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

合集下载

桐柏-大别 部分文献阅读

桐柏-大别  部分文献阅读

刘晓春,2011,岩石学报:桐柏地区主要由两套造山系统构成,北侧为古生代增生造山系统,南侧为中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图2) 。

古生代增生造山系统包括宽坪群二郎坪群秦岭群龟山杂岩( 龟山剪切带) 和南湾复理石除龟山杂岩外,这些岩石构造单元与秦岭造山带中的相似岩群可一对应( 张国伟等,1988; Xueet al. ,1996; Meng and Zhang,2000; Ratschbacher et al. ,2003) 。

中生代碰撞造山系统则包括八里畈构造混杂岩带(定远组) 、北部榴辉岩带(浒湾组) 、桐柏杂岩南部榴辉岩带和蓝片岩-绿片岩带(刘晓春等,2005; Liu XC et al. ,2008,2010) 。

这些岩石构造单元构成了桐柏山背形的核部和两翼,基本上可以与西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相对比( Liu X C et al., 2004a,b),其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核部桐柏杂岩的产出以及超高压变质单元的缺乏。

吴元保,2009,科学通报:西大别北部浒湾高压榴辉岩带的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530~730℃和约2.0GPa, 角闪岩相退变质温压条件为530~685℃和约0.6GPa。

红安变质带榴辉岩的峰期变质压力为20×106~22×106hPa,应属于高压变质榴辉岩带,锆石微区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和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684±15)~(779±6)Ma Wu Yuanbao(2009)等人对浒湾高压榴辉岩带苏家河和胡家湾两地的榴辉岩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榴辉岩的原岩形成时间为(406±5)~(420±7)Ma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多阶段演化: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对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过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图7).对北秦岭的榴辉岩及相关变质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和秦岭地体沿商丹缝合带的碰撞发生在中古生代(ca.450~500Ma寒武纪).浒湾地区古特提斯洋壳的形成年龄为约406~430Ma(志留纪),马昌前等人得到南秦岭黄羊山A型花岗岩的SHRIMP年龄为(439±6)Ma,这些年龄都稍晚于华北和秦岭的碰撞.这些年龄结果支持在中古生代华北与秦岭碰撞后发生了裂谷作用以及随后的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壳的形成,古特提斯洋可能是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边缘盆地.这一过程导致了南秦岭和浒湾高压榴辉岩带从扬子克拉通的裂开.古特提斯洋壳和相连的陆壳基底物质的俯冲代表了另一次事件,导致了浒湾高压榴辉岩带约(309±2)Ma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石炭纪).约270Ma可能是洋-陆俯冲转换的时间[68].南秦岭、桐柏、红安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量的220~240Ma的年龄记录了三叠纪陆陆碰撞作用后期折返作用的时间,这是另外一次独立的构造事件并且导致了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最终聚合(三叠纪)。

