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孩子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孩子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根据对农村地区的孩子教育状况的调查,以下是一份报告: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给孩子们获取教育资源带来困难。
很多农村地区只有一所小学,中学更是少之又少。
2.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地区教师数量有限,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少数农村学校的教师是本地人,缺乏相关专业教育背景。
这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经济困难:许多农村家庭由于贫困无法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从而导致辍学率较高。
一些家庭需要孩子到外地务工来获得收入,无法提供稳定的教育环境。
4. 缺乏学习资源:农村地区的学生缺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电脑实验室等。
这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发展,也使得他们无法获取同城孩子们享有的学习机会。
5.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更重视家庭的劳动力贡献,因此往往会提前让孩子去务工。
这种观念限制了孩子们的受教育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1.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
2. 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建立奖学金体系:设立奖学金,鼓励农村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4. 增设学习资源:在农村地区建立图书馆、电脑实验室等学习资源中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向家长和社区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知。
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希望能够改善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让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益,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作者:任振才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年第07期摘要:小学阶段养成教育十分重要。
从生活、卫生、学习、行为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生习惯差的原因,摆出了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现状,针对性地阐述了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农村;养成教育;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31-02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新课程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阶段是孩子生活、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培养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如同育苗,趁小才能育之成型,育之结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就个人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将受益终身。
因此,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十分重要。
一、目前小学生差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80%以上的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子、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沉浸在溺爱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
只要孩子不吵不闹,什么都依他来,放纵过分,约束过少。
尤其是大部分留守儿童,被爷爷奶奶宠坏了,对孩子生活上宽纵,学习上难以重视和监督,导致学生撒谎,学习偷懒,养成坏习惯。
学生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1.卫生习惯差,坐地玩泥巴,手脏兮兮的,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乱写乱画,走路看书,吃饭看电视,在家作息时间不规律等。
2.学习习惯差:不主动预习课文,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能认真主动完成,无人辅导监督,质量差;写字读书姿势不正确,字写得差;学习态度不好,上课前书本不拿出来放好;课堂纪律差,等等。
3.行为举止不文明:教学区该步行的不步行,上下楼梯蹦蹦跳跳,不靠右行;攀高登危、摘花折枝、推搡、打架骂人等等。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向学校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班主任工作繁杂,存在厌烦情绪,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有部分科任教师认为育人与己无关,最多上课的时候说一说、管一管,课间活动对学生行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一、引言作为农村教育中的重点对象,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为人处世的重要环节。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以及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培养。
在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们需要进行对策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现状分析1.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未来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格,形成正面的人格特质。
三、教育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需要通过自身的榜样行为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自律、勤俭节约、礼貌待人的品质,让孩子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建议农村家庭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学校或者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家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家长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通过校风、师风的塑造、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规矩、守纪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议学校可借助主题班会、学生手抄报、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形式,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社会教育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
建议社会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如开展走访农村小学、举办学生行为习惯观摩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渠道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既善于合作,又敢于竞争,既能追随时代发展,又能适应社会的现代人”。
一、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现在不少家长在家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但自己一年到头从不看书读报,几乎天天沉迷于扑克、麻将,更有甚者,周六、日要求孩子独自在家做作业,自己却在玩牌、打麻将;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负同学、损坏他人(公共)财物等严重品行问题时,也是不闻不问,睁只眼闭只眼;更有为自己小孩一时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家长……对此,有人形象地总结为“5+2=0”定律,即学校一周五天有效的正面教育,却被社会、家庭的一两次不良影响所抵消,这真是当今教育的一种悲哀。
二、不良现状产生的原因1.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往往唯我独尊,目无他人和长辈,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听不进老师的教诲,更不愿听家长的教育。
2.个别教师重分数、轻行为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
而家长最希望的是什么?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
所以成绩当然成为社会评价某个教师的唯一标准。
而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名呢?3.留守儿童居多大多留守儿童靠年迈的爷爷、奶奶隔代哺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天长日久,孩子有了很多劣习,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困难。
4.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家长既缺乏对知识的更新,同时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信息。
5.榜样力量缺失早些时候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很多,如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王进喜、赖宁等,这些众多的英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时至今日,英雄、榜样离孩子们确实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1.从行为训练抓起养成教育必须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且强调持之以恒。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一、引言农村地区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律和自控等问题。
急需研究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1.行为习惯不良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贪玩、懒惰、缺乏自律等。
他们习惯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督促,缺乏自发性和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产生行为偏差。
2.缺乏自律和自控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农村小学生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3.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给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对农村家庭的教育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重视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品德培养。
