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九区蒸汽驱开采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孤东九区西稠油油藏蒸汽驱后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孤东九区西稠油油藏蒸汽驱后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区逐步转入间歇汽驱开发 ,已进入汽驱中 后期 ,部分井组 出现 气窜 ,油气比快速 下 降。开展接 替方式 的研究十分必要 ,但 国 际上对蒸汽驱后接替 方式 的研究较少 ,像 , 孤东九区西这种 中深 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后 接替方式的研究尚属首例 。
3 ~4 m 地层 中较多的残余热量为下步 ; 0 0 的常规 开 采提 供 了有 力保 障 具 体计 算 {
3 1典型井组蒸汽驱后开发方式优化 .

隙度 3 ~3 %,渗透率 1 0  ̄3 0 3 5 0 0 0 0× 1一 0
um 。5 0℃地面脱 气原油黏 度 2 0~ 0 O
f d p)
hat p*h2 h Mr ( v — i ls= ir * * *t g t) a
型 譬 , ? 兰 竺 进 孽 后
苎 3 , 计 油 09 1 , 出 度 7 累 产 1. 0 采 程 口 4 × t
l t 占 采油 的6 ・%。 0 , 总 量 95
k a/k cl g
续汽驱及最佳开震方式下转注时机的优化设
计 认为 水 撼污 可 作 一 , 规 阜 磅 以 进 步
_ 主 井每月连2 1 ; o ,镡ld < O.
远瞳 {5 : 油井年吞吐一扁精 4 t d
12 48 1 4 0 8 6 8 9
17 4 10
1 1 4 41 0 3
1 2 0
8 3 8
开采方式 转蓬时机 1 4 4 0
5 0 mP , ,原始地 层温 度 6 ℃ ,原 O0 a S 3 始地层压力 l MP。油藏 类型为薄 互层岩 3
性 一 构造层状普通 稠油油藏 。
注释: h m :油 藏 压 力下 饱 和 蒸 汽 的 焓

热采

热采

井组面积1.0km2,储量219×104t,小井组1个和6 个大井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16.6%;其中小井组 采出程度达到54.34%,比大井距井组提高采收率 13~30%。
一、蒸汽驱
5、弱边水普通稠油砂岩油藏
孤东九区西蒸汽驱(1997.10~目前)
孤东九区西块汽驱井组位置图
现场实例
孤东九区稠油块历年产油注状图
03-1 04-1
05-1
观05 2-5
07-X2
含水80%推进线
一、蒸汽驱
现场实例
单2蒸汽驱先导试验井组增油曲线
7500
蒸汽吞吐 实际
蒸汽驱
月 产 油 量
5000
蒸汽驱增油2.47×104t
2500
t
计算
6月
9月 1991年
12月
3月
6月 1992年
9月
12月
3月
6月
9月
12月
3月
6月
9月
12月
试验实际 9年 149.8 26.8 0.18 30.97 54.97
截止到2007年12月底。
一、蒸汽驱
取得了比较好的增产效果
齐40块先导试验产量对比图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7-01
现场实例
实际产量 吞吐产量
汽驱增油
t 月产油
比吞吐到底:
吞吐阶段 冷采阶段 1992.7~1997.9 1989.1~1 992.6 吞吐+汽驱阶段 1997.10~目前
8年稳产
R4-13
年 产 油 104t
面积:2km2 ,储量:375×104t 油藏埋深:1320~1400m 原油粘度:2000~5000mPa.s 厚度:11~18m 渗透率:2000×10-3μm2 油水体积比:<1.5

稠油油藏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稠油油藏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产一线稠油油藏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张继英肖然王高贵(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摘要:长周期吞吐后汽驱开发普遍存在对应油井受效差异大,汽窜现象严重等问题,开展汽驱井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能改善稠油油藏汽驱状况,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汽窜;封堵;驱油汽窜;封堵、驱油一、引言孤东稠油为馆陶组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在1050~1450m ,油层厚度在3~15m ,渗透率在0.05~2.0μm 2,地面粘度在2000~15000m Pa.s ,地质储量2670×104t 。

