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

合集下载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1水 稻 病 虫 害 的 发 生 原 因 1.1片 面 注 重 虫 害 的 防 治 ,忽 视 病 害 的 防 治 。 由 于 农 户 文 化 程 度 相 对 比 较 低 .对 水 稻 的病 虫 害 理 解 不 到 位 :加 之 病 害 对 水 稻 的 危 害 在 前 期 ,防 治 效 果 不 太 明 显 。但 是 虫 害 对 水 稻 的 危 害 显 而 易 见 .例 如 负 泥 虫 ,它 以 幼 虫 和 成 虫 来 危 害 水 稻 ,可 造 成 全 株 叶 片 枯 死 , 二 化 螟 可 导 致 枯 鞘 、枯 心 、白穗 等 。潜 叶 蝇 可 造 成 叶 片 逐 渐 枯 黄 。造 成 叶 片 内叶 绿 素 分 解 ,叶 片 中 糖 分 降低 ,危 害 严 重 时 被 害 植 株 叶黄 脱 落 ,甚 至 死 苗 。 因 此 ,农 户 偏 重 防 治 后 期 的 虫 害 ,忽 视 了 前 期 的病 害 ,造 成 经 济 损 失 。 1-2病 虫 害种 类 繁 多 、分 布 广 泛 。虽 然 水 稻 病 虫 害 的 防治 工 作 每 年 都 在 进 行 .但 是 屡 禁 不 止 ,温 暖 湿 润 的气 候 很 适 合 一 些 害 虫 的生 存 、繁 殖 。 当害 虫 发 生 次 数 多 了 以后 ,不 管是 内源 性 还 是 外 源 性 的 害 虫 .在 当 地 1年 中发 生 的 次数 会 增 加 至 4~6次 :同时 ,由于 近 几 年 来 水 稻 面 积减 少 ,但 是 病虫 害 的迁 入 量 却 大 大 增 加 ,加 重 了 水 稻 的危 害 。常 见 的 有 稻 瘟 病 、潜 叶 蝇 、恶 苗 病 、负 泥 虫 、纹 枯 病 等 病 虫 害 ,生 长 期 长 ,分 布 广 泛 ,对 水 稻 的危 害 性 较 为严 重 。 1-3防 治 技 术 落 后 。防 治 技 术 的 落 后 会 直 接 影 响 防 治 效 果 。现 在 农 村 有 很 多 年 轻 人 外 务 T ,剩 下 老 年 人 或 是 妇 女 在 从 事 农 业 工 作 ,由 于 文 化 程 度 不 高 ,所 使 用 的农 药 机 械 还 比 较 落

