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使两种文化有了互相了解和融合的机会,也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以不断地延续。

本文将从文化的交流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文化的交流史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汉朝时期,中西方文化就已经开始交流和融合了。

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

从唐朝盛唐时期开始,贵族阶层就开始学习各种外国文化,多种语言也开始成为当时的学问界流行语。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以和平友好为基础,不是通过一些国家间的压力来限制或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文化,而是通过自己优秀的文化产品来吸引对方。

在近现代中,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开始呈现出来。

西方列强以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强迫弱小国家接受自己的文化,控制了对方的思想和观念。

这种交流模式不再倡导和平、友好、相互理解,而是充满了蛮横、傲慢和不可追求的利益。

在这种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传递到社会各个群体的过程。

文化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外文化传播不仅涉及文艺、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还涉及思想、价值观、哲学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已经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属领域。

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中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新媒体,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同时也能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了解及参与的机会,为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 中文名: 马可·波罗 • 外文名: Marco Polo • 国籍: 意大利 • 出生地: 意大利威尼斯 • 出生日期: 1254年 • 逝世日期: 1324年 • 职业: 旅行家、商人 • 主要成就: 马可·波罗游

• 代表作品: 马可·波罗游

• 东方之行
• 马可·波罗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
5. 《几何原本》
它的刊印出版改变了中国数学以实用计 算的《九章算术》的经典地位,这 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革命,因而成 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
6. 《畸人十篇》 内容全部是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及评
论,共十篇。书中大量引用格言、实例、 哲学家、神甫及圣经中有关生命的短促 性、财富的无益性及虚荣性的一些思想 警句,深入浅出地探讨各种天主教信仰 问题,通俗易懂,影响很大。
南怀仁 (耶稣 会士)
国籍 时间
影响
意大 元世 受到忽必烈接见 利 祖忽 《马可·波罗游记》
必烈
意大 明神 传教先行者(利子) 利 宗 传教方式:习儒归汉
合译《几何原本》,译《四书》
德国 顺治 1、被任命为钦天监正(西方中国做官第一人) 2、主持编订清《时宪历》 3、《火攻挈(qie)要》火器制造
比利 康熙 1、平定三藩之乱、中俄《尼布楚条约》
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和评价利玛窦的著作很多。举行纪念性的学术 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纪念活动。
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
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 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 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 历史性贡献。
“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堪称为在 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
汉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遣唐使(名词解释)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

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

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

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

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

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

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

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

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

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

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使节、商人、宗教徒、游牧民族和战争
经济贸易 、文化交流 、外交活动 、 军事冲突
3.特点
a.偶然性、缓慢性; b.渐进性; c.单向辐射性; d.宗教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影响; e.由陆路向海路的变化; f.西部和东部的若干城市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主要窗口。
三、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的 目的
3.摩尼教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二 元宗教。后来在祆教的限制和排挤下,在波斯国内无 法立足,但却在波斯以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 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摩尼教的中心思想是“二宗 三际论”,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是指初际、中际、 后际。摩尼教认为光明与黑暗是世界的本原,光明王 国光明、洁净、和善、快乐,是美好的所在;而黑暗 王国则充斥着污秽、毒恶、愚痴、残暴,是邪恶的化 身。摩尼教最晚在唐高宗时代传入中国内地。会昌三 年(843),唐武宗禁止摩尼教在中国传播。
其次,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 变。
再次,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促使中国 知识界开始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
3、局限性
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和交流 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这就决定了传教士在 学术传播方面不可避免的局限和保守。他们对 西方科学文化的介绍是有选择的,只有与天主 教教义不相违背的,才予以传播,反之,就不 涉及。
由于明初朝廷不遗余力推行海禁政策和郑和下 西洋对海上游民和海外华商的打击,中国海商 基本上退出东亚和印度洋海域,中国的第一次
第三节 宋元时期异域宗教的传入
一、伊斯兰教 二、犹太教
自称为“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另一 译法)、古教、回回古教、天教、天竺教, 也被称为挑筋教、教经教、犹太教等。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
80年代以来,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1984),沈福 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1987),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 交流史》(河南1987),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史》(齐鲁 1987)、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华书局1990),季羡林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1990)、《中印文化交流史》 (新华1991),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1992) 等。
Cultus 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ra animi)“智慧文
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步 扩大。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 “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文化”是社会 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 总和。
商代,北方有鬼方,世居河西走廊,天山以东均为其游 牧之地。此外,还有荤粥(xun yu),居鬼方东北。商 代后期,鬼方东侵,荤粥或受压迫而北移,更促成了商 文化向外贝加尔湖地区的扩散。鬼方在向北方地区传播 青铜文化中充当过重要的角色。
商文化依靠这些分布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游牧民族, 传入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和吐鲁番盆地。
武功解悠”。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 文化以柔远”。
三、“文明”词源及其与“文化”之 区别
“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 身份状态)、civis(公民)、civilis (公民的)。
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 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 指对公民有益的。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

