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最后一个铁血将领马革裹尸战死潼关,他死而明亡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导语: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谓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而袁崇焕凭其文弱书生之身,在皇帝刚愎自用,朝廷奸党遍布时,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最终因此死去。

又凭自己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阻挡在关外,却又无可奈何。

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试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疲敝极弱的明朝,袁崇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现今人们所不敢想的。

《崇祯实录》卷八记载:“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亦但是置将与卒耳。

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

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

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

贼直到沙窝门。

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生活常识分享。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明朝守将孙传庭的一生!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明朝守将孙传庭的一生!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明朝守将孙传庭的一生!本文导读:最后一战,扼守潼关的大明督师孙传庭,明知出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必死无疑。

崇祯皇帝不听他的解释,一再催促他出兵,不得片刻延迟。

孙传庭原本可以抗命,他的秦兵,是帝国最后三支军队之一。

但他没有抗命。

他迫不得已率军出关,挥师东向。

出关时,他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

”不久,孙传庭惨败,部分残兵退回潼关。

李自成一路追击,破关而入。

孙传庭原本可以逃命,像历史上无数战败的将领一样。

但他跃马挥刀,冲入战场。

死得惨烈。

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距离大明王朝的覆灭,不到半年时间。

史书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1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

不知道孙传庭属于哪一种?最爱君读孙传庭的传记,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他是二者皆有之。

在与时代的撕扯中,他曾有意远离之,亦曾主动拥抱之,最终选择与整个时代“同归于尽”。

此生悲壮,唯余浩叹。

孙传庭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此时离大明王朝覆灭,不过51年。

而孙传庭最终活了50年,一生堪称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他是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尽管出身军籍家庭,但他自小聪明绝伦,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童子试。

不知道史书有没有夸张,说孙传庭在随后大小数十次考试中,通通都是考头名。

26岁那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他顺理成章地考中进士,不过名次不算高,是三甲第41名。

之所以要把他的名次写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次进士考试排名,比孙传庭高一个名次,即三甲第40名的那个人,叫袁崇焕。

日后,这两个名次相挨着的进士,一个是帝国在辽东的猛将,一个是帝国在陕西的王牌。

历史在冥冥之中,已经为后来的崇祯埋下了两个预设的时代英雄,但后来的崇祯一个都没有珍惜过。

2考中进士就开始当官,孙传庭的仕途起点是知县。

他先后在河南永城、商丘做过知县,口碑颇好。

当地人评价说,孙知县文武全才,绝非一般俗吏能比。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好干部,关心民生疾苦,敢于动真碰硬。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袁崇焕(公元1602年-公元1630年)是明代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袁崇焕以其坚毅的性格、智勇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给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然而,袁崇焕也因其与世较难获得的经历和遗憾的结局而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袁崇焕的早年生活、政治事业和遗产等方面,全面评述他的传奇一生。

袁崇焕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优秀师长的精心教导。

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袁崇焕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尤其擅长军事战略和历史知识。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使自己的才华在崭露头角时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袁崇焕成年后,开始涉足政治舞台。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内部动荡、外部侵略的局势下,袁崇焕看到国家的危局后,决定投身军队,并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包括对抗倭寇的战斗和抵御党项人的进攻。

袁崇焕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的无畏和果断,使他赢得了军队和民众的信任。

袁崇焕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使他得到了相应的晋升,并获得了明朝政府的重用。

他被委任为河南、山东两省的巡抚,并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措施。

袁崇焕在任职期间,通过改革财政、加强军备、减轻赋税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和国家的实力。

袁崇焕不仅在军事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然而,袁崇焕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处理军事和政治事务时经常遭到官员和军队内部的阻碍和诋毁。

这些阻力不仅来自一些明显的对手,也有些是袁崇焕自身管理不善所造成的。

特别是在抵抗倭寇的战役中,袁崇焕被指责管理混乱,导致战局失利。

这一事件使得他在社会舆论中受到了负面评价,并使袁崇焕很难摆脱此次失败的阴影。

然而,袁崇焕在短暂的生命中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进取心。

他在经历苦难和谩骂之后,仍然坚定地为国家和民众服务,努力修复自己的声誉。

袁崇焕在其辞世前不久被任命为都御史,并负责整编京营军队。

尽管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这一临终的奉命指示,再次展示了袁崇焕的政治才能和忠诚。