第八章水稻害虫∮12钻虫

第八章水稻害虫∮12钻虫

2、栽培技术 3、品种
旱育秧,加重了1代的为害。 杂交稻:插花种植>连片种植。
杂交稻>常规稻; 糯稻、粳稻>籼稻。
4、地理位置
2019/2/21
杂草多的丘陵山区>平原。
第八章 水稻害虫 24
(四)防治 1、农业防治
(1)冬季铲除杂草寄主,压低越冬基数。
发生期在产卵高峰后及时清除田埂杂草,或在幼虫 孵化高峰后1-3d用药狠治一遍,以防幼虫转移到稻 用为害。
转株:食料不足; 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受阻。 如单季糯稻、粳稻茎杆粗壮,食料丰富,被 害株内常有成长幼虫 7~8头,也不甚分散转移 为害。
6、蛹
越冬代: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夏熟作物 的茎秆化蛹。 其它代: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茎杆粗) 或叶鞘内侧(茎杆细)化蛹。 化蛹的部位:近水面。可进行深水灭蛹。
2019/2/21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1
4、卵
(1)、卵块
一层,呈鱼鳞状排列,长椭圆形,表面无绒 毛,上盖有透明胶质。
(2)、卵量
每♀产2-3块,40-60粒/块。
5、幼虫
龄期:多数6龄,少数7龄。 侵入:蚁螟→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2龄以后 →分散→入侵茎杆。
2019/2/21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2
第八章 水稻害虫 6
二、二化螟
(一)为害
1、为害状
枯鞘 分蘖期——枯心 孕穗至抽穗期——枯孕穗和白穗 还能形成虫伤株。
2、寄主
国内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 稗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 苗、蚕豆、油菜、绿肥等。贵州省长顺县报道为害生 姜严重。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7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低龄高峰期是防治适期。压前控后,
掌握上一代若虫盛期。
防治指标
双季早稻10~15头/丛,晚稻15~20 头/丛,单季中稻孕穗期10~15头/丛, 乳熟期15~20头/丛,黄熟期25~30头/ 丛,杂交稻15~20头/丛;
白背飞虱:常规稻10头/丛,杂交稻 15 ~ 20头/丛;
混合种群防治主害代的前一代:常 规稻0.3~1头/丛,杂交稻 1~2头/丛
1.6.4 药剂防治: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用 药防治枯心苗:采用喷雾,撒毒土,稻田保 持7cm水层。防止白穗:喷雾,或泼浇。 ● 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ml/hm2。 (按每亩15kg半干半湿细土) ● 5%杀虫双颗粒剂:15-18.75kg/hm2, 拌润土撒施。 ●50%杀螟松乳油:1:1000X喷雾。 ● 12%敌杀星乳油:750ml//hm2,兑水 900kg//hm2喷雾。
2.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2.1 种类及分布 ● 不同地区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以褐飞虱为主, 的背飞虱,灰飞虱次之。
北方稻区:以灰飞虱,白背飞虱为主,褐 飞虱很少
● 不同稻作上飞虱的主要种类不同
早稻以灰、白背飞虱为主;
一季晚及中稻以白背及褐飞虱重;
双晚稻以褐飞虱最严重。
1.6.2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蛾,1盏/50亩。 1.6.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合理用药,与采摘卵块相结 合,将卵块放在寄生蜂保护器内。 ●微生物农药防治:杀螟杆菌(每500克菌 粉含2600亿孢子)防治三化螟,每公顷用工业 产品4.2-7.5kg。 ●性诱剂防治:将初羽化雌蛾5头左右,放 在网笼内,网笼放在水盆架上。
2.5 发生与环境关系
2.5.1 气候条件:喜中温高湿。生 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 ~30 ℃, 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会大发生。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40~50分钟。这段暴露于稻株茎叶上的时间是利用触杀剂 毒杀蚁螟的好时机。 蚁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的水稻,表现不同的被害 状。从水稻生育期看,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利于蚁螟蛀入, 是2个危险生育期。
卵块田间分布型为随机分布。田间有枯心团或白穗群。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幼虫后大多蛀食到稻茎基部 10cm以下作薄茧化蛹。化蛹时头部一般向上,少数向下。
冬季温暖干燥利于螟虫越冬,而冬季低温对三化螟越冬
幼虫的存活有一定的影响。如,1月份低温达-4 oC到-20 oC
的条件下,持续2~3d,三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达95%。 越冬场所过于干燥,对螟虫不利,不仅会推迟化蛹,而 且有致死作用。
早春气温对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影响较大。若春季温暖
干燥,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会提早,发生量增多;反之,春 季低温多雨,越冬螟虫化蛹和羽化延迟,发生量减少。 二化螟每年发生比三化螟早,但大螟发生最早。 温暖多湿利于三化螟卵孵化和侵入。夏季高温( 30 ℃以 上)干旱对二化螟幼虫发育不利。
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
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内侧化蛹,越冬幼虫在稻 桩、稻草和夏熟作物的茎杆中化蛹。在稻天田内化蛹的部
位 ,常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升降。蛹期生理转化旺盛,耗氧
量大,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 在25~30℃恒温条件下, 各虫态历期:卵期为5.8~ 9.1d,幼虫为30.5~44.4d,蛹为5.8~9.1d。
手段:灯测(三化螟和二化螟均有趋光性)发蛾高峰期。
2、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①查苗情、虫情,定防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田。
②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 3、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 ①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②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水稻螟虫防治技术 水稻螟虫的防治,应根据螟虫的发生规律和水稻栽培 制度及生长情况,采用防、避、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 防治则采取挑治轻害代,普治重治重害代。 1、消灭越冬虫源 清除稻桩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

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一)分布与危害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

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

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

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

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

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一年可发生2-7代。

在热带可终年繁殖。

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

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

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水稻害虫有哪些?水稻害虫用什么药?