桐柏-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

桐柏-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

第34卷第2期2020年㊀6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Environment&EngineeringVol 34ꎬNo 2Jun.ꎬ2020收稿日期:2020-05-07ꎻ改回日期:2020-05-09资助项目:湖北省麻城市西张店地区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编号:[2017]47号ꎬ[2018]2号)ꎻ湖北省麻城市双庙关矿区金矿普查(项目编号:[2019]16号)ꎮ作者简介:徐江嬿(1967-)ꎬ女ꎬ正高职高级工程师ꎬ矿产勘查专业ꎬ从事地矿勘查项目管理工作ꎮE-mail:752451816@qq com桐柏 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徐江嬿1ꎬ曾小华2ꎬ刘㊀嘉2ꎬ杜文洋2ꎬ刘㊀雷2(1.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ꎬ湖北武汉㊀430071ꎻ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34)摘㊀要:湖北省麻城地区隶属于桐柏大别造山带ꎬ该区至今已发现多个与造山作用相关的金矿床ꎮ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及室内资料综合分析研究ꎬ认为该区金矿形成于同碰撞伸展构造及推覆构造阶段ꎬ早期北西西向剪切构造系统控制了区内含金建造(双庙关㊁东湾㊁郑家塘等)及岩浆岩的展布ꎬ后期又叠加了北东向剪切构造ꎬ形成格状展布的格局ꎮ区内金矿被北东向剪切带分为西㊁中㊁东3个矿化集中带ꎮ关键词:地质特征ꎻ金矿床ꎻ空间展布ꎻ桐柏大别造山带ꎻ麻城中图分类号:P618.5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211(2020)02-0180-04DOI: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20.02.003㊀㊀湖北省麻城地区隶属于桐柏大别造山带ꎬ该区在三叠纪发生的陆 陆碰撞中ꎬ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ꎬ发育多期次的韧性变形㊁脆性变形为主的北西西向推覆构造和断裂构造ꎬ并与后期北北东 北东向断裂构造相互交织组成格子状构造体系[1-2]ꎮ在上述两组断裂构造交汇的结点及其附近ꎬ形成(含钼或钨㊁铁㊁铅锌㊁铜㊁硫等)中酸性小岩体[2-3]ꎮ区域内多数金矿点矿体产出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ꎬ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韧性㊁韧脆性剪切带和脆性断层ꎬ韧性㊁韧脆性剪切带早期表现为顺层滑脱ꎬ晚期为挤压推覆阶段ꎬ此阶段为区内变质热液矿床的重要成矿条件和控矿构造ꎮ而脆性断层ꎬ尤其是近东西向和北东向ꎬ控矿作用明显ꎮ本文总结了该区金矿地质特征ꎬ并对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ꎬ以期为该区同类型金矿床的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借鉴ꎮ1㊀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图1)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秦岭大别造山系内商丹结合带的桐柏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4-5]ꎮ团麻断裂西侧桐柏 大别变质核杂岩隆起带北部由多个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ꎬ有着各自独立的建造特征㊁变形变质和构造演化序列的构造地层地体组成ꎬ经历了多阶段㊁多期次构造运动ꎬ经过多次聚合后拼贴并焊接为一体的复杂构造带[6-7]ꎮ区域地层属秦岭 大别地层区卡房 龟峰山小区ꎬ主要出露中元古界大别山(岩)群(黑云斜长片麻岩㊁(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㊁斜长角闪(片)岩㊁石榴斜长角闪岩㊁榴闪岩㊁含石英绿帘角闪石岩㊁(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二长变粒岩㊁条带状石英绿帘石岩㊁白云钠长片麻岩㊁浅粒岩等)和第四纪(砾石㊁砂砾㊁砂及亚砂土)[2-3ꎬ8]ꎮ区域岩浆岩活动频繁ꎬ包括了新元古代片麻状二长花岗岩㊁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辉长岩ꎻ晚侏罗世斑状角闪二长花岗岩ꎻ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㊁斑状二长花岗岩㊁二长花岗岩ꎮ研究区位于武当隆起东段ꎬ经历了复杂的变质变形作用过程[9]ꎮ区内变质岩分布广泛ꎬ其中晚太古代至晚元古代地层㊁中元古代超基性侵入岩㊁新元古代基性 中酸性侵入岩均发生了变质作用ꎮ区内变质作用与成岩成矿的关系密切ꎬ区内主要变质作用有区域变质作用ꎬ次为混合岩化作用㊁动力变质作用及交代变质作用等ꎮ根据岩石组构特征及矿物组成特性分为片麻岩类㊁粒岩类㊁片岩类㊁斜长角闪岩类㊁大理岩类㊁石英岩类六大类[10]ꎮ热液蚀变作用具有多期性ꎬ其主要发育于基性岩体中㊁断裂破碎带中及岩脉两侧ꎬ基性 超基性岩中的蚀变主要有次闪石化㊁绿泥石化㊁蛇纹石化㊁滑石化㊁碳酸盐化㊁金云母化等ꎬ形成岩石有透闪石岩㊁绿泥石岩㊁阳起石岩㊁金云母岩㊁蛇纹岩及透闪石棉矿等ꎮ断裂破碎带中常见的蚀变有硅化㊁绢云母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㊁碳图1㊀大别山北麓地质简图[2]Fig 1㊀ThesketchofgeologyofNorthDabi1.中新生代地层ꎻ2.二郎坪群ꎻ3.龟山岩组㊁南湾组ꎻ4.肖家庙岩组ꎻ5.秦岭岩群ꎻ6.桐柏 大别变质杂岩ꎻ7.红安岩群ꎻ8.榴辉岩ꎻ9.白垩纪火山岩ꎻ10.石炭系ꎻ11.燕山期花岗岩ꎻ12.晋宁期花岗岩ꎻ13.地质界线ꎻ14.断裂带ꎻ15.大别造山带边界ꎻ16.金矿床(点)ꎻⅠ.华北地块ꎻⅡ.大别造山带ꎻⅢ.扬子地块ꎮ酸盐化㊁黄铁矿化等ꎬ并伴有多金属矿物产出ꎮ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韧性㊁韧脆性剪切带和脆性断层ꎬ韧性㊁韧脆性剪切带早期表现为顺层滑脱ꎬ晚期为挤压推覆阶段ꎬ此阶段为区内变质热液矿床的重要成矿条件和控矿构造ꎮ而脆性断层ꎬ尤其是近东西向和北东向ꎬ为成矿热液通道ꎮ2㊀区内金矿床特征2.1㊀双庙关金矿双庙关金矿区内主要出露西张店基性火山岩组㊁新元古代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新元古代变辉长岩ꎬ岩石中有后期石英脉㊁闪长岩脉㊁闪长玢岩脉㊁花岗斑岩脉㊁辉绿岩脉等侵入ꎮ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ꎬ最主要的双庙关断裂构造总体北东向ꎬ另外发育有各方向的脆性次级断裂(裂隙)ꎬ其中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尤为发育ꎮ区内已发现8条金矿(化)体ꎬ其中Ⅰ号矿化体呈脉状走向北北东ꎬ地表出露长约100mꎬ产状286ʎø50ʎꎬ平均厚度0.71mꎬAu平均品位2.53g/tꎬ矿体赋存于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中ꎬ围岩为变辉长岩ꎬ为蚀变岩型金矿化体ꎮⅣ号矿体呈透镜状走向北东ꎬ地表可见延伸约30mꎬ产状305ʎø39ʎꎬ厚度0.75mꎬAu品位20.5g/tꎬ共生Ag品位292.0g/tꎬ矿体赋存于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中ꎬ围岩为变辉长岩ꎮⅤ号矿体呈脉状走向北东ꎬ地表延伸为160mꎬ控制矿体斜深80mꎬ产状340ʎø60ʎ~65ʎꎬ平均厚1.71mꎬAu平均品位7.93g/tꎬ矿体赋存于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中ꎬ围岩为变辉长岩ꎮⅧ号矿体产于近东西向的褐铁矿化石英脉中ꎬ出露长约30mꎬ产状352ʎø34ʎꎬ厚0.73mꎬAu品位3.31g/tꎬ共生Ag品位42.39g/t为石英脉型金矿体ꎮ2.2㊀东湾金矿东湾金矿区内主要出露西张店基性火山岩组ꎬ主要岩性组合为钠长角闪岩㊁浅粒岩㊁白云石英片岩㊁云母片岩等及第四系沉积物ꎮ区内脉岩发育ꎬ见有煌斑岩脉㊁闪长岩脉㊁花岗斑岩脉与石英脉ꎮ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ꎬ主要有北东㊁北北东㊁北(西)西与近北向4组ꎬ其中北东向断层ꎬ走向50ʎ~60ʎ㊁倾向南东㊁倾角30ʎ~45ʎꎬ为本区的容矿构造ꎮ已发现金矿体2个ꎬ分别产于东湾南东方向约100m的北东向硅化破碎带内与罗家塘南东侧小山包之近南北向硅化破碎带内ꎮⅠ号矿体ꎬ控制延伸约156mꎬ厚约0.66~0.9mꎬ平均厚度约0.78mꎬAu平均品位14.91g/tꎬ走向约40ʎ~55ʎꎬ倾向南东ꎬ倾角30ʎ~40ʎꎮⅡ号矿体位于Ⅰ号南部ꎬ呈透镜状近南北向展布ꎬ长约80mꎬ厚约0.6mꎬ倾向东ꎬ倾角64ʎꎮ区内含矿岩石类型有强硅化碎裂闪斜煌斑岩㊁碎裂石英脉㊁碎裂状花岗质片麻岩与弱硅化碎裂闪斜煌斑岩4种ꎮ区内金矿化不甚均匀ꎬ品位变化亦较大ꎬ一般6.70~8.50g/tꎬ最低2.20g/tꎬ最高可达43g/tꎬ矿化以北东向矿体最好ꎬ近南北向矿体次之ꎮ伴生有元素Ag㊁Cu㊁Pb㊁As㊁Sb与Hg等ꎮ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㊁黄铁矿(褐铁矿)化与绢云母化ꎮ2.3㊀郑家塘金矿郑家塘金矿区内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福田河片麻岩组㊁西张店基性火山岩组㊁上元古界武当群二岩组ꎮ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ꎬ发育有各方向的脆性断裂(裂隙)ꎬ其中北东㊁北西向2组尤为发育ꎬ为姜家湾断裂的次级断裂ꎮ矿区内共发现2条金矿体(Ⅰ号㊁Ⅲ号)和1条金铅锌矿体(Ⅱ号)ꎮ其中Ⅰ号矿体产状110ʎø60ʎꎬ平均厚度0.93mꎬ品位Au为1.33g/tꎬ矿体赋存于煌斑岩脉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的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中ꎻⅡ号矿体走向140ʎꎬ倾向南西ꎬ倾角48ʎ~60ʎꎬ矿体长约800mꎬ厚0.2~1.3mꎬ品位Au为0.75~27g/tꎻZn为2.98%ꎻPb为0.60%ꎮⅢ号矿体走向150ʎ~160ʎꎬ倾向南西ꎬ倾角52ʎ~66ʎꎬ平均厚0.91mꎬAu平均品位1.68g/tꎬ出露长约250mꎮ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ꎬ石英脉型次之ꎮ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㊁褐铁矿化㊁黄铜矿化㊁绢云母化等ꎮ以沿断裂充填并发生交代作用后形成的蚀变岩为Au主要赋存载体ꎬ围岩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白云钠长片麻岩ꎬ在围岩与破碎蚀变带的外接触带上局部也可见蚀变矿化现象ꎮ2.4㊀白云金矿白云金矿区内出露新元古代武当(岩)群二岩组181第2期徐江嬿等:桐柏 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原桐柏山群)㊁陡山沱组㊁灯影组(现称 红安杂岩 四岩组ꎬ原红安群七角山组)ꎬ早古生代乔店片岩 