目前孤东油田九区西块、红柳油田垦东521块、垦东53块、垦92块及外围零散井,共动用地质储量1515×104t 。

经过多年的稠油开采工艺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适合孤东稠油小断块开发的配套工艺,已形成了年产15×104t 稠油生产能力,但由于油层泥质含量高,胶结疏松,出砂及汽窜严重,注汽难度大,工艺配套不完善,制约了孤东稠油开采水平的提高。

目前,现场应用的调堵技术只侧重于封堵高渗透、大孔道,而忽略了其调驱剂在储层里的驱油作用,致使调剖、驱油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适合于稠油油藏自适应多功能调驱剂,该技术既有效地封堵大孔道体系,提高注入汽波及体积,同时兼具较好的驱油效率,来改善稠油油藏汽驱状况,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二、新型高温调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目前,高温化学调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高温化学调剖剂的耐温性能封堵汽窜,可以调整蒸汽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吸汽不均的问题,达到改善吸汽剖面,增强注汽质量和蒸汽热效率,提高稠油动用程度及采收率的目的。

(一)高温调剖剂优选目前,对于稠油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油藏的调剖封堵,大多选择树脂类调剖剂,因为无机物调剖剂耐热性能好,但没有弹性,容易将地层堵死;而冻胶类堵剂具有良好的粘弹性,可以达到深部调剖,但耐热性不好,不能用于蒸汽驱或吞吐油藏。

新滩油田垦东18区块转蒸汽驱可行性分析

新滩油田垦东18区块转蒸汽驱可行性分析
≥0 . 1 ≥1 0
l _ 2地 质 储 量 评 价
平面 动用状 况对剩 余油分布规律起着 很大的控制 作用 ,注采井 网完善 、 生产 井相对集 中的层位 、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较低 。N g 5 4的西部,井 网密度 较低 ,中间空有很 大部分的面积 未得到有效动 用。该区域的剩余 油也较为 富集 。 3 . 2与 油田蒸汽驱 油藏筛选标准对 比 与胜利油 田蒸汽驱油藏标准相 比,新滩垦 东 1 8区块 油层埋 深、静总 比、 原 油粘度、含油饱 和度等 8项指标指 标符合一类 油藏要求 。原 油相对密度 符合二类油藏要求 ,油层厚度符合三类油藏要求 。 目前 中心区地层压力 7 . 4 M P a ,预计 2 0 1 4年满足转汽驱要求 。 表3 - 2 K D 1 8块地质特征与胜利油 田蒸汽驱油藏筛选标准对 比表
面积
分类 时间单元
k m ×l 0 k m ×l O ' t
有效厚度 储 量丰度 储量
占总储量 %
l 原油粘度 ( a P a . s ) 2 原油相对密度
5 0 ~i 0 0 0 0 l 0 0 0 0  ̄6 0 0 0 ( ) 5 0 0 0 0 0 g 2 ~0 9 5 0 9 5 ~0 9 8 > 0 9 8 1 5 O ~1 4 0 0 1 5 0 ~l 6 0 0 ≤1 8 0 0 ≥1 0 ≥0 5 ≥2 O ≥l 0 ≥0 6 ≥2 0 ≥5 0
1 .概 况
3 . 1剩余油分布 垦东 1 8 单元 N g 6 2 1 层生产末 期含 油饱和度 图显示 ,在 N g 6 2 1 与N g 6 2 2
层 砂 体 连 通 区 域 受 到 下 部 水 体 的 影 响 ,边 水 波 及 面 积 较 大 ,剩 余 油 饱 和 度 较 低 ,而 在 油 层 内部 N g 6 2 l与 N g 6 2 2层 隔 层 发 育 的 区域 , 隔 层 对 N g 6 2 2层

