe叶琳-TiO2

phCH2

NEt3+ Cl--NaNO3、FeCl3等[29-31 ]。

2.7 多相催化反应

环己烷催化氧化的多数反应均是在液相(抑制剂或相转移催化剂及溶剂)中进行的多相催化反应,此类反应属于自由基退化支链的自动氧化反应,应用的催化剂通常为周期表中ⅥB、ⅧB和ⅠB族金属,如Fe、Ru、Co、Mn、Cu等,通常是这些金属与有机物的配合物—金属酞菁、金属环烷酸、金属叶琳、金属β-二酮配合物等。

2.8 过渡金属(Co)催化剂

其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单程收率预计可达20%左右,酮醇选择率达到80%。其工艺过程:在带有机械搅拌的不锈钢高压釜中,将一定比例的环己烷、催化剂和助剂AIBN加人反应釜,在低于150 ℃,压力小于0.1 M Pa下同氧反应。此外,同为印度学者的T . Punniyamtlrthy等亦有Co盐席夫碱催化剂的研究报道。

2.9 CO2催化

Longya Xu等[32]发现在Cr/Si-2催化剂上,增大CO2/C2H6比可提高乙烷的转化率和乙烯的选择性。

3、醇催化氧化

3.1 Pd系催化剂

Uemura等人已报道使用Pd(OAC)2/吡啶/MS3A /甲苯催化体系,以氧气为氧化剂,一系列的一级醇和二级醇(包括烯丙醇和脂肪醇)被氧化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产率在89% ~ 100%之间,选择性高[33].Shov及其合作者发现将Pd(OAC)2与烯丙基二乙基磷酸盐(ADP)组成配合物,以Na2CO3或K2CO3作为碱性添加剂,可将一系列的一级和二级醇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的氧化成相应的醛和酮。使用极性溶剂(如DM,DMSO)可加速反应进程[34]。

3.2 Ru系催化剂

在Ru化合物催化性能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Ru化合物和TEMPO结合起来进行醇的催化氧化,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非常好,除脂肪醇、烯丙醇外,环醇和苄醇均能顺利地被氧化成相应的醛和酮,选择性高[35]。

3.3 Cu系催化剂

最近,设计出一组反应条件温和、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Cu2(OH)PO4和Cu4O( PO4)2,该催化剂在O2或空气中就可将苄醇和环己醇氧化成醛或酮[36]。

3.4其它催化剂

Utimoto等人报道了采用部分镧系金属的硝酸盐M(NO3)3(M=Yb,Tb,Ho,Lu)为催化剂,以亚碘酰苯为氧化剂,催化氧化醇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对一级醇和二级醇的催化活性都较高[37]。

3.5 杂多酸催化剂

王海英等[38]以30%双氧水为氧化剂,以杂多酸为催化剂,对苯甲醇氧化合成苯甲醛反应进行了研究,表明杂多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随着酸性的增强,转化率和选择性都逐渐提高。在相同条件下,磷钨酸效果最好。

韩伟[39]等以丙烯醇为原料,含硅钨锰的杂多酸为催化剂丙三醇收率达92.1%。

Spojakina等[40]采用12-PMoV系列杂多化合物对乙醇的选择性氧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加入矾可以增大乙醇的氧化脱氢能力。

4、其他催化

4.1 Fenton催化氧化

人们把紫外光、草酸根、微波及超声等引入Fenton试剂体系中,不仅增加了Fenton试剂的氧化能力而且节约了H2O2用量。它们通过产生OH来氧化有机物,是对Fenton试剂的发展,将它们称之为Fenton试剂。如针对传统Fenton体系H2O2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矿化有机物等缺点,利用Fe3+、Mn2+等均相催化剂和铁粉、石墨、铁、锰的氧化矿物等非均相催化剂可使H2O2分解产生·OH。如用Fe3+代替Fe2+,由于Fe2+是即时产生的,减少了·OH被Fe2+还原的机会,可提高·OH的利用效率。若在Fenton体系中加入某些络合剂(如C2O42-、EDTA等),可增加其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当有光辐射(如紫外光、可见光)时,Fenton试剂氧化性能有很大的改善,由此产生的光助Fenton法。

4.2 CO的催化氧化

在最新研究中,借助于美国先进光源上的高压XPS,研究人员发现在高的氧分压下,Pt(110)表面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氧物种,为两相共存。李微雪课题组的XPS计算发现,这两种氧物种分别对应于化学吸附和alpha-PtO2的氧物种。这两

种不同的氧物种在原位反应条件下表现出相类似的活性,都可以有效地催化活化一氧化碳。

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催化氧化工艺中有机原料的充分利用、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工艺的开发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虽然开发和发展了许多催化体系,但各体系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如果能够直接利用空气中的O2作氧化剂,开发出符合绿色化学原则和原子经济概念的新的催化体系,必将给化学工业带来新的革命,这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Leals,et al . ,Catal. Today, 1987, ( 1) : 101

[2] O. Lunsf ord, et al . J. M. ol. Catal , 1987, ( 22) : 117

[3] I. Tabushi and N. Koga. , J . Am. Chem. Soc. , 1979,( 101) : 6 456

[4] M. M . Groves and A. P. Rao, J. M. ol. Cat al. , 1987, ( 37) : 63

[5] M andelli D, van V lietM C A, Sheldon R, et a.l Alum ina-catalyzed A lkene Epoxidation with Hydrogen Peroxide [J] . Appl CatalA: Gen( S0926-860X ) , 2001, 219: 209-213.