大理岩组沉积变质地层ꎮ矿区内岩石类型包括白云二长片麻岩㊁浅粒岩㊁变粒岩㊁白云石英片岩㊁变粒磷灰岩㊁含磷浅粒岩㊁含磷大理岩㊁绿帘钠长片麻岩等ꎮ矿床产于大磊山穹窿的核部及东翼ꎬ构成大磊山金矿田ꎮ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ꎬ按其走向不同ꎬ可分北西㊁北北西㊁北北东㊁北西西㊁北东㊁北东东向6组ꎮ矿(化)体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控制ꎬ其次受北东向断裂控制ꎮ共发现大小矿体13个ꎬ含金石英脉主要产于北西向断裂破碎中以Ⅱ㊁Ⅰ㊁Ⅷ号矿脉矿化较好ꎬ规模较大ꎬ其中含金最高的Ⅰ㊁Ⅱ号脉体产于穹窿核部的硅化蚀变碎裂岩中ꎬ围岩为片麻状花岗岩ꎬ含金品位较低的Ⅷ号脉产在穹窿周边的地层中ꎬ总体Au平均品位9.44g/tꎮ矿脉走向310ʎ~280ʎꎬ倾向南西ꎬ倾角40ʎ~80ʎꎮ由西向东ꎬ倾角由陡变缓再变陡ꎬ矿脉斜切穹窿核部及东翼地层ꎮ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ꎬ石英脉型次之ꎮ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㊁钾化和黄铁矿化ꎬ其次是碳酸盐化㊁绢云母化㊁重晶石化ꎮ北西向断裂为主要导矿及控矿构造ꎬ充填了含金石英脉ꎻ北北东向断裂对含金石英脉起了破坏作用ꎮ3㊀控矿因素分析3.1㊀地层与金成矿区内金矿(床)点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武当群二岩组㊁耀岭河组变火山岩组㊁中元古界福田河片麻岩组和西张店基性火山岩组ꎬ部分为中低Au丰度值的岩层和岩石ꎬAu主要赋存在硫化矿物中或矿物解理㊁裂隙间ꎬ容易被活化㊁萃取ꎮ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后上元古界地层中的部分Au㊁Ag等成矿物质被活化转移ꎬ使得地层上部和弱变质带中Au㊁Ag丰度提高ꎬ形成了原始含矿建造ꎬ成为金银矿的矿源层之一ꎮ3.2㊀构造与金成矿研究区内构造背景可分为两大类ꎬ一为伸展裂谷背景ꎬ二为同碰撞伸展构造及推覆构造ꎮ其中裂谷背景下产出有与基性 超基性岩相关贫磁铁矿㊁钨矿ꎬ同碰撞伸展构造及推覆阶段则形成白云式造山型金银多金属矿床[11-12]ꎮ碰撞前伸展构造阶段见有两期较大的火山活动形成武当群与耀岭河组变火山岩ꎬ为区内金银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提供较为丰富物质来源ꎬ并见有新元古代变基性 超基性岩脉广泛侵入ꎬ内常赋存有与基性 超基性岩相关贫磁铁矿等ꎮ同碰撞伸展构造及推覆构造阶段ꎬ晚加里东 海西期时为拉伸期局部浅海滞流盆地环境沉积下所形成一套寒武系黑色岩系ꎬ为本区沉积型钒钼矿㊁重晶石矿的重要含矿层位ꎮ地幔上涌处产出的古生代志留纪辉绿岩㊁辉长辉绿岩为铸石矿床产出提供有利条件ꎬ伴随武当造山隆升ꎬ在武当山岩群内部及耀岭河组接触带附近常见顺层滑脱构造产出ꎬ为区内金银矿重要的赋矿构造ꎬ后期推覆构造阶段产出大量逆冲断裂与紧闭褶皱ꎬ其中背斜控制以及脆 韧性转折部位为区内金银矿成矿有利部位ꎬ这与大多数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是类似的[13-16]ꎮ3.3㊀岩浆与金成矿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ꎬ主要表现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㊁变辉长辉绿岩和中侏罗世斑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ꎬ表明区内存在多期次岩浆活动ꎮ中生代岩浆侵入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ꎬ对金矿成矿作用主要是提供热能ꎬ激发㊁活化岩石中的成矿物质ꎬ同时岩浆热液携带大量成矿物质顺深大断裂上涌ꎬ于构造有利部位沉淀成矿ꎻ区内岩脉主要有花岗斑岩脉㊁变辉长岩脉㊁煌斑岩脉㊁石英脉等ꎬ大体以北西㊁北东㊁东西向展布ꎬ整体形势呈杂乱出露ꎬ岩脉矿化不显著ꎬ矿化现象多发育于脉岩边部接触带及其裂隙面ꎬ显示矿化为多期热液活动富集产物ꎮ4㊀空间展布特征区内金矿床点的空间展布ꎬ受区域地质构造㊁岩浆活动㊁变质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ꎬ由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多次俯冲㊁对接㊁碰撞和受西太平洋的构造 岩浆活动带的影响ꎬ造就了桐柏 大别地区在北西西向的剪切构造系统控制了含金建造及岩浆岩的展布ꎬ叠加了北东向剪切带ꎬ成为格状展布的阵势ꎮ在这一构造格局上北西西向的剪切构造系统控制了含金建造及岩浆岩的展布ꎻ北东向构造在大别山区尤为明显ꎬ区内以北东向剪切系统为主ꎬ与北西西向构造联合控制了区内金矿产出ꎬ大致分为西㊁中㊁东3个矿化集中带ꎮ(1)西带分布于陡山坡 陈家冲一带ꎬ主要有陡山坡金矿㊁郑家塘金矿㊁石家冲金矿㊁东湾金矿矿床等ꎬ大体呈北西向展布ꎬ间距约3.5~4kmꎬ南距军师岭断裂带约5kmꎬ矿体多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ꎬ矿化多产于中侏罗纪花岗岩体中ꎬ与煌斑岩脉体关系密切ꎮ(2)中带分布于大河铺 熊家坳一带ꎬ主要有叶家湾金矿㊁项家冲金矿㊁大河铺金矿㊁熊家坳金矿床等ꎮ大河铺一带金矿点呈近东西向展布ꎬ间距1.5~3kmꎬ与南部熊家坳金矿床相距约10kmꎮ中带金矿体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ꎬ破碎带主要发育有石英岩脉㊁硅化碎裂281资源环境与工程㊀2020年㊀岩ꎬ矿体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石英脉中ꎮ(3)东带主要分布于大松树岗 双庙关地区ꎬ有双庙关金矿和大松树岗金矿ꎬ二者相距约16kmꎬ大致平行团麻剪切带呈北东向展布ꎬ东距团麻断裂约15kmꎬ矿床点主要产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体中ꎬ与基性岩的侵位关系密切ꎮ此外东带南部团麻断剪切带与军师岭剪切带之交汇部位分布有桥头湾银金矿和万家畈金矿ꎬ出露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福田河片麻岩组ꎬ并见有燕山晚期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侵入ꎬ成矿除受构造控制外ꎬ还受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所制约ꎮ5㊀总结麻城地区金矿床大多形成于同碰撞伸展构造及推覆构造阶段ꎬ以蚀变岩型为主ꎬ桐柏 大别地区北西西向的剪切构造系统控制了含金建造及岩浆岩的展布ꎬ后期又叠加了北东向剪切带ꎬ整体成为格状展布的格局ꎮ区内金矿被北东向剪切带分为西㊁中㊁东三个矿化集中带ꎮ参考文献:[1]㊀王强ꎬ赵振华ꎬ熊小林.桐柏 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的厘定[J].岩石矿物学杂志ꎬ2000ꎬ19(4):297-306.[2]㊀曾小华ꎬ鲁显松ꎬ黄威ꎬ等.湖北省麻城市两路口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14ꎬ28(6):802-807.[3]㊀曾小华ꎬ鲁显松ꎬ熊意林ꎬ等.湖北省麻城市两路口钨矿床地质㊁地球物理㊁地球化学特征及综合找矿模型[J].矿床地质ꎬ2014ꎬ33(增刊):767-768.[4]㊀林伟ꎬ冀文斌ꎬ石永红ꎬ等.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石多期构造折返:㊀㊀以桐柏 红安 大别造山带为例[J].科学通报ꎬ2013ꎬ58(23):2259-2265.[5]㊀汤家富ꎬ侯明金.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J].地学前缘ꎬ2016ꎬ23(4):1-21.[6]㊀王志元ꎬ简玉兵ꎬ周少东.湖北省大型变形构造划分及主要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14ꎬ28(01):94-107.[7]㊀索书田ꎬ钟增球ꎬ韦必则ꎬ等.桐柏 大别 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J].地球科学ꎬ2002ꎬ27(5):549-557.[8]㊀彭练红ꎬ王建新ꎬ邓乾忠ꎬ等.大别山区花岗质片麻岩特征及其地质演化[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07ꎬ21(3):232-239.[9]㊀宁红辉ꎬ金海云ꎬ肖宝珠ꎬ等.南秦岭武当隆起构造特征㊁控矿作用及找矿方向[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16ꎬ30(5):686-691.[10]㊀刘兴平.武当 桐柏 大别 苏鲁成矿带(湖北段)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演化[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15ꎬ29(3):241-247.[11]㊀范玮ꎬ徐学金ꎬ吴昌雄ꎬ等.湖北省大悟县白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20ꎬ34(1):13-17.[12]㊀姚艳桥ꎬ阮启林ꎬ金华ꎬ等.鄂东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ꎬ2014ꎬ28(6):823-829.[13]㊀蔡鹏捷ꎬ郑有业ꎬ鲁立辉ꎬ等.柴北缘滩间山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多阶段金矿化事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ꎬ2019ꎬ29(10):2381-2393.[14]㊀蔡鹏捷ꎬ许荣科ꎬ郑有业ꎬ等.基于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勘探:以柴北缘鱼卡造山型金矿为例[J].地质找矿论丛ꎬ2018ꎬ33(4):651-660.[15]㊀蔡鹏捷ꎬ许荣科ꎬ郑有业ꎬ等.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J].地球科学ꎬ2018ꎬ43(8):2875-2892.[16]㊀陈衍景.造山型矿床㊁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ꎬ2006ꎬ33(6):1181-1196.(责任编辑:肖飞)GeologicalBackgroundandSpatialDistributionofGoldDepositsinMachengAreaofTongbaiDabieOrogenicBeltXuJiangyan1ꎬZengXiaohua2ꎬLiuJia2ꎬDuWenyang2ꎬLiuLei2(1.HubeiGeologicalExplorationFundManagementCenterꎬWuhanꎬHubei㊀430071ꎻ2.InstituteofHubeiGeologicalSurveyꎬWuhanꎬHubei㊀430034)Abstract:HubeiMachengareabelongstoTongbaiDabieorogenicbelt.Uptonowꎬmanygolddepositsrelatedtoorogenyhavebeenfoundinthisarea.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andindoordatasynthesisꎬitisconsideredthatthegolddepositsinthisareawereformedinthestageofsyncollisionalextensionalstructureandnappestructure.Thegolddepositsinthisarea(ShuangmiaoganꎬDongwanꎬZhengjiatangꎬetc.)werecontrolledbytheNWtrendingshearstructuresystemofTong ̄baiDabieareaꎬwhichcontrolledthedistributionofgoldbearingformationandmagmaticrockꎬandsuperimposedNEtren ̄dingshearzoneꎬandformedalatticedistributionasawhole.Thegolddepositsintheareaaredividedintothreeminerali ̄zationconcentrationzonesbyNEtrendingshearzone.Keywords: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ꎻgolddepositsꎻspatialdistributionꎻTongbaiDabieorogenicbeltꎻMacheng381第2期徐江嬿等:桐柏 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

