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重量计算
剪式升降机重量计算公式

剪式升降机重量计算公式
剪式升降机也称为剪叉式升降机,是一种常见的升降设备。
它采用剪叉式结构,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高度的升降。
在使用剪式升降机时,要根据重量计算公式来确定该设备的承重能力,以确保安全运行。
剪式升降机的重量计算公式包括两个部分:平台本身的重量和所载物品的重量。
平台本身的重量是指安装在剪式升降机上的平台的自身重量。
所载物品的重量则是指平台上所放置的货物或人员的重量。
平台本身的重量是相对固定的,可以由制造商提供。
所载物品的重量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在计算剪式升降机的总重量时,需要考虑平台本身的重量和所载物品的重量之和,即:
总重量 = 平台本身重量 + 所载物品重量
平台本身的重量可以在制造商提供的产品规格中找到。
而所载物品的重量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当物品的重量较大时,需考虑物品的重心位置对升降设备的影响。
如果物品的重心离平台中心较远,那么设备的承重能力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在使用剪式升降机时,需要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该设备的承重能力。
如果所载物品的重量超过了设备的承重能力,那么就会导致设备
的过载,从而影响设备安全运行。
因此,在选择剪式升降机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其承重能力,以确保安全运行。
总之,剪式升降机的重量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在使用该设备时,需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其承重能力,以确保安全运行。
同时,还需注意所载物品的重心位置对升降设备的影响,以便做出更准确的计算。
大工 小工计算公式

大工小工计算公式
大工小工计算公式是指在建筑行业中,计算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所使用的公式。
它是建筑工程领域中最基本的计算方法之一,也是衡量建筑工程质量和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工小工计算公式:
1. 垫层厚度计算公式:垫层厚度=(地基承载力-设计荷载)/沙土重度
2. 设备重量计算公式:设备重量=(设备长度×设备宽度×设备高度)×材料密度
3. 水泥用量计算公式:水泥用量=混凝土体积×水泥用量比
4. 钢筋用量计算公式:钢筋用量=混凝土截面积×钢筋配筋率
5. 砂浆用量计算公式:砂浆用量=砖块数量×砂浆配合比
6. 装修材料用量计算公式:装修材料用量=(房间面积+墙面面积)×每平米用量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大工小工计算公式,建筑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 1 -。
设备基础承重计算公式

设备基础承重计算公式1、螺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螺纹钢Φ20mm(直径)×12m(长度)计算:20×20×0.00617×12=29.616kg2、钢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壁厚mm×0.02466×长度m 例:钢管114mm(外径)×4mm(壁厚)×6m(长度) 计算:(114-4)×4×0.02466×6=65.102kg3、圆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圆钢Φ20mm(直径)×6m(长度)计算:20×20×0.00617×6=14.808kg4、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边宽(mm)×长度(m)×0.00785 例:方钢50mm(边宽)×6m(长度)计算:50×50×6×0.00785=117.75(kg)5、扁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0.00785 例:扁钢50mm(边宽)×5.0mm(厚)×6m(长度)计算:50×5×6×0.00785=11.7.75(kg)6、六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对边直径×对边直径×长度(m)×0.00068 例:六角钢50mm(直径)×6m(长度)计算:50×50×6×0.0068=102(kg)7、钢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7.85×长度(m)×宽度(m)×厚度(mm) 例:钢板6m(长)×1.51m(宽)×9.75mm(厚)计算:7.85×6×1.51×9.75=693.43kg8、扁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长+边宽)×2×厚×0.00785×长m 例:扁通100mm×50mm×5mm厚×6m(长) 计算:(100+50)×2×5×0.00785×6=70.65kg 9、方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4×厚×0.00785×长m例:方通50mm×5mm厚×6m(长)计算:50×4×5×0.00785×6=47.1kg10、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0.015×长m(粗算)例:角钢50mm×50mm×5厚×6m(长)计算:50×5×0.015×6=22.5kg(表为22.62) 11、不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边宽)×厚×0.0076×长m(粗算) 