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芙蓉镇》影评
影评《芙蓉镇》

影评《芙蓉镇》
谢晋的本意也许让我们反思那个时代,打动我们的却是那对无辜的男女荒诞、固涩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那个柔情似水的女人,那个苦难越多越能激起他的幽默的男人,他们向我们昭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如此美丽。
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谁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情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姜文扮演的秦书田的那个著名的“扫大街”的动作,已经显露出姜文又爱动脑子的习惯和相当的功力。
那个动作一下子赋予了这个人物、这个段落、乃至这部影片一个不凡的格调,它不是苦中作乐的穷开心,而是生存的大智慧。
影片此前营造的压抑气愤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到此处似乎眼前一亮。
这种转折并不是情节性的转折,而是影片基调的转折。
它一下子将原来处在后景的人性,从处在前景中的时代环境里凸现出来。
这个动作的设计我想可能受好莱坞电影《雨中曲》的那个段落的启示,将喜剧片的段落移植到正剧、悲剧的情境中,产生的效果要比原来更有震撼力、意义更复杂。
其实正是这种人格的穿透,使得本片在20年后回过头再来看时,并不像大多数历史反思片失去观赏的价值。
仔细想起来,小镇风貌在中国电影里表现的还真不多,像这么有特色的小镇更是绝无仅有。
要么一下子就扎进村里了,要么起码也是个小县城,其实小镇这样的城乡结合常是最有故事最有气氛的。
这其中可能又一个原因,那就是文革中,大部分的小镇只是人民公社所在地,传统小镇的那种商贩集中功能被取代,那种天南地北四方商贾小贩云集的热闹而自然也就不见了。
所以在读明清话本小说时,对里面描写的商埠小镇总是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亲近感。
对小镇的怀念,也是对本片总有种亲切感的原因之一。
芙蓉镇影评

中国经典电影《芙蓉镇》解读谢晋导演将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
它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
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芙蓉镇》的历史背景复杂,它纵贯了中国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
这段时期,不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而且之前还有四清运动等。
谢晋的电影是精神心灵的诗意表达。
对人的信仰的深度思考,对生命的讴歌,劳动与自然的质朴流露、甚至是彻底的软弱与真诚,这些构成了谢晋作品的思想内蕴,其实也是谢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
尤其是《芙蓉镇》中青石板路上的那段由竹扫把作证的爱情。
《芙蓉镇》中青石板、竹扫把下对人性的呼唤,正是通过画面、声音、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道具使用等方面来体现的。
《芙蓉镇》本片分上下两集,讲述了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芙蓉镇上,人称“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镇党支书也是胡玉音干哥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及乡邻们都为他们高兴。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世道的荒谬从不停调换角色的李国香与王秋赦两人身上便可窥见。
《芙蓉镇》影评观后感

《芙蓉镇》影评观后感《芙蓉镇》影评观后感孟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句很理想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惜两千年来,这理想始终停留在儒家学子的脑袋里和口头上,从来没有实现过。
不论是开明圣主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的大唐,还是爱民如子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盛世时的大清,都是如此。
不过,更令人痛心且想不太通的是红色新中国成立后,在那特殊的年代,却也是如此。
以我之见,孟老夫子的话应该改改:国为贵,社会次之,人为轻。
在那个年代的红色新中国,国家太大,社会太小,个人基本上没有地位。
这种现象很奇怪,似乎不是人组成了国家,国家成为了本体,人反而成了国家的附庸,人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人没有了自我。
看完《芙蓉镇》,这一感觉尤甚。
小小的芙蓉镇,忙忙碌碌且纷纷扰扰的人们,为生活,为生存,为生命,无奈并盲目地跟着别人的指挥棒,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尔虞我诈,你死我活。
当然,此处的“别人”是国家或政府以及由国家和政府派来的,它,他或她太强大,个人望而生畏,无可奈何,否则,若敢反抗,轻者撤职查办,开会批斗,游街示众,劳动改造,就像秦癫子、谷主任;重者妻离子散,不过堂而问罪杀头,家破人亡,就像桂桂。
这么强横的国家,这么蛮横的公务员,这么荒唐的社会,个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朝夕不保,哪还有个人价值可言!中国立国四千余年,奴隶时代时,国家是天子的,社会是贵族的,平民百姓和奴隶占人口的大多数,却占政治经济文化的极少数。
老百姓文化教育思想水平低下,社会地位低下,的确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生如草芥,死如残叶,对社会的贡献有限,对自身价值认识有限,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个人价值。
失去自我在所难免,也无可厚非。
帝国时代时,国家是皇帝的,社会是地主的,普通老百姓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文化教育思想水平也有所提高,不过提高的也是很有限。
此时绝大多数老百姓对个人价值的认识没有多大提高,但还是有较例外的人。
最早的当是陈胜,代表名言是壮志未酬的他种地时在地头上说的“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和被逼无奈勇抓机遇揭竿而起时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芙蓉镇影评