26134933_桐柏造山带榴辉岩早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

26134933_桐柏造山带榴辉岩早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

1000 0569/2021/037(12) 3575 9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2 01桐柏造山带榴辉岩早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李乐倩 张宏福LILeQianandZHANGHongFu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StateKeyLaboratoryofContinentalDynamics,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2021 06 02收稿,2021 09 03改回LiLQandZhangHF 2021 DiscoveryofEarlyPaleozoichigh pressuremetamorphismofeclogiteinTongbaiorogen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2):3575-3590,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2 01Abstract Tongbaiorogen,situatedatthejunctionbetweenQinlingandHong’an Dabieorogens,hasbeenconsideredaTriassicmetamorphicbelt Basedonthewhole rockgeochemistry,zirconU PbchronologyandLu Hfisotopicgeochemistryoftheeclogiteandmicaquartzschistoutcroppedinthesouthernhigh pressuremetamorphiczone,wefirstconfirmtheexistenceofEarlyPaleozoiceclogitemetamorphisminTongbaiorogen Theeclogiteismainlycomposedofgarnet,omphaciteandamphibole,aswellasminoramountsofphengite,quartzandrutile Theweightedmeanageof206Pb/238Uobtainedfromeclogitemetamorphiczirconsis452±5Ma ThesezirconshavelowTh/Uand176Lu/177Hfratios,anddisplayaflatHREEdistributionpatternwithoutanynotableEunegativeanomaly Therefore,thesezirconsaretypicalmetamorphicoriginsofeclogitefacies TheU Pbageof452Mashouldbeinterpretedastheageofeclogitefaciesmetamorphism Inaddition,thelowerinterceptageof450±93Maofzirconsfrommicaquartzschistalsorepresentsthemetamorphicage TheconsistentmetamorphicagesofeclogiteandmicaquartzschistindicatethatthetwostudiedsamplesrecordmetamorphiceventoftheEarlyPaleozoic Whole rockgeochemistryandHfisotopiccompositionsindicatethattheprotolithoftheTongbaieclogitewasintra platebasalt,whichwascontaminatedbytheancientcrustalmaterialsduringtheemplacementprocesses CombinedwiththeEarlyPaleozoicmetamorphicagesofdifferentrocktypesintheTongbaiorogen,wecanconcludethatthemetamorphismoftheEarlyPaleozoiciswidespreadintheTongbaiorogen Furthermore,thediscoveryoftheEarlyPaleozoiceclogitefaciesmetamorphiceventimpliesthattheTongbaiorogenhasundergoneamulti stagetectonicevolutionfromPaleozoictoMesozoic Keywords Tongbaiorogen;Eclogite;ZirconU Pbgeochronology;ZirconLu Hfisotope摘 要 桐柏造山带是连接秦岭造山带和红安 大别造山带的枢纽,一直被认为是三叠纪变质带。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0 引言
桐 柏 山一 大别 山造 山带 为东秦 岭造 山系 的东 延 部 分 , 内地 质构 造 演 化 复 杂 , 区 岩浆 活动 频 繁 , 同 时 期 不
为 强 烈 , 浆 岩 主 要 为 浅 成 、 浅 成 侵 入 岩 , 体 的 岩 超 岩 分 布 与 构 造 格 架 相 吻合 : 西 西 向 深 大 断 裂 控 制 着 北
多分 布岩 体 四周 , 环状 ; 成 酸性 岩 则 多居 岩 体 中部 , 表 现 出岩浆 活动 的多旋 回性 和从 中性一 中酸 性一 酸性 的 岩浆演 化 序 列 。其 中 与成 矿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是 浅 色
与之 配套 的北 东 向断裂 构成 桐柏 山一 大 别 山造 山带 地
2 2 岩石 类型 .
1 区域 地 质 背 景
桐柏 山一 大别 山造 山带位 于华北 地 块 与扬 子 地块 交 接带 , 属秦 岭 褶 皱 系 南 东 的延 伸 部 分 。确 山一合 肥 断裂 带控 制 造 山带 的北 部 边 界 , 樊 一广 济 断裂 带 控 襄
制造 山带 的南 部 边 界 , 西 向 的桐 柏 一商 城 断 裂 带 及 北 新 黄断裂 带 与北东 向的断裂 控 制着 桐柏 山一大 别 山造 山带 各期 岩浆 岩 的展 布 。以北西 向为主 的 深大 断裂 及
的钼矿 , 在鄂 北 地 区也 发 现 了矿 化 程 度 较 高 的 钼矿 化 点 。结 合鄂 北地 区 的地质 、 构造 条 件 , 为桐 柏 山一 大 认 别山( 鄂北 地 区 ) 具有 寻找 斑岩 型钼 矿 的潜力 。
2 中生代岩体地质特征
2 1 岩体 产 状 、 模 、 . 规 形态及 接触 关 系
K O含 量 ,K O N , / a0>1 ( +N , K0 a0) >8等 特 点 ,属 I 和 s型 ( 型 同熔 型 ) 岩 石 类 型 。 ∑R E 较 高 , E

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

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

矿床地质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彭三国1, 蔺志永2, 胡俊良1, 刘劲松1(1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2012年7月25~26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找矿部署方案》在北京通过了由裴荣富、莫宣学、叶天竺等院士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的论证,专委会对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找矿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将其列入国家级成矿带。

至此,我国国家级重点成矿带从原来的19个增至20个。

下面就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阐述如下:1 成矿带的由来武当-桐柏-大别地区已探明湖北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庙垭铌-稀土矿、大阜山金红石矿、黄麦岭磷矿,河南银洞坡金银矿、破山银矿、老湾金矿等一批大型矿床,近年来又相继发现了安徽沙坪沟钼矿、鲜花岭铅锌矿,河南汤家坪钼矿、千鹅冲钼矿、湖阳铜镍矿,湖北七里坪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其中沙坪沟钼矿查明资源储量***万吨,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钼矿。

另外,老湾金矿、银洞坡金银矿、竹山银洞沟金银矿等深部及外围找矿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重大找矿成果表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潜力,具备成为国家级重要成矿带的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时跟踪本地区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地质找矿成果和进展,为充分发挥统筹部署、公益先行的作用,统一部署地质找矿工作,实现有宏观影响的找矿突破,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该区地质工作程度、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找矿部署建议》,2011年9月25~27日组织常印佛、裴荣富、毛景文等80多名专家在安徽六安论证通过了《部署建议》,并由此转入《部署方案》编制。

中国地调局继续组织武汉(牵头)、天津、南京地调中心,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地调院等单位10多专家历时近一年,经湖北武汉、湖北孝感、安徽合肥等多次研讨与修改完善,到论证通过。

至此,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正式成为第20个国家级成矿带。

桐柏-大别南缘变质流体变质-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桐柏-大别南缘变质流体变质-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带 中的流 体作 用影 响着岩 石 的变 线理极 为发育 , 特别是窗棂构造 、 L 中发育的各 种不同成分 、 不 同类 型
收稿 日期 : 2013-05-01
基 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长 江中下游地 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 ( 编号 4 1 2 7 2 2 2 2 ) ;合肥工业大学 2 0 1 2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
两 条边 界 韧性 剪 切 带分 别 为新 城 一 体具穹窿形态( 图l a ) 多层拆离滑脱 含有 一定数 量的变质流体 , 流体作 广 水韧性剪切带和鸿仪河一 桐柏 韧 带 发 育 , 构 成 以桐柏 山 杂 岩 为 核 的 用 影 响 着 岩 石 的 变形 机 制 , 同时 促
性 剪切带n 。这 两 条 韧性 剪 切 带 具 穹 窿 , 】 。整体 N W— S E走 向延 长 的 进变 形构 造 的发生 和发展 。
第2 3 卷第 3 期
2 0 1 3 年9 月
安 徽地质
Ge o l o g y o f An hu i
Vo 1 . 2 3 No . 3 S e pt e mb e r 201 3
文章编号: 1 0 0 5— 6 1 5 7( 2 0 1 3 )0 3—1 6 1—7
该 地 区地 质 特 征 较 为 复 杂 、 构 造 变 产状与糜棱 面理一致 、 宽窄不一 的 块碰 撞 的主缝 合带 一 秦岭一 桐 柏一 大
形现象极为丰富 , 是进行构造变形 长英质脉体 。而前人们对于桐柏地 别 造 山 带 中 段 桐 柏 造 山 带 核 心 部 研 究 的 良好 场 所 。通 过 近 几 十 年 区剪切带 中变质流体组成结构 , 变 位 , 是揭示秦 岭一 桐柏 一 大别一 苏鲁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

