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及稳健性分析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及稳健性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指汽车中发动机、变速器和驱动轴等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的组成系统,它对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和提高其稳健性是汽车设计和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系统整体重量、系统刚度、支撑件材料选用、降低噪音、减少振动等。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通常需要结合数值分析和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在系统整体重量的优化方面,设计师可以采用新型材料或优化零部件设计等措施来减轻体重。
例如,使用降低密度但强度较高的铝合金,或采用轻量化的减震器等。
在系统刚度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系统刚度,例如增加材料厚度、设计增加支撑件数量和位置等方案,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验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优化系统的刚度。
在支撑件材料选用方面,需要考虑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质,如温度、湿度、腐蚀等,并且应该考虑到材料成本、加工工艺性、可靠性等因素。
这些要素均需在材料选用过程中进行综合考虑。
在噪音和振动方面的优化,需要采用减震、减振等措施,例如在发动机与车身之间设计隔振器,利用减振器改善驾驶稳定性并降低噪音。
同时,还可以采用模拟试验和理论模拟等方法,以确定系统的不同工况下的振动和噪声水平,并加以适当的改善。
此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稳健性分析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系统的稳健性指的是系统能够在各种不确定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系统的稳健性分析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负载情况、失效情况和故障情况,并结合设计要求和汽车行驶情况,确定系统的最佳稳健性设计方案。
这一过程需要采用可靠性分析方法,综合评估系统的稳健性。
总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和稳健性设计是汽车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不断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为了实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和稳健性设计,需要充分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汽车悬架技术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舒适性、操控性以及安全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悬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基本原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汽车悬架技术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汽车悬架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汽车诞生之初。
最早的汽车悬架技术是由悬挂、弹簧、减振器等组成,目的是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颠簸和震动,提高驾驶舒适性。
最初的悬架系统主要采用钢板弹簧和通用式减震器,这种传统的悬架结构在汽车的起伏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柔软性,但是对于悬架的调节和控制性能较差。
20世纪6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悬架技术开始向独立悬挂、空气悬架等方向发展。
独立悬挂技术可以使每个车轮独立运动,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空气悬架技术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和载重条件自动调整悬架的高度和硬度,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的悬架系统得到了质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汽车的驾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二、基本原理汽车悬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悬挂系统使车轮与车身隔离开来,吸收路面的颠簸和震动,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目前主流的汽车悬架系统主要包括独立悬挂、横臂式悬挂、麦弗逊式悬挂和多连杆式悬挂等。
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为目标。
独立悬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悬架系统,它采用独立于车身的悬架组件,使得每个车轮都能自由运动,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横臂式悬挂和麦弗逊式悬挂是独立悬挂系统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通过横拉杆、纵拉杆等连接车轮和车身,使得车轮能够自由运动,同时保持了足够的纵向和横向刚度,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多连杆式悬挂是一种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悬架系统,它通过多个连杆连接车轮和车身,使得车轮运动的自由度更大,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
空气悬架技术也成为了现代汽车悬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充气和排气系统来调节悬架的高度和硬度,实现了对车辆悬架特性的自动调节,提高了汽车的驾驶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
发动机悬置技术的发展研究

e 隔离 由于路 面不 平 度及 车 轮所 受 路 面冲 击 引 . 起 的车 身振 动 向动 力总成 传 递 。 理 想 的发动 机 悬置 ,为衰 减 因路 面 和发 动 机怠 速 燃气 压力 不均 匀 引起 的低频 大 幅振 动 ,应 具 有低 频 高 刚 度 、 阻 尼 的 特性 ; 降低 车 内噪 声 , 高 操 大 为 提 纵 稳定 性 , 应具 有 高频小 刚度 、 阻 尼 的特性 。 以 , 小 所
Ke y wor s n i e m o ntn பைடு நூலகம்v b a in;n ie c nto ;a ie c nto d :e g n u i g i r to o s o r l ct o r l v
在现 代 车辆设 计 中 ,发 动机 均 是 采用 弹性 支 承 安装 的 , 称之 为 “ 悬置 ” 。其 基本 功 能是 :
作者简介 : 孙林 峰( 9 6 , , 北廊坊人 , 18 一)男 河 在读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 内燃机振动与噪声 控制。
收 稿 日期 :0 9 1 — 3 20—20
第 3期
21 00年 6月
内燃机
I e na mb to ntr lCo usin Engne i s
No 3 .