马援-马革裹尸的爱国故事

马援-马革裹尸的爱国故事

马援-马革裹尸的爱国故事马革裹尸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历史上就有一个人就希望马革裹尸,这个人就是马援。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马援-马革裹尸的爱国故事吧!希望“马革裹尸”的人东汉时期,有个叫马援的军人,人称伏波将军。

他为国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得到很多封赏。

可他从不居功自傲。

有一次,他打了胜仗回来,许多官员和朋友来迎接他。

有人还说了赞扬他的话。

马援听了,很不高兴,说:“我希望你说些对我有帮助的话。

我功劳小,而得到的奖赏太多,我心不安呀!现在北方外敌不断来侵扰,我要请求朝廷派我去出征讨伐!”“可你刚打完仗回来,应该休养一下才是,怎么能马上又出征呢?”朋友们说。

“不!”马援口气十分坚决,“我认为,男儿应该死在边野战场上,用战马的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

怎么能贪图享乐,整天和妻子儿女难舍难分呢?”“好!献身疆场,马革裹尸还,这才是大丈夫的归宿啊!”朋友们敬佩地说。

马援60多岁的时候,还领兵出征。

他说:“我常怕自己不能为国而死。

这次出征,即使战死,也心安了。

”就在这次战斗中,他在前线得了重病,死在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愿望。

后来的人们赞赏马援,也常用“马革裹尸”来表达男儿为国尽忠的壮志。

人物简介马援(前14年-49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陕西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

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人物评价刘秀:瞿铄哉是翁也!孟冀: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朱勃: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国土不传。

吕种:马将军诚神人也!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於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於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历史趣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六大硬汉是谁你知道吗?

历史趣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六大硬汉是谁你知道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六大硬汉是谁你知道
吗?
导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给别国纳贡,没有割地,没有赔款的朝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论皇帝还是大臣,骨头都非常的硬。

在满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给别国纳贡,没有割地,没有赔款的朝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论皇帝还是大臣,骨头都非常的硬。

在满朝都是硬汉的朝代里,让我们盘点一下谁能从中脱颖而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福王时追谥“文正”。

要知道文正是文官最高的谥号,明朝获得的文臣只有少数几个。

在明朝文人看来生为太师,死谥文正是最大的荣耀。

大明末路上的悲壮英雄——卢象升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卢升象令人敬佩的在于作为一个文官,在领兵作战,甚至个人武功方面,他完全不输于一名武将,不仅自己人,敌人也很佩服他。

“东林六君子”之一——杨涟
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

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

天启五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
生活常识分享。

卢象升,马革裹尸终不还——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

卢象升,马革裹尸终不还——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

卢象升,马⾰裹⼫终不还——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物⼤义凛然民族魂⽂/风的⾐裳今天,我想记述⼀下明史中继杨涟以后,让我颇为感怀的另⼀位英雄。

他的名字——卢象升。

在《明朝那些事⼉》⾥,他甫⼀出场就让⼈⽆来由地喜欢,如果忽略战争的残酷,他的出场颇有点喜感。

尽管这喜感的背后,是责任与民族⼤义。

事情要从袁崇焕被杀事件说起。

崇祯⼆年(1629)⼗⽉,皇太极再次对⼤明王朝发起进攻。

因为之前曾经被袁崇焕⼤败⼀次,对袁崇焕的关宁防线⼼存畏惧,于是绕过关宁防线,绕到蒙古,进军北京。

袁崇焕因⼤意,未曾识破皇太极意图,反被皇太极牵着⿐⼦⾛。

直到来到京城脚下,才如梦初醒,但⼤错已铸成。

崇祯⼤怒,拒袁崇焕进城。

袁崇焕与皇太极在京城左安门背⽔⼀战,皇太极再次败退。

崇祯招袁崇焕进城,扣留,以叛国罪将袁崇焕处以极刑。

袁崇焕确实是冤,但这似乎也不能怨崇祯,他确实是战术失误,将皇太极引致京城,若京城失守,⼤明王朝将就此灭亡。

⽽当时有⼀个⼈也来了京城,并将整个事件看在眼⾥,这⼀次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亲眼⽬睹,袁崇焕如何从⾼⾼在上、不可⼀世的主帅,变成了被⼈唾骂的囚犯。