[6] V an V lietM C A, M andelliD, A rends IW C E, et a.l Alumina: a Cheap, Active and Selective Catalyst for Epoxidation swith(aqueous)Hydrogen Peroxide [J]. Green Chem. ( S1463-9262 ) , 2001, 3: 243-246.

[7] Trong O D, KapoorM P, Josh iP N, et a.l Ca talytic Epoxidation of A-pinene Over Bifunctional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J]. Catalysis Letters( S1011-372X ), 1997, 44: 171-176.

[8] J .A. S. J. Razenberg, et al. , J. Mol. Cat al. , 1985, ( 31) : 271

[9] 杨国玉, 朱海林, 周文峰, 等. 化学研究与应用[ J] ,2007, 19( 2) : 179- 182.

[10] 章亚东, 蒋登高, 高晓雷. 精细化工[ J] , 2002, 19( 5) :291- 294.

[11] Shahram T , Mohammad H H , Valiollah M, et al .Inorg Chem Comm[ J] , 2006, ( 9) : 575- 578.

[12] Elisabete D P C, Anthony J B. J Mo l Catal A: Chem[ J] , 2006, 249: 123- 128.

[13] Ulrich A, Fengwen F, Wilhelm H, et al . J Catal[ J] , 2007, 245: 55- 64.

[14] Susana M, Yurgenis H , Lindora D, et al . J Mol Catal A: Chem[ J] , 2006, 252: 226- 234.

[15] SALADINO R, NERI V, PELLICCIAA A R, et al.Selective epoxidation of monoterpenes with H2O2and polymer - supported methyl rhenium trioxide systems[ J] . Tetrahedron, 2003, 59: 7403- 7408.

[16] HERRMANN W A, CORREIA J D, RAUCH M U,et al. Multiple bonds betw een transition metals and main- group elements: Part 161 Oxygen-donor adducts of organor henium ( × ) oxides: syntheses,structures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J] . J. Mol. Catal.A, 1997, 118: 33- 45.

[17] DEVILLA P A L, de VOS D E, DEMONTES C C. Selective Epoxidation of Monoterpenes with Methyitrioxor henium and H2O2[J] . Tetrahedron Lett, 1998, 39:8521- 8524.

[18]张昕, 贺德华, 张启俭, 等. Mo/La- Co- O 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J].催化学报, 2003, 24 (4) : 305- 311.

[19]陈立宇, 杨伯伦, 张秀成, 等. V2O5 催化的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 2005, 26(11) : 1027.

[20]阎震, 寇元, 肖超贤. NOx 催化的甲烷气相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 2003 ,24(1) :37- 41.

[22] 汪晓星, 林宝敏, 杨薇, 等. SBA- 15 负载钒氧化物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反应[J].化学学报, 2004, 62(18) : 1738- 1744.

[23]K. Nakata, Y. Yamaoka, T. Miyat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of sulfur inversion in bis(cyclopentadienyl)- molybdenumand - tungsten complexes with dithioethers [J]. J. Organomet.Chem. 1994 (365) : 329- 336.

[24]M. Lin, A. Sen, Characterization ofCu-ZnO-ZrO_2 Catalysts for Str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by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J].Nature , 1994 (368) : 613- 625.

[25]Mark. Zerella, Argyris Kahros, Alexis T. Bell, Methane oxidationto acetic acid catalyzed by Pd2+ c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J].J Catal 2006 (237) : 111- 117.

[26]B. S. Lin, L. Jing, H. Sun, C. T. Au. XPS, XAES, and TG/DTA characterization of deposited carbon in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 over GaCMo/ZSM- 5 catalys[J]. Appl. Surf. Sci. 2007,253: 5092- 5100.

[27]Yonggang Li, Lin Liu, Xiumin Huang.Enhanced performance of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 on Mo-based HZSM-5 zeolite pretreated by NH4F[J]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572383.html,mu., 2007(8) : 1567-1572.

[28]Jun Feng Liu, Yuan Liu, Liang Fu Peng. Aromatization of methane by using propane as co-reactant over cobalt and zinc-impregnated HZSM-5 catalysts[J]. J.Mol. Catal. A: Chem.,2008, 280: 7-15.

[29]Amadelli R.et al.J.Chem.Soc,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572383.html,mun.1992,18:1355-1357

[30]Shul’pin,G.B.et al.lzv.Akad.Nauk SSSR,Ser Khim.1989,(10):2390-2391

[31]Shul’pin,G.B.et al.Mendeleev Commun.1992,(1):36~37

[32] Xu L Y, Lin L W, Wang Q X, et al. A New route for C2H4production by reacting C2H6 with CO2 over a catalyst of chromium oxide supported on silicalite-2 type zeolite [J].Stud Surf Sci Catal,1998,119:605-610.

[33] Nishimura T, Onoue T, S Uemura, Ohe K, et al. Tetrahedron Lett[ J] , 1988, 39: 6011- 6014.

[34 Shov Y, Goldman-Lev V. J Organomet Chem [ J] , 2002, 650: 151- 156.

[35] Dijksman A, Marino-Gonz?lez A, Payeras A M I, et al. J Am Chem Soc [ J] , 2001, 123: 6826- 6833.

[36] Meng X J, Lin K F, Yang X Y, et al. . J Catal [ J] , 2003, 218: 460- 464.

