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岳阳楼记第三课时(20201016232713)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ppt课件

范仲淹的生平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军 事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自幼刻苦好学,曾于应天书院求学,后历任县令、 通判、知州等地方官职,因治水有功而得到宋仁宗的赏识,官至参知政事。
《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
范仲淹因治水有功被调至京城,但因 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上书反对,触怒了吕夷简,被贬到 陕西邠州。
豁达胸襟
作者在文中展现了自己豁达的 胸襟和宽广的胸怀,使读者感 受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04
《岳阳楼记》的影响与评价
后人对《岳阳楼记》的评价
文学价值
后人对《岳阳楼记》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语言优 美、意境深远,是古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思想意义
该文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 人墨客,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文章语言精炼,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能生动描绘 出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音韵和谐
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 美的享受。
修辞丰富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艺术手法
80%
寓情于景
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 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 者的情感。
文学创作启示
该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 示,许多文学家从中汲取灵感,形成 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关于《岳阳楼记》的问题与思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 感?
《岳阳楼记》中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
请分析《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 观。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赏析课文1、问:哪句话交代了本文写作缘由?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属予作文以记之。
”中“之”指代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3、问:哪几句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原因和政绩?答:“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6、问:哪些语句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答:“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17、.文章第一段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说明了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哪句话?综合运用对比、对偶、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琅琅上口。
答:“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
问:第2段中哪句是总领句?答:“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这段的总领句。
12、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第二段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全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5、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10、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1、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3、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15、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7《岳阳楼记》(第3课时)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某某楼记》
教学内容:《某某楼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
本文大量用赋体,骈散结合,层层深入地抒情说理,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表达了对老友的慰勉之意。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旨是本节课训练重点。
2010年某某中招《某某楼记》考查的点出了实词的理解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题量为两个小题,总分值为5分。
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朗读领会文章写作特色和作者情感能力还要加强训练。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能说出本文精邃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朗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能说出本文精邃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张晓霞总课时:18 审核:课题:岳阳楼记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一、课前回顾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二、预习交流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三、展现提升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达人:班级:组:教学内容t 学习疑问与笔记2、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梳理巩固1.按要求默写诗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 27《岳阳楼记》(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1、学生背诵课文。
2、默写重点字词句翻译。
二、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3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及作者的政治主X。
重点
掌握全文的思路
难点
作者深刻而丰富的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6)南极潇湘(尽,直通)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7)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8)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9)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三、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
的一大特色:
1、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指名背诵和学生齐背。
学生归纳,教师予以总结。
学生识记,互相检查。
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学生总结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岳阳楼记》(第3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岳阳楼记复习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能结合语境,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能根据表达方式,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作者用意,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题。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情怀,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用意。
解决中考中的理解性默写与问答题的题型。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启发点拔法,讲解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巩固:1、点评上节小测的情况。
表扬满分的同学。
2、逐个检查上节重点字词:(4到7排的同学)二、梳理结构:1、作家与作品:(提问中等稍薄弱生)补充:谥号文正及范仲淹(教师讲,激发复习兴趣)2、第一段:问题设置:(1)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全班齐回答)(2)记叙了哪些内容?(中等生回答)(3)A、写出修岳阳楼背景的语句是哪些?(薄弱生个别回答)B、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薄弱生个别回答)(教师板书提纲,学生做笔记)3、第二段:问题设置:(1)第二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班齐回答)(2)描写了哪些内容?(教师引导板书提纲,学生笔记完成)答:气势非凡;水波壮阔;阴阳变化无常。
(3)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地了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2011广东中考题)(优秀生回答)(4)请赏析“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什么意思(薄弱生回答)有什么作用?(齐答)4、第三段:(男生齐诵本段)问题设置:(1)第三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班齐回答)(2)背诵描写阴天时的语句(中等生回答)(3)背诵抒情的语句(中等生回答)5、第四段:(女生齐诵本段)(1)第三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班齐回答)(2)背诵描写晴天时的语句(中等生回答)请赏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
(优秀生完成)(4)背诵抒情的语句(中等生回答)思考题:写第三四两段的作用是什么?(同桌或前后生讨论后回答)答:迁客骚人阴天而悲与晴天而喜形成对比,说明他们以物喜,以已悲,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内容。
岳阳楼记(第3课时)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岳阳楼记》(第3课时)教案第三课时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课文背诵或翻译。
2.识记重要文言字词句。
二、交流互动朗诵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 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灯-阳楼上石创的雄伟凰彖有哪些?讨论并归纳: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转到岳阳楼的地理形劳,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第3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第4段的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7、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教材分析:重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
一、导入新课: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
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 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
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
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 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 ,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
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 ,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 ,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
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范仲淹迁客骚人:霪雨霏霏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春和景明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进亦忧不以己悲退亦忧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