242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6, 36 (3): 242~251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黄少英 徐 备** 王长秋 湛 胜 邓荣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摘要 桐柏造山带由6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 由南到北依次为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MHI)、周家湾复理石单元(ZFB)、杨庄绿片岩单元(YGB)和董家庄大理岩单元(DMB). 桐柏造山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包括: 由后期隆升过程形成的穹隆构造、超高压岩石折返形成的顶部向北(top-to-north)的韧性剪切构造、与南北向挤压有关的顶部向南(top-to-south)的韧性剪切构造、左行平移剪切构造以及地壳较浅层次的东西向褶皱构造等几部分. 根据桐柏-大别地区已有的和本次获得的构造年代学数据, 可将研究区变形构造划归4个变形阶段. 从多期俯冲-碰撞造山带的观点出发, 根据各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展布, 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构造年代学特征, 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 约400~300 Ma 的洋壳俯冲阶段、 270~250 Ma 的大陆碰撞阶段、250~205 Ma 的大陆深俯冲和折返阶段以及200~185 Ma 的隆升阶段.关键词 桐柏地区 几何学 运动学 构造单元 造山带演化收稿日期: 2005-04-16; 接受日期: 2005-1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27209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 G1999075511)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 研基金(批准号: 20020001055)资助 ** 联系人, E-mail: bxu@1 引言秦岭-大别造山带以极其复杂、丰富的地质特征而举世瞩目, 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1], 20年来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 在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方面, 秦岭造山带已建立了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和商丹缝合带及勉略缝合带构成的基本框架, 提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古生代俯冲造山和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 分别由商丹带和勉略带代表[2,3]. 东大别地区已划分出北淮阳带、北大别带、南大别带和宿 松带等构造单元[4]. 西大别地区从北向南可分为9个构造单元, 尤以北部的划分较为详细[5,6]. 秦岭与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单元对比是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7], 在两者结合部位开展专门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研究选择秦岭和大别造山带邻接的桐柏地区, 开展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划分造山带构造单元, 追索其横向延伸及构造边界, 建立造山带结构剖面, 并通过构造年代学的讨论, 推断该区造山带演第3期黄少英等: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243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 讨论桐柏造山带与东秦岭和大别造山带的对比和连接问题.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几何学特征前人对桐柏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已有部分工作. 例如Kröner等[8]曾划分出桐柏纳布构造带、固庙韧性剪切带和彭家寨岛弧带; 李曙光等[9]将桐柏-大别地区统一划为6个构造-岩性单元, Hacker等[10]及Webb 等[11]在桐柏-西大别地区划分了若干岩石-构造单元. 索书田[12]、钟增球等[13]在桐柏地区确定了与折返过程有关的构造格局并发现多处榴辉岩. 上述工作主要从岩石学方面提供了大尺度的构造单元划分, 但具体到对桐柏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则较为粗略. 为了详细研究桐柏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比, 必须提供更为精细的构造单元划分和对比材料. 因此需要在查明构造地质学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岩石学和构造年代学特征, 进一步详细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 为此笔者在河南桐柏县以西、南阳盆地以东、新城县以北及好汉坡以南的桐柏地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构造地质学研究, 根据变形和岩性特征划分出6个构造单元(图 1). 从南向北依次为: (1) 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 (2) 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 (3) 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 (4) 周家湾复理石带(ZFB);(5) 杨庄绿片岩带(YGB); (6) 董家庄大理岩带(DMB). 现将各单元特征分述如下:2.1 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以桐柏山为主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 延伸达20 km以上, 南北宽约7 km. 南以尚家湾-王店断层为界, 北以固庙断层为界, 向西止于南阳盆地, 向东延伸到湖北应山县境内, 相当于索书田等[12]的桐柏核部杂岩. 构成隆起带的岩石主要是花岗片麻岩、夹黑色铁镁质包裹体和大理岩透镜体. 片麻理产状总体为隆起带北部向北缓倾斜, 南部向南缓倾, 构成枢纽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的背形构造. 在横跨隆起带的东部固庙-太白顶剖面和西部程湾-新城剖面, 糜棱片理的产状在南段向南西倾, 倾角一般在40°以下; 在北段向北东倾, 倾角20°~30°之间, 形成平缓的背形形态, 而在中段则分别向南东及北西倾斜, 反映沿枢纽方向的起伏形态(图2A, C).图1 桐柏地区地质图244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6卷2.2 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该带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单元, 其南界与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相接, 北界以正断层与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相邻. 南北宽约3~5 km, 东西延伸达45 km. 该带以长英质片岩、片麻岩为主, 含少量大理岩透镜体和斜长角闪岩夹层. 在古井庄-毛坡剖面, 糜棱片理产状总体向南倾, 倾角大都在60°以上. 在鸿仪河-太子庙剖面, 片理总体向北东倾, 倾角约50°~70°左右(图2E). 在固庙-罗庄-娘娘庙剖面, 片理产状北倾或南倾, 但其倾角都在70°以上(图2G). 在本构造单元内的罗庄、鸿仪河和娘娘庙等地, 有大量榴辉岩或榴闪岩出露, 呈数十厘米到约1 m 的脉状、透镜状或层状.2.3 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该带南部在毛坡-娘娘庙一线以正断层与鸿仪河- 罗庄榴辉岩带(HLE)相接触, 北部以正断层与周家湾复理石带(ZFB)相邻. 南北宽约2.5 km, 东西长约15 km, 西部被中生代花岗岩所侵入. 带内岩石为定远组火山岩, 受到低绿片岩相变质. 火山岩发育强烈的片理化, 片理总体倾向北, 倾角大于70°(图2I). 在西大别地区, Li 等[14]确认定远组为岛弧环境并获444±31Ma (Rb-Sr) 和446±23 Ma (Sm-Nd) 的等时线年龄. 因此本区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可能属于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图2 桐柏造山带片理和线理数据的赤平投影等面积下半球投影, 大圆环带示面理, 箭头示线理第3期黄少英等: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2452.4 周家湾复理石带(ZFB)该单元南与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相邻, 北接杨庄绿片岩带(YGB), 西部被大面积花岗岩侵入, 东部为第三纪沉积砾岩覆盖. 南北宽约2 km, 东西长约5 km. 地层主要为古生代南湾组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或千枚岩, 野外观察可见残余复理石韵律结构. 尽管岩石受构造变形作用产生弱片理化, 但原始层理(So)仍可辨认, 产状总体为高角度倾向北东(图2K). 根据地层的正常和倒转产状可推断该带存在轴面直立的紧闭褶皱.2.5 杨庄绿片岩带(YGB)该带沿杨庄-蒋庄一线呈NWW-SEE向展布, 东西延伸约40 km, 南北宽约1.5~3 km. 其南界除少部分与周家湾复理石带呈断层接触外, 其余大部分被中生代花岗岩所掩盖. 该带北界为松扒韧性剪切带, 并与董家庄大理岩单元(DMB)相连. 带内岩石称为龟山组, 由长英质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组成, 其形成年代为中元古代[15]. 在胡家寨-董家岔一线, 片理总体北倾, 倾角均在50°~70°之间(图2L). 作为该带北界的松扒剪切带呈NWW-SEE向展布, 延伸达40 km, 宽约0.5~1 km, 以高角度南倾或北倾的糜棱片理为特征.2.6 董家庄大理岩带(DMB)位于松扒韧性剪切带(SSB)以北, 沿董家庄-蔡家凹-老龙泉寨一线呈NWW-SEE向展布, 南北宽5~8 km, 东西可延伸达30 km. 带内地层以厚层大理岩为主, 夹斜长角闪岩, 属秦岭群. 岩层发生强烈褶皱, 其轴面片理产状总体北或北北东倾, 倾角约60°~80°, 局部地区产状近直立(图2M). 这些地层原被认为全部属华北板块基底, 但近年来在蔡家凹等地发现高肌虫[16]和放射虫[17], 表明该单元包含了部分古生代以来的盖层.3 运动学分析通过对6条剖面的野外观察, 结合室内定向薄片的观测, 初步查明了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通过区分不同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 建立了该区造山带结构剖面.3.1 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隆起带南、北两侧由石英、长石等形成的线理(图3(c))都反映出向北西方向的运动学特征. 例如在固庙-太白顶一带, 拉伸线理向305°方向倾伏, 倾角小于15°(图2D); 而在程湾一带, 大部分线理也集中在相似方向(图2 B), 并与S-C组构(图3 (b))和小型褶皱(图3(a))所指示的运动方向完全一致. 这种运动学方向的统一性暗示存在着早于隆起带形成的区域性顶部向北的(top-to-north)剪切作用, 而隆起带两侧片麻理的对称状分布是在后期隆升过程中形成的.3.2 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野外可观察到各类韧性变形现象, 例如在北东倾片理带中发育石英脉的多米诺构造(图3(d)), S-C构造和云母鱼(图3(e)), 均指示从南向北的剪切作用. 野外线理指示的运动方向主要为北西向, 即向280°~340°方向倾伏, 倾角15°~30° (图 2F, H). 本带内线理指示的运动学方向与桐柏片麻岩隆起带的早期构造方向相似, 表明两者可能为同一次构造运动的产物, 即共同经历了区域性顶部向北的(top- to-north)剪切作用.3.3 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带内片理化火山岩中有各种韧性剪切变形标志, 如石英脉剪切拉长、多米诺构造及黄铁矿不对称压力影(图3(f)), 其不对称性指示向210°方向的逆冲. 带内拉伸线理向约190°~250°方向倾伏(图2J), 这些运动学标志均反映了总体向南的推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本带与上述两个构造单元相比, 尽管片理也向北倾, 但运动学方向完全不同, 即指示出顶部向南的(top-to-south)的逆冲作用, 这表明它们可能不是同一次构造变形的结果.3.4周家湾复理石带(ZFB)以保存弱片理化的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或千枚岩的原始层理为特征, 根据岩层的正常和倒转产状所推断的紧闭褶皱显然与地壳较浅层次的挤压作用有关, 而不同于前述各个构造单元的韧性变形构造.246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6卷图3 桐柏造山带各单元的运动学标志(a) 花岗片麻岩中的小型褶皱; (b) 花岗片麻岩中的S-C构造; (c) 花岗片麻岩中的线理; (d) 石英脉的多米诺构造; (e) 云母鱼构造; (f) 黄铁矿变形及压力影; (g) 石英和石榴石的拖尾构造(仰视); (h) 石英及其集合体的拖尾构造(俯视)第3期黄少英等: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 2473.5 杨庄绿片岩带(YGB)本带北部松扒剪切带内发育高角度南倾或北倾的糜棱片理, 其内可观察到由石英、白云母等组成的线理. 这些线理大致平行走向, 倾伏向260°~290°, 倾角5°~15°. 平行线理的石英、石榴石不对称变形(图3(g))和石英及其集合体的拖尾构造(图3(h))表明北盘向西的剪切, 证明松扒剪切带具有左行平移剪切的性质.上述几何学和运动学观察表明, 桐柏造山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由几部分组成: (1) 后期隆升过程形成的背形构造, 见于TGR; (2) 超高压岩石折返形成的顶部向北的韧性剪切构造, 见于TGR 和HLE; (3) 与南北向挤压有关的几类构造, 包括: MHI 内顶部向南的韧性推覆剪切构造、YGB 内的后期左行平移剪切构造以及ZFB 内的东西向褶皱构造. 据此建立了从董家庄到新城的造山带结构剖面(图4).4 构造变形阶段根据桐柏-大别地区内已有的和本次获得的新数据, 可将研究区变形构造划归4个变形阶段.第一阶段(约400~300 Ma): 据前人研究, 本区YGB 单元具有古生代以来多期变形的历史, 其中古生代变形的证据是从糜棱片理中获得角闪石40Ar/39Ar 年龄为402±4 Ma [15]; 在DMB 和ZFB 所属的秦岭群和信阳群中也获得了404±4, 316±1和304±14 Ma 的角闪石40Ar/39Ar 年龄[18]. 这些样品都有很好的测试精度和并采自片理带内, 有明确的构造意 义, 可以证明约400~300 Ma 发生过普遍的构造事件. 因此有理由推测YGB, ZFB 和DMB 等由古生界或更老地层组成的构造单元中, 反映南北向水平挤压的糜棱片理或轴面片理与400~300 Ma 的构造事件有关.第二阶段(270~250 Ma): 在本区以东的信阳地区和更向东的北淮阳带内, 已获261±1, 267±1和262±5 Ma 的白云母40Ar/39Ar 年龄, 这些样品都采自韧性变形带内并有很好的测试精度, 反映了韧性推覆剪切变形[15,19]. 为验证桐柏地区是否存在同期变形, 我们对MHI 中的上部向南的韧性变形片理带和YGB 的平移剪切片理带上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 年龄测定. 其分析流程简述如下(详细流程见Xu 等[20]): 岩石标本被破碎并分选出250 µm~400 mm 的白云母样品, 这些样品在美国Michigan 大学Ford 反应堆的67号位置照射45 h, 然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与空间科学系40Ar/39Ar 年龄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多阶段加热, 用VG1200S 质谱仪测定Ar 同位素比值, 并计算年龄值. 计算采用的黑云母标样年龄为27.8 Ma, 据此得到的参数J =0.003500(1026-3)和J = 0.003511(108-4). 分析结果见表1和图 5. 样品1026-3是取自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中顶部向南韧性剪切片理面上的白云母(采样位置为32°25'21"和113°21'26"), 所获坪年龄为256±1 Ma(图5(a)). 由于这些白云母是韧性变形的产物, 故该年龄代表了MHI 单元中顶部向南的韧性剪切运动发生的时间. 样品108-4为白云母, 取自杨庄绿片岩带内的松扒剪切带(采样位置为32°29'9"和113°14'17"), 所获坪年龄为268±1 Ma(图5(b)). 由于采样处的云母片岩显示左旋剪切(图3(h)), 因此该年龄可以解释为左旋剪切作用发生的年龄. 综上所述, 在270~250 Ma 时期, 本区MHI 和YGB 中被迭加了韧性推覆和平移剪切变形. 