[37] Yokoo T, Matsumoto K, Oshima K, et al. Chemistry Lett [ J] , 1993, 571- 572.

[38] 王海英, 王晓丹, 姜恒等,杂多酸催化下苯甲醇氧化合成苯甲醛反应研究[J]。科研开发,2002,10(3):7~9.

[39] 韩伟, 龚剑.杂多酸催化制备丙三醇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5,12(3):16-18

[40] A.A.Spojakina,N.G.Kostova,B.Sow,M.W.Stamenova and K.Jiratova.Thiophene conversion and ethanol oxidation on SiO2-supported 12-PMoV-mixed heteropoly compounds[J].Catalysis today,2001,65(2-4):315-321

重氮化反应的安全注意事项资料讲解

重氮化反应的安全注 意事项

重氮化反应的火灾危险性 重氮化反应所产生的重氮盐,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即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也能分解,每当温度升高10C,其分速度便加快2倍。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活力大,受热或摩擦、撞击,能分解爆炸。含重氮盐的溶液若洒落在地上、蒸汽管道上,干燥后亦能燃烧或 重氮化反应所产生的重氮盐,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即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也能分解,每当温度升高10C,其分速度便加快2倍。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活力大,受热或摩擦、撞击,能分解爆炸。 含重氮盐的溶液若洒落在地上、蒸汽管道上,干燥后亦能燃烧或爆炸。重氮化反应使用的亚硝酸钠是二级无机氧化剂,在175C时分解,能引起有机物燃烧或爆炸,亚硝酸钠还具有还原剂的性质,遇比他强的氧化剂能被戽化而导致燃烧或爆炸;在重氮化反应时,若温度过高,亚硝酸钠的投料过快和过量,会增加亚硝酸的浓度,加速物料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体,亦有引起爆炸着火的危险。 第一,注意温度,最好实测用电子显示。在通盐水降温的情况下准备些冰,随时往釜里加。一般最好零度以下。 第二控制亚钠滴加速度,不要太快。一般控制到五十分左右。如果出现冒红烟现象,应停止滴加。可能温度高了或搅拌速度慢搅不开。 第三如果用的是硫酸,配酸水是要慢慢把酸加水里。以免放热过快喷出。 第四如果需要重氮盐时,一定注意保存,因为重氮盐不稳定。接触空气或高温易放热着火,

重氮化反应过程楼上的给了很好的建议,我这里提醒重氮化的后处理.因为1年的时间在我身边见到两次重氮化反应后处理发生了爆炸:一次是反应结束后浓缩,由于浓缩过干,反应罐盖都抛了好远,重伤一人;另外一次是重氮物烘料,本来是常温真空烘料的,由于半夜烘箱的蒸汽加热阀漏蒸汽,烘箱内温失控,发生大爆炸,整栋房子都塌了,幸运的是晚上车间没有人,要不后果不堪设想.我建议在小试工艺的时候就进行改进,能不浓缩的就不要浓缩,能不结晶出来的就不要结晶,在结晶抽滤的时候也见到爆炸发生过,最好用溶剂处理后直接往下一步反应.为了安全去杂到后面再想办法. 1、安全问题,亚硝酸钠是强致癌物质,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带好防护措施,再是得到的重氮盐尽量直接下步反应,拿出来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2、反应过程问题,滴加亚硝酸溶液要慢,严格控制滴加温度在0度左右,如果直接进行下一步的卤代或者还原的话,建议每一次反应完以后都进行清洗,如果长期不清洗的话,重氮盐分解后的杂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反应,甚至造成0收率!

电化学实验一析氢行为

姓名:学号: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扫描技术 (2)掌握三电极体系 (3)掌握Tafel关系 二.实验原理 析氢反应方程:H++e→1/2H 2 线性扫描技术:控制电极电势按指定规律变化,同时测量电极电流随电势的变化。Tafel关系:强极化(但无浓差)发生时,超电势η与通过电极的电流密度j呈线性关系。(课本53页)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实验步骤: (1)用18.4mol/L浓硫酸配置50mL0.5mol硫酸溶液(a=1) 取适量水于烧杯中,量取6.8mL浓硫酸,缓慢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将稀释后的溶液加入250mL容量瓶定容。 (2)用刚玉粉末作为抛光粉处理电极活性表面,以避免副反应干扰实验。(3)使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进行线性扫描,为获取准确电势值,采用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Φ2mm圆盘电极Au,Ni,GC,Φ0.5mmPt 对电极:钛电极 参比电极:Ag-Agcl,φ Agcl/Ag =0.222V,并使用鲁金毛细管以减小溶液电阻工作电极—绿色夹子,对电极—红色夹子,参比电极—白色电极 参数设置要考虑不同金属的起始终止电势,选定合适sensitivity以避免数据溢出,实验开始前要除去电极表面的气泡。 (4)数据处理:i=i c +i d 基线代表i c 变化,超电势η=-0.222-E,电流密度j=i d /A 使用origin处理i,E数据并绘制η-lnj曲线,找到ab。实验数据: (1)Au电极表面析氢行为

(2)GC 电极表面析氢行为 C u r r e n t (A ) Potential (V) η (V ) lnj (A*m -2) C u r r e n t (A ) Potetial (V)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CS系列电催化案例-电催化析氢(HER)