评《芙蓉镇》艺术特色学号:200901501235班级:中091-2姓名:吴凤环电影《芙蓉镇》是在同名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宏大的历史题材来关照人性和人情,对人的心理进行更深入的探寻。
影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环境去刻画,多则面,立体化得展示生活中的小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现一个时代,还原历史事实。
影片深刻揭示了人物从人性的压抑到生命的搏斗这一动人心魄的历史。
影片的品质样归功于导演对细节的考究和对摄影手法的准确运用,比如,影片时时运用俯拍手法,加剧了历史环境下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的效果,再者表现历史氛围的段落中,运用重叠的画面处理,将文革的标志性大字报和街头情景交叠在一起,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已经精确扼要地展现历史背景状态,这同样属于过场戏的范畴,但它的内容厚度却大大超过用其他手法的表述效果,更多的是,作者通过独特的摄影技巧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有一场戏是胡玉音刚回老家得知丈夫的噩耗时,蹒跚着去墓地的情景,整体的灰色调透出沉重悲凉的氛围,以及不平衡的镜头更突出了人物不稳定,几近崩溃的心理状态,真正让观者身临其感。
唯一的不足在于演员的戏剧式表演,总体给人一种外向型的内心情感稍显单薄的感觉,一定程度上缺失了一定的真实感,这种模式化的表演在整体表演中属普遍现象,当然一部八十年代的电影在表演的表现方式会与当今的电影有着些许出入,回顾解放后的一系列主旋律电影,往往承其一定程度的样板戏的特点,当然,在当时,这可能还不能成为一个问题,但现在要用现代的眼光来评断的确这会是当今观众的审美观相抵触的东西。
电影发展与变革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必然的,因此在新一代观众的价值体系套用进取,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相抵触的。
芙蓉镇的人们生活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里,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在历史中挣扎,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
胡玉音是芙蓉镇最悲惨的人物,当收获靠自己劳动得来的幸福生活史,却被那个“人吃人”的历史判为剥削阶级的富农婆,但她依旧靠着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王秋赦人物形象评价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一剂治疗国人思想疾病的良方,那么古华的《芙蓉镇》可以算得上是一副祛病固本的神帖了。
这部长篇小说以严谨的思维、朴实的语言、浓重的时代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博得了大家的关注,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用古华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就是在“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他可爱的一面,也有着他人性的弱点,作者在表现人物方面十分自然,但不乏深刻,把一个个形象符号,在一个相对稳定但又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土改、文革、反右等一系列社会事件,把这些形象符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形成了一个思想的新的高度。
但《芙蓉镇》这部小说和《狂人日记》相比,又有风格,《芙蓉镇》没有过度的夸张和渲染,虽然也是在突出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但要比《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更有人的共性,人物也显得丰满,适合新时代读者的追求和谐的心态。
譬如妩媚勤劳的胡玉音,老实巴交的黎桂桂,“运动油子”秦书田和“土改根子”王秋赦等等。
而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王秋赦了,读过《芙蓉镇》,王秋赦这个人物留给我的,有的是厌恶,有的是痛恨,但更多的却是同情以及同情后的反思。
一、万恶的王秋赦说到王秋赦,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总是一副惟恐天下不乱的脸孔,害了这个害那个,他和当他和李国香的丑闻被秦书田发现之后,居然气急败坏的把秦书田和胡玉音叫到公社里严刑逼供,让他们承认非法同居的事实。
足见王秋赦之可憎。
文革时期王秋赦当然没有忘了自己是个“土改根子”的材地,连身为干部的李国香都批斗的体无完肤。
后来李国香官复原职,王秋赦自然是怕得要死,又是做检讨,又是写检查,还少不了遭人冷眼,被人报复。
那时他恶心的低声下气,我们又足见其可恶。
见到李国香态度的转变,他没有悔改之心,居然还心猿意马起来,更让我们感到他的可怜和可笑。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王秋赦这个人物是以一个二流子的形象出现的,但就是这样的人,也当上了镇党支书,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经让一些本该入地狱的人上了天堂,秦书田因为他的报复,被判了十年刑。
《芙蓉镇》观后感

电影名:《芙蓉镇》观后感说起来,这部《芙蓉镇》啊,看完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入口辛辣,回味悠长。
谢晋导演的功力真是没话说,把那个年代的社会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刘晓庆和姜文,两位主演更是演技炸裂,把胡玉音和秦书田的命运演绎得让人揪心。
电影讲的是文革时期芙蓉镇上的故事。
胡玉音,一个勤劳善良的豆腐西施,原本生活平静幸福。
可是,运动一来,她被打成“新富农”,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
她被迫扫街,受尽屈辱,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秦书田,一个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被罚去扫大街,和胡玉音同病相怜。
两人在逆境中互相扶持,渐渐产生了爱情。
胡玉音就像一朵坚韧的芙蓉花,即使在风雨中依然努力绽放。
她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秦书田呢,就像一棵挺拔的青松,即使被风雪压弯了腰,也依然屹立不倒。
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默默地帮助着胡玉音和其他受苦的人们。
电影的主题很深刻,它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现实,也探讨了人性的善恶。
好人受苦,坏人得势,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缺点。
有些情节略显拖沓,节奏有点慢。
但瑕不掩瑜,电影的画面、音效、剪辑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刘晓庆和姜文的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影片中“运动”一来,芙蓉镇就变了天,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扔进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我印象最深的是胡玉音和秦书田在扫街时相互鼓励的场景。
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希望。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
说真的,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
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善良和希望的人们。
如果你想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或者你想感受人性的光辉,我强烈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就像一杯苦咖啡,初尝苦涩,但回味无穷。
芙蓉镇影评——精选推荐

