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理想模型法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初中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之中。

即使某一类方法,其中也必定包括了其他一些方法,只不过这一方法起主导作用罢了。

例如实验方法,在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同时要用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中考中对这方面内容考查正逐渐加强,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有:猜想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分类法、隔离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几种实用性强,近几年中考中常考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控制变量法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这种方法,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又关.4。

物理实验探究的八种方法

物理实验探究的八种方法

物理实验探究的八种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

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

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

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

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

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

2同中求异的比较。

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

3同异综合比较。

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实例: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

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

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

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

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建立模型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立模型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立模型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肖华平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4期建立模型法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科学过程分析及习题教学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如何引导初中生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构建理想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模型与建立模型法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会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或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模型在科学课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有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数学模型等,其实质就是一幅熟悉的图景,也可以是一个公式、图画、图表,它的原型来自日常生活,能反映自然界事物的结构、变化过程及规律。

在科学课程学习中常常采用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和认识事物。

一般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先分析问题,明确影响问题的主次因素,然后忽略次要因素,用理想状态的图景或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

通过建立事物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解决客观的问题,同时模型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由此可见,引导初中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符合科学规律的理想化模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可多得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教学实践1.建立模型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在科学课程概念教学中,通过建立模型法构建概念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对学习者来说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思维形式,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概念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容易形成思维障碍,但是,运用建模思想则能将概念体现的科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课程抽象概念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概念模型,使其形成一个形象的思考对象,从而提高构建概念的效率。

初中物理常用的几种实验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几种实验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几种实验探究方法作者:张如山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08期新课标给教与学的双方都提出了新要求,实验教学在新课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日常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物理学涉及到的探究方法很多,有猜想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分类法、隔离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下面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浅析常用的几种实验探究方法.一、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其中的某些物理量,使其固定不变,通过改变某一个量,来观察该改变量对被研究的物理量的影响,从而判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如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和受压面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关系的实验;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关系的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实验;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随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的实验);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关系实验;等等.这些探究性实验都分别控制了一个或两个物理量不变,以便于探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二、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将一个或多个复杂的研究对象用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可以使所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可以用一个等效电阻去替代;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未点燃的那根蜡烛去等效正在燃烧的那根蜡烛的像,从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等.这些探究性实验都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三、建立理想模型法现实中,要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往往要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在建立起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以便于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情景.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物理模型.在生活实际中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很多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来处理,大大降低了处理问题的难度,使得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几乎能与实际相吻合.又如,“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不但形状不一,而且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但是,我们在研究杠杆问题时,往往将杠杆理想化,将形变忽略不计,认为它无形变.再如,光线、磁感线都不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线条,是前人在研究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时,依靠对事物的深刻认识,通过虚拟的手法构建出来的一种理想物理模型,便于后人直观地、形象地描述物理情景与事实,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后,人们便可以通过“磁感线”来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来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了.四、类比法若被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与另一事物的某些属性类似,则可以通过对另一事物的这种属性进行类似比较和推理,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像这样的探究方法叫类比法.当然,类比法得出的结论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例如,在研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时,往往分别将电流比作自来水供水总表读数与分表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将电压比做自来水供水的各楼层水压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见,类比法能将较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增强记忆.五、转换法在物理学习中,当需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的物质时(如电流、分子、力、磁场等),它们的物理现象就很难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来获得,这时就必须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由它们所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效果上,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判断该物质的存在、大小和特性等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例如,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要判断电路中是否存在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判定,即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又如,磁场是磁体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可以用小磁针放入其中看是否受力而转动的现象来确定.转换法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六、实验推理法实验推理法是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研究真空中是否能传播声音的实验,等等.初中物理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正确的探究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摘要:构建理想模型法是对物理现象、本质规律探索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现实的物质转化为理想的模型,促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物理解题时,更容易分析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能力引言:中学物理中的一些定律、问题的分析都是基于构建理想的模型上进行的,而构建理想模型法解题也具备抽象性、近似性、相对性和局限性等特点,凸显的是问题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在解题中对次要的因素进行理想化分析,针对不同的物理问题构建不同的理想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1.找出物理问题的题干中物理对象及关系,初步建立理想模型中学物理问题的出题方式,往往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物理规律的掌握运用,而是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物理建模能力,物理问题的题干不会直接阐述物理对象中所含有隐形条件及物理对象之间的关系,甚至题干中还会出现许多干扰的因素,影响到的学生分析问题,而构建理想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排除干扰因素,理想化干扰因素,对问题主要因素、问题的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区分识别物理问题的题干中干扰因素,正确的找出物理问题的物理对象及对象关系是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学生初步搭建理想模型,完成解题过程的重要过程。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及进度,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找到所有的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对题干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再找出次要的、干扰的因素,进行理想化建模,帮助学生更简单的分析物理问题,具备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中学物理有关“力”、“运动和力”的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中,物理问题的题干中往往含有多个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需要学生能够找准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进行理想化的建模,排除干扰的因素,分析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物理问题“如图一,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问题有四个选项,分别为A.如果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木块将向左倾倒B.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根据四个选项,学生在解题当中需要具体的分析物体“小车与木块”的受力情况,题干直接示意不用考虑空气阻力的因素,那么学生可以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物体间的摩擦力、重力、压力等物理关系,学生通过建立理想化的受力分析,将木块作为主要因素,找出其受力情况,理想化次要的摩擦力等因素,只考虑“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及小车对其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找出正确的答案C。