CS电化学工作站应用案例-电催化析氢方向 一、前言 1.1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 源也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人类相关的物质活动也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现如 今,能源短缺、有限能源的争夺以及能源的过度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无一不威胁 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社会发展主要依赖的能源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 代表的传统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资源有限性制以及带来的 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开发探索新能源是 满足能源需求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唯一出路。而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二次能源 以及其清洁、高效、可储存和便于运输等优点,被视为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等不可再生能源最为理想的能源载体。目前,工业上制备氢气的方法主要包括化 石燃料制氢、水电解制氢、热解水制氢和生物制氢等方法。其中电解水制氢以其 产品纯度高、电解效率高、无污染等诸多优点被广泛采用。由此可见,制备一种 高效稳定的电解水制氢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1.2原理 电催化反应发生在电极与电解液的固液界面层,在酸碱电解液中各有不同的 反应式和不同的反应机理,如下反应等式所示: 酸性电解液:阳极:H2O→2H++1/2O2+2e-(1)阴极:2H++2e-→H2(2)碱性电解液:阳极:2OH-+H2O+1/2O2+2e-(3)阴极:2H2O+2e→H2+2OH-(4)总反应:H2O→H2+1/2O2(5)由等式(1-5)可知,无论是在酸性电解液还是碱性电解液,吸附在阴极催化剂表面 氢原子得两个电子生成一个氢分子,而阳极则发生氧化反应,不断有氧气析出。 所以电解过程中,水不断因为电解而减少并且生成了气体,从而电解液的溶度不 断提高。 上世纪就提出很多关于氢在阴极电解时的机理,虽然有很多争论,但它们的 共同点部分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步主要是放电步骤(Volmer反应): H 3O++e-→H ads +H 2 O(6)

文献综述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 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聚吡咯改性电极在酸性介质中的抑制析氢反应

0013-4651/2014/161(3)E25/5/ $31.00?电化学学会 聚吡咯改性电极在酸性介质中的抑制析氢反应 田英,a,z刘明,a周小辉,a黄丽萍,b,z刘宗明,a和安宝那 a a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教育部门,环境与化学工 程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116028,中国 b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MOE),环境科学与 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24,中国 评估聚吡咯改性电极(PPy)和不锈钢基体电极(SS)抑制析氢反应(HER)。 与覆盖了PPy涂层的电极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析氢反应相比,电位低于 -0.5V的SS基体表现出强的析氢反应。Ppy改性电极比SS电极有更高的 线性塔菲尔斜率和两个数量级低的电流密度,进一步确认了前者有强烈 的抑制析氢行为。通过循环伏安法、塔菲尔极化和电化学阻抗光谱学进 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厚PPy涂层的改性电极比薄PPy涂层的改性电极更有 利于抑制析氢反应。结果表明PPy电极是电荷转移的屏障和析氢反应的 抑制剂,提供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增加有用操作电压窗口,提高伴随着析 氢反应竞争的电化学反应中的电流效率。 ?2013电化学学会。[DOI:10.1149/2.032403jes]版权所有。 手稿提交8.19,2013;12.9,2013收到修订后的手稿;12.20,2013出版 导电聚合物作为一个电催化金属微粒的载体是一直是许多电化学反应的主题,包括电催化析氢反应。将金属颗粒加入导电矩阵的目的是分散前者来增加这些材料的比表面积和显著改善电流效率。导电聚合物的粗糙表面和微孔洞结构比金属基体电极提供了更大的有效表面面积。此外,导电聚合物的微孔结构比基体为金属和合金颗粒提供了更好的电化学反应的场所。许多金属(如Pt,Ir,Ru,Fe,Ni和Cu)和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如NiMo, NiW 和CdNi4Al)表现出固有的析氢反应催化活性11-17。由于导电聚合物可以产生大的比表面积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导电聚合物和金属或者合金颗粒被用作复合材料用于析氢反应,金属或者合金颗粒在聚合物表面实现增加析氢反应的电催化活性。然而,并没有研究表明导电聚合物本身是否能够电催化析氢反应18,19。事实上聚吡咯作为复合催化剂层结构的基体已经在析氢阴极区域显示出相关的的绝缘性能。。我们之前观察到的在电解还原Cu(II) 和Cr(VI)反应中还原性PPy抑制水中水解20,21。Otero等同样报道了在铜的电沉积过程中深度还原的PPy抑制氢气释放22。据作者所知,关于这个现象没有其他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尝试扩展PPy改性电极在析氢反应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化学,因为许多电化学过程很大程度取决于