历史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
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做足了戏份。
《芙蓉镇》拥有的就是这样一批优秀的配角,他们饱满、立体,在一个个小阶段就像主角一样光芒四射,构成了历史舞台上一幅生旦净末丑的浮世绘。
《芙蓉镇》中最出彩的就是秦书田这一角色。
仅有一腔智慧是不够的,须得像秦书田那样,大智若愚,讪笑之间便能偷换卑贱与高贵。
秦书田,“铁帽右派”,人称“秦癫子”,芙蓉镇中一个最神秘也最有人性光彩的人物。
他混世、乐天,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查反标”核对笔迹,让他写字,他大笔一挥写满了两张纸;他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他握着扫把踩舞步,间或扫把一挥,作宝刀立地状,间或左右开弓,成宝剑出鞘模样—这是天底下最浪漫的华尔兹了。
每一次运动,“秦癫子”首当其冲被羞辱一次,最后他只有把羞辱当荣耀玩“黑色幽默”,成了个“老运动油子”。
而当年才22岁的姜文,几乎一出手就与众不同,那时的他,已具备一种老马一样沉默拗执的眼神,内敛中阴沉沉地透着股子劲儿,天生具有压场的功力,他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
片中,姜文站在雨中,眼光迷离地看着挂上“破鞋”的李国香,眉宇间有着极真且迂的书卷气,当他一字一顿吐出:“你,也是人!”,我们终于能够肯定,是《芙蓉镇》而不是一年后的《红高粱》,成就了才华横溢的“影帝”姜文。
《芙蓉镇》还有其他一些角色也同样深入人心,例如黎满庚和谷燕山。
可以肯定,黎满庚还算是个好人,尽管为了“组织”他曾选择背叛。
芙蓉镇专业影评

芙蓉镇专业影评从多角度分析,帮助你更好的去理解这部经典著作这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文革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何时才再也不受那种罪?影片中呈现的是湘西美好的淳朴的小镇居民生活,是中国多少小镇的缩影啊!影片中的人物是多少中国人的写照啊!《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
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芙蓉镇》,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是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力作。
在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芙蓉镇》之所以使我们感到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具有一般小说都难以抵敌的密度和厚度,其根本原因,是它创造了三四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典型人物: 《芙蓉镇》中最出彩的就是秦书田这一角色。
仅有一腔智慧是不够的,须得像秦书田那样,大智若愚,讪笑之间便能偷换卑贱与高贵。
秦书田,人称“秦癫子”,一个最神秘也最有人性光彩的人物。
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他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每一次运动,“秦癫子”首当其冲被羞辱一次,只有他把羞辱当荣耀玩,成了个“老运动油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芙蓉镇》观感
09历史温名荣090200024
近日观看了导演谢晋在1986年拍摄的电影《芙蓉镇》,用三节课的时间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对事件发展过程或结局出乎意料的惊奇,也不是对事件本身对于大脑产生的影响有多么的震撼,而是真真正正的对事件发生发展早已有一点明悟的悲哀,更有个人对主流对大的局势难以抗拒的无力感。
试想,当一个人发觉自己和他所处的世界特别是精神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受到主流时局的孤立和压迫,个人犹如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如一粒黄沙载沉载浮时,谁还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到内心和行动的统一而不随波琢流。
如果能做得到,那也算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平凡人只会觉得时势比人强,不管是“正”的“邪”的,都屈服于时势面前。
正是因为有着对时势的不同应对,才呈现出人间百态,君子也好,小人也罢,都在历史的舞台中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戏,待到一幕幕戏落幕时,自有后人去继续书写历史。
在芙蓉镇,这个中国不起眼的小地方,就通过荧幕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就耨一段历史戏。
在这个座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一处峡谷里的小镇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如九牛一毛般的存在虽然毫不起眼,但中国的大舞台在四清运动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由千千万万个芙蓉镇般的小舞台存在着。
由在芙蓉镇这个舞台下演绎的人生百态、一叶春秋在谢晋的导演下折射出是整个中国大历史舞台下的情况,所谓“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即是如此。
可以说,影片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及其配角在故事中将近二十年的生活轨迹特别是对他们一波三折的命运的刻画,把握住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时间主线,窜连起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行为举止极其后果,透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对比,展现出在世间的作为人复杂的一面,无论是丑的、恶的、美的;揭示运动对个体最基本的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特别是借集体利益之名,行满足个人私利之实,更是暴露了所谓运动在底层社会的变质;这种从上到下的这种运动像是一场骗局将几乎所有人卷入结束时却又像噩梦醒来一样,回到刚开始时芙蓉镇的景象,像是什么也没改变,但留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会改变。
回过头来想想,是运动错了,还是人错了?是历史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