Jn 2 1 n.00
-
★ 女
k 士
★ ★
古 ★
★ 舟 士 ★
★
★
★ ★
* ★
★
寸 ★ ★
★
★
★
★ ★ ★ 由
★
啸
★
摘要 : 系统地研究 了发动机悬置 系统 的结 构种类 、 展历 程和研究现状 , 发 针对典型 的悬 置进行 了系统分析 , 中主 其 动悬置 由于其优 良的减振 降噪性能必将 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 发动机悬置 ; 振动 ; 噪声控制 ; 主动控制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

浅析汽车悬架技术发展汽车悬架技术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悬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对汽车悬架技术的发展进行浅析。
一、历史汽车悬架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初汽车只有简单的轴承和弹簧组成的悬挂系统。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对汽车行驶稳定性要求的提高,汽车悬架技术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汽车悬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汽车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于是汽车悬架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液压悬架技术开始应用于汽车中,这是汽车悬架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
液压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路况和车速自动调整悬架高度,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从此以后,液压悬架技术成为汽车悬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在材料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开始采用更轻、更坚固的新型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汽车悬架系统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同时又能够满足汽车悬架系统对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提高了汽车的悬架性能。
在结构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如空气悬挂系统、主动悬架系统等。
空气悬挂系统通过气囊来支撑车身重量,可以根据路况和车速自动调节悬架高度,提高汽车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而主动悬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况和车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悬架系统,使车身保持平稳状态,提高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
在控制方面,现代汽车悬架技术也开始引入更加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如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
这些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悬架系统进行精准的控制和调节,使汽车能够适应不同的行驶环境和路况,提高了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在技术水平上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在性能表现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现代汽车悬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汽车的性能、安全和舒适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24年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范文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汽车作为现代社会出行的重要工具,其舒适性和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选购车辆的重要考量因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及乘坐舒适性。
因此,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提升汽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进行探讨。
二、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等组成,其作用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车轮,同时起到减震、降噪、提高乘坐舒适性的作用。
该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运行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三、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1. 振动产生原因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主要来源于发动机的燃烧、气缸内的工作过程、燃油的喷入以及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此外,路面不平、车身结构等因素也会对系统产生一定的振动影响。
2. 振动分析方法针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分析,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和实车测试等方法。
理论分析主要依据动力学原理和弹性力学原理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仿真分析则通过建立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实车测试则是通过在真实环境下对车辆进行测试,获取系统的振动数据。
四、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1. 设计目标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目标主要包括降低系统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减少噪声等。
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可提高整车的性能和品质。
2. 优化设计方法(1)材料选择:选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以降低系统重量,提高刚度和减震性能。
(2)结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布局和刚度分配,使系统在受到外界力时能够快速恢复稳定状态,减少振动。
(3)主动控制技术: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如主动悬挂系统、电磁减震器等,对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以降低振动和噪声。
(4)仿真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预测系统的振动性能,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悬架发展趋势

