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让枣推梨唐朝时期,李延寿在《南史.王泰传》中有记载:王泰在年轻的时侯,祖母把他的几个孙子都叫到一起来,给他们发红枣和栗子吃,孩子们都蜂拥而上地上去抢,希望自已多抢到一点,王泰这时侯却站在一边没有参与,尽管他也爱吃红枣和栗子。

后来又根据《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中说的,孔融四岁的时侯,跟哥哥们在一起吃梨时,他总是找最小的吃,大人们对此很奇怪,便开诚布公地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吃,孔融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我是小孩,吃小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呢。

”后来人们便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让枣推梨”这个成语。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2片言折狱春秒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身强体壮,粗暴好斗,在孔子的教育下有了改变,便以孔子为师。

孔子出行子路总是为老师驾车、做侍卫。

孔子说:“有了子路以后就没人敢当面对我说无礼的话。

”孔子也说:“子路的勇已超过了我的要求,没有更多的用处了。

”子路虽然鲁莽但却很刚正不阿,他孝顺母亲。

他穿着破棉衣坦然地同穿狐皮袍子的达官贵人站在一起,毫不觉得自己比他们低贱。

难得的是他的诚实,答应办的事一定办,决不拖泥带水,人们称颂他“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也与?’”打官司闹纠纷从来没有人能够根据单方的只言片语来作出正确判决。

孔子说,要有,就只有子路可能。

因为子路为人忠厚老实,大公无私,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他,向他说的都是真话。

古人形容明决善断,就叫“片言折狱”,“片言决狱”、“片言断狱”或“片言可决”。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大全3风驰电掣西周时期,周武王有一次向精通兵法的姜太公请教道:“君王率兵师作战要有什么样的‘股肱’、‘羽翼’呢?”姜太公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君王带兵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股肱”、“羽翼”共七十二人。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爱好、扩大视野、增长学问、丰富词汇。

成语故事能有效得进展思想教育,可以从民间成语故事中造就学生的缔造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将来社会所须要的正是有缔造思维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有缔造思维的人才能在将来社会里,挑起使祖国旺盛兴盛的重担,所以造就缔造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历史成语故事,便利大家学习。

历史成语故事1韩信是汉朝闻名的开国大将,诞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

他年轻时生活困顿,人们都很轻视他。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楚人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军队。

但是在那里,韩信始终没有时机展露锋芒。

项梁战死后,韩信被项羽委任为侍卫官。

他设法为项羽出谋划策,却从未被采纳过。

后来,韩信坚决地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最初,刘邦并不看重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军官。

有一回韩信违反军法,险些被处死,虽然幸运被救下,也只是被派去掌管军粮,仍旧人微言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时机。

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心腹重臣萧何,萧何发觉他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賦,因而非常佩服他。

当时,刘邦刚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偏僻的汉中地区。

刘邦的手下多来自于关中旁边地区,那些人归乡心切,接连逃亡。

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也弃官逃跑。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立刻连夜追逐,最终追上韩信,把他劝了回来。

刘邦知道后,特别生气,责怪萧何不该大张旗鼓地追一个逃兵。

萧何对刘邦说:“韩信之才异于常人。

您要是只满意于汉中王的位置,那就不用管他;但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必需重用此人!”他竭力夸赞韩信的才能,劝刘邦尽快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必须要择吉日良辰慎重地举办拜将仪式。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就按萧何所说的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为刘邦分析了诸侯割据的局势,并提出了战胜项羽、:统一天下的作战打算。

刘邦听后极为开心。

后来,刘邦依据韩信的策略,举兵东征,歼灭了魏国和赵国,战胜了燕国和齐国,最终与项羽绽开决战,并赢得了成功,实现了统一大业。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0篇)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戴罪图功【成语故事】明朝时期,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皇室风雨飘摇。

马芳东征西剿,升到甘肃总兵,他率军镇压了甘肃大规模的回民起义。

督师孙传庭要调动马芳的军队,马芳不予理睬。

孙传庭上奏皇帝弹劾他。

崇祯允许他戴罪图功,以观后效。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木雁之间【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有人问大思想家庄周:昨日山中的树木因为不能成材才得以终其天年,今日主人家里的大雁也因不成材而死,先生你感觉自己怎么样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没上没下【成语故事】贾琏经贾珍贾蓉父子的撮合,私自在外娶了贾珍的二姨妹尤二姐为二奶,过起了夫妻生活。