这件事情甚⾄影响了他的⼀⽣。

这个⼈就是卢象升。

卢象升(1600-1639),明常州宜兴⼈,天启进⼠。

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迁⼤名知府。

崇祯⼗⼀年晋兵部尚书,抗清于钜⿅(今属河北),率部五千在贾庄被清军数万骑包围,孤军⽆援,⼒战败死。

初次登台便惊艳那么卢象升作为⼤名知府,为何在崇祯⼆年那个明清军队作战的时候来到京城呢?卢象升本是⼀⽩⾯书⽣,⼈缘也好,因此官运亨通。

本为⽂官,但崇祯⼆年(1629)的那个冬天,他听说京城危急,竟然⽆⼈召唤,⾃⾏招收⼀万多⼈⼊伍,来京城解救危机。

尽管没有派上⽤场,但在京城留守的这⼀个来⽉,明⽩了整个袁崇焕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正是他的这次义举,让崇祯看到了拯救⼤明朝的希望。

于是,卢象升由⽂官改为武将,正式肩负起保卫⼤明的责任。

从此,⼤明王朝少了⼀个知府,多了⼀位名垂青史的英雄。

(陕北人物)明末第一骁将,李自成的克星——贺人龙

(陕北人物)明末第一骁将,李自成的克星——贺人龙

(陕北⼈物)明末第⼀骁将,李⾃成的克星——贺⼈龙电影《⼤明劫》中贺⼈龙的形象堪称明末第⼀骁将。

李⾃成起兵后就⼀直被他追着打;⼏乎⼀个⼈把⼭西所有的义军都打光;李⾃成的舅舅,⽼闯王⾼迎祥被他活捉。

硬是靠⾃⼰战功累积,升为总兵(军区司令),成为明朝顶级武官。

最后因为桀骜不驯,两年内坑死明朝两任总督,被⾃⼰的上司设计擒杀。

他死后,闯军摆酒庆贺,再也⽆⼈可挡,随后就攻占了关中,进兵北京。

贺⼈龙常⽂树鲁翰贺⼈龙(?~1642)明时为⽶脂泰安⾥贺川畔村⼈(村⼦本属李家站乡,这是贺⽒族⼈今年近期的实地考证,原说为菜地峁⼈,有误)。

⾃幼勤学武艺,习读兵书,武艺⾼强,骑射功夫了得,万历年间考中武进⼠。

初以守备官⾪于延绥镇巡抚洪承畴麾下,逐由都司佥事升任参将、副总兵、总兵。

崇祯年间在⼭西、陕西、⽢肃、安徽、四川与农民军作战,打仗悍勇,⼈呼“贺疯⼦”。

贺⽒族⼈最近发现了贺⼈龙的墓碑,碑⽂称贺⼈龙为“皇明敕封忠勇⼤⾂、功节侯、川肃总兵。

”贺⼈龙性猛恃武,⼀向就是个彆上脑袋冲锋陷阵不要命的主⼉。

因其英武彪悍,⾝怀武艺,嗜战癫狂,杀⼈如⿇,极受历任陕西巡抚陈奇瑜、孙传庭和总督杨嗣昌的⾼看和重⽤。

冷兵器时代,⾁⾝对⾁⾝,⾮得⼀⼑⼀枪的砍杀,其中的艰苦卓绝,哪是⼀两个骁勇善战的⽔词就能概括了的?崇祯四年(1631)秋,洪承畴命他假意宽待诱降的义军将⼠,酒宴间⼀次性以伏兵阴杀320余⼈。

这年冬天,张福臻代洪承畴监军,排遣贺⼈龙剿贼党雄,⼜挥斩了⼆百⼤⼏颗⼈头。

崇祯五年夏天,⼒擒“铁鞭”孙守法。

其秋以所部援剿⼭西,⾎流成河,少不了有他的份⼉。

崇祯六年春,连破贼⽔头镇、花池塞、汤湖村,直杀得⼭西义军四散⼏尽。

⼜跟随巡抚陈奇瑜讨平延川,浮斩⼀千多⼈。

崇祯七年(1634)四⽉,他在隰州攻打贼寇,活捉了克天虎,被提拔为参将。

据《绥寇纪略》载,他崇祯初年即参与平定起义军的活动,四年任守备(正五品),⼋年升任副总兵(从⼆品),崇祯九年七⽉,以副总兵统兵随巡抚孙传庭在周⾄⼤破义军,双⽅爆发激烈⽩刃战,竟然擒获以贩马为⽣,天⽣臂⼒强劲,精于骑射的“⽼闯王”⾼迎祥。

