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

1.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3.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
有丝分裂用于体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减数分裂用于生殖细胞的形成。
4.细胞的各项代谢活动:包括物质的运输和转化、能量的吸收和利用、垃圾的排泄等。
5.遗传物质: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DNA的结构是双螺旋,由核苷酸链组成。
6.基因与性状: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它决定了生物的性状。
基因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离保持传递。
7.物种与进化:物种是具有相同形态和生理特征,能够繁殖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生物的进化是物种随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
8.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生活方式。
9.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组成,每个部分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进行呼吸作用。
10.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按体内骨骼的有无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根据其食性可以分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和植食动物等。
11.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生物的生长是生物体体格发育的过程。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书重点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书重点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这个“薄层”叫做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11千米。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 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4. 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等。
应激性是指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生长和繁殖是指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生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排出体内的废物、需要呼吸等。
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生物因素则是指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和共生关系。
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同时,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如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温度、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等,蚯蚓还可松土,蝗虫啃食庄稼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或咨询该版教材的任课教师。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篇一】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一、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能够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能够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二、显微镜的使用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所以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细胞质:液态的,能够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实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能够流动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物是准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对于生物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知识点的积累,为此,小编准备了这篇初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欢迎浏览!【篇二】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第一章理解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实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主要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类、生物的营养和生长以及植物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要点的详细介绍。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装,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特点,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
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5.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所不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二、生物的分类1. 生物按照有无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原核生物是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3. 真核生物是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等。
4. 生物还可以按照其营养方式进行分类,包括光合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和异养生物等。
5. 光合生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包括植物和藻类等。
6. 化学合成生物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包括一些细菌。
7. 异养生物是通过摄取有机物质获得能量和营养的生物,包括动物和一些细菌。
三、生物的营养和生长1. 生物的营养方式包括自养和异养两种。
2. 自养是植物和藻类等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3. 异养是动物和一些细菌通过摄取有机物质获得能量和营养的过程。
4. 生物通过消化、吸收和呼吸等过程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自己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5. 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体的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两个过程。
6. 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
7. 细胞增大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加,通过物质的吸收和合成实现。
四、植物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 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和花等部分。
2. 植物的根是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
3. 植物的茎是承载植物体的主要部分,具有支持和传导水分养分的功能。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___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复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和繁殖。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的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而种间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
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例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和水分,以及蚂蚁等群体生活的动物的合作关系。
还有寄生和共生关系。
3.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在设置实验时,应注意设置对照实验、设置单一变量、实验材料达到一定数量并进行编号。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应再次检查实验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而不能修改实验数据。
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
例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
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变量是指在一组实验中,我们所要探究的那个因素。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其温度就是变量。
对照组一般都是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
实验组一般只控制探究因素,其他都处于理想状态。
例如,在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土壤潮湿的实验装置为对照组,而土壤干燥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取物放片,安装好,转低倍,对准光源,上玻片,下降,升镜筒,细观察,看完低倍后,转高倍,退整理,最后归箱。
2.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物像的大小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少有关。
放大倍数越小,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生命。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动物会逃避敌害等。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并且能够繁殖后代,如种子的萌发、母鸡下蛋等。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现象叫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
- 调查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如果调查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生物体的结构。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 显微镜的结构: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 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观察(放置玻片标本,先降后升,先粗后细)。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内有液泡、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 细胞的生活。
-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必背知识点总结走进生命的世界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也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有生命的物体,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000米,向下11000米,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大豆和普通大豆)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
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等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的特征: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如含羞草、跳舞草等、向光性、向水性)2.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幼鳄由小长大、蜻蜓点水等)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新陈代谢)(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4.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5.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鱼喷水柱换气)6.生物都有遗传跟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种内、种间之间的影响。
【初中生物】2024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期中考试复习第一章认识生物和生物学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家族中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生存的环境就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3、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多样性。
4、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一些生物他们颜色状态都不同,但是都属于一个品种,如两千多种的品种菊,那么就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不相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也不尽相同。
)5、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6、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7、自然科学活动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9、瑞典科学家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按照大小和从属关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林奈的研究使分类学成为一门科学,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10、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进化学说”。
11、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是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实验法的科学家。
12、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13实验法的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14、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此实验中设计的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有无毒液;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的目的是:对照实验。
第二章细胞1、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衣藻、草履虫等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本文概要】高效的学习,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攻克、落实。
本篇文章是本文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借鉴。
【篇一】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 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5、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
的消化腺是肝脏。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
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7、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9、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胃:部分水和酒精;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0、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篇二】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收镜装箱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
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D�D�D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篇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P37图2-1)和使用方法(P38-P39)2、从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移动标本时,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二、植物细胞1、玻片标本(临时或永久):切片、涂片、装片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P45图2-2)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④细胞核:贮存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⑦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三、动物细胞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P.48图2-5)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动物和植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四、细胞的生活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无机物。
①无机物:水、氧和无机盐等简单的物质,特点是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②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复杂的物质,特点是分子比较大,一般含碳。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DNA上有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5、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1、生物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分不开的。
2、细胞*的概念:细胞*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3、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4、细胞*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
5、细胞*后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也就是说,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2、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组织: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4、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5、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
6、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官。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等。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体四、单细胞生物1、单细胞生物: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等,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2、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P.68图2-20)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益处:①鱼的饵料;②净化污水(如草履虫吞食细菌)害处:①引发疾病(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②形成赤潮,危害渔业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1、藻类植物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结构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结构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②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1、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裸子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裸露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