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花岗岩类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s of coalmei de diz加niall(lai 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 ages诚coal) 指煤层形成的年代。
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
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
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
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
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
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
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
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
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
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
地质年代表年代单位年代符号各纪年数(百万年)距今年数(百万年)主要现象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豫西南地区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_刘丙祥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6 2. 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1. CAS Key Laboratory of CrustMantle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s,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Northwest University,Xi’ an 710069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029 ,China 2013 02 03 收稿, 2013 04 30 改回 .
Pb 年龄和 O 同位素组成、 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 化历史。本文报道方庄和德河花岗岩岩体的锆石 U全岩元素和 Sr探讨其
18 岩石成因和地壳演化意义 。 结果表明, 方庄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 933. 4 ± 9. 2Ma, δ O 值 8. 3‰ ~ 11. 9‰, 初始
“973 ” 40973042 、 41202140 ) 和西北 项目( 2012CB416606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090372 、 * 本文受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资助 . 1981 生, Email: liubx@ mail. ustc. edu. cn 第一作者简介: 刘丙祥,男, 博士生,地球化学专业, 1964 生,教授,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fkchen@ ustc. edu. cn * * 通讯作者: 陈福坤,男,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s of coalmei de diz加niall(lai 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 ages 诚coal) 指煤层形成的年代。
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
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
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
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
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
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
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
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
❖地质年代表❖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梨花白花岗岩产地在哪里

梨花白花岗岩取材于地下优质岩石层,经过多年自然演变,形态稳定,常温下不会发生变形,其硬度高,我国的产地较多,主要储量集中在东南地区,不同品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较好的产地有河南、安阳、四川、江西、广东、山西等,其中河南的比较好。
河南省地处秦岭造山带的东段,是华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带。
由于华南、秦岭、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河南境内构造运动复杂,千万年来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由此发育出各种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构造体制的花岗石资源,几乎世界上所有学者所划分的不同的成因类型都可以在河南找到。
当下,河南省境内已经探明的花岗石出露面积已经超过145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8.7%,占基岩区面积的32.2%,占整个秦岭——大别山造山带花岗岩类的36.2%。
按色调来划分,河南省可用的花岗石资源大致可分为灰白色、灰色、黄锈色、肉红色、黑(暗灰、灰绿)五类。
灰白色、灰色、肉红色花岗石多为燕山期花岗石,岩性以中细粒二长花岗石为主,黑色花岗石以闪长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为主。
以地域来划分。
河南境内的花岗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三个区域。
太行山地区的花岗石主要分布在安阳县与林州市的接壤地区的燕山期闪长岩体内,出露面积约130平方公里,颜色以黑绿色、黑棕色居多。
豫西南地区是河南省目前开发利用饰面用花岗石类矿产比较集中的区域,区域内石材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外方山地区和伏牛山地区三个区域。
主要花岗石产区包括南阳市南召县、内乡县、西峡县、方城县、淅川县,驻马店市泌阳县、确山县等。
有购买需求的用户可以去这里进行采购。
这里给大家推荐内乡欣鑫石业有限公司的石材。
我们专业销售,质量好,价格低,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期待大家的来电咨询。
大别山千鹅冲钼矿区花岗岩的SHR_省略_龄_Hf同位素组成及微量元素特征_高阳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2.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郑州 450016 3. 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 信阳 464000 4.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1.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Assessment,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 ,China 2. Henan Provincial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Zhengzhou 450016 ,China 3. No. 3 Geological Survey,Hen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Xinyang 464000 ,China 4.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China 2013 09 02 收稿, 2013 12 07 改回 .
