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人)PPT课件

合集下载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2015/10/14
21






5、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诞生,引起人类思想史上 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共产党宣言》(1848年2日)为经典的 思想成果标志,以阶级、国家、政治斗争、专政、政党、自由联 合全体等问题为思想要素,天才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 三个特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 性与发展性统一。 随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说 6、20世纪政治学说理论呈现出新的景观,进入到现代时期。 20世纪前半叶,政治学说派别林立,思潮纷杂局面。 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现代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等。 邓小平1979年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 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
7
2015/10/14





(1)政治上一种社会价值追 (2)政治是一种起自然、起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5)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6)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7)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8)政治是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 (9)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10)政治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等。 以上诸种不同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部分展示了对政治的理解, 其中,有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成分,有的论据则失之偏颇。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著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孔子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政治家《伦语》
2015/10/14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

第五章 公共权力
一、权利与权力
1、权利:自由的社会化体现。 2、权力: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能产生预期效应的力 量。具体体现为能力、资源的占有、支配等。 3、权力的特性: A、权力的客观性; B、权力的被动性; C、权力的相对性; D、权力的相互性; E、权力的分合性; F、权力的抵消性; 4、权力和权利的重要性: A、为了能够追求利益,必须拥有权利; B、为了能够追求利益,也必须拥有权力;
(雅典卫城)
(圣保罗大教堂 )
(英国国会大厦)
三、政治学的贡献
1、给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以有序的公共生 活 2、给有序的公共生活以最适合的政体 3、给适合政体的运行以制度、程序和价值
无序状态
有序状态
四、政治学的研究
1、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经验研究 • 神学论证的政治学或价值阐释的政治学 • 经验归纳的政治学:基于有限事实的归纳而推出 更大范围内的结论:统计、案例及其比较 • 演绎推理的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从一个前提 假设出发,运作理性规则而推出结论,并解释相 应的政治现象 • 综合推理的政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 新的政治学开始认为,由于政治人的行动常常不 止一种逻辑,为了全面揭示现实的政治机制,政 治学科们应该适当结合运用上述的推理方式。
一、政治学的产生
1、政治思想:对意义的把握,即现实是什 么,应该是什么? 2、政治哲学:对价值的追求,即如何有价 值,价值是如何? 3、政治理论:对现实的把握,即现实是怎 样,怎样看现实?
二、政治学的发展
1、古典时期:古希腊——中世纪 2、现代时期: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价值 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D、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 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政治学导论(第一章)ppt

政治学导论(第一章)ppt

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 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 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 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 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 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 的支配性策略。在信息不通时达成的一种“共识”。
政 治 学 导 论
讲解:匡娉婷
人类究竟是被炸成齑粉,还是将设计出能使 自身得以生存的政治安排,取决于政治和政治家 们。 ——达尔(美国)
课程结构
一、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三、政治主体(国家与政府,政党与社团) 四、政治行为(政治统治、公共治理与政治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 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 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 博弈的规则渊源。 它们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 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 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 应性。
西方政治学的历程
1.
2. 3. 4. 5. 6. 7.
古代文明的产生:世俗文化:理性思考;公民精神。 世界帝国的兴起:需要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发展;宗教 文化主导社会。 宗教权力的衰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恢复了文化的世俗性, 唤起了资本主义精神。 世俗王权的强大:反对教会主义的斗争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世俗 王权强大;专制君主理论产生。 市民社会的强大: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 和人民主权理论的诞生 。 工业革命的兴起:不干涉的自由主义和限制王权的民主主义理论 随之发达。 资本主义矛盾的展现:对现代以来思想和价值的反思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一、政治的涵义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

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道德说。

2.权术说。

3.法律说。

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

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

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

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

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治学》课件

《政治学》课件


(三)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 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 2、行为使用范围不同 3、体现的关系性质和利益重点不同 4、实现方式和要求不同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一)强制性方式 1、暴力方式 2、压力方式 3、命令方式 4、规范方式 (二)非强制性方式 1、奖励方式 2、训诫方式 3、诱导方式



三、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二)政府官员道德品质的败坏 (三)政府官员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要求 (四)社会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的畸变

四、政治权力腐败的危害 (一)政治权力腐败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 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 (二)政治权力腐败破坏政治统治合法性, 导致政府信用危机


4、当代西方政治学
(1)跨学科的整合研究成为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2)政治学日益注重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 (3)政治思想从以国家为分析单元向全球政治视野发展 (4)政治哲学的复兴和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多样化趋势



(二)中国政治学发展概述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 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 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实现自身利益或团体利益的政 治资格。





(二)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联系 1、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规 范性 2、政治权力的能动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自 主性 3、政治权力的工具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手 段性
第二节 政治的发展和作用

政治学ppt课件

政治学ppt课件
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2
三、中国的政治研究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 儒家为主导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反封建反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3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1
先秦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等学派
26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4
宋代以后,儒家发展出的理学为专制主义政治所利用
朱熹
王阳明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7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近代,晚清开始出现反封建反专 制的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中世纪时期
(二)现代西方政治研究
1、文艺复兴时期 2、现代政治学学科的形成
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13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政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24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2
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仁政、礼治
电影链接《孔子》
墨家:兼爱、非攻
电影链接《墨攻》
法家:法、权、势、术
电影链接《英雄》
25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由于和经 学的研究最为密切而成为此后 的主流政治思想
电 影 链 接 《 汉 武 大 帝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
《天演论》等西方政治学著作对近 代中国政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898年12月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 科”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一 部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 统地阐述政治学性质、概念和研究方法 的政治学著作
出现了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相 激相争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 领意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 的伟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 史趋势,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完 备的科学理论基础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 学发生了“行为主义革命”与“后行 为主义革命”
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最 重要的政治学研究对象,对所处的现实政治制 度基本上采取维护态度,过分依赖技术方法和 手段的经验研究,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通过洋 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传入中国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丰富发展 第四节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的涵义——斗争政治观
政治的涵义——管理政治观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创 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政治的定义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 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 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治过程演示图
社会的其它系统 输入
政府(权威性政 策制定者)
输出 政策产品
反馈(关于输出的信息)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Game)一词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 策。
讨论: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P.16)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问答环节
Q|A 您的问题是? ——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添加
添加
添加 标题
标题
标题
添加
标题
此处结束语
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最后、感谢您的到来
· 讲师: XXXX
· 时间:202X.XX.XX
4、政治的定义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 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 配的途径,这个分配过程就是政治。
4、政治的定义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 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 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政治的性质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从词源上看
在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语polis,原意是城 邦(城市)国家。 在中国,政和治在作为两个单独的概念提出的,政指治 国之道.治是管理,疏理,惩处的意思. 辞海:国事得以治理.词源:政事得以治理.
2、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 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 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 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
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制度安排 System
制度绩效 Performance
三、政治的地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即政治的规范性。研究政治应当是什么? What should be?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值得追求的。 研究对象: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科学:即政治的科学性,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 What is ?研究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和为什么是这样的。
1、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2、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3、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 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 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4、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 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 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 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 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 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资源,策略,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法律。 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政治的定义,也可以说,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 根据一套规则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 化过程。
三、政治的地位
研究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
制度环境 Situ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