1.石化工业一般问题

1.石化工业一般问题
20 第 1 0 9年 期
中 国石 化 文 摘
1 石化工业 一般 问题 .
T E 2 oO( l O 9 l) o
( 中国石 油 化工集 团公 司老干 局 ) 《 ∥ 石油 化 工 要 闻》 一 .
20 ,4 ) 3— 0 8 ( 8 .一 4
20 07年俄 罗斯 油气公 司 实绩与 动 向[ 日】 能 源》 刊 ∥< .一
量 650×1。 比上 年 稍 有 下 降 , 体 维持 同 一 水平 。 4 0m , 大
R se 公 司开采量增 加 显著。G zrm是 国家 占有 过半 数 onf i apo 股权的国有 企 业 ,0 9—22 20 00年 预 计投 资 总 额 提 高到 约
国需 求恢 复迟缓 , 亚洲石化业必将 遭受未 曾有过 的打击 , 竞
持增长 。包括天 然气 凝析 油在 内的石 油开 采量 为 4 9 . 1×
1 , 0t比上年增长 2 1 。石油 加工量 比上年增长 3 8 、 .% .% 汽 油产量增长 2 1 . %。按 俄罗斯燃 料能源部公布的数字 , 俄石 油出 口总量 2 56×1。, .7 0 t比上 年增长 3 7 。天然气开采总 .%
大市 场 , 仅次于 美国和 日本。20 0 7年中 国化 工 产品 总产量 为 2 , 06年增 加了 3% 。预计 中国的专 用化学 6x1 t比2 0 0 0
孤东九区稠油热采持续稳产技术( ) 王学忠 ( 刊 / 中国石化 胜
利油田分公 司 孤 东 采 油 厂 ) 当代 石 油石 化.一20 ,6 ∥ 0 8 1
长有所减慢 , 但仍旧保持 良好的基本面 。中国对化工产品的
需求依然强劲 , 国内和海外对中国投资仍保 持在高位。中国 化学 工业 整体增 长稳定 , 目前产值约 6 50亿 美元 , 2 1 0 到 00 年很可能增长到 9 50亿美元。 中国对 化工 产 品需 求增长 0 迅速 , 与快速增长 的消费需求 同步。中国是化工产 品的第三

国内外蒸汽驱调研

国内外蒸汽驱调研
降粘作用 蒸汽的蒸馏作用 热膨胀作用 脱气作用 油的混相驱作用 溶解气驱作用 乳化驱作用
一、蒸汽驱概述
降粘作用:
温度升高使原油粘度降低,是蒸汽 驱开采重油的最重要的机理。主要 是随着蒸汽的注入,油藏温度升高, 油和水的粘度都要降低,但水粘度 的降低程度与油相比则小得多,其 结果是改善了水油流度比: M=oKw/wKo
一、蒸汽驱概述
4、国内外蒸汽驱的经验
国外蒸汽驱效果表
分类 国外
区块名称 美国Kern River(科恩河)油田
德国Schoonebeek油田 前苏联Okha(奥哈)油田 美国Midway-Sunset(中途日落)油田 印度尼西亚的Duri(杜里)油田
平均
蒸汽驱采收率% 62.4 44.0 65.0 61.0 55.0 51.5
Er 8.97 2.82ho 0.044ho2 3.59lg(o ) 1.41lg 2 (o )

62.06So

5.56VDP
39.5V
2 DP
131.4 lg
2
hr

0.026D
ho―有效厚度,m; µO―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mPa·s; SO―初始含油饱和度,f; VDP―渗透率变异系数,无因次; hr ―净总厚度比,f; D ―油层中部深度,m。
一、蒸汽驱概述 二、适宜蒸汽驱的油藏条件 三、蒸汽驱的最佳操作条件 四、蒸汽驱案例分析 五、蒸汽驱技术拓展
二、适宜蒸汽驱的油藏条件
油层厚度:对蒸汽驱来说,存在最佳厚度:
油层太薄,开发效果差; 向盖底层的热损失比例增 大,热利用率变低。 油层过厚时汽驱效果也 不太好,井筒中的汽—水 分离以及油层中的蒸汽超 覆加剧,使蒸汽的热利用 率变低。 蒸汽驱的有效油层厚度 大约为10~50m。