物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一、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了解物理现象、测量有关数据、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是建立、发展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实践基础,是获得思维材料的有效途径。

观察和实验是使初中学生对物理有兴趣,能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处处有用的物质基础,观察和实验还可以纠正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形成的错误经验。

就物理教材而言,其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内容,再者,生活中处处呈现需要学生进行观察的物理现象,有许多实践性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因此,物理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注意激发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策略。

二、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由分析到综合的研究方法,就是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使其中一些变量保持不变,只研究剩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这两个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然后再综合各次结论得到一个总结论的方法。

如: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三、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将一个或多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得到方便地解决。

如:1 .在力的合成中,若干个共同作用的分力就可以等同于作用效果相同的一个合力;相反,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2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可以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代替物和像。

另外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等效替代。

3 .在研究串联、并联电路时,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建立理想模型法

建立理想模型法

初中物理建立理想模型法简介王台中学王建国百度+自己的总结,请有选择地参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

在此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题型分为两类一、理想模型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例子如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沿直线传播)(磁场的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路图。

(电路的一些性质:电流按照从电源正极流出通过外部电路流回负极、流过用电器会做功、电流有大小、导线有粗细、)※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模型。

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题,得到的结果又具有极高的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

(运动物体方向和快慢随时间发生变化)※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相化,认为它无形变。

(物体有形状,硬棒,能绕固定点转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二、把实际物体看作已建立的实体模型※斜拉索式大桥看作是杠杆模型。

(抓住的主要因素:硬、能绕固定点转动。

)※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

(抓住的主要因素:上部开口,底部连通)※水面看作镜面(抓住的主要因素:表面光滑)考题往往问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该如何回答呢?答:主要因素就是该模型的定义,次要因素自己想。

你可以把问题改一改,就可以看出主、次要因素,例如改成:哪些物体还可以看作某某模型?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就是主要因素,不同特征就是次要因素。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精品专题五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题的学考练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精品专题五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题的学考练

一、学习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及其基本含义1. 控制变量法: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 理想模型法: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

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 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 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 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 实验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9. 归纳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理想模型法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初中物理建立理想模型法简介
王台中学王建国
百度+自己的总结,请有选择地参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

在此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题型分为两类
一、理想模型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例子如下
※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沿直线传播)(磁场的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电路图。

(电路的一些性质:电流按照从电源正极流出通过外部电路流回负极、流过用电器会做功、电流有大小、导线有粗细、)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模型。

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题,得到的结果又具有极高的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

(运动物体方向和快慢随时间发生变化)
※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相化,认为它无形变。

(物体有形状,硬棒,能绕固定点转动)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
二、把实际物体看作已建立的实体模型
※斜拉索式大桥看作是杠杆模型。

(抓住的主要因素:硬、能绕固定点转动。


※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

(抓住的主要因素:上部开口,底部连通)
※水面看作镜面(抓住的主要因素:表面光滑)
考题往往问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该如何回答呢?
答:主要因素就是该模型的定义,次要因素自己想。

你可以把问题改一改,就可以看出主、次要因素,例如改成:哪些物体还可以看作某某模型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就是主要因素,不同特征就是次要因素。

某高人对高中物理的基本理想化模型分类
(1)实体理想化模型:质点,轻杆,轻绳,轻弹簧,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光源,光滑轨道,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理想变压器等;
(2).过程化理想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
(3)形象化理想模型:电场线,磁场线,等势面等;
(4)理想化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氢原子能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