水稻害虫有哪些?水稻害虫用什么药?

水稻害虫有哪些?水稻害虫用什么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种植价值和经济价值。

不过,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害虫的侵咬,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严重影响水稻种植的产量效益。

那么,水稻害虫有哪些?该用什么药?现将常见的水稻害虫的用药选择介绍如下。

一、稻飞虱稻飞虱又称稻虱、蠓虫子等,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

稻飞虱种类很多,但在北方稻区造成水稻损失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

用药选择:目前采用的药剂有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25~3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该药剂防治稻飞虱有特效,而且对天敌安全,但见效慢,用药3~5天后若虫才大量死亡,因此应在低龄若虫始盛期用药,如田间成虫量大,可与叶蝉散等混用;也可用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每亩200~250克,或用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或40%氧化乐果乳油每亩100~150克,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施,也可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每亩0.5~1克,兑水15~30公斤喷雾。

也可在田水放干时,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20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施。

二、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苞叶虫、白叶虫等,是我国稻区常发性的主要水稻害虫,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

用药选择:常用药剂有阿维菌素、阿维氟铃脲复配,2.8%阿维+3%氟铃脲(金标)施药时间以早晨、傍晚为好,阴天全天均可,如细雨天用药应提高农药浓度。

注意安全用药,防止人、畜中毒。

三、二化螟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截虫、白穗虫等,在我国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用药选择:常用药剂有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或50%甲胺磷乳油150克,或5%锐劲特胶悬剂3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以上药剂均加水50~60公斤喷雾;也可用90%敌百虫晶体150克,拌不干不湿的细土15公斤撒施。

四、中华稻蝗中华稻蝗俗称油蚂蚱。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为害症状
水稻螟虫皆以幼虫蛀入稻株茎秆中取食。
致使苗期、分蘖期呈现枯心苗;孕穗期成为
死穗苞;抽穗期出现白穗;黄熟期成为虫伤 株。二化螟、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 枯鞘。 水稻受螟虫为害后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以分 蘖临界期到最高分蘖期补偿能力强;分蘖期 以后则无补偿作用。
三 化 螟 造 成 的 枯 心 苗
发生特点
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 第一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为害春稻和禾 本科杂草,发生数量少;第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 盛发,第三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盛发,第四代幼 虫于9月中、下旬发生。以第二、三代发生量最大, 为害最严重。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本地不能越冬。 若7~8月份山东稻区多雨、高湿,温度适宜,有利 于2~3代发生为害,如高温干旱,虫害发生轻。 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叶片嫩绿,稻株徒长,株间 郁蔽,稻纵卷叶螟发生尤为严重。



卵块多呈长椭圆形,由数粒至数百粒卵组成,排列呈鱼鳞状。 幼虫有5~8龄,一般为6龄。体上有暗褐色纵线5条,即背线、 亚背线、气门线,腹足趾钩为异序全环,内侧钩长,3序, 外侧钩短,单序。 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为淡黄色,腹部背面可见5条
纵绒,后变为棕褐色,纵线渐渐不明显。

成虫体黄褐色,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中央有一黑斑,其下 还有三个不明显的小黑斑;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育抗虫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氮、磷、钾 肥合理使用,浅水勤灌,适时烤田,防止长期深水, 促进稻株生长,达到抑虫增产的目的。 2、保护天敌: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如黑肩绿 盲蝽、蜘蛛类等,通过保护利用天敌,对控制害虫 为害有重要作用。如推广稻田放鸭食虫,对防治稻 飞虱有显著效果。