例:角钢100mm×80mm×8厚×6m(长)计算:(100+80)×8×0.0076×6=65.67kg(表65.676)12、其他有色金属黄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厚×0.0267×长m例:黄铜管20mm×1.5mm厚×6m(长)计算:(20-1.5)×1.5×0.0267×6=4.446kg紫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厚×0.02796×长m例:紫铜管20mm×1.5mm厚×6m(长)计算:(20-1.5)×1.5×0.02796×6=4.655kg铝花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长m×宽m×厚mm×2.96例:铝花板1m宽×3m长×2.5mm厚计算:1×3×2.5×2.96=22.2kg黄铜板:比重8.5紫铜板:比重8.9锌板:比重7.2铅板:比重11.37计算方式:比重×厚度=每平方的重量注:公式中长度单位为米,面积单位为平方米,其余单位均为毫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直径=半径×2半径=直径÷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平面图形周长—C,面积—S,正方形:a—边长C=4a;S=a2长方形a、b—边长C=2(a+b);S=ab三角形a、b、c—三边长,H—a边上的高,s—周长的一半,A,B,C-内角其中s=(a+b+c)/2S=ah/2=ab/2·sinC=[s(s-a)(s-b)(s-c)]1/2=a2sinBsinC/(2sinA)四边形d,D-对角线长,α-对角线夹角S=dD/2·sinα平行四边形a,b-边长,h-a边的高,α-两边夹角S=ah=absinα菱形a-边长,α-夹角,D-长对角线长,d-短对角线长S=Dd/2=a2sinα梯形a和b-上、下底长,h-高,m-中位线长S=(a+b)h/2=mh圆r-半径,d-直径C=πd=2πrS=πr2=πd2/4扇形r—扇形半径,a—圆心角度数C=2r+2πr×(a/360)S=πr2×(a/360)弓形l-弧长,b-弦长,h-矢高,r-半径,α-圆心角的度数S=r2/2·(πα/180-sinα)=r2arccos[(r-h)/r]-(r-h)(2rh-h2)1/2=παr2/360-b/2·[r2-(b/2)2]1/2=r(l-b)/2+bh/2≈2bh/3圆环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D-外圆直径,d-内圆直径S=π(R2-r2)=π(D2-d2)/4椭圆D-长轴,d-短轴S=πDd/4立方图形面积S和体积V正方体a-边长S=6a2V=a3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棱柱S-底面积,h-高V=Sh棱锥S-底面积,h-高V=Sh/3棱台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1)1/2]/3拟柱体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h-高V=h(S1+S2+4S0)/6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直圆锥r-底半径,h-高V=πr2h/3圆台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2/6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a2=h(2r-h)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机房承重标准及承重计算方法

机房承重标准及承重计算方法机房承重标准及承重计算方法1. 引言机房承重是指机房地板可以承受的最大负荷重量。
正确的承重计算是机房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可以确保机房设备安全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房承重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2. 机房承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机房用途和设备类型,机房承重标准有所差异。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机房承重标准:•A类机房:一般用于轻型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
承重标准通常为200千克/平方米。
•B类机房:一般用于中型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承重标准通常为300千克/平方米。
•C类机房:一般用于大型服务器和专业设备,如大型存储设备、大型控制设备等。
承重标准通常为500千克/平方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只为参考,具体承重标准应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确定。
3. 机房承重计算方法机房承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根据机房地板材料和设备重量来确定。
下面列举了常见的机房承重计算方法:轴载法轴载法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它根据设备的位置和重量来计算机房地板的承载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设备的位置,包括横纵坐标。
2.计算设备在地板上施加的轴载。
轴载一般为设备的重量除以设备的支撑面积。
3.将所有设备的轴载相加,得到机房地板需要承受的总轴载。
4.比较总轴载与机房地板的承载能力,如果总轴载小于地板承载能力,则满足承重要求;如果总轴载大于地板承载能力,则需要增加地板的承载能力或者减少设备的重量。
自由体法自由体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适用于设备和地板布局较为规则的机房。