要注重教育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2.倡导正确的学校教育观农村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另一重要环境,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应倡导正确的学校教育观,引导农村小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应对农村小学生制定科学的奖惩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的行为标准和奖惩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增强他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4.推行素质教育课程农村小学应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小学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许多农村小学生存在着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如缺乏自律性、责任感不强、爱说谎等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生成长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可以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帮助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以期为农村教育的改善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能够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研究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通过研究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主、创新、合作、共享的现代公民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最新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

案例二:学校教育的引导
总结词
学校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念。
详细描述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 热爱集体等良好品质。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三:社会教育的辅助
社会支持与合作
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合作,争取更多 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共同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教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学校教育
1 2 3
强化德育课程
学校应重视德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道德 知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开展德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 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良好的品德 。
教师榜样作用
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 行来影响和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最新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 养成教育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农村小学生品德现状分析 • 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的实施策略 •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的实践案例 •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的未来展望
01
农村小学生品德现状分析
品德现状
诚实守信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具备基本的诚实守 信品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面 对诱惑或压力时,可能会表现出不诚 实的行为。
02
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个人成长的需要
培养健全人格
良好的品德有助于农村小 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 格特质,增强自信心和自 尊心。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虽然部分农村家庭能够把握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比较注重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
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不断增多,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
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
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
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对策
教育,其实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纪小,接触的社会少,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期,可以改变的空间有很大,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锻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然长大后再进行校正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第一,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前的小学生对上墙的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非常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而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小毛病,总认为是小事情,没有引起重视,实际上,所有的大毛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
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小细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大错误。
所以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二,没有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教育,小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容易接受教育,在他们小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到了叛逆期,再想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困难了,教育关键期,要进行
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不良习惯。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促进其一生的发展。
习惯还是要从小事做起,现在的家庭,好多家长都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发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管。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的性格,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见了老师也不知道问好。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跟家长配合,积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到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校一起抓,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从生活习惯做起,让他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同时教育他们要尊老爱幼,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学会爱同学,爱家人,爱学校,爱老师,这样长大了才会懂得爱社会,爱祖国。
三、从关键时期抓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困难,但养成坏习惯再改会更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在小学生的性格形成期,着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对不良的习惯一旦发现有苗头,立即遏制,否则如果当他们养成习惯之后再改正就困难多了。
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我们切不可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再进行补救,到时候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为此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抓早。
这是从时间上来说。
从学生入学的开始就抓起教育,树立早一天让孩子
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意识,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教育,让教育方针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田,让他们及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抓得越早,成效就见得越快。
2.抓小。
这是从内容上说的。
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万事从小事抓起,不可因为是小事就忽略掉,从而让小事演变成大事,只有注意好了细枝末节,才会让学生严于律己,一步步地约束好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抓细。
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特征,不可一概而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措施。
4.抓实。
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从日常小事做起,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四、增强合力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学生,到了家里就成了孩子,而且毕竟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周在学校五天,在家里两天,同时晚上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
如果教师不跟家长做好联手,很难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个根本上的矫正。
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跟家长做好沟通和协调,家校联合,双管齐下,让家长配合检查学生的作业,监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严格的学校管理加上严谨的家庭教育,相信我们的学生很快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一封告家长书,一个电话,都是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
五、结束语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分成功的机会。
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
坏习惯往往使人终身受到不好的影响。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
这话有着深刻的含义。
参考文献:
谢带群,《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西江教育论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