1
引言
大别造山 带 东 部 的 大 别 山 地 千鹅冲钼矿床位于秦岭 -
2009 ) : ( 1 ) 北淮阳构造带, 主要包括一套在华南板块向华北 板块俯冲时刮削下来所形成的低级变质地体( Zheng et al. , 2005 ) , 变 质 岩 原 岩 具 有 700 Pb 年 龄 800Ma 的 锆 石 U( Hacker et al. , 2000 ; Chen et al. , 2003 ) ; ( 2 ) 北大别杂岩带, 主要由大规模白垩纪花岗岩及少量镁铁 超镁铁质侵入岩、 新元古代 TTG 片麻岩和角闪岩、 三叠纪榴辉岩、 少量变质沉 积岩和麻粒岩以及少量橄榄岩组成 ( Hacker et al. ,2000 ; Bryant et al. , 2004 ; Liu et al. , 2005 ; Xu et al. , 2000 ; Zheng et al. , 2003 ) ; ( 3 ) 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以产出含柯石英 1989 ) , 和金刚石榴辉岩为特征( Wang et al. , 主要包括榴辉 岩、 含石榴石橄榄岩、 硬玉石英岩、 大理岩、 石榴石二云母片 岩及片麻 岩 ( Hacker et al. ,1998 ,2000 ; Xu et al. ,2003 ) ; ( 4 ) 宿松杂岩带, 主要包含中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 山岩以及震旦纪大理岩( You et al. ,1996 ) 。 西大别具有与 东大别相似的岩石构造单元组成, 不同的是西大别缺少与 “北大别杂岩带” 相对应的构造单元。 大别山地区发育大量中生代岩浆岩, 其显著特点是全部 形成于早白垩世, 主要包括大量中酸性侵入岩及少量镁铁 超镁铁质 岩 和 火 山 岩 ( Fan et al. ,2004 ; He et al. ,2011 , 2013 ; Huang et al. ,2008 ; Wang et al. ,2007 ; Zhao et al. , 2005 )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侵位时间为 117 143Ma ( He et al. , 2011 ; Wang et al. , 2007 ) , 早期岩体( 130 可分为两期, 143Ma) 通常具有高的 Sr / Y 和 La / Yb 比值, 而晚期岩体则通 2007 ; Xu et al. , 2007 ) 。火 常不具备这一特征( Wang et al. , 山岩主要分布在北淮阳构造带内, 主要包括玄武质粗安岩 、 粗安岩及粗面岩等( Fan et al. ,2004 ) 。 镁铁超镁铁质侵入 岩主要发育在北大别杂岩带内, 时代为 123 130Ma, 主要包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黄泽光;高长林【摘要】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2);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z-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盒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盂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8页(P25-31,39)【关键词】烃源岩;成藏特征;盆地序列;油气前景;秦岭-大别造山带【作者】黄泽光;高长林【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发育多个盆地,包括造山带北缘的三门峡、洛阳、伊川、板桥、任店、信阳等盆地,山内的南襄、桐柏等盆地,并涉及南华北盆地群的周口、合肥等盆地(图1)。
经过第3次资源评价,秦岭—大别山北缘(河南外围)盆地总资源量为:石油3.06×108 t(不含舞阳—襄城凹陷和桐柏盆地,为2.315×108 t),天然气1 904×108 m3,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油当量)约4.964×108 t。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中国锂矿成矿规律概要_李建康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2Dec.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088)、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220805、1212011121037、12120114039601、121201122036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编号K1409)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9-21;改回日期:2014-10-30;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李建康,男,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稀有金属矿床研究。
Email:Li9968@126.com。
中国锂矿成矿规律概要李建康,刘喜方,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内容提要:锂资源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
我国锂矿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和江西4省(区)。
锂矿床类型以硬岩型为主,盐湖锂矿虽然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发展。
硬岩型锂矿又以伟晶岩型为主,集中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和川西甲基卡等矿集区;成矿时代以中生代最为重要;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造山运动之后的稳定环境最具特色。