重氮化

重氮化反应 diazo-reaction 一级胺与亚硝酸在低温下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例如: 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的一级胺都可进行重氮化反应。通常,重氮化试剂是由亚硝酸钠与盐酸作用临时产生的。除盐酸外,也可使用硫酸、过氯酸和氟硼酸等无机酸。脂肪族重氮盐很不稳定,能迅速自发分解;芳香族重氮盐较为稳定。芳香族重氮基可以被其他基团取代,生成多种类型的产物。所以芳香族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上很重要。 重氮化反应的机理是首先由一级胺与重氮化试剂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质子转移,最后生成重氮盐。重氮化试剂的形式与所用的无机酸有关。当用较弱的酸时,亚硝酸在溶液中与三氧化二氮达成平衡,有效的重氮化试剂是三氧化二氮。当用较强的酸时,重氮化试剂是质子化的亚硝酸和亚硝酰正离子。因此重氮化反应中,控制适当的pH值是很重要的。芳香族一级胺碱性较弱,需要用较强的亚硝化试剂,所以通常在较强的酸性下进行反应。 概述 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标为重氮化,芳伯胺常称重氮组分,亚硝酸为重氮化剂,因为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时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避免亚硝酸的分解,重氮化反应后生成重氮盐。 重氮化反应可用反应式表示为: Ar-NH2 + 2HX + NaNO2--—Ar-N2X + NaX + 2H20 重氮化反应进行时要考虑下列三个因素: 一、酸的用量 从反应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在反应中无机酸的作用是,首先使芳胺溶解,其次与亚硝酸销生成亚硝酸,最后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所以重氮化时实际上用酸量过量很多,常达3mol,反应完毕时介质应呈强酸性(pH值为3),对刚果红试纸呈蓝色.重氮过程中经常检查介质的pH值是十分必要的。 反应时若酸用量不足,生成的重氮盐容易和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Ar-N2Cl + ArNH2——Ar-N=N—NHAr + HCl 这是一种自我偶合反应,是不可逆的,一旦重氮氨基物生成,即使补加酸液也无法使重氮氨基物转变为重氮盐,因此使重氮盐的质量变坏,产率降低。在酸量不足的情况下,重氮盐容易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二、亚硝酸的用量 重氮化反应进行时自始至终必须保持亚硝酸稍过量,否则也会引起自我偶合反应。重氮化反应速度是由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加速度来控制的,必须保持一定的加料速度,过慢则来不及作用的芳胺会和重氮盐作用生成自我偶合反应。亚硝酸钠溶液常配成30%的浓度使用.因为在这种浓度下即使在-15℃也不会结冰。 反应时检定亚硝酸过量的方法是用碘化钾淀粉试纸试验,一滴过量亚硝酸液的存在可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由于空气在酸性条件下也可位碘化钾淀粉试纸氧化变色,所以试验的时间以0.5-2s内显色为准。 亚硝酸过量对下一步偶合反应不利,所以过量的亚硝酸常加入尿素或氨基磺酸以消耗过量亚硝酸。 亚硝酸过量时,也可以加入少量原料芳伯胺,使和过量的亚础酸作用而除去。 三、反应温度 重氯化反应一般在0-5℃进行,这是因为大部分重氮盐在低温下较稳定,在较高温度下重

(完整word版)战斗应激反应

战斗应激反应 军事文献中用来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心理、精神障碍的名词很多,例如:“炮弹休克”、“战争精神症”、“战斗衰竭”、“战斗应激”、“战斗应激反应”等。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士兵在战争中出现的心理、精神上的异常,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例这类减员是战场癔症性失明,出现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希腊史学家Herodotus是这样描述的:雅典人Epizelus异常勇猛,但在马拉松混战之后却丧失了视觉。奇怪的是他的身上没有任何受到损伤或被击中的痕迹,而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了,且其整个后半生都是如此。Epizelus认为自己失明的原因是当时看到一个非常粗壮的男人就在面前。那是个胡子长得把整个盾牌都遮住丁的怪物,他猛冲过来一下子杀死了站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人。一瞬间,Epizelus的整个世界一片漆黑。由于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主要减员原因是刀箭伤,战场情况对士兵的心理压力不大,故这类战场癔症性减员的数量很少,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美国内战、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战争中,精神性减员数量的增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了解这种精神异常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影响战斗力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的本质进行探索,其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贪生怕死”的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一个精确的开始时间,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军队、军纪和战争,该阶段就开始了。这是在战场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尤其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完全有理由将士兵现精神心理障碍看成“贪生怕死”的表现,是一种违反战时纪律的行为,因而这时的士兵应该被送到战时的军事法庭,按照违反战时军纪处理。在各个国家的军队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这种“违反军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自然的认识。通常对这类士兵的处罚比较严厉,如:将这些士兵关进监狱,强迫其加入“突击队”,甚至处决。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白人部队中有3%的士兵因患严重的“思乡症”而失去了战斗力,并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处决,但这种办法并未能降低“思乡症”的发病率。在现代战争中,“违法军纪”的观点仍被很多军事人员所坚持。究其原因,除了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 二、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视为“精神病”的阶段 l8世纪,一些法国军医最早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精神医学问题。他们了解到,部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士兵(其中包括一些违反纪律的士兵甚至逃兵)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些士兵存在着病态的心理障碍,故而不能理智地对待错误,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是不应该受到审判的。于是在l759年,法军建立了一所医院,专门收治那些怀疑其违纪犯罪行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表现的士兵。此后,有心理障碍的士兵就不再因其违反了纪律而受到军法制裁了。由于战时出现的精神异常表现与日常人们见到的精神疾病表现十分相似,所以法国军医提出“精神疾病”本质论,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但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军事精神病学保障工作却遇到了很多难。例如,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军一方发生大量的精神病减员现象,俄军将领认为这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重要军事医学问题,于是在哈尔滨设立了一所精神病中心医院。这里每天可以接收43~90名病员,但经过l5天的治疗,病员中只有极少数在短期内归队,在收容的275名军官中就有2l4名被后送,l072名士兵中有983名被后送。从日俄战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将战时的精神性减员按平常的精神疾病性减员处理,虽然使士兵免遭军法制裁,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仍然流失了大量的有作战指挥技能的军事人才。 三、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ThomasSalmon博士提出处理此类伤员“及时、就处理战时精神异常人员的三原则。这个里程碑标志着“精神疾病”的阶段发展到了高潮,也标志着应激阶段的开始。三原则提出以后,大量的战争心理医学保障的经验教训主要是对精神异常本质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很多事实表明: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通过对这类减员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减员的主要原因是战场环境因素一应激源一造成士兵的心理生理适应障碍。战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战斗的激烈程度、指挥官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凝聚力的强弱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环