如果考虑前述信阳地区和北淮阳带所获的同时期年龄, 则该阶段发生构造变形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由于这类变形属于韧性变形且分布广泛, 其时代又早于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 因此很可能反映华北与华南两个刚性陆块开始碰撞时, 广泛发生于中下地壳的应力积累和传播过程, 是大陆深俯冲的前奏,故图4 桐柏造山带结构剖面(相当于图1的A-B 线)24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6卷表1 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和杨庄绿片岩中白云母的40Ar/39Ar数据表阶段T/℃t/min 40Ar/39Ar 38Ar/39Ar 37Ar/39Ar 36Ar/39Ar39Ar/molΣ39Ar40Ar*%40Ar*/39Ar K+σ40/39年龄/Ma±σ年龄108-4白云母1 500 13 32.06 0.1052078 0.1918159 0.094531 1.27E-14 2.4312.79 4.11 0.70 25.8 4.382 600 13 40.56 2.92E-02 3.86E-02 2.33E-028.83E-15 4.1282.8333.65 0.39 201.4 2.203 700 13 46.08 0.0157704 1.51E-02 7.24E-03 2.62E-149.1495.2243.91 0.19 258.6 1.034 770 12 46.57 0.0135366 0.0041244 3.86E-03 4.38E-1417.5197.4145.40 0.06 266.8 0.315 840 13 47.67 1.34E-02 2.97E-03 3.30E-038.11E-1433.0297.8346.67 0.16 273.7 0.866 880 13 48.58 1.33E-02 1.71E-03 3.24E-039.42E-1451.0397.9247.59 0.16 278.7 0.857 920 13 48.71 1.33E-02 1.61E-03 3.15E-03 3.95E-1458.5897.9547.74 0.17 279.6 0.918 960 14 48.52 1.31E-02 1.22E-03 3.41E-037.15E-1472.2697.8047.48 0.17 278.1 0.909 1000 13 49.12 1.36E-02 9.25E-04 4.97E-03 4.40E-1480.6796.8847.62 0.15 278.9 0.8210 1070 13 50.24 0.0136639 0.0007492 0.005765 6.68E-1493.4596.4848.50 0.16 283.7 0.8511 1150 12 50.16 0.0133083 0.0007969 0.003858 1.72E-1496.7597.6048.99 0.09 286.3 0.5112 1350 13 38.85 0.0141784 0.0109733 0.003044 1.7E-1499.9997.5237.91 0.11 225.4 0.601026-3白云母1 500 13 27.12 0.0284773 0.0746528 0.034456 4.05E-150.8661.7816.92 0.66 103.8 3.932 600 15 40.31 1.91E-02 5.32E-02 1.71E-028.63E-15 2.7087.1035.21 0.31 209.7 1.773 700 13 43.47 0.0160459 3.86E-02 7.26E-03 2.22E-147.4394.9041.30 0.16 243.6 0.894 770 13 43.33 0.0148 0.0188422 3.88E-03 3.51E-1414.9097.1842.15 0.18 248.3 0.975 840 13 42.95 1.48E-02 1.47E-02 2.79E-03 4.21E-1423.8697.8742.09 0.16 248.0 0.876 880 13 43.20 1.52E-02 1.36E-02 2.53E-03 4.25E-1432.9198.0642.42 0.18 249.8 0.987 920 13 44.04 1.53E-02 2.84E-02 2.43E-03 5.03E-1443.6198.1943.30 0.15 254.6 0.848 960 13 44.94 1.61E-02 5.05E-02 2.59E-037.48E-1459.5498.1244.15 0.17 259.2 0.939 1000 13 46.05 1.65E-02 1.61E-01 2.16E-038.40E-1477.4398.4745.39 0.15 266.0 0.8310 1070 13 46.52 0.0162077 0.109333 0.0019287.16E-1492.6898.6145.93 0.16 268.9 0.8511 1150 13 45.40 0.01687 0.6611517 0.00534 2.96E-1498.9896.3943.87 0.23 257.7 1.2412 1350 13 45.95 0.023945 2.915437 0.016097 4.8E-1599.9989.6841.49 0.43 244.6 2.36图5 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和杨庄绿片岩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图第3期黄少英等: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 249可把270~250 Ma 厘定为大陆碰撞阶段.第三阶段(250~205 Ma): 大别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35~225 Ma [10,21,22], 如果俯冲时间是20百万年, 则大陆深俯冲发生于250~225 Ma. 事实上目前能够观测到仅是与超高压岩石折返有关的的韧性变形, 它们主要发育在浒湾剪切带、北大别带和红安地块, 表现为顶部向北的剪切构造, 其时代为225~205 Ma [10,11,20]. 该年代限定超高压岩石折返的时间为225~205 Ma, 因此可推定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发生于250~205 Ma. 由于HLE 和TGR 的岩性、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基本与浒湾剪切带和红安地块相同, 并且与之相连, 故可推断它们记录了桐柏地区大陆深俯冲和折返的过程.第四阶段(200~185 Ma): 在西大别红安地区的新县、大悟和卡房穹隆已获得195.2±0.2, 195±2, 196±2, 198±2和187±1 Ma 的白云母40Ar/39Ar 年 龄[11,20,23],它们被解释为穹隆作用的形成时间. 由于研究区内TGR 与这些穹隆的岩性和构造样式基本一致且构造位置相连[12], 因此尽管TGR 本身未获年代数据, 但仍可以用200~185 Ma 限定其形成时代, 并据此识别出桐柏造山带的隆升变形阶段.5 构造演化从多期俯冲-碰撞造山带的观点出发, 根据各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展布, 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和构造年代学特征, 桐柏地区造山带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 约400~300 Ma 的洋壳俯冲阶段、270~250 Ma 的大陆碰撞阶段、250~205 Ma 的大陆深俯冲和折返阶段和200~185 Ma 的隆升阶段.约400~300 Ma 时期(图6(a)), 由于扬子板块洋壳的俯冲, 导致定远组火山岛弧(MHI)与华北板块发生弧-陆碰撞, 造成在弧后盆地复理石(ZFB)和华北板块陆缘(YGB 和DMB)的挤压褶皱变形和韧性变形, 形成糜棱片理或轴面片理. 270~250 Ma 时期(图6(b)),图6 桐柏地区造山带构造演化示意图虚线区示韧性变形250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6卷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开始发生陆-陆碰撞, 广泛的挤压力传播到MHI、YGB及DMB, 产生了MHI中的顶部向南的韧性剪切构造和迭加在YGB和DMB糜棱片理或轴面片理上的平移剪切变形. 250~205 Ma(图6(c))是大陆深俯冲和折返阶段, 深部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形成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 在折返阶段, 伴随着顶部向北的韧性变形, HLE到达地壳中部, 而其他单元已开始隆升剥蚀. 200~185 Ma阶段(图6(d)), 区域性的隆升作用形成桐柏片麻岩穹隆(TGR). 其他各单元则继续遭受不同程度的隆升剥蚀. 至此, 桐柏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已基本形成.6 讨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桐柏地区造山带的结构与大别造山带是可以对比的. 例如桐柏地区的松扒剪切带分割了其北董家庄大理岩带(DMB)和其南杨庄绿片岩(YGB), 而在西大别, 凉亭剪切带分割了其北的马畈褶皱带与其南的牢山褶皱带. 董家庄大理岩带和马畈褶皱带、杨庄绿片岩和牢山褶皱带在岩性和变形特征方面完全可以对比[20], 而凉亭剪切带可能是松扒韧性剪切带的东延部分. 更向南, 桐柏和大别地区都有古生代复理石单元、古生代火山岩单元、超高压单元和片麻岩穹隆的依次出现. 在运动学特征方面, 西大别的熊店-浒湾剪切带和桐柏地区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内出现的顶部向北的韧性剪切完全可以对比. 因此桐柏与大别具有相似的古生代和中生代造山带结构.由于秦岭地区有南秦岭板块的存在, 因此其造山带结构不能完全与桐柏和西大别对比. 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中生代秦岭造山带的最终形成是通过商丹和勉略两大缝合带的同时闭合而完成的[3], 而桐柏和西大别与中生代造山有关的构造变形仅集中于高压变质带以北地区. 但秦岭和桐柏、大别地区共同存在一些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单元, 如桐柏、西大别的定远组火山岩单元可与秦岭的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对比[14,24]; 以信阳睡仙桥地区为代表的混杂岩带[25]很可能与商丹带相连, 构成古生代缝合带. 因此秦岭和桐柏、大别地区的古生代造山带结构是相似的, 但中生代造山带的格局有较大差别.7 结论(1) 桐柏造山带由6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 由南到北依次为桐柏片麻岩隆起带(TGR)、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MHI)、周家湾复理石单元(ZFB)、杨庄绿片岩单元(YGB)和董家庄大理岩单元(DMB).(2) 桐柏造山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包括: 由后期隆升过程形成的穹隆构造、超高压岩石折返形成的顶部向北(top-to-north)的韧性剪切构造、与南北向挤压有关的顶部向南(top-to-south)的韧性推覆剪切构造、左行平移剪切构造以及地壳较浅层次的东西向褶皱构造等几部分.(3) 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 约400~300 Ma的洋壳俯冲、270~250 Ma的大陆碰撞阶段、250~205 Ma的大陆深俯冲和折返阶段以及200~185 Ma的隆升阶段.致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与空间科学系An Yin, Haibo Zou, Alex Robinson 和Grove Marty协助进行40Ar/39Ar年龄分析, 北京大学郑亚东协助确定典型标本的运动学方向, 笔者深表谢意.参考文献1 Mattauer M, Matte P, Malavieille J, et al. Tectonics of the Qinlingbelt: build-up and evolution of eastern Asia. Nature, 1985, 317: 496~5002 张国伟, 孟庆任, 于在平, 等.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中国科学, D辑, 1996, 26(3): 193~2003 张国伟, 张本仁, 袁学诚, 等.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421~7224 王清晨, 丛柏林.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岩石学报, 1998, 14(4): 481~4925 徐备, 王长秋.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高校地质学报, 2000,3: 389~3956 黄少英, 王志民, 徐备. 大别造山带西段南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初步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26(3): 240~2467 Ratschbacher L, Hacker B R, Calvert A, et al. Tectonics of theQinling (Central China): tectonostrati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Tectonophysics, 2003, 366: 1~538 Kröner A, Zhang G W, Sun Y. Granulites in the Tongbai area,Qinling belt, China: geochemistry, petrology, single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ern Asia. Tectonics, 1993, 12: 245~255第3期黄少英等: 桐柏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2519 Li S G, Huang F, Nie Y H, et al.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suture loc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n the Dabie orogen, central China. Phys Chem Earth (A), 2001, 26: 655~67210 Hacker B R, Ratschbacher L, Webb L, et al. Exhumation of theultrahigh-pressure continental crust in east-central China: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extension. JGR, 2000, 105: 13339~13364 11 Webb L E, Hacker B R, Ratschbacher L, et al. Thermochronologicconstraints on deformation and cooling history of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rocks in the Qinling-Dabie orogen, eastern China.Tectonics, 1999, 18(4): 621~63812 索书田, 钟增球, 张宏飞, 等.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地球科学, 2001, 26(6): 551~55913 钟增球, 索书田,张宏飞, 等.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地球科学, 2001, 26(6): 560~56714 Li S G, Han W, Huang F. Sm-Nd and Rb-Sr ages and geochemistryof volcanics from the Dingyuan Formation in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evidence to the Paleozoic magmatic arc,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8, 7 (4): 461~47015 刘志刚, 富云莲, 牛宝贵, 等. 大别山北坡苏家河群及原信阳群龟山组变基性杂岩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科学通报, 1993, 38(13): 1214~121816 张仁杰, 舒德干, 蒋志文, 等. 桐柏蔡家凹岩片内寒武纪高肌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 2000, 46(3): 225~23117 冯庆来, 杜远生, 张宗恒, 等. 河南桐柏地区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1994, 19(6): 787~79418 Zhai X, Day H W, Hacher B R, et al. Paleozoic metamorphism inthe Qinling orogen, Tongbai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Geology, 1998, 26: 371~37419 Faure M, Lin W, Schärer U, et al.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of UHP rocks. Structural and geochronological insights from the Dabieshan (East China). Lithos, 2003, 70: 213~24120 Xu B, Marty G, Wang C Q, et al.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yfrom the northwestern Dabie Shan: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east-central China, Tectonophysics, 2000, 322: 279~30121 李曙光, Hart S R, 郑双根, 等. 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钕同位素年龄证据. 中国科学, B辑, 1989, (3): 312~31922 Ye K, Cong B L, Ye D N. The possible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material to depths greater than 200 km. Nature, 2000, 407(12): 734~73623 Eide E A, McWilliams M O, Liou J G. 40Ar/39Ar method geochro-nology and exhumation of high-pressure to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east-central China. Geology, 1994, 22: 601~60424 Lerch M F, Xue F, Kröner A, et al. A middl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magmatic arc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entral China. J Geology, 1995, 103: 437~44925 石铨曾, 牟用吉, 张恩惠, 等. 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 地震地质,1982, 4(1): 11~21。