胜利油区蒸汽驱工艺技术现状及攻关方向

胜利油区蒸汽驱工艺技术现状及攻关方向

截至 2 0 0 8年底 , 胜利 油 区热 采动用 石油地 质储
量 为 4 0  ̄ 0t热采 年 产油 量 为 3 4 1 , .8 1 , 7 × 0 t 占原油
2个 方 面 的原 因 : 油 藏条 件 复 杂 。胜 利 油 区 稠 油 ① 油藏具 有埋 藏深 ( 于 10 0 、 层 薄 ( 2 的储 大 0 m) 储 7% 量 厚度 小于 2 m) 边 底 水 活跃 ( 8 的储量 水 油体 0 、 5% 积 比大 于 5 、 油 粘 度 高 ( 2 的地 面原 油 粘度 大 )原 7%
另外 , 采老 区 已进 人 多 轮 次 吞 吐 、 含 水 开 发 阶 热 高
段 , 产难 度 大 , 稳 开发 矛盾 突 出。因此 , 利油 区亟 胜
高、 蒸汽 干度低 ; 面注汽设 备 不配套 造成 了蒸汽驱 地
过程 中注 汽速度 低 ; 测 手段 不 完 善造 成 动 态监 测 监 资料 不 足 。
1 蒸 汽 驱 概况
为 了研究 蒸 汽驱 提 高采 收率 技 术 , 胜利 油 区先 后在单 家 寺 油 田单 2块 、 5 单 6块 问歇 井 组 ] 乐 、 安草 2 0块 、 安 草 南 、 东 九 区 西 等 开 展 了蒸 乐 孤 4
汽 驱试验 , 取得 了一 定 的效果 , 都 没 有形 成 规模 。 但 2 0 年 底 , 汽 驱 产 量 只 占胜 利 油 区稠 油产 量 的 08 蒸
需转 换稠油 油藏 的开 发 方 式 , 一 步 研究 蒸 汽 驱 提 进 高采 收率技术 。
2 蒸汽驱工艺技术现状
目前 , 利 油 区蒸 汽 驱配 套 工艺 已基 本 满足 蒸 胜 汽驱试 验 的需要 , 中蒸 汽驱 注汽 工艺 、 其 高温堵 调工

边底水稠油油藏合理汽驱参数研究

边底水稠油油藏合理汽驱参数研究

提 高 注 汽 干 度 的 措 施 , 补 充 地 层 能 量 , 使 井 组 产 量 稳 中 有 升 , 以 K 5 1 汽 驱 井 组 为 代 D N8 表 , 该 汽 驱 井 更 新 后 , 通 过 合 理 调 整 注 采 参 数 ,井 组产 量 由 1t d 升  ̄ 3 t d 5/上 JO / 。
度 差 大 ,含 水 上 升 速 度 相 当快 。 13 . 、产 量 递 减 率 大 ,吞 吐难 以稳 产
吞 吐 井 稳 产 期 短 ,注 汽 井 投 产 不 久 ,靠
高 。 因 此 , 蒸 汽 驱 过 程 中一 定 要 尽 可 能 提 高 注汽质量 ,保证井底蒸汽 千度达 ̄4% 上 , J0 以 以使 蒸 汽 驱 取 得 较 好 的效 果 。 注 汽 周 期 是 在 安 排 汽 驱 参 数 时 重 点 考 虑
摘 要 : 研 究 蒸 汽驱 的合 理 汽驱 参 数 对 组 3 , 曰油 水 平 1 3 7 / ,单 井 日产 油 水 平 个 3. td 稠 油开发 稳产 具有很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在对 4 3 / ,综 合 含 水 8 . 7 , 累 计 产 油 3 . 7 6 .td 85% 424
的 热 水 量 为 注 入 量 , 以 油 井 采 出 液 量 的 地 面
[] 3 翟云芳.《 流力学》. 渗 石油工业 出版
社 , 1 9 . 94 9
体积 为采 出量, 以两者 比值 为地面 注采 比,
作 为 决 定 间 歇 汽 驱 周 期 的 参 考 参 数 , 根 据 实
间歇蒸汽 驱相结 合的开 发阶段 ,2 0 年 1 月 01 0 投 入蒸汽 驱 开发 ,采 用不规 则井 网 ,注 采井 距 约2 0 ,汽驱 含油面 积 1 5 m ,动用 地质 0m . k 储 量 9 . 3X 1 。 截 止  ̄ 2 o 年 1 , 垦 东 5 5 0t J0 8 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东油田九区蒸汽驱开采效果分析2008-10-30:数字油田一、地质概况孤东油田稠油区块为岩性-构造油藏,油层薄、埋藏深、生产中易出砂、边底水活跃、净总比低,属于高孔、高渗油藏(表1-1)。