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方案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

不同时期要针对不同的主要害虫进行防治。

水稻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1)明确当地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主要害虫;(2)创造不利于害虫滋生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力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向稻田生态系引入生防物及其产物;(4)培育选用抗虫耐害的优质高产良种;(5)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一)稻飞虱:稻飞虱是近年来连续严重爆发的水稻害虫,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以及稻飞虱的迁飞危害,防治需采用“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

穗前治虫保苗,压低虫口基数,防后期上穗为害的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培节令栽插,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选育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可采用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等方式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水稻提早分蘖,在稻飞虱混发高峰前水稻分蘖结束,从而可减轻危害;同时控制氮肥,增施磷肥、硅钙肥,巧施追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株体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危害;通过合理灌溉,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苗够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

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ml/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头时开始选用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例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7.5kg喷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分布
▪ 三化螟
▪ 国外: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日本南部。
▪ 国内: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的重要害虫,特别是沿海、
沿江地区。北界为山东烟台附近(38ºN)。
▪ 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是我国影响水稻生产的最大 害虫,但自70年代迁飞性害虫种群发展后,为害逐 年下降为次要地位,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在苏 南稻区种群几乎绝迹。80年代中期以后,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又有回升,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又成为水稻 生产上发生量较大的钻蛀性害虫,但日前田间很难找 到。
▪ 大螟
▪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产稻国家。 ▪ 国内:分布北限为陕西周至、河南信阳、安徽合肥、江苏淮
安(34ºN一线)。
▪ 50-60年代,仅在稻田边零星发生,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 化,特别是双季稻区推广杂交稻以后,发生数量上升,90年 代中、后期种群上升较快,为害加重,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 之一。
二、二化螟
▪ 二化螟
▪ 国外: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朝鲜、韩国、日本、 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 等)。
▪ 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克山县),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 西至陕西、甘肃东部和四川、云南等省。
▪ 解放初期,曾经是我国广大稻区发生严重的稻虫,后由于水 稻改制和品种类型的变化,曾出现几度起伏,但自70年代中 期之后,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江淮稻区,以种植杂 交中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区,二化螟已上升为稻螟中的优势种 群。目前,有些地区重,有些地区轻。
▪ 化蛹、羽化的时间顺序:茭白→稻桩→夏熟 作物→稻草、田埂杂草。
▪ 各越冬场所的羽化期依次相隔10-20d,所以 越冬代蛾发生期常持续2个月左右,其间常出 现2个以上的蛾峰。——如江苏太湖稻区。
▪ 3、成虫
▪ (1)、产卵习性
▪ 稻株——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 上产卵。
▪ 品种——在杂交稻上产卵比常规稻多。 ▪ 生育期——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着卵最多。
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类型密切相关。
▪ 江苏太湖稻区:越冬代始蛾——4/中、下;

盛发——5月,常有多次高峰;

第1代蚁螟盛孵——5/下~6/下;

第1代蛾盛期——7/中、下;