河南桐柏地域成矿特点探讨

河南桐柏地域成矿特点探讨

河南桐柏地域成矿特点探讨摘要:通过野外实际工作,利用磁法和瞬变电磁法在桐柏地域将该地域的成矿特点进行了初步探测,推断该区域内铁矿系岩浆岩侵入所致而形成的透镜状或鸡窝状埋藏状态。

关键词:成矿特点;瞬变电磁;视电阻率1 地质概况桐柏地域位于秦岭造山带东部,为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以朱阳关-松扒断裂和栾川-明港断裂为界。

其间为北秦岭褶皱带,南北双侧别离为南秦岭褶皱带及华北板块南缘褶皱带。

造山带大体构造格架为印支期前不同构造地层地体的堆垛叠置或拼贴焊接。

现今构造格架是燕山期后前陆盆地进展所表现的盆岭构造,要紧构造形式为沿初期韧性剪切带或不同岩性界面发育的层间剥离断裂、高角度正断层及造山带尺度上的环状构造(环状碱性岩墙)。

本次勘查区域内,地形相对较为平坦,未见断层等构造。

2 区域地球物理场地层密度和磁性参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桐柏片麻杂岩、毛集群、秦岭岩群、二郎坪岩群、歪山岩组、蔡家凹岩组及新生界,岩浆岩重磁参数值从超基性、基性、中性至酸性岩顺序降低。

区域重磁异样与地层、岩体走向一致呈北西或北东向条带状散布,其重磁界面对应不同尺度的地层、构造或岩浆岩带依照相对重力低与负磁异样推断老僧人帽、围山城和天目沟等地别离存在隐伏花岗斑岩带或花岗岩体。

已知磁铁矿均散布在磁力曲线高值周围,在电法曲线中反映为电阻率相对低值范围内。

3 瞬变电磁施工及资料处置瞬变电磁法的勘探原理是利用人工在发射线圈加以脉冲电流,产生一个瞬变的电磁场,该磁场垂直发射线圈向两个方向传播,一般是在地面布设发射线圈,依据半空间的传播原理,把地面以上的忽略。

当磁场沿地表向深部传播,当碰到不同介质时,产生涡流场或遵循量子力学原理使活泼的碱金属产生能级跃迁或使含有大量氢原子的液体的氢原子核沿磁场方向产生定向排列。

关于探测金属矿藏成效甚佳,通过要求输入初始模型。

对初始模型的求取,通常有以下几种手腕:①在矿区已有的地质资料(电测井或钻孔)或区域地质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徐备*,黄少英,湛胜,邓荣敬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E-mail:bxu@摘 要:根据已有资料探讨了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

桐柏造山带由7个构造单元组成,西大别造山带可划分为10个构造单元。

两个造山带北部的5个构造单元可以完全对比,并可恢复为华北板块南缘的古生代活动性大陆边缘,表明桐柏与西大别曾共同经历扬子板块古生代的俯冲。

再向南,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中的熊店榴辉岩意味着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但不能划定明确的分布范围和构造单元。

而其他中生代高压-超高压岩石以带状和穹窿状分布,在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占据中生代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构成可以对比的线状和穹窿状构造单元。

桐柏与西大别造山带的结构都是由北部古生代弧陆碰撞造山带和南部中生代高压-超高压折返形成的造山带拼合而成,因此两者都具有古生代和中生代多期造山带的特点。

从构造单元和演化阶段方面分析,两个造山带是可以对比的。

关键词:桐柏,西大别,造山带,构造单元1 引言桐柏造山带和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直接关系到大别-秦岭造山带的延伸和对造山带演化的研究。

尽管在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比研究尚缺乏详细工作。

例如两者在造山带构造单元方面的划分是否一致?超高压变质带如何西延?秦岭造山带的古生代岛弧以及其他构造单元是否东延?这些问题不但涉及桐柏与西大别的对比,而且也涉及到秦岭和大别造山带之间在空间衔接和时间对比等方面的认识,因此在桐柏和西大别造山带之间开展对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西大别和桐柏地区造山带构造单元及构造剖面,分析两者的异同,试图开展两个造山带之间的对比。

2 西大别和桐柏地区造山带结构简述笔者等已经分别在西大别和桐柏造山带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徐备等,2000;黄少英等,2002;黄少英等,出版中),在此仅做简述以便于对比。