九区位于孤东油田的南部,为岩性-构造层状油藏。

其主力含油层Ng4-6为稠油层,含油面积1.2km2,地质储量375×104t,可采储量103×104t。

主力层为42、52+3、55+61,构造高点位于GD6-1井附近,由此向南倾没。

油藏埋深为1320~1400m左右,50℃时地面原油黏度一般在1153~4660 mPa·s。

其中42层原油物性较好,一般在1600~2200 mPa·s,平均为1982 mPa·s。

九区馆上段为河流相沉积,砂体自下而上表现为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正韵律组合,岩石颗粒分选中等,粒度平均分选系数1.6,粒度中值0.12mm,泥质含量6.5%,平均孔隙度33~35%,平均渗透率为1000~3000×10-3μm2。

岩石润湿性属中性,储层为弱速敏性、中等偏弱水敏性、中等偏弱碱敏性、弱温敏性。

从各层的小层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各层的边水主要位于油层的东部和西南部,纵向上愈向下水体体积愈大。

Ng52水体体积约为油体体积的1.2倍,油水体积约占总孔隙体积的一半,表明Ng52水体较小。

Ng55水体体积约为油体体积的1.5倍,油水体积约占总孔隙体积的2/5,水体积约占总孔隙体积的3/5,表明该层边底水不活跃。

Ng61水体体积为油体体积的1.4倍,油水体积约占总孔隙体积的2/5,水体积约占总孔隙体积的3/5,表明该层边底水不活跃。

孤东九区馆上4~6油层除受时间单元-岩性控制外,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层状油藏(表1、图1)。

原油组分中,烷烃占37.30%,芳烃占23.15%,非烃占25.84%,沥青质占4.72%,总烃占60.45%。

据孤东9-12-2井2块岩样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粘土总量较高,为8%~16%。

粘土矿物以伊蒙间层为主,其次为高岭石。

粘土矿物除了降低孔隙度和渗透率外,还对油层有一定的损害,即粘土微粒运移、粘土矿物膨胀和对酸、碱、注入速度等敏感性形成沉淀物从而堵塞喉道(表2)。

据孤东9-12-2井2块岩样的敏感性试验结果,速敏性为弱速敏,不是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碱敏性为中等偏弱碱敏,临界pH值8.5,现场注汽过程中,应伴注酸液,调整其锅炉出口凝析液pH值低于临界值;水敏性为中等偏弱水敏,可使用粘土防膨剂;温敏性为弱温敏,也不是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

孤东稠油单元适合热采开发。

陆上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经济效益极限油汽比为0.25,蒸汽驱开发经济极限油汽比为0.15。

从开发实践看,孤东稠油块吞吐油汽比在1.8~0.8,汽驱油汽比达到0.5以上,对热采技术是适应的。

自1989年稠油块投入注汽热采以来,面对孤东稠油油藏品位差、热采开发矛盾突出、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油藏研究及调整治理、热采工艺配套和油层保护,积极开拓新的稠油阵地,实现了稠油开发稳步推进。

二、汽驱效果评价㈠汽驱井组效果①各汽驱井组均见到一定的汽驱效果。

自1997年10月开始汽驱以来,共有5个井组进行过汽驱(表3),汽驱井注汽的同时,周围生产井不定期的进行注蒸汽吞吐引效,注汽后周期产油递减减缓,由14%下降到7.5%,下降6.5%。