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

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

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

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

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

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

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Cultural exchange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wrote by Mr. He Zhaowu, mainly about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Chines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cultures,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Catholicism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many ways tell the 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stern East to make a realistic evaluatio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Western world; tell the story of the old regim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found in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rench culture effects; etc.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s wa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or ups and downs, subjected to multiple challenges in China. Compared to the Indian Buddhist smooth flourishing in China, the West 's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it contrasts very difficult. Fairly narrow range of missionary work, initially laid by the Jesuit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confined inside the palace, and stubbornly resisted many forces, lesson plans that persecuted many missionaries were endless. In the first case Yang Guang, Yang Guang prison before being made even hysterical " rathermake Zhongyuan not a good calendar, Westerners can not make in the summer there." This was a typical Attitude Toward Western scholars by some stubborn persons.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ir own profits are threatened and their arrogance in the bones of hubris, They abandoned the idea of right and wrong side of dealing with things, instead it of turning a deaf ear to the Western advanced. Although these wrong practices made the speed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slow in China, even the incoming Western had been interrupted, Western in China is still full of life, and promote China 's modernization process.Compared to the portion of ineffective Western scholars, they had negative attitudes to Western extremely.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pen-minded attitude towards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reason it appears fair. They did not have stubborn forces, but had the "desire magnus, we must first will pass " attitude to learn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s. They learned Western in bas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make it perfect. Although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brought with feudalistic and theological means, once the Chinese scholars are puzzled to some areas of Western cultures knew a little about, Chinese scholars are still with superhuman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painstaking study of Western culture. Eventually, heaven pays off, they received many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hat developed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created out of a portion of far-reaching writing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promoted the awakening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Of course, only culture received tribulations,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can with the times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Outstanding cultures withstand the test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lowing river, after years of immersion, still stand on the top of the east, world-renowned.《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质,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积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认知的发展。

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在文化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在初中历史中,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不仅能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还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下面就是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意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语言、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方式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行为。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二、汉字和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 汉字的传播: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形象表达方式。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汉字通过历史的演变和传承,成为东亚国家的主要文字,如日本的汉字、韩国的汉字。

2. 汉语的传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贸易、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1. 文化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文化产品通过这一交通线路流入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2. 宗教交流:丝绸之路也是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播,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体系。

四、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1. 儒家思想的传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各国,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2. 佛教的传播: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佛教传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深刻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与思想。

中西文化关系史名词解释

中西文化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共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初,玄奘往洛阳谒见唐太宗,奉敕撰写《西域记》,贞观二十年七月,就在翻译五部经论的同时,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撰写工作。

如此急迫,或与唐太宗定于贞观二十一年(648年)末发起对西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急于了解西域情况有关。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保留的资料写成,甚至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在当今印度,玄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玄奘本人也久已成为中印友好的化身。

《经行记》经行记是唐代杜环所写的经历记录。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唐朝跟大食爆发袒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杜环成为唐军俘虏的一员。

杜环在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

更可能是曾到达摩洛哥的中国人。

公元762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游历见闻著作成书,《经行记》记载13国:拔汗那国、康国、狮子国、拂菻国、摩邻国、大食国、大秦国、波斯国、石国、碎叶国、末禄国、苫国,留下了中国与阿拉伯交往的最早、最可靠的记录,其中有些内容保留了关于早期阿拉伯风俗和伊斯兰教教义的最早的汉文记录,还记载了拜占庭人的天主教信仰,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可惜,原本书籍已经遗失。

幸有他的族叔杜佑在《通典》及《西戎总序》中曾经引述部份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

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

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

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

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

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

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

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

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

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

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

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

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

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

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

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

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

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

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

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

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

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

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608年、614年四次遣使入隋。

圣德太子的意图是求取佛经,促进佛教的流通,和吸取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

所以使臣之外,有学生和僧人随同前来。

被选派的,多为归化汉人的后裔,以有利于学习。

他们留居中国往往长达三十余年。

如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僧旻等,回国以后,对646年的大化改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阿部仲麻吕:阿倍仲麻吕698年(另说701年)出生日本奈良附近的一个中等贵族家庭,父亲阿倍船守。