本次在对全国151处锂矿矿产地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全国锂矿的成矿规律,厘定出14个以锂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认为伟晶岩型、花岗岩型和盐湖沉积型3个锂矿预测类型应该作为重点预测类型,并划分出12个成锂带,圈定出5个重要勘查评价区,并编制了“中国成锂带分布图”等系列图件,为本次全国锂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工作和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锂矿床;锂矿产预测类型;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锂带 锂资源是重要的新兴产业资源,不但广泛应用于空调、医药、农业、电子技术、纺织以及金属的焊接和脱气等领域,还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特别是在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地质与矿产2010年第4期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ofSouthChina
文章编号:1007-3701(2010)04-0008-08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花岗岩类
(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郑州工业贸易学校,郑州450007)摘要:大别造山带存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类在成分上与准铝质岩一致,其锆石U-Pb与全岩Rb-Sr年龄为174~161Ma。这些岩体主要属于造山带中下地壳深部熔融、侵入之产物,具有晚造山挤压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出露面积与剥露深度的区域变化,主要与后期强烈的热窿伸展差异改造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的挤压环境,还控制合肥盆地前陆挤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及南北两侧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西太平洋汇聚特性的急剧变化(侏罗纪末),是促成大别山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事件以及区域伸展机制取代晚造山期挤压作用的根本原因,推测这种晚造山期挤压环境大致结束于~160Ma,即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作用发生之时。关键词:花岗岩类;晚造山期挤压;热隆伸展;大别造山带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7-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872138)资助.作者简介:王超(1986—),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E-mail:ciaotongji@126.com
王超1,赵展2,焦若鸿1,王绪诚1,许长海1
大规模高压/超高压(UHP/HP)岩石的出露,使得大别造山带成为研究碰撞过程与折返动力学的热点地区之一。扬子板块斜向俯冲、碰撞华北板块,其俯冲深度沿造山带延展方向自西(20~30km)向东(125~200km)急剧增加[1],这一特征成为理解HP/UHP碰撞折返(T2-J2)以及热窿伸展(J3-K1)区域差异性的关键。大别造山带HP/UHP峰变质作用形成于245~225Ma,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是在195~225Ma,HP/UHP单元于206~178Ma剥露通过300°C等温面,并在170Ma±剥露至200°C深度附近[1~3]。在现今剥露面内,大别造山带以伸展热窿格局为主导,这种伸展在商城-麻城断裂两侧差异性十分显著:大别段的伸展格局包括北大别热窿核(NDC),北淮阳下滑翼(NHF)与南大别下滑翼(SDF);红安段的伸展格局由新县热窿核(XXC)、红安下滑翼(HAF)以及北淮阳下滑翼组成(图1)。主要断裂包括NWW向襄樊-广济断裂、大悟-浠水断裂与磨子潭-晓天断裂,NNE向商城-麻城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等。热窿伸展促使造山带重新加热至>250°C~>700°C,伸展拓宽幅度约70km,剥露幅度<30km;伸展方向区域上经历了由早期NW-SE、N-S向到晚期NE-SW向的转变[4],而且伴随
热窿中心的间歇性迁移,这些特性可与造山根间歇性的大规模拆沉作用相联系[5]。本文综合晚造山期花岗岩类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本区构造活动机制。
1中侏罗世花岗岩类分布特征在大别造山带,除广泛分布的伸展型花岗岩外(锆石U-Pb年龄134.0~125.6Ma[2]),锆石U-Pb、全岩Rb-Sr等时线还获得另一组花岗岩类的年代值为174~161Ma[8,13~15],它们分布比较局限,主要由二长
花岗岩、二长岩与钾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岩类包括西熊文、小寨、石鼓尖、姚河、古碑、以及灵山等侵入体(图1)。西熊文岩体位于北大别穹窿核(NDC)罗田穹窿(LtD)内,李石等[14]测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68Ma(封闭温度取800°C),这一年龄值与角闪石第4期Ar-Ar坪年龄161.5Ma[5](封闭温度取520°C)相当的一致。该岩体出露面积约8km2,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结构,面理构造发育,岩体中闪长质、辉长质微粒包体较普遍,岩体与变质围岩间为渐变关系,即二长花岗岩→雾迷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根据角闪石全Al压力计计算[16],岩体剥蚀深度可达21.5km。石鼓尖岩体位于北大别穹窿核(NDC)中,测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66Ma[14](封闭温度取800°C),这与我们获得的角闪石Ar-Ar坪年龄149.2Ma(封闭温度取520°C)以及黑云母Ar-Ar坪年龄146.5Ma(封闭温度取300°C)[5]是一致的。该岩体出露面积约30km2,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岩,面理发育,多见角闪质、闪长质微粒包体,岩体与围岩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剥露深度约17.8km。小寨岩体分布于北大别穹窿核(NDC)内,其角闪石Ar-Ar坪年龄为152.2Ma[5],代表该岩体剥露通过520°C深度的冷却年龄,它的岩浆作用时代要早于152.2Ma。该岩体出露面积不足10km2,岩性多为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面理发育,多见角闪质、闪长质微粒包体,岩体与围岩之间为渐变关系,剥露深度约17.8km。