从油气比和累产油的指标来看,九区的R2-21和R4-13井组汽驱效果较好,R4-9井组效果一般。

②汽驱井组生产井见效早,有效期长。

以R4-13井组为例,与注汽井层位对应的生产井共有3口,汽驱后,R5和R5-11井1~3个月内月产油量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含水下降;而R4-11井汽驱后实施吞吐引效,虽然到了第8周期,但周期效果明显变好,月产油量大幅度增加,含水下降,生产时间明显延长。

③汽驱阶段井组预测采收率比吞吐阶段预测采收率有很大提高。

从R4-13井组注采关系曲线上看,吞吐阶段预测的采收率为20.9%,而汽驱阶段预测的采收率为32.8%,比吞吐阶段预测的采收率提高11.9%。

㈡单元效果评价①汽驱后,九区平均日产油稳中有升,单元平均单井日油水平由汽驱前的6.9 t,最高上升到11.4 t,增加4t/d左右,全区累计增油25.8×104t,提高采出程度6.9%(图2)。

②蒸汽驱使边水推进受到抑制,含水呈缓慢上升趋势。

九区在吞吐阶段年含水上升速度为13.1%,转汽驱后,含水上升速度降为1.4%,注蒸汽补充了地层能量,抑制了边水的推进(表4、图3)。

九区在冷采阶段和吞吐阶段初期(1993年5月),采出量和注入量都比较少,地层基本无亏空;此后油藏处于正常开发状态。

2001年前后由于注汽量的增加,而采出量变化较小,所以亏空减小。

目前地层累积亏空83.8×104t(图4)。

从压降和亏空关系看,汽驱后压降下降平缓,目前地层压降接近1.6MPa(图5)。

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主力小层目前压力在9.7MPa~12.4MPa之间,平均压降1~2MPa。

㈡注入蒸汽剩余热量评价为了评价孤东九区西地下到底有多少残余热量和目前地层温度,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利用Marx和Langenheim方法,即:井底蒸汽产生的热量Qin=井筒和顶底盖层的热损失Q损+产出液带走的热量Qout+油层中残余的热量Q残,利用VB编制了计算程序,计算了所有生产井和注汽井周围的温度及残余热量,再进行加权平均。

求得目前地层温度约为76℃,比原始地层温度高出13℃左右,而注汽井周围地层平均温度则高达246℃。

数模结果表明,四个主力小层目前平均油层温度74℃,其中42层69℃,52层76℃,55层75℃,61层78℃。

同时汽驱井加热半径较大,与其临近的部分井已建立了热连通。

汽驱井加热半径:75~175m;吞吐井加热半径:30~40m。

地层中较多的残余热量为下步的开采提供了有力保障。

㈢完善汽驱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九区共实施汽驱井5口,汽驱控制储量198万吨(图6)。

通过完善汽驱井网,稠油单元递减、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采油速度、最终采收率明显提高,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三、间歇蒸汽驱开发孤东稠油井油层主要为薄层或薄互层,对连续注蒸汽驱极为不利,主要表现在合理的注汽速度较小、现场注汽锅炉产汽速度与需要注汽速度很难匹配,连续注汽容易造成汽窜。

因此在九区推广应用间歇汽驱技术,减少汽窜现象发生。

间歇注蒸汽形成“蒸汽--热水”段塞驱注采方式。

注蒸汽时蒸汽段塞除前缘冷凝为热水,段塞主要为蒸汽,此段塞具有蒸汽驱的作用;停注蒸汽时蒸汽段塞冷凝为热水段塞,此段塞具有热水驱、焖渗、使蒸汽段塞加温降粘稠油充分乳化、重力下移及保护后续蒸汽段塞防止汽窜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注蒸汽驱驱油效果、提高注蒸汽驱油汽比。