第2代蚁螟盛期——7/下~8/上,

第2代蛾盛发——8/底~9/中。
▪ 2、越冬
▪ (1)龄期
▪ 4-6龄幼虫越冬。
▪ (2)场所
▪ 3、水稻品种
▪ 受害程度——
▪ 籼稻>粳稻;
▪ 有芒稻>无芒稻;
▪ 叶片长而宽、高秆、分蘖多的品种>叶片 狭而短、矮秆、分蘖中等的品种;
▪ 茎秆表面光滑,茎粗而组织疏松的品种> 较茎秆坚硬、维管束排列密集、茎腔直径 小的品种;
▪ 杂交稻>常规稻;
▪ 水稻体内淀粉含量高,米粒带香味的稻种 >其它;
▪ 稻株细胞中含草酸、苯甲酸和水杨酸等物 质多的品种,则具有抗螟性。
▪ 4、栽培管理
▪ 偏施氮肥,植株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还 能使虫体增重,提高繁殖势能,使为害加重;
▪ 浅水勤灌,稻苗生长健壮,幼虫转株为害少,相应能 减轻为害程度,如果田间脱水干裂,可促使幼虫转株 为害,从而加重为害程度。
▪ 稻桩和稻草、茭白遗株、三棱草及杂草、稻田机耕路和渠边 的白杨、槐树、柳树、法国梧桐、楝树等五种树上发现在干 皮下或腐烂处以及剌蛾残壳内并有薄茧护身的二化螟。
▪ (3)特点
▪ 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 湿,迁移能力强,冬耕春灌对其影响较小。
▪ 未成熟的越冬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 蛀入。越冬虫龄不一,越冬场所小气候环境 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的时间很不整齐。
▪ 5、幼虫
▪ 龄期:多数6龄,少数7龄。 ▪ 侵入:蚁螟→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2龄以后
→分散→入侵茎杆。
▪ 转株:食料不足;

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受阻。
▪ 如单季糯稻、粳稻茎杆粗壮,食料丰富,被
害株内常有成长幼虫7~8头,也不甚分散转移
为害。
▪ 6、蛹
▪ 越冬代: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夏熟作物
▪ 1、年发生代数
▪ 国内:1-5代。 ▪ 东北中部和内蒙中南部:1-2代; ▪ 黄淮流域:2代; ▪ 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及浙江北部:2-3代; ▪ 浙江和湖北中南部、江西、湖南等地:3-4代; ▪ 福建南部、广西中南部、广东:4代; ▪ 海南:5代。 ▪ 同一地区,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除受海拔高度影响外,还与
优选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Fra bibliotek▪ 食根性害虫——稻根叶甲、稻象
甲;
▪ 潜叶性害虫——铁甲虫幼虫;
▪ 食种性害虫——稻水蝇和稻摇蚊;
▪ 形成虫瘿——稻瘿蚊。(幼虫侵入生 长点,使生长点不能发育,受害秧苗, 初期瘤状不明显,中期基部彭大,称 大肚秧,愈合的叶鞘后期成管状伸出, 称标葱。)
第二节 钻蛀性害虫
一、种类与分布 1、种类 属鳞翅目 三化螟 螟蛾科 二化螟 螟蛾科 大螟 夜蛾科
▪ (2)、产卵部位
▪ 秧苗-分蘖期——多数产在第1-3叶片正面离叶 尖3-6cm处。
▪ 分蘖后期-抽穗期——绝大多数卵产在离水面710cm的第2叶鞘上。
▪ 4、卵
▪ (1)、卵块
▪ 一层,呈鱼鳞状排列,长椭圆形,表面无绒 毛,上盖有透明胶质。
▪ (2)、卵量
▪ 每♀产2-3块,40-60粒/块。
的茎秆化蛹。
▪ 其它代: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茎杆粗)
或叶鞘内侧(茎杆细)化蛹。
▪ 化蛹的部位:近水面。可进行深水灭蛹。
▪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气候因素
▪ 生 长 发 育 的 最 适 温 度 23-26℃ , 相 对 湿 度 为 85%-100%。
▪ 2、耕作制度
▪ 单纯改向复杂,种群随之趋向凋落; ▪ 复杂改为单纯,则相对地利于二化螟的发生。
▪ 5、天敌
▪ 卵寄生蜂最重要——主要种类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 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腹黑卵蜂等;
▪ 幼虫和蛹——有多种姬蜂、寄生蝇和线虫等;
▪ (一)为害
▪ 1、为害状
▪ 枯鞘 ▪ 分蘖期——枯心 ▪ 孕穗至抽穗期——枯孕穗和白穗 ▪ 还能形成虫伤株。
▪ 2、寄主
▪ 国内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 稗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 苗、蚕豆、油菜、绿肥等。贵州省长顺县报道为害生 姜严重。
▪ (二)世代与生活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