具体步骤如下:1.将机房地板划分为若干个相等大小的矩形区域。
2.计算每个矩形区域的设备重量。
设备重量一般为设备的重量除以设备占据的矩形区域面积。
3.将所有矩形区域的设备重量相加,得到机房地板需要承受的总重量。
4.比较总重量与地板的承载能力,如果总重量小于地板承载能力,则满足承重要求;如果总重量大于地板承载能力,则需要增加地板的承载能力或者调整设备布局。
压力容器设备重量计算

压力容器设备重量计算压力容器是一种用来储存或运输气体、液体或粉末等物质的设备,其内部压力远高于大气压力。
压力容器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如石化、化工、制药和食品工业等。
在设计和制造压力容器时,需要对其进行重量计算,以确保容器的强度和安全性能。
压力容器的重量计算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压力容器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常用的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
不同材料的密度和强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材料有助于减轻容器的重量。
2.容器的几何形状:容器的几何形状对其重量有直接影响。
常见的容器形状有圆柱形、球形、锥形等。
通常情况下,球形容器是最节省材料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实现。
圆柱形容器是常见且较为容易制造的形状。
3.壁厚的确定:压力容器的壁厚是影响重量的重要因素。
壁厚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容器内部的压力、温度、材料的强度以及设计标准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壁厚越大,容器的重量越重。
4.附件和支撑结构:压力容器通常需要配备附件,如法兰、支撑脚、阀门等。
这些附件的重量也需要计算在内。
支撑结构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容器的重量和安全性。
5.焊接和连接件:压力容器的焊接和连接件也会增加其重量。
焊接时需要添加焊条或焊丝,而连接件通常需要螺栓、垫片等。
这些都需要计算在总重量之内。
在实际计算压力容器重量时,通常会使用计算软件或程序进行,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软件或程序基于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考虑到上述因素进行计算。
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除了重量计算之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校核和试验。
这些校核和试验包括压力试验、强度计算、疲劳寿命分析等,以确保压力容器在正常使用和意外情况下能够保持其完整性。
总之,压力容器的重量计算是确保其安全和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重量计算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容器的几何形状、壁厚的确定、附件和支撑结构的重量以及焊接和连接件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重量计算和设计校核,能够确保压力容器的强度和安全性能。
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公式

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公式煤矿是煤炭资源的重要产地,而煤矿井下设备的重量计算对于煤矿的生产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井下设备通常包括采煤机、运输设备、通风设备、排水设备等,这些设备的重量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设备本身的重量、使用环境、安全系数等。
本文将介绍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的相关公式和方法。
一、煤矿井下设备的重量计算公式。
1. 设备本身重量,设备本身的重量是计算煤矿井下设备总重量的基础。
设备的重量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参数获得,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获得。
设备本身重量一般用W表示。
2. 装载物重量,煤矿井下设备通常需要携带一定的装载物,如煤炭、岩石等。
装载物的重量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获得,用L表示。
3. 设备使用环境,煤矿井下的使用环境通常是恶劣的,包括高温、高湿、高压等。
这些环境对设备的重量计算也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安全系数的方式考虑在内。
设备使用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K表示,一般取1.1-1.5之间的值。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煤矿井下设备的总重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设备总重量 = 设备本身重量 + 装载物重量 + 设备使用环境影响。
W = W + L + K。
二、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的方法。
1. 实际测量法,对于设备本身重量和装载物重量,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获得。