根据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特征,桐柏地区从南向北可以识别出7个构造单元(图1,黄少英等,印刷中)。

(1)桐柏片麻岩穹窿(TGR):主体位于桐柏县,以桐柏山为核心,南以尚家湾—王店正断层为界,北以固庙断层为界,西部延伸到南阳盆地,东部延伸到湖北应山县境内。

南北宽约7km,东西延伸达20km以上。

带内岩石以主要是花岗片麻岩,夹黑色铁镁质包裹体和大理岩透镜体。

片麻理产状总体为北部向北缓倾斜,南部向南缓倾,构成枢纽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的背形构造。

(2)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单元,其南部以正断层形式与桐柏片麻岩穹窿相接触,北部与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MHI)相邻。

南北宽约3-5km,东西延伸达45km。

以长英质片岩、片麻岩为主,含少量大理岩透镜体和斜长角闪岩夹层。

在罗庄、鸿仪河和娘娘庙等地,有大量榴辉岩或榴闪岩出露。

(3)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带(MHI):该单元南界在毛坡-娘娘庙一线以正断层与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HLE)接触,向北以正断层与周家湾复理石带(ZHF)相邻。

南北宽约1.5km,东西长约7km。

带内岩石为火山岩, 受到低绿片岩相变质并强烈片理化。

(4)周家湾复理石带(ZFB):该单元南部与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MHI)相邻,北部在杨庄附近与杨庄绿片岩单元(YGB)相接触,西边被晚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东部被第三系覆盖。

南北宽2km,东西长5km。

地层主要为古生代南湾组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或千枚岩,野外观察可见残余复理石韵律结构。

尽管岩石受构造变形作用产生弱片理化,但原始层理(So)仍可辨认。

(5)杨庄绿片岩带(YGB):沿杨庄-蒋庄一线呈NWW—SEE向展布,东西延伸约40km,南北宽约1.5-4km。

带内岩石称龟山组,主要为长英质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该带北界为松扒韧性剪切带,以高角度南倾或北倾的糜棱片理为特征。

(7)董家庄大理岩单元(DMB):位于松扒韧性剪切带以北,沿董家庄-蔡家凹-老龙泉寨一线呈NWW—SEE向展布,南北宽5-8km,东西可延伸30km。

以厚层大理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属秦岭群。

图1 桐柏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大别造山带西段已识别出10个二级构造单元 (徐备等,2000;黄少英等,2002)。

从北向南依次为:(1)马畈褶皱带(MFB);(2)凉亭混杂岩带(LMB);(3)牢山褶皱带(LFB);(4)苏家河褶皱带(SFB);(5)定远火山岩带(DVB);(6)熊店一浒湾韧性剪切带(HSB);(7)卡房片麻岩穹窿(KGD);(8) 红安紧闭褶皱带(HFB);(9)彭店韧性剪切带(PSB);(10)木兰山开阔褶皱带(MLFB)(图2)。

(1)马畈褶皱带(MFB):南北宽约5~10km,东西延伸30km以上。

主要岩性为秦岭群斜长角闪片岩夹变粒岩、黑云斜长片岩及大理岩。

(2)凉亭混杂岩带(LMB):位于左吊桥一付畈一石子园一线以南,东西延伸50km,南北宽约2km。

混杂岩的基质为灰绿色长英质糜棱岩,岩块成份有白色粗晶大理岩、黑灰色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

(3)牢山褶皱带(LFB):南北宽约6km,带内岩石称龟山组,是一套斜长角闪片岩夹长英质片岩组合。

以发育弯滑褶皱为特征。

(4)苏家河褶皱带(SFB):南北宽约4~6 km,向西出露加宽。

带内岩石为南湾组,具复理石沉积特征,已发现的微古化石表明其时代为上泥盆统。

(5)定远火山岩带(DVB):主要分布在定远-春秋庙一带,由片理化火山岩组成。

(6)熊店一浒湾韧性剪切带(HSB):沿熊店、千斤河棚到浒湾呈NWW—SEE向展布,延伸可达50km,南北宽约3-5km。

带内岩石主要为白云母长英质片麻岩。

榴辉岩出现在熊店、千斤河棚和浒湾等地,呈几米到几厘米的岩块或布丁见于片麻岩中,随韧性剪切而强烈变形。

(7)卡房片麻岩穹窿(KGD):其突出特征是以卡房为中心形成的宽缓穹窿状构造,总面积约500Km2。

构成该穹窿的岩石为花岗片麻岩,并夹斜长角闪岩和榴辉(闪)岩。

(8) 红安紧闭褶皱带(HFB):位于卡房穹窿以南和彭店韧性剪切带的北东,由白云纳长片麻岩夹白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以及榴辉岩一榴闪岩等组成。

以区域性同斜褶皱为特征,两翼地层均倾向南西,枢纽走向NNW一SSE。

(9)彭店韧性剪切带(PSB):呈NNW—SSE向,经彭店向吕王城、高桥延伸,长度达50km,是红安紧闭褶皱带和木兰山开阔褶皱带的分界。

组成该带的岩石主要是白云母花岗片麻岩,夹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

它们受强烈韧性变形,成为宽约2~5km的剪切带。

糜棱片理总体高角度倾斜,矿物拉伸线理为近水平方向,运动学标志一致指示该带为右旋剪切。

(10)木兰山开阔褶皱带(MLFB):分布在黄陂一木兰山一詹店地区,以开阔褶皱为特征,其轴面近于直立或高角度南倾,枢纽倾向北西。

主要由白云纳长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绿片岩和绿帘蓝闪石片岩等组成。

图2西大别构造单元划分(据徐Xu, et al., 2000修改)3各构造单元的岩性和形成环境对比如果从北向南观察桐柏和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单元,会发现它们北部的5个构造单元从岩性方面均可对比(图3)。

最北端的两个构造单元董家庄大理岩单元和马畈褶皱带(MFB)均为秦岭群斜长角闪片岩夹变粒岩、黑云斜长片岩及大理岩组合;再向南的凉亭混杂岩带与松扒剪切带都具有强烈韧性变形且线状分布的特征,两侧相邻构造单元的岩性均可对比;这两个带以南的杨庄绿片岩带和牢山褶皱带均为长英质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划归于龟山组。

再向南,桐柏造山带的周家湾复理石单元(ZFB)和西大别造山带的苏家河褶皱带均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两者在岩性方面完全一致;而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MHI)和定远火山岩带(DVB)均以片理化火山岩为识别标志。

图3 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对比图构造环境分析表明上述5“对”构造单元实际上代表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原华北板块古生代大陆边缘建造,包括碳酸盐质的滨浅海(DM和MFB),弧后盆地(YG和LFB)和复理石(ZFB 和SFB)以及岛弧(MHI和DVB),而松扒剪切带和凉亭混杂岩带(SSB和LMB)可能是古生代末弧-陆碰撞所形成的弧后消减带。

例如对桐柏杨庄绿片岩的龟山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属于弧后盆地环境(谢巧勤等,1999);对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南湾组复理石的研究表明其物源区和地球化学亲缘性主要与华北板块有关(王世锋等,2002)。

在恢复上述古生代大陆边缘时,古生代岛弧的确定具有关键意义。

西大别定远组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La/Nb、Ba/Nb和Th/Nb较高,表明为岛弧火山岩,其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446±23Ma(Li, et al., 2001)。

我们对桐柏地区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进行REE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这套火山岩也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表现为Nb、P、Ti的负异常和Ba、Pb、Sr的正异常。

在La/Nb-La和Ba/Nb-Th/Nb投影图中,投影点均落入火山弧区域。

利用SHRIMP方法获得的锆石U-Pb年龄为408±10Ma(徐备未发表资料),该年龄与西大别定远组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相似。

因此桐柏地区毛坡—胡家寨火山岩单元与西大别的定远组火山岩是可以对比的,同时也表明古生代岛弧带在桐柏和西大别范围内连续分布。

西大别地区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中的榴辉岩有两类。

一类见于熊店地区,其高压变质时代为450-310Ma,原岩具有洋壳性质(简平等,2000;高山等,2002; Sun,et al., 2002;Fu,et al., 2002)。

另一类见于千斤河棚和浒湾,其特征是具有733-684Ma的原岩年龄和229Ma 的峰期变质年龄,εNd值反映原岩具陆壳性质(Liu, et al., 2004)。

因此该带保存了古生代洋壳俯冲和中生代陆壳俯冲事件的证据。

而对桐柏地区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带榴辉岩中具岩浆环带的锆石核部年龄约620Ma和270Ma,而边部变质增生的年龄约210-230Ma,其εNd(T=230Ma)值为-1.5和-2.8(徐备等未发表资料)。

这些特征揭示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属于中生代高压变质带,其原岩来自于晚元古代陆壳,很可能与千斤河棚等地的榴辉岩相似。

但与西大别地区相比,鸿仪河—罗庄榴辉岩带仅保存中生代陆壳俯冲事件的信息。

然而从这两个榴辉岩带都有中生代陆壳俯冲事件的代表成分来看,它们是可以对比的。

向南的桐柏片麻岩穹窿(TGR)和卡房片麻岩穹窿(KGD)以其相似的构造形态而对比(索书田等,2001)。

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运动学特征完全一致,即在穹窿南、北两侧的线理都反映出向北西方向的运动学方向(徐备等,2000)。

这种运动学方向的统一性暗示存在着早于隆起带形成的区域性顶部向北的(top-to-north)剪切作用,是俯冲大陆岩片折返的构造形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