历史趣谈:明朝末年将领李成梁为何最后遭遇灭族之灾

历史趣谈:明朝末年将领李成梁为何最后遭遇灭族之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末年将领李成梁为何最后遭遇灭族之灾导语:李成梁生于明代嘉靖五年,卒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共享年90岁。

李成梁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和戚继光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成梁生于明代嘉靖五年,卒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共享年90岁。

李成梁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和戚继光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李成梁,后人评价他为有功有过,李成梁的功绩在于镇守明朝东北边境四十载,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军事上强有力的保障。

在李成梁的镇守边境期间,立下的战功无数,女真等外族均不敢前来侵犯明朝,后来,李成梁疯狂敛财,剥削民众。

加上他在战事判断上的失误,从此往后,他的威信逐步被人民淡化。

李成梁画像(网络图)为了抵御外族来犯,李成梁建议皇帝下令,在明朝边界处修建一堵墙,这堵墙便是后来的宽甸六堡。

这堵墙的修筑,阻碍了明朝和外族的来往。

努尔哈赤借此机会,疯狂的发展自己的实力,而李成梁在墙的这头,丝毫感觉不到努尔哈赤的扩张野心。

当努尔哈赤将女真统一,壮大了自己军事实力来侵犯明朝的边境时,李成梁才感觉到努尔哈赤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当即下令拆掉这堵墙,将六万多名百姓强行赶至辽东。

对于李成梁的做法,引来明朝廷的纷纷抱怨。

后来,李成梁在军事上的屡次失误,导致他的威信江河日下,加上,李成梁晚期疯狂敛财,引来百姓怨声载道无数。

后来,他的儿子们也积极参与抗战。

但是在对抗外敌时,由于力量薄弱,差距很悬殊,有的阵亡,有的在失败之后,自杀而亡。

李成梁黄金肉黄金肉是一道菜品,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满汉全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明朝最后一个铁血将领马革裹尸战死潼关,他死而明亡
明朝末年,除了朝廷上下已经腐烂不堪以外,帝国人才凋零,整个官僚系统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可用的将才和文臣了,以至于崇祯皇帝不得不重用杨嗣昌、温体仁、洪承畴这些才能平平的文臣统领军队,指挥作战。

杨嗣昌好大喜功,他的儿子杨鹤除了贪墨更加是一无是处。

崇祯让杨嗣昌主剿农民军叛乱,杨嗣昌一介文臣毫不知兵,在指挥作战当中多有失误,而且不恤将领。

结果农民军越剿越多,他自己也兵败自杀。

洪承畴虽然有些能耐,但是为人贪生怕死,崇祯托付给他守卫锦州城的重任,他却在松锦之战当中指挥失误,导致明军全军覆没,结果使明朝北防尽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山海关。

他自己却投降了清军。

崇祯年间算起来只有4个人在军事方面才能出众,可以承担起抵抗满清和剿灭农民军的国防重任。

前3个人分别是孙承宗、袁崇焕和祖大寿。

袁崇焕和孙承宗是师徒关系,其中孙承宗一生当中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早在万历年间他就曾负责抵抗辽东的努尔哈赤。

后来又被天启帝亲自任命为蓟辽督师,全权负责辽东防务。

孙承宗在辽东与满清作战二十几年,深谙清军战术和辽东的防务重点,可惜屡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陷害。

最后在一次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援军,孙承宗被清军包围,血战而死。

袁崇焕是他的学生,也是他事业
的继承人。

袁崇焕军事才能非同一般,在天启年间屡次重创后金部队,用红衣大炮轰死清太祖努尔哈赤,令清军闻风丧胆,成为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大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自家萧蔷。

祖大寿是一位彻彻底底的武将,但是作战勇猛,指挥有方,曾协助过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取得过宁远大捷。

祖大寿能耐苦战,好几次弹尽粮绝,却始终能坚守如故。

后来在松锦大战之中被清军围困,总督洪承畴兵败降清,他自己也举城投降。

最后一人,便是陕西总督,官至兵部尚书的大将孙传庭。

孙传庭是明朝崇祯末年最后一个能打仗的将领。

他孤独而又铁血的一生是明朝末年在内忧外患之中独木难支而又垂死挣扎的最真实的写照。

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

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两年后,因参劾魏忠贤等阉党祸乱朝政,被魏忠贤设计陷害,罢官在家闲居。