通过专业的测量仪器,可以准确地获取设备的重量和装载物的重量,从而进行重量计算。
2. 技术参数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煤矿井下设备,制造商通常会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包括设备本身重量、最大装载量等。
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参数来进行重量计算。
3. 安全系数法,考虑到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引入安全系数的方式来考虑设备使用环境的影响。
安全系数一般取1.1-1.5之间的值,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的注意事项。
1. 精确测量,在进行煤矿井下设备重量计算时,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确保获取准确的设备本身重量和装载物重量。
2. 安全系数考虑,在进行设备使用环境影响的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引入适当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
一般工程机械重量计算公式

一般工程机械重量计算公式工程机械在建筑、道路施工、矿山开采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重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工程施工中,准确计算工程机械的重量对于选型、运输、使用和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般工程机械重量的计算公式,以便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能够准确计算工程机械的重量。
一般工程机械重量计算公式如下:总重量 = 自重 + 装载物重量 + 液体重量 + 附加设备重量。
1. 自重,指工程机械本身的重量,包括机身、发动机、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等组成部分的重量。
2. 装载物重量,指工程机械在工作时所携带的物料或货物的重量,如挖掘机携带的土方、装载机携带的煤炭等。
3. 液体重量,指工程机械中所装载的液体的重量,如液压油、燃油等。
4. 附加设备重量,指工程机械上额外安装的设备或配件的重量,如加长臂、加宽铲斗等。
在实际计算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机械类型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将以挖掘机为例,介绍如何计算挖掘机的重量。
挖掘机的重量计算公式如下:挖掘机总重量 = 机身自重 + 斗杆自重 + 斗齿自重 + 斗杆上的装载物重量 + 液体重量 + 附加设备重量。
1. 机身自重,指挖掘机本身的重量,包括机身、发动机、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等组成部分的重量。
2. 斗杆自重,指挖掘机斗杆的重量,包括斗杆、液压缸等。
3. 斗齿自重,指挖掘机斗齿的重量。
4. 斗杆上的装载物重量,指挖掘机在工作时所携带的土方或石料等物料的重量。
5. 液体重量,指挖掘机中所装载的液体的重量,如液压油、燃油等。
6. 附加设备重量,指挖掘机上额外安装的设备或配件的重量,如加长臂、加宽斗齿等。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挖掘机的总重量。
在实际施工中,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挖掘机的总重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进行。
除了以上介绍的挖掘机的重量计算公式,其他工程机械的重量计算公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机械的具体情况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重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确保工程机械的安全使用和施工质量。
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

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起重吊车是一种用于吊装重物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工业生产等领域。
在进行吊装作业时,准确计算吊装重量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起重吊车的安全运行和吊装效果。
因此,了解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吊装物体的重量、长度、宽度、高度等参数来进行计算,下面将详细介绍吊装重量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吊装重量计算公式。
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一般可以分为静载和动载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静载情况下,吊装重量计算公式为:吊装重量 = 物体重量。
动载情况下,吊装重量计算公式为:吊装重量 = 物体重量 + 动载系数×动载重量。
其中,动载系数是根据吊装物体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来确定的,动载重量是指在吊装过程中产生的附加重量,如风载、惯性载等。
2. 吊装重量计算实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吊装重量计算公式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计算。