社交焦虑文献综述

四川师范大学 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期考试专用封面 学期考试课程名称: 社会性发展专题研究 考试时间: 2011 年 月 日 任课教师打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 __教育科学学院___ __ 学院___ _1 0_ _级__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 _专业 姓名 刘会兰__ 学号_201 00 4040202005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体验,一定水平的焦虑对于个体保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的,但过分的焦虑将干扰个体的正常功能而成为病态的状况。社交焦虑是焦虑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损害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当数量人口的心理疾患,又称社交恐怖症或者社交焦虑障碍。本文主要从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社交焦虑的干预这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1 社交焦虑 1.1 社交焦虑的界定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本世纪伊始,stocke:将其称之为“社会神经症”,并记载于病例中.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aeelder(1966年),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的对象不同,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Soca11Anxiety)的病人,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如害怕在众人前脸红、说话、吃东西,害怕参加聚会等等。1970年,Mark: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eialphobia)的概念,以之代替了“社交焦虑”,并指出其基本特征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处境中被别人认为是可笑的。由于当时行为主义的兴盛,人们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兴趣随之不断地升温。行为主义治疗家们仍然以社交焦虑这一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3572383.html,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作者:岳鹏飞王梅许远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8期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0-02 一、引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1]由于我国 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对灾害后PTSD的相关研究较多。医学角度研究对象包括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研究不仅涉及相关的调查还有的从认知及生理机制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还有研究者针对某些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等造成的PTSD。女性作为主要受侵害群体,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以往研究大多是对PTSD治疗方法进行的综述性研究,本文主要从近五年来国内不同群体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几方面进行综述。 二、PTSD的认知研究 PTSD患者认知研究主要是记忆方面的研究,并且得到不断拓展,研究者利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图片记忆、联想记忆等多方面评估,说明PTSD患者记忆等有一定的程度损害。[2]回顾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行为及脑成像研究,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又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3]慢性PTSD患者短期记忆提取研究显示,PTSD记忆损害与创伤症状而非抑郁症状明显相关,PTSD的记忆损害可能独立于抑郁症状之外。[4]而慢性PTSD患者存在短期记忆受损情况时会有左海马旁回、右颞上回、左中央后回、右角回、右豆状核的激活降低,颞叶(包括边缘系统)、顶叶、杏仁核可能参与了短时记忆贮存与提取的过程。[5]除此,以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为被试。研究显示PTSD、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正相关显著,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有一定的中介作用,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对群体PTSD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起到直接和间接预测的作用。[6] 三、PTSD与情绪、情感相关的研究 有研究对于静息状态下,PTSD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发生某些改变做出推测,认为这可能与患者情绪等功能异常有关。[7]对受侵害者大脑情感加工功能的研究认为,对受多重侵害伴

Peroxiredoxin4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Peroxiredoxin4研究概况 摘要:Peroxiredoxin 4是新近发现的抗氧化酶家族成员中的一个亚类,具有独特的催化特性和可逆性过氧化循环,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近年来Peroxiredoxin 4研究发展迅速,Peroxiredoxin 4的抗氧化性以及Peroxiredoxin 4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广泛性决定了它在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体内有重要而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它们在科学的多个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价值,在不同的生物组织中作用机制各不相同。Peroxiredoxin 4在细胞内主要起抗氧化和调节过氧化氢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参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增强NK细胞的活性;保护自由基敏感蛋白;参与血红素的代谢还参与细胞周期进程以及发挥分子伴侣作用。在生物养殖、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理活动调控、疾病防治、研究寄生性原虫疫苗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eroxiredoxin 4;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和肿瘤;应用前景; 1、 Peroxiredoxins(Prxs)家族概述 Prxs首先是从酵母中的25kD蛋白质鉴定出来的,最初被命名为巯基特异性抗氧化酶,这种 特殊的过氧化物酶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大量的亚型和特性相继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接 着在各种生物体内都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目前,已发现的Peroxiredoxin蛋白在SWISS—PROT数据库中总共有78个相关记录。动物的Peroxiredoxin家族包括6个成员,Prx Ⅰ、Ⅱ、Ⅲ、Ⅳ、Ⅴ和Ⅵ。6个成员的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Prx I~Ⅳ的同源性相对较高;PrxV与其它成员的同源性约为10%左右,没有显著的相似性;而PrxVI与另外4个成员的同源性相对较低,约为40 %左右。研究表明:高等真核生物的同源基因在低等真核生物中仍具有功能,这显示该家族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1][2]。Prxs可以分为3个亚类:①2—Cys Prxs(PrxⅠ~Ⅳ):其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分别有一个高度保守半胱氨酸残基Cys且需要这两个残基共同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一 个氧化态的和一个还原态的半胱氨酸形成分子间二硫键,构成同型二聚体;②不典型2—Cys Prx (PrxⅤ):也包含两个氨基残基,位于同一肽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半胱氨酸构成单体;③1一Cys Prx(Ⅵ):只在氨基末端含一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且只需要这一个半胱氨酸发挥氧化还原作用[3] [4]。 2、分布 PrxⅠ和PrxⅡ位于细胞质中;PrxⅢ表达线粒体定位序列而特异的位于线粒体;PrxⅣ分布于内质网,因其氨基末端有分泌蛋白信号序列,合成后常分泌到细胞外;Pr xⅤ和和Pr xⅥ位于细胞 质中[5-7]。