一直到崇祯八年(1635年)才再一次复出。

崇祯皇帝当时求贤若渴,他十分欣赏孙传庭的才干和军事谋略,破格提拔他为陕西巡抚。

第二年就授予他兵权,令他全权负责剿灭农民军的任务。

孙传庭没有辜负崇祯的厚望,他在剿灭农民军的战争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自湖广复出,先后占领了四川和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地方。

孙传庭知道高迎祥必然要向陕西进攻,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他把高迎祥大军从汉中一直引到了西安。

后来高迎祥察觉出了端倪,知道中了孙传庭的计策,想从子午谷口突围,但是孙传庭已经在子午谷的黑水峪埋伏了潼关大军的主力,就等着高迎祥入瓮了。

高迎祥不知,结果纵军深入,被孙传庭大军全歼,高迎祥本人也被孙传庭生擒。

这一战不但消灭了农民军主力,解除了农民军对陕西的威胁,而且还收回了被农民军占领的河南和湖广。

此后,孙传庭屡次挫败农民军起义,有好几次把闯王李自成杀的全军覆没。

在凤翔和澄城,孙传庭于杨家岭、黄龙山一带剿杀农民军3万余人,差一点就生擒李自成,被他仅以18骑突围逃脱。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孙传庭意外地陷入了一场政治纠纷之中。

当时满清的多尔衮率领几万清军绕过山海关,假道蒙古,分路从墙子岭(今密云东北)、青山口(今迁西东北)入关南下,直逼北京城。

京师孤立无援,崇祯急调陕西总督孙传庭和天雄军总督卢象升回师勤王。

其中卢象升在巨鹿被清军围困,因兵力不足全军覆没,力战而亡。

孙传庭抵达京郊后,清军退去。

杨嗣昌上书崇祯皇帝,诬告孙传庭行军迟缓,勤王不力,以至于没能和卢象升会师,导致了卢象升的战死。

崇祯不查明真相,听信了杨嗣昌的诬言。

结果孙传庭被削职为民。

杨嗣昌任然不肯放手,一再攻击,结果崇祯皇帝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3月将孙传庭下狱,把他囚禁了起来。

孙传庭下狱之后,一关就是3年。

从崇祯十二年到崇祯十五年这段时间里,李自成在河南逐渐坐大,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指挥无效,连遭败绩,大明损兵折将,消耗甚惨。

崇祯十五年(1642年)6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开封告急。

而此时杨嗣昌已经自杀,明朝再也无人可用了。

此时的崇祯帝终于想起孙传庭。

他派他的亲信太监到诏狱中,把他从狱中释放。

大明朝已经危如累卵,要是再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大明社稷不保。

孙传庭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

崇祯帝亲临文御殿询问孙传庭有关镇压起义军的方略,并设宴款待,为他压惊,嗣后即速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

不久孙传庭代替汪乔年为陕西总督,斩杀跋扈的贺人龙,固守潼关,以待机会收复开封。

但是崇祯仍然免不了疑心太重。

他想让孙传庭收回开封,却又不肯给他重兵,放任大权,只是给了他5000老弱病残之兵。

以5000兵力抵抗士气正旺的李自成大军,无疑以卵击石。

孙传庭知道此战没有获胜的希望,他想借助当地的驻军和明军拥有的火器,拼死一战。

他下令整顿军备,督造火器,训练战术,却连连受到兵部发出的催他出关的文书。

当时军中鼠疫流行,军士死亡半数。

就在这样天灾人祸诸多灾难的煎熬下,孙传庭已经决定了一死报国的准备。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孙传庭带着5000老弱病残之兵出了潼关。

10月在河南郏县遭遇李自成大军,孙传庭全军覆没,在郏县
战死,时年51岁。

孙传庭死后,农民军很快攻陷了潼关。

崇祯竟怀疑孙传庭没有死,不予赠荫。

11月,西安守将王根子打开城门投降,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等人自杀身亡。

李自成兵分三路,追剿官军残余势力,于1643年底占领陕西全境。

1644年春节,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自此,明朝的灭亡再也无法挽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