通过间歇汽驱技术,扩大汽驱体积。

为解决目前稠油单元蒸汽驱开发过程中发现的汽驱采注比偏低,蒸汽超覆,汽窜等问题,提高蒸汽驱效果,在充分利用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同时在引进应用的基础上,对已有间歇汽驱技术、剖面调整技术及吞吐引效技术进行了完善、配套,应用于现场。

1、不断完善注采井网九区汽驱井网采用不规则井网,按照砂体分布及发育情况,在主力层42、52、55+61层砂体发育较好的部位实施布置汽驱井。

汽驱井网主要结合汽驱机理和区块特点进行设计。

由于55层水体最大,油层连通性好,考虑到边水的影响,在距边水较远的位置设计了3个汽驱井组,保证了有效地抑制边水的推进,也保证了内部井组实施间歇汽驱(降压开采)。

42层无边底水,靠天然能量开发,在初期压力下降幅度不大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汽驱井组补充能量,而后逐渐增加汽驱井组。

在设计55、42层汽驱井组的同时,兼顾52层,设立了6个汽驱井组。

其它不在汽驱井网上的油井采用吞吐生产。

在本阶段,相继两个汽驱井组实施了调整。

(1)R2-N21井组:1999年5月转驱,初期注42、52层。

由于52层油井受边水影响,含水上升快,汽驱效果较差,于2002年6月封52层,单注42层,对应油井4口。

(2)R3-17井组:初期汽驱层位53、55+61层,对应油井3口,由于55+61层邻近油水边界,对应油井少,开发效果较差,2005年5月封55+61层,转注42层。

经过调整,目前九区形成了以42、52层两个主力层为主的汽驱井网,其中42层汽驱井组主要分布在东部砂体发育连片的区域,55+61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距边水较远的区域。

九区实施汽驱开发后,为提高开发效果,实施了2004年井网加密调整。

本次调整主要是针对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低、汽驱井网不完善、套变井增多,造成局部储量动用不充分等现状进行调整。

调整本着完善井网、增加可采储量,先内部后边部的的原则,通过增加汽驱井点完善汽驱井网,局部扩边,在目的层砂厚大于4m的部位钻打新井提高区块储量动用程度。

到2005年初调整方案执行完毕,共新钻井7口,转注1口,汽驱井补孔归位1口,油井归位2口。

油井开井数由24口增加到29口,单元日产油能力由195t/d能增加到248t/d,增加53t/d,综合含水由66.3%下降到53.3%,下降了15%,新增年产油能力1.5×104t,新增可采储量8.3×104t,提高采收率2.4%(表5)。

2、优化汽驱参数九区汽驱采用间歇汽驱技术,为提高汽驱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汽驱参数生产效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注采比较小的间歇汽驱效果最好。

连续汽驱由于注汽量大,达到极限油汽比的时间短,采收率低;在间歇注汽方案中,增加注汽速度(7t/t)的方案开发效果都较差;而注汽速度为5t/h的间歇注汽指标都比较好,其中,不对称型的间歇注汽注一月停二月的方案,开发指标采收率和经济指标油汽比,都是最好的(表6)。

在矿场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并不能严格按照数值模拟结果实施汽驱,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现场对汽驱参数的控制主要是控制汽驱间歇时间段、周期注汽量、注汽速度、注汽干度等指标。

汽驱参数优化主要是依据注采比指标(分别考虑瞬时注采比和周期注采比),合理控制注汽强度,同时,综合考虑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注汽参数。

间歇汽驱注汽参数控制总体思路是在保证锅炉高注汽干度的前提下,依据汽驱井组地质特点和动态变化确定井组间开阶段注采比和总注采比;依据注采比要求确定合理阶段注汽量和注汽速度,进而确定锅炉启停时间。

汽驱井在安排汽驱参数时,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合理阶段注汽量的确定。

阶段注汽量过小,蒸汽热量波及范围小,达不到应有注汽效果;阶段注汽量过大,容易发生气窜。

阶段注汽量控制按照井组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R2-N21、R3-X217井组,由于汽驱井注汽层位较薄,井距较小,汽驱注汽阶段量一般控制在4000t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