重氮化反应

1.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2) 四、重氮化操作技术 (3) 1.直接法 (3) 2.连续操作法 (3) 3.倒加料法 (4) 4.浓酸法 (5) 5.亚硝酸酯法 (6) 五、反应设备及安全生产技术 (6) 1.重氮化反应设备 (6) 2.安全生产技术 (8) 3.芳伯胺重氮化时应注意的共性问题 (12) 5.重氮化工艺 (13) 8.磺化工艺 (15)

1.重氮化反应及其特点 芳伯胺在无机酸存在下低温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成为重氮化反应。工业上,常用亚硝酸钠作为亚硝酸的来源。反应通式为 Ar NH2+NaNO2 +2HX ArN2+ X- + 2H2O + NaX 式中,X可以是Cl、Br、NO3、HSO3等。工业生产上常采用硫酸、盐酸。 芳胺称作重氮组分,亚硝酸称为重氮化剂。亚硝酸易分解,故工业生产中常用亚硝酸钠与无机酸作用生成亚硝酸,以避免亚硝酸分解。 在重氮化过程中至反应终止时,要始终保持反应介质对刚果红试纸呈强酸性。如果酸量不足,可能导致生成的重氮盐与没有起反应的芳胺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 ArN2X +ArNH2ArN NNH Ar + HX 在重氮化反应过程中,亚硝酸要过量或加入亚硝酸钠溶液的速度要适当,不能太慢,否则,也会生成重氮氨基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必须及时一处反应热。一般在0~10℃进行,温度过高,会使亚硝酸分解,同时加速重氮化合物的分解。重氮化反应结束时,过量的亚硝酸通常加入尿素或氨基磺酸分解掉,加入少量芳胺,使之与过量的亚硝酸作用。

四、重氮化操作技术 在重氮化反应中,由于副反应多,亚硝酸也具有氧化作用,而不同的芳胺所形成盐的溶解度也各有不同。隐藏,根据这些性质以及制备该重氮盐的目的不同,重氮化反应的操作方法基本上可分一下几种。 1.直接法 本法适用于碱性较强的芳胺,即含有给电子基团的芳胺,包括苯胺、甲苯胺、甲氧基苯胺、二甲苯胺、甲基萘胺、联苯胺和联甲氧基苯胺等。这些胺类与无机酸生成易溶于水但难以水解的稳定铵盐。 其操作方法是:将计算量(或稍过量)的亚硝酸钠水溶液在冷却、搅拌下,先快后慢的滴加到预先将芳胺溶于稀的无机酸水溶液并已冷却的稀酸水溶液中,进行重氮化,直到亚硝酸钠稍微过量为止。此法亦称正加法,应用最为普遍。 反应温度一般为0~10℃进行。盐酸用量一般为芳伯胺的3~4mol 为宜。水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到反应结束时,反应液总体积为胺量的10~12倍。应控制亚硝酸钠的加料速率,以确保反应正常进行。 2.连续操作法 本法也是适用于碱性较强芳伯胺的重氮化。工业上以重氮盐为合成中间体时多采用这一方法。由于反应过程的连续性。可较提高重氮

文献综述 体育专业

高校体育美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校体育美育是高校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效应,是由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这两个方面产生的美育效应组成。从这两个方面对十年来关于高校体育美育的价值功能、实施途径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提出高校体育美育应包含体育物质文化和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中的美育,加强对其的研究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美育的发展。 随着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与美育的关系成为高校体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体育与美育的共生关系也被有力地凸显出来。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美育内容和表现形式 1.1毛振明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体育美育也是通过这种活动作用于学生,它是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效应。而体育课程包含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那么高校体育美育可以这样认为:是由高校体育显露课程和隐蔽课程这两个方面产生的美育效应组成。 显露课程中的美育,是研究“由学校统一安排入教学计划之中,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以构建学生体育意识为基本目标,并设定接受对象为普通学生(即非专门体育从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课” 中的美育。 隐蔽课程中的美育,是研究“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相对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在主次的基础上可经过部分直接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1]中的美育。 1.2关于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小林信次教授把体育活动中美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身体角度,有肉体美、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第二,行为方面,有协调美、团结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勇敢美等。第三,运动方面,有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敏捷美、刚健美、柔软美等[2]。金大陆在《体育美学》中从身体美,技能美,人格的美,以及最佳结构和最佳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丁宁、王金龙、杨文英等,将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分为:人体健康美,体育艺术美,体育心灵美,运动美,行为美,服装以及建筑设备美。可见体育美育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2 高校体育美育的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身体美是自然美的表现,它表现在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运动美。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机能上完美身体,使人体型达到均衡美、对称美、对比美、曲线美。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提升精神美的功能 体育精神的美,是“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形体美和动作美与气质、道德品质、意志力和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融合而产生的美”,是体育美的灵魂,是体育美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高度统一”。[3]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如长跑能磨练学生刻苦、顽强的意志;体操能培养勇敢、坚毅的性格;舞蹈和韵律操能诱发美的情感;民族传统体育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集体项目能使个体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因此,体育运