有时贾琏不能自己去,就派家人去送东西。

尤二姐向小童兴儿打听贾府宝玉的情况,兴儿说宝玉高兴时就没上没下与下人玩,不高兴时就谁也不理。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胆如斗大【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军大举进攻蜀国,姜维放弃阴平而退守剑阁,钟会劝姜维投降。

姜维坚决拒绝。

蜀亡后,钟会暗地里谋划背叛魏国。

姜维认为这是复兴汉室的机会,为他出谋划策,事败被魏军所杀,剖开其肚,见其胆大如斗。

出豕败御【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造父因为没给马带辔筴到了河边而翻车。

王子期接受造父的驾车教训,在为赵简子驾车时就取道而行,改走山路。

快到山沟时,突然钻出一头野山猪,马受到惊吓,车子立即翻下山崖。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6持刀执棍【成语故事】妙玉自从与宝玉听了黛玉那凄凉的琴声后,恍恍忽忽地回到庵内,念完“禅门日诵”就在禅床上打坐。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历史成语典故篇一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

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一、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有很⼤⼀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下来的,它代表了⼀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历史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忧考⼉童故事频道。

1.历史成语故事: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家的雇农,替别⼈耕地。

有⼀次,他停下耕⽥,⾛到⽥埂上休息。

他因失望⽽叹恨了好久,对另⼀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

” ⼀同当雇农的⼈都笑话他:“你给⼈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陈胜、吴⼴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的拥护,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2.历史成语故事:威武不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保,于是,说客应运⽽⽣。

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都⾮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战争攻打⾃⼰的国家。

有⼀个说客问孟⼦:“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丈夫?” 孟⼦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丈夫呢?作为⼀个⼤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上。

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

不能因为富贵⽽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的威吓⽽丧失了⽓节。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丈夫。

”3.历史成语故事:⼤义灭亲 州吁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宠爱的妃⼦所⽣的⼉⼦,⼀贯依仗母亲的权势,胡作⾮为,⽆恶不做。

可是卫国⼤夫⽯阞的⼉⼦⽯厚却同州吁打得⽕热。

两⼈臭味相投,游⼿好闲。

⽯阞曾为此狠狠教训过⼉⼦。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植公继位。

州吁见⽗王已死,哥哥继位⼼怀不满,就和⽯厚密谋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

⼀夜之间,这个喜好酒⾊,不学⽆术的庸⼨居然成为君⽣。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故事成为了经典,下面是历史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了解。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篇1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篇2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经典古代的成语故事6篇

经典古代的成语故事6篇

【导语】成语是语⾔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类智慧的结晶。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的成语故事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经典古代的成语故事 温故知新 昭公19年,孔⼦拜师襄⼦为师,请教有关弹琴的学问。

师襄⼦先弹奏了⼀曲,带他弹完便将孔⼦引⼊后轩中,让孔⼦习琴。

孔⼦⼀连三⽇练习师襄⼦所教的曲⼦,没有再学习新的内容,师襄⼦听孔⼦曲调已经弹熟便说,词曲你已弹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感谢夫⼦教诲,但技巧我还不纯熟容我继续练习。

⼜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听着后轩中孔⼦的琴声技巧纯熟,⾳调和谐,韵味⽆穷,不断点头赞赏,便说:“所有技巧您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

” 孔⼦回答:“我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还没领会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请容我再练三⽇。

” 孔⼦习琴的第⼗天,师襄⼦站在⼀旁听得如醉如痴,⽽孔⼦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时感到⼼旷神怡,胸襟开阔。

他激动地说:“我弹着弹着就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了,那个⼈肤⾊黝⿊⾝材魁梧眼光,明亮⽽⾼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魄,除了⽂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闻⾔连忙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施礼道,“此曲正是⽂王所作,名《⽂王操》,仲尼你真是聪明过⼈,⼀下⼦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

” 孔⼦说:“全仰仗夫⼦教导。

” 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

【篇2】经典古代的成语故事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户姓花的⼈家,⽼⽗叫花弧。

花弧有⼀个⼥⼉,名叫⽊兰,她从⼩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分⾼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兰的⽗亲年纪太⼤,弟弟⼜⼩,于是⽊兰就想装扮成男⼦,替⽗从军。

她穿上⽗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亲,表明⾃⼰的决⼼。

花⽗很感动,但是并不放⼼。

于是,⽊兰要求与⽗亲⽐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

花弧向来不服⽼,就答应了。

⽗⼥俩就在花园⾥⽐剑,你来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

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

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

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

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

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

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

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

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

”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

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
统一中国。

于是频频调兵。

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

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

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

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3: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

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

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

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4: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

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

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

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

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

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

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

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

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

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

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

王经劝告他,以鲁
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

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

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