悬架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悬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演变。
以下是悬架发展趋势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悬架技术将更加注重舒适性和操控性。
在过去,悬架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然而,随着人们对行驶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悬架系统也需要更加注重减少车辆震动和提高乘坐舒适性。
新一代的悬架系统将使用更先进的减震器和空气悬挂系统,以提供更平滑的驾驶体验。
其次,悬架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能源效率。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悬架系统也需要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设计。
一些新型悬架系统将使用电动和电液混合的减震器,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此外,也有一些悬架系统将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再次,悬架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悬架系统也将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
例如,一些新一代悬架系统将根据车速、路况和乘客重量等信息,自动调整悬挂高度和硬度,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驾驶稳定性。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悬架系统将配备传感器和摄像头,以检测路面状况和车辆动态,从而实现自适应调节。
最后,悬架技术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着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和社会的安全意识的增强,悬架系统也需要更好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新一代的悬架系统将具备更高的抗震性能和碰撞保护能力,以减少事故发生时的伤害。
此外,也有一些悬架系统将配备智能安全系统,如预警系统和制动辅助系统,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和减少事故风险。
总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悬架技术也将继续改进和演变。
未来的悬架系统将更加注重舒适性和操控性,更加注重环保和能源效率,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以及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
悬架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为未来的交通运输带来更安全、更舒适和更环保的出行方式。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技术发展现 状及趋势京博锐志专题培训(一)目录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2悬置零件种类与性能3动力总成悬置技术发展趋势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1 悬置系统定义发动机悬置是安装在发动机与汽车底盘之间,用于支撑动力总成和隔 发动机悬置是安装在发动机与汽车底盘之间 用于支撑动力总成和隔 离(减少)发动机振动能量向底盘传播为目的的隔振系统。
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2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作用 固定并支承汽车动力总成 限位作用 隔振降噪作用 衰减由于路面不平度引起的动力总成的振动。
满足碰撞安全要求handlingM More S ft SoftM More StiffNVHHow do?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3 纵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三点悬置系统 皮卡 SUV四点悬置系统 轻卡中卡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3 纵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纵置发动机三点悬置系统特点: 主要应用在皮卡、SUV上; 前两个悬置承受动力总成的大部 分载荷; 前两个悬置采用V型布置,弹性 型布置 弹性 中心位于TRA上;后悬置位于 TRA附近; Roll模态、垂直模态解耦;三点悬置系统 皮卡 SUV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3 纵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发动机纵置四点悬置系统 可以承受较大的发动机扭矩 前后悬置通过V型布置示弹性中心均布置在TRA上 横向、垂向、绕曲轴方向模态解耦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4 横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横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这些布置有什 么优点?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4 横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横置发动机三点悬置系统: 左右悬置布置在TRA上方, 通过动力总成质心; 左右悬置承受全部预载荷; 左右悬置承受全部预载荷 后悬置采用Tbar约束扭矩 后悬置垂直杆的方向刚度很低 容易实现悬置系统的解耦。
一、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1.4 横置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横置发动机四点悬置系统: 左右悬置布置在TRA上方, 通过动力总成质心; 左右悬置承受全部预载荷; 左右悬置承受全部预载荷 前后悬置约束发动机扭矩, 在低档高扭矩下设计限位; 前后悬置的布置方向受力 方向保持一致。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研究发展

2O 年 第 1 期 O7 2 ( 总第 16 6 期)
黑龙 江交通 科技
HEIONGJANG I L I JAOTONG d KE I
No 1 2 0 . 2。0 7
( u o1 ) S m N .6 6
汽 车 动力 总成悬 置研 究 发展
器等) 与车架间的弹性支撑。动力总成悬置最主要的作用 是支撑动力总成重量, 同时隔离发动机的振动 向车身的传
递。
但是橡胶悬置由于工艺简单、 性能可靠、 使用和维修方便等
优点 , 仍在 大部 分汽车上 广泛使用 。 至今
22 液压 悬置 。
理想的动力悬 置应 当在不 同的频率 和振 幅下 有不 同的 隔振性能 : 在发动机低频大振 幅振 动范围 内, 悬置 应有足 够
而液柱在 运动 中产生沿程能量损 失和局部能量损失 , 从而起 到了衰减振动之 目的。 2 12 液压悬置动特性 ..
的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传统橡胶悬置结构如图 1 所示。
液压悬置克服 了普通橡胶悬置 的缺点 , 良的动特性 其优
主要表现为 : 在低频域具有大阻尼 、 高刚度 , 既可有效隔离、 衰
现在汽车发动 机大都是 通 过 弹性支 承安装 在 车架 ( 底
盘) 上的 , 这种弹性支 承在汽车行 业称之 为“ 悬置” 。动力 总 成悬置是指连接汽车 动力 总成 ( 括发 动机 、 合器 、 包 离 变速
轰鸣声 。动力总成 悬置 理想 的动 特性 ( 阻尼和 刚度 的频 变 特性与幅变特性 ) 曲线如图 2 所示。 尽 管橡胶悬置跟理想悬置 比在动特性上还有不少差 距,
211 橡胶 悬置结构 ..