假设有一块重量为10吨的钢板需要通过起重吊车进行吊装,同时考虑到吊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载影响,动载系数取1.2,风载重量为2吨。
则根据动载情况下的吊装重量计算公式,可得:吊装重量 = 10吨 + 1.2 × 2吨 = 12.4吨。
因此,在这个实例中,起重吊车吊装重量为12.4吨。
3. 吊装重量计算注意事项。
在进行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获取吊装物体的重量和相关尺寸参数,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2)根据吊装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选择合适的吊装重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在动载情况下,需要合理确定动载系数和动载重量,以确保吊装过程的安全性。
(4)在实际吊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吊装重量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吊装作业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是进行吊装作业时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计算吊装重量,确保吊装作业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起重吊车吊装重量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确保吊装作业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
仅为上下封头板厚、衬里、保温层相同时
33.9 0.52 79 16.80 2520 138
基础垫板
基础筋板
降液板重量
间隙 mm 40 mm 4
双溢流塔盘连接板重量
板宽 mm 140 板厚 mm 10
塔盘间距 堰板高度通道板厚度 mm 500 mm 50
折弯高度
容器内径Di 筒体壁厚δ n 筒子长li
设备计算
衬里及保温层、防火层密度
衬里密度 保温层密度 150 150 kg/m kg/m
3 3
直段筒体
自下而上第一段筒体
3
防火层密度 750 kg/m
长度 mm
板厚 mm 8
衬里厚度 保温厚度 mm 0 5.50 0.00 2.81 mm 100 m m
3
保温层外表面积 m 1392 0 421 保温层外表面积 2 (m ) 94 15167 0 1866
180 10 8 12
1200 703.057909
翼板厚度t2 公称直径DN C
27
温层外表面积 2 (m ) 94
腿式支座孔中心圆Db 参数圆D 筒体厚度δ1 563 6 6 587
防火层重 垫板厚度δ2 kg 1580 kg m
2
Db
鞍式支座中心线到切线A 1000 10 252.5 圆筒厚度δ A
3 3 2
圆柱形裙座
衬里厚度 保温厚度 mm 0 2012 0 178 mm 80 kg kg kg 内径 mm 2400 高度 mm 4700 板厚 mm 10 高度 mm 5662 重量 kg 2793 防火重量 板厚 mm 16 防火层 m2 0.15 34806 重量 kg 2914
锥形裙座
防火层面积 圆筒内径D
46.41
、保温层相同时 釜式重沸器半锥体计算
m3 m3 kg m m
3
再沸器直径D1 管束直径D2 α=30 大端Di 小端Dsi
2000 1000 2070.55199 1035.27599
kg
2
连接板重量
重量 kg
6.1
操作重m0
最小质量mmin
设备最大重mmax
2
椭圆形封头
筒体直径 mm 1000 封头容积 封头壳质量 封头衬里体积 封头衬里质量 封头保温层体积 封头保温层质量 板厚 mm 6 衬里 mm 0 保温层 mm 100 2 数量 封头深度 mm 250 2个封头 0.30 m3 108 0.52 79 0.37 56 3.06 kg m
3
7000
kg m kg m2
3
kg m kg m2
3
容积及壳体重量 衬里体积及重量 保温层体积及重量
封头保温层外表面积 1.53
变径段筒体
大端直径 小端直径 mm mm 3400 1600 容积及壳体重量 衬里体积及重量 保温层体积及重量 保温层外表面积 地脚螺栓 规格 36 数量 24 板厚 mm 18 重量 外径 mm 2115 重量 板宽 mm 70 30.9 段高 mm 1800 9.22 0.00 1.18 15.25 板厚 mm 18 m3 m m m
27
容积及壳体重量 衬里体积及重量 保温层体积及重量 长度 (mm) 24000 板厚 (mm) 25
m3
3
1个封头 0.15 m3
53.79
自下而上第二段筒体
衬里厚度 保温厚度 (mm) 0 18.85 0.00 12.44 (mm) 100 m m3 m3
3
kg m3ຫໍສະໝຸດ 0.26 39 0.19 28
壳体裙座重m1i
内件重量m2i
保温材料重m3i
平台梯子重m4i 操作物料重m5i 附件重
充水重
活动底板孔位置X 底板宽b1 孔位置x
2
H型钢支柱中心距设备主轴中心线距离C
170 100
宽度W
筒体壁厚δ 垫板壁厚δ
1 2
温层外表面积 m 耳式支座孔中心圆D 筒内径Dn kg kg kg 壁厚δ b2 l2 s1 δ2 δ3 D kg kg kg 700 10 110 205 50 8 8 1037.73347
mm 1077
大端直径 小端直径 mm 1500
基础环板
内径 mm 1555 456.2 板长 mm 130 kg 24 板厚 mm 36 kg 数量 板厚 mm 36 重量 板厚 mm 24 重量
基础盖板
板宽 mm 130 114.6 板宽 mm 160 434.1 板长 mm 130 kg 板高 mm 300 kg n块重量 板厚 mm 6 板宽 mm 1114 mm 200 58.6 单重 kg 29.3 kg 数量 n 2 48 数量 24 数量 设备容积 衬里体积 衬里重量 保温层体积 保温层重量 保温层外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