担任中务大铺(正五位上)。

阿倍仲麻吕天资聪敏。

自幼勤奋好学,尤其羡慕中国唐朝文化,酷爱汉家文学。

716年(灵龟二年)8月,日本政府决定派出第九次批遣唐使团,任命多治比县守为押使、阿倍安麻吕为大使(后改任大伴山守),藤原马养为副使。

同时选派遣唐留学生,年只十九岁的阿倍仲麻吕光荣中选。

阿倍仲麻吕十分荣幸地入了国子监太学。

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大学结业,参加科举,荣获进士。

在学者云集,俊秀如林的长安,作为一个外国人能获此殊荣,充分说明了阿倍仲麻吕确有超群的才华。

由于朝廷的提拔,阿倍仲麻吕不断荣升高位。

仲麻吕入唐五十四年,历侍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殊遇,荣达公爵。

为中日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真: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14岁随父于扬州大云寺出家,从智满禅师为沙弥。

26岁,鉴真成为了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有名的和尚回到扬州,并以这里为中心,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在淮南地区广泛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

55岁时,鉴真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

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7年中,鉴真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

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

天宝十二载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实现了东渡宏愿。

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奝然:奝然(938—1016年),俗姓秦。

其生于京都,幼入东大寺从观理习三论宗,又从石山寺元杲习真言密教。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弘佛法,在克服了诸僧的反对和老母的支持下,奝然请得东大寺的入宋牒,率领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四五人乘宋商陈仁爽、陈仁满之船入宋求法。

八月十八日抵临海,于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求学天台宗。

九月九日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谒宋太宗。

太宗召见奝然,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

又求诣五台山,复归东京,游历洛阳、龙门诸圣迹。

雍熙二年(985年)六月二十七日,回到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

雍熙三年(986年)六月,奝然搭乘台州商人郑仁德之舶回到了日本。

奝然求学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时,龙兴寺已改“开元”之名。

此时距日本天台宗创始人传教大师最澄于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坦受圆教菩萨戒也有一百八十年的时间了。

但奝然仍把它作为求学的起始和回归之地,可见临海龙兴寺在日本天台宗和奝然心目中之神圣。

奝然在临海开元寺一住就是一年时间,回国时,带去了大量的经书和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存于日本京都五台山嵯峨清凉寺之释迦瑞像。

瑞像的雕刻是在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完成的。

据《鉴端造立记》和《入瑞像五脏具记舍物表》,瑞像的雕刻时间是雍熙二年(985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十八日,并且工匠张延皎、张延袭兄弟的名字明确书写于像背装藏洞的木盖板背后。

此外,瑞像台座上还阴刻有“唐国台州开元寺(龙兴寺)僧保宁”十字。

一山一宁:俗姓胡,“一山”是号,临海城西白毛村人。

自幼出家,先于邑之浮山鸿福寺师事无等慧融,学临济宗大慧法系禅法。

又入四明普光寺,从神悟处谦习《法华经》,受天台教义。

作为使者的一山一宁,刚踏上日本九州博多的土地,即为当时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贞时软禁于伊豆国(今静冈县)的修禅寺。

一宁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又工书法,交游十分广泛。

日本正和二年,也就是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后宇多法皇下诏关东,邀请一宁入京主持南禅寺,亲询法要。

自此,一宁的禅法大行,朝庭官员、贵族及僧俗信徒等,纷纷前来参禅问道。

后以老病,屡请退隐,乃潜遁越州。

法皇特下书,慰谕使归。

不久,一宁日本之行的脚步终于尽步—文保元年(1317年)。

年已七十一岁的一宁遗书于后宇多法皇,留下了“横行一世,佛祖钦气,箭既离弦,虚空落地”的偈语,泊然而化。

一宁死后,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之号,简称“一山国师”。

马可波罗: 13世纪意大利的的旅行家和商人。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

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

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郎世宁: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到中国后,画有大量作品,存世的有近百幅。

郎世宁在绘画上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描绘的人物逼真酷肖,深得几代皇帝的喜爱。

郎世宁在清朝宫廷创作了为数不少的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画幅,描绘的大多是当代发生的事件,其中有些人物和事件他都耳闻目睹。

到了清朝,由于像郎世宁这样擅长油画的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便将欧洲的油画技艺带进了中国皇宫。

郎世宁不但自己在宫中画油画,还向中国画家传授油画技艺。

清宫铜版画精品《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却是由郎世宁等绘制草图并在他指导下完成的。

回顾郎世宁在中国的艺术活动,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和欧洲之间文化艺术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欧洲艺术对于中国宫廷艺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