利用橡胶作 为发动 机 的隔 振元 件 , 之先前 采用 的皮 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一、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发展概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汽车行业对动力总成的隔振、降噪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较为成熟的六自由度解耦理论和计算方法由Anon、Harison和Horovitz完成的,他们将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和车架视为刚体,将减振橡胶块视为单纯的弹簧,利用发动机动力总成惯性主轴特性和撞击中心理论阐述了如何调整橡胶悬置的安装位置和悬置刚度,使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前后悬置的振动互相独立,然后分别按照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处理,他们认为系统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与绕曲轴方向的固有频率应小于发动机怠速时相应扰动频率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
这些较早提出的设计理论对于后人的深入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965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Timpner F.F通过合理布置发动机悬置元件来进行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
他指出通过合理的布置悬置元件,使它们的弹性中心位于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质心处或主惯性轴上,己达到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的目的。
197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Stephen R.Johnson首次将优化技术应用于悬置系统的设计,以合理匹配系统固有频率和实现各个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解耦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元件刚度和悬置元件安装位置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计算,并推出COEMS软件,结果使系统各振动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耦合大为减少,同时保证了悬置系统六阶固有频率在期望的范围内。
1982年,R.Racca以限制悬置空间、悬置位置、悬置刚度、固有频率和振动解耦等方面来考虑悬置的减振隔振性能,对传统的FR式悬置系统进行了全面地总结。
1984年,Geck P.E.等人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最主要作用看成隔离低频域振动,这就要求它的侧倾固有频率要低,以吸收发动机不平衡扭矩引起的振动。
因此,他们以侧倾解耦,低化侧倾模态为目标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提出了较合理的悬置设计原则。
1987年,H.Hata和H.Tanaka对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优化悬置刚度的效果不如优化位置好,因为刚度只能控制振幅,不能控制相位;车身弯曲共振频率应高于怠速频率,且越大越好;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共振频率应小于2/1倍的怠速频率。
1990年,M.Demic以悬置点响应力和响应力矩为目标函数,对悬置系统位置与特性进行了优化,该方法具有适合橡胶悬置和液力悬置的优化设计的特点。
1993年,John Brett提出了一种和传统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理论不同的方法——最小响应设计方法。
他的方法是以车厢的振动响应最小为设计目标,而不像传统的设计方法以合理的汽车动力总成的刚体模态为设计目标。
1999年,Tsuneo Tanak等人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纳入整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描述了降低怠速时整车振动的方法。
国内汽车行业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一汽技术中心,二汽等有关单位结合不同国产车型的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提出改进方案的同时,也逐渐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吉林大学史文库和林逸以Audi 100轿车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发动机悬置支承在弹性基础上。
在建模计算分析时,考虑了弹性基础的作用。
通过四端参数理论,重点分析了弹性基础在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方面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的结论:发动机悬置支承基础的弹性作用是悬置在高频域隔振效果变差的原因。
阎红玉和徐石安应用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能量解耦方法进行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
他们根据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能量分布得到系统的解耦的能量指标,并以该能量指标为优化设计目标,以系统的固有频率为约束条件,应用DSFD(转动坐标轴直接搜索可行方向法)算法进行优化计算。
并对某一轻型货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计算表明,仅通过调整悬置刚度参数可提高解耦水平。
徐石安根据传递函数分析振动的方法,探讨了发动机模型简化的理论基础、隔振和解耦的关系,以及更适合于计算机寻优的解耦方法。
上官文斌和蒋学锋以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
他们引入了扭轴的概念,并在扭轴坐标系中建立悬置系统的振动方程,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其优化参数可直接用于设计。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周舟,王晓光等人运用Adams/View建立某轿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定义高阶传递函数实现对悬置的动刚度和损失角特性的模拟;在仿真过程中,通过刚体模态分析、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和转角计算以及典型工况的仿真,成功地预测了悬置系统的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马海军,赵建才等人针对某国产轿车的橡胶悬置系统,应用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系统六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将悬置元件的平动位移和角位移作为重点比较对象,讨论了悬置元件的安装角度和刚度系数对上述性能参数的影响。