重氮化和重氮化合物

一.重氮化和重氮化合物 1.重氮化反应及影响因素 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   重氮化反应要在强酸中进行,实际上是亚硝酸作用于铵离子。由于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刻与芳伯胺反应,避免亚硝酸的分解。为了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必须首先把芳伯胺转化为铵正离子。芳胺的碱性较弱,因此重氮化要在较强的酸中进行。有些芳胺碱性非常弱,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进行重氮化。 重氮化是放热反应,重氮盐对热不稳定,因此要在冷却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都用冰盐浴冷却,并调节亚硝酸钠的加入速度,维持反应温度在0℃附近,由于重氮盐不稳定,一般就用它们的溶液,随做随用。固体重氮盐遇热或震动、摩擦,都将发生爆炸,必需应用某些稳定性好的固体重氮盐时,也需谨慎小心。 自重氮化反应发现以来,人们为了弄清楚其反应的影响因素,对重氮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反复研究,已普遍接受了重氮化反应的亚硝化学说即重氮化反应是由亚硝酸产生的亲电质点对游离芳伯胺基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其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酸的影响 酸的影响主要考虑酸的种类、用量及浓度的影响。 重氮化所用的酸,从反应速度来说,以盐酸或氢溴酸等最快,硫酸与硝酸较次。由反应式可以看出酸的理论用量为2摩尔,在反应中无机酸的作用是:首先是使芳胺溶解,其次可和亚硝酸钠生成亚硝酸,最后是生成稳定的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来讲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稳定,所以重氮化时实际上酸用量过量很多,常达3~4摩尔。反应完毕时介质应呈强酸性,PH值为3,对刚果红试剂呈蓝色,重氮化过程经常检查介质的PH值是十分重要的。反应时若酸量不足,生成的重氮盐容易和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重氮胺基化合物。

综述类论文范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系别: 专业名称: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评阅人: 成绩: 二OO 年月日

评阅人评语: 评阅人: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1 环境应激及对策............................................................................................. 3 1.1 常见的环境应激................................................................................... 3 1.2对策........................................................................................................ 3 2 饲料因素......................................................................................................... 4 3 药物不良反应................................................................................................. 4 4 疾病因素......................................................................................................... 4 4.1 新城疫(ND)....................................................................................... 4 4.2 禽流感(A1)....................................................................................... 5 4.3 传染性支气管炎(IB)....................................................................... 5 4.4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5 4.5 传染性鼻炎(IC)............................................................................... 5 4.6 减蛋综合症(EDS-76)....................................................................... 6 4.7 鸡痘(POX)......................................................................................... 6 4.8 大肠杆菌病(E.C0li)....................................................................... 6 4.9弯杆菌性肝炎(CH)............................................................................ 7 4.10 马立克氏病(MD)............................................................................. 7 4.11禽脑脊髓炎(AE).............................................................................. 7 4.12白冠病.................................................................................................. 7

重氮化反应 氨基变肼 PHENYLHYDRAZINE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1, p.442 (1941); Vol. 2, p.71 (1922). PHENYLHYDRAZINE [Hydrazine, phenyl-] Submitted by G. H. Coleman Checked by J. B. Conant and H. R. Thompson. 1. Procedure In a 12-l. round-bottomed flask, fitted with a mechanical stirrer, is placed 1045 cc. of concentrated commercial hydrochloric acid (sp. gr. 1.138). The flask is surrounded with a freezing mixture of ice and salt, and, when the contents are at 0°, stirring is started and 500 g. of cracked ice is added, or more ice can be added and the external cooling dispensed with; then 372 g. (364 cc., 4 moles) of aniline, also cooled to 0°, is run in during five minutes. The mixture is treated with 500 g. more of cracked ice, and a cold solution (0°) of 290 g. (4 moles) of technical sodium nitrite dissolved in 600 cc. of water is allowed to run in slowly (twenty to thirty minutes) from a separatory funnel, the end of which is drawn to a small tip and reaches nearly to the bottom of the flask. During this addition, the stirrer is operated rather vigorously, and the temperature is kept as near 0° as possible by the frequent addition of cracked ice (about 1 kg.). In the meantime, a sodium sulfite solution is prepared by dissolving 890 g. (20 moles) of sodium hydroxide, of about 90 per cent purity, in about 1 l. of water and then diluting to 6 l. A few drops of phenolphthalein solution are added and sulfur dioxide passed in, first until an acid reaction is indicated and then for two or three minutes longer. During the addition of the sulfur dioxide, the solution is cooled with running water. On account of the strong alkaline solution, the original color produced by the phenolphthalein is very faint, but this slowly increases until it becomes deep just before the acid point is reached. It is best to remove a small sample of the liquid from time to time, dilute with three or four volumes of water, and add a drop more of phenolphthalein(Note 1). The sodium sulfite solution is placed in a 12-l. flask and cooled to about 5°. Approximately 500 g. of cracked ice is added, and then, with mechanical stirring, the diazonium salt solution is run in as rapidly as possible (Note 2). The mixture becomes a bright orangered. The flask is now warmed to about 20° on a steam bath, until the solid sodium sulfite, which has separated while cooling, redissolves. The total amount of liquid is now about 10 l. One-half of this is poured into another 12-l. flask, and both halves are warmed on the steam bath to 60–70°, until the color becomes quite dark (thirty to sixty minutes). Sufficient hydrochloric acid (300–400 cc.) is now added (Note 3) to each flask to make the solutions acid to litmus. The heating is continued and the color gradually becomes lighter until, after four to six hours, the solutions have become nearly colorless; they may be heated overnight, if desired. To the hot solutions is now added about one-third of their volume of concentrated hydrochloric ac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