姚河岩体分布在北大别穹窿核(NDC)北缘,其全岩-矿物图1大别造山带碰撞后岩浆岩分布与构造伸展格局(据文献[2,6~12]修编)Fig.1Tectonicframeworkofextensionalstructuresandpost-collisionaligneousrocksinDabieorogenicbelt1.第三纪玄武岩;2.晚白垩世玄武岩;3.铁镁质侵入体(130~120Ma);4.安山岩-玄武岩(149~116Ma);5.晚造山期花岗岩类(174~161Ma);6.热窿期花岗岩类(134~125Ma);7.正长岩(122Ma);8.穹窿;9.橄榄岩露头;10.蓝片岩;11.含柯石英榴辉岩露头;12.榴辉岩露头;13.麻粒岩露头;14.一级伸展拆离带;15.次级伸展拆离带;16.其它断裂.伸展单元包括:北淮阳下滑翼(NHF),北大别热窿核(NDC),南大别下滑翼(SDF),新县热窿核(XXC),红安下滑翼(HAF),岳西穹窿(YxD),罗田穹窿(LtD),福田河穹窿(FtD).断裂说明:①明港–六安断裂,②磨子潭–晓天断裂,③郯庐断裂,④襄樊–广济断裂,⑤大悟–浠水断裂,⑥丰店–七里坪断裂,⑦熊店–浒湾断裂,⑧平天畈断裂,⑨大悟–花园断裂,⑩商城–麻城断裂.NCP:华北板块,YZP:扬子板块,QDO:秦岭–大别造山带;K2-E-第三系砂砾石夹页岩;K1-下白垩统长英质与凝灰质砂岩;J2+3-中上侏罗统砂岩夹火山岩;C-石炭系浅变质砂砾岩;D2-中泥盆统南湾组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与变粒岩;Pz-二郎坪群绿片岩相细碧角斑岩与碎屑岩;Z-Є-龟山组黑云变粒岩、片麻岩与斜长角闪岩;(Z-Є)fz-佛子岭群云母石英片岩;Pt3Pz1lz-卢镇关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与碳酸盐;Pt3Pzsj-苏家河群片麻岩与片岩;Pt1qn-秦岭群大理岩与角闪片岩;Pt2-3hn-红安群片麻岩、片岩与变粒岩;Pt2-3ss-宿松群片麻岩、片岩夹含磷碳酸盐;(Ar-Pt1)tn-桐柏群片麻岩夹浅粒岩;(Ar-Pt1)db-大别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与混合岩王超等: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花岗岩类9华南地质与矿产2010年Rb-Sr年龄为174Ma[15](封闭温度取700°C),这与我们获得的角闪石Ar/Ar坪年龄155.8Ma[5]是一致的,因而将174Ma近似为岩浆活动的时代是可靠的。该岩体出露约120km2,磨子潭–晓天断裂切割岩体北缘,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多具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多见闪长质微粒包体,面理比较发育。岩体与变质围岩间为渐变–侵入关系,岩体中可见基性与酸性岩浆的混合现象,剥露深度约13.7km。古碑岩体分布于北淮阳下滑翼(NHF)内,并靠近商城–麻城断裂,出露面积约300km2,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岩,岩体与佛子岭群为侵入接触关系,岩体内面理不发育,剥露深度约为8.5km。古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66Ma[14],这一年龄与该岩体周缘同类岩性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59~183Ma)[17]是一致。灵山岩体位于北淮阳下滑翼(NHF),出露面积约800km2,其锆石U-Pb年龄为161Ma[18]。总之,现有热年代数据对大别造山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岩浆作用时代的约束是比较可靠的。这类花岗岩体在热窿核部(NDC)以小面积出露(8~30km2)、剥露深度大(18~22km)为特征,岩体面理较为发育,岩体与变质围岩呈现渐变接触;向南、北两翼方向伸展,岩体出露面积增大(100~800km2)、剥露深度急剧减小(4~9km),面理不发育,与变质围岩多为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有铁镁质微粒包体,局部见岩浆混合作用现象。由此认为,大别造山带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较为活跃,只是由于受后期伸展作用的强烈改造,才使得剥露面内这些岩体出露十分稀少。岩体在热窿核部(NDC)内遭受强烈抬升剥露,因而具有剥露深度大、出露面积小以及与变质围岩呈渐变关系等特点;而向热窿南、北下滑两翼方向,隆升剥露强度减弱,因而岩体又以剥露深度小、大面积出露以及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为特征。
2化学成分与构造环境判别大别造山带中侏罗世花岗岩类(174~161Ma)的化学成分数据总结于表1,总体上它们相当于准铝质岩(图2)。这些花岗岩类在R1-R2主元素变异图
解[19]上(图3)落入碰撞后隆升与晚造山环境,在微量元素组合(Y+Nb)-Rb图解[20]上无一例外地落入碰撞后花岗岩区(图4)。
岩石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有助于揭示岩浆源区特点与演化过程,大别造山带中侏罗世花岗岩类(174~161Ma)稀土总量变化较大,∑REE=100.7×10-6~438.9×10-6,轻稀土含量相对于重稀土
明显富集,(La/Yb)N=6.28~64.99,δEu=0.55~1.10,
岩体REE配分模式与平均中下地壳一致(图5),这表明这些花岗岩类(174~161Ma)的形成受控于类似的源区与环境。此外,洋脊花岗岩(ORG)标准化蛛网图也是判别岩浆源区与构造环境的有效途径[24],蛛网图(图6)中各元素自左向右以相容性增强的顺序排列。从图6可以看出,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174~161Ma)具有相似的ORG标准化蛛网模式,K2O、Rb、Ba、Th、Ce、Sm组分相对富集,Y、Yb含量显著低于ORG。这说明,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174~161Ma)的形成主要源于中、下地壳的深部熔融,并有部分幔源熔浆的混入,而幔源岩浆不断向上囤积可能成为中、下地壳熔融的重要热源。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174~161Ma)多元素蛛网变异特点与Tibet、Oman造山型花岗岩[24]较为一致,而Ba含量差异可能与中、下地壳源区的组成有关。马昌前等[13]认为,仅通过造山带中、下地壳的熔融是无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