重庆大学周昌水,邓兆祥等人以某前置前驱四缸四冲程横置发动机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Maxwell模型对橡胶悬置和液压悬置进行动力学参数化并实现其频变特性,在Adams/view中建立悬置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与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通过模态解耦优化,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主要激励方向的模态解耦程度。
合肥工业大学方锡邦,陈树勇等人应用Adams软件,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
采用模型参数化分析方法,讨论了悬置的性能参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以悬置的性能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系统振动传递率最小为目标函数,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
东南大学的张蓓蓓,张启军等人应用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刚度矩阵解耦法,向的振型解耦,对悬置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实现了发动机悬置系统沿Z向和x以达到控制整车振动的目的。
浙江大学叶向好,郝志勇等人运用MATLAB的强大数值分析和矩阵运算,对发动机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理论分析,在合理匹配悬置系统固有频率的过程中,引入了六自由度能量解耦原理,根据能量分布矩阵对某一发动机的悬置参数进行了改进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王显会,李守成等人应用ADAMS软件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合理配置各阶固有频率;综合运用弹性中心理论和能量解耦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
清华大学范让林,吕振华等分析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激励、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各元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了系统弹性解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应用V形悬置组的弹性解耦原理,论述了目前普遍应用的三点式悬置系统在弹性解耦设计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悬置布置设计匹配的有效方法。
这些作者提出的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方法,以及悬置系统支承参数的设计、优化方法,基本都是对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进行配置,使之移出激励的激振频率范围;对系统各自由度进行解耦设计;使支承处的动反力最小进行设计。
都是针对动力总成低频隔振进行的。
二、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的发展状况一个多世纪以来,发动机悬置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
最初发动机是直接刚性的连接在车架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要求的提高,汽车开发者在发动机与车架之间加入了各式各样的元件,如软木、皮革、钢弹簧等,但隔振性能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到了1920年,随着人们对橡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最初的橡胶悬置元件开始在汽车上得到了应用。
此后,各种成分和形状的橡胶悬置被研制出来,以求能最有效的减小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振动传递。
橡胶具有很多优点:橡胶的弹性模量比金属的小,隔振效果显著;橡胶件的形状不受限制,各方向的刚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具有空间弹簧特性,能承受多向载荷;利用内摩擦产生的阻尼,能较好的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所以兼有弹簧和阻尼器两种作用;容易与金属牢固的粘结在一起,大大简化了固定和支承结构,使悬置的整体质量降低;且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适合成批生产。
一般来说,天然橡胶综合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而合成橡胶能满足某些特殊的要求。
防振橡胶要求有良好的消音、隔振及缓冲能力,能耐一定的温度、性能稳定,制造方便、易于制成所需形状,单位面积的承载能力大以及使用寿命长等。
图1 橡胶悬置的结构型式橡胶悬置的弹性特性与结构型式、自由表面形状、橡胶硬度等因数有关。
按其结构型式橡胶悬置基本可分为三类:剪切型,压缩型,复合型,如图1所示。
压缩型负荷大,体积小,相对复合型来说结构简单,但对压缩—剪切刚度比有限制,一般要求大于4。
不同形状的橡胶悬置,用于不同车型的前支承或后支承,结构型式一旦完成,可以通过改变橡胶硬度来改变弹性特性。
图2 橡胶悬置的机械模型图3 橡胶悬置的动刚度曲线橡胶悬置可以由图2所示由Swanson建立的模型表示,它由一个弹簧和一个粘性阻尼构成。
因为阻尼的原因橡胶悬置的动刚度在高频时会比在低频时显著增加,如图3动刚度曲线所示。
橡胶悬置的这个特点使得要设计一个满足所有要求的悬置很困难。
高刚度大阻尼悬置在低频时可以提供很好的隔振性能,但在高频时性能很差;而低刚度小阻尼可以很好的隔离噪声,却在低频时降低了隔振性能。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和平顺性的的要求越来越高,纯橡胶块的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
人们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附加质量的橡胶悬置和并联液力减振器的橡胶悬置。
附加质量的橡胶悬置是利用附加质量吸收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振动,采用的是动力吸振器原理。
并联液力减振器的橡胶悬置是利用液压阻尼来增加悬置阻尼。
六十年代,通用公司申请了第一个液力悬置专利。
到了七十年代末,大众公司开始在Audi上应用液力悬置。
随后的二十年里,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都相应的研究开发了用于不同汽车的液力悬置系统,其控制方式也从被动控制式液力悬置发展到主动控制式液力悬置,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比于橡胶悬置,液力悬置具有良好的动特性,它能满足汽车不同的减振降噪要求:在低频大振幅时有较大的阻尼,可有效衰减汽车振动;在高频小振幅时又具有较低的动刚度,可以降低车内噪声,特别是降低车腔共鸣声。
图4 某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结构1. 联接螺柱2. 金属骨架3. 橡胶主簧4. 缓冲限位盘5. 解耦盘6. 惯性通道入口7. 惯性通道体上半部分8. 惯性通道9. 惯性通道体下半部分 10. 底膜 11. 底座12. 安装定位销13. 联接螺栓 14. 空气室 15. 气孔 16. 补偿孔液压悬置的基本原理如图4所示。
当橡胶主簧承受动态载荷上下运动时,产生类似于活塞的泵吸作用。
当液压悬置受到低频、大振幅的激励时,如果橡胶主簧被压缩,上腔体积减小,压力升高,迫使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压入下腔;如果橡胶主簧被拉伸,上腔体积增大,压力减小,下腔内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吸入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