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传统的单体架构进而解释微服务架构以及分布式环境下四层架构,详细分析了迁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服务间通信机制、数据最终一致性等;然后分析了分布式系统核心问题和DevOps基本原则,以此为设计依据提出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总体设计,并且对其关键组件如服务注册与发现、持续交付平台、服务网关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案;最后针对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说明了微服务架构设计思想优于单体架构设计思想。

关键词:软件工程;微服务;服务注册与发现;持续交付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 6970.2016.05.023

本文著录格式:蒋勇.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设计卟软件,2016,37(5):93-97

0.引言

理论上任何业务系统如果长期存在的话,随着此系统业务变更、功能增加必然会不断演变,在一个更大的分布式环境中,这种改变尤其明显,那么就需要架构分析设计时更多的考虑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建设,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系统不

断进化。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以及docker容器实践逐渐完善,微服务架构的设计思想逐渐浮出水面,形成分布式环境下新的最重要的设计思想。文献对分布式环境下资源及应用平台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应用自身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讨论。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与分析。

1.从分布式单体架构到微服务架构迁移

1.1分布式单体架构

分布式单体架构指的是在分布式环境下直接部署运行

一个整体开发的应用,由整体应用来提供系统所需的服务,它在技术上通常采用分层实现,大致分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层,它有天然的优势:它是模块独立无关的,各层之间是技术分离的;它有统一的技术栈和开发标准;它通常在一个进程中运行,模块相互之间协同消耗极小。

但是,在分布式环境下,随着系统功能的增加,系统越来越复杂,单体架构存在一些必然的缺陷:首先,由于整个系统是一个完整整体,必须重复部署多个才能提高系统性能,而往往系统瓶颈仅仅由于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功能过载产生,这就极大浪费了运行环境资源;其次,由于系统功能的变更和演变,某一个功能的变化可能影响其它功能的正常结果,也带来重新部署和运维管理的复杂性,持续集成变得极为困难;最后,由于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技术栈和开发标准,必

然使得技术本身的多样性受到限制,造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整合外部服务、开放内部服务时也带来一些技术实现的复杂性。

由此可知,在分布式环境下原有的整体开发的单体架构有必要改进、变化。

1.2微服务架构

1.2.1微服务架构定义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新的软件体系设计模式,它并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定义,但是基于其分布式环境应用的场景,却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开发敏捷性、持续交付、可伸缩性、最终一致性等。

微服务架构建议将大型复杂的单体架构应用划分为一

组微小的服务,每个微服务根据其负责的具体业务职责提炼为单一的业务功能;每个服务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并发布到生产环境里隔离和独立的进程内部,它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和变更;对于一个具体的服务来说可以采用任何适用的语言和工具来快速实现;服务之间基于基础设施互相协同工作。

1.2.2分布式四层架构定义

由美国视频服务企业netflix提出的“engagement platform”支持分布式的四层架构,是目前采用微服务架构的最成功实践,它能很好的适用于大规模应用运行环境,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分析理想的分布式四层架构如图1所示。

分布式四层架构的每层功能如下:

1)显示层:这一层主要是把系统提供的各类服务展现给用户,支持用户通过界面与系统进行友好的交互,也支持管理员通过界面对系统进行监控管理。

2)分发层:这一层主要针对用户或者其它系统发出的请求进行预处理,并根据策略决定路由到何处去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分发控制的目的,并且根据请求峰值采取负载均衡扩展策略或者相应熔断限流策略。

3)聚合层:这一层负责提供基于各类原子基础服务的集成、编排、组合,并且包含各类数据的清洗、采集、转换;提供可以动态变更策略的服务访问控制功能(如授权机制、角色分配、缓存、数据一致性等);提供轻量级的通信机制或者采用统一默认调用规则使得各类服务之间容易协同合作。

4)服务层:这一层提供不可分割的、最小原子的、单一业务功能的服务,每一个服务部署在独立的、隔离的运行环境,可以方便的替换和扩展,对上层提供基础API调用接口支持。

1.3迁移需解决问题

在分布式环境下,从单体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需要一种设计理念的转变,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把大的复杂的业务逻辑抽象成更小的原子的可重复

利用的服务,并且尽可能的减少流程紧密联系的业务逻辑拆分;其次需要从服务这个角度出发考虑业务逻辑的设计实现,进而考虑服务的定位、编排和访问控制如何优雅的实现;最后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微服务的可持续交付以及后端数据最

终一致性问题。从单体应用迁移到微服务应用如图2所示:

1.3.1如何处理服务状态

在分布式环境下尽可能的设计无状态的微服务更容易

实现可伸缩性,但是在很多应用场景(用户相关数据读写)有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把有状态服务的状态相关信息提取出来使得有状态服务达到无状态服务同样的性能和

扩展能力。目前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采用分布式缓存集群存储状态,一种是采用nosql数据库集群来存储状态。

1.3.2服务之间通信机制

由于每个微服务都是在独立、隔离的进程内部运行,所以这些微服务之间的调用行为属于进程间通信。服务之间通信机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服务标识:每个微服务需要通过类似语义定义语言来准确的描述标识一个服务

的API,还需要考虑到服务升级和多版本共存如何描述,保

证向前兼容;

2)服务并发情况:服务之间的调用方式存在两种响应

方式:一个服务的请求会有一个服务实例响应,一个服务的请求会有多个服务实例响应。如果是并发就需要考虑如何实

现并描述服务并发触发机制以及并发策略;

3)处理部分失效:当服务被调用时可能存在调用超时或者得不到响应因而产生调用堵塞并且占用资源,处理这类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场景采取不同策略,比如超时重试策略、熔断限流策略、最近失败缓存等。

4)同步请求/响应模式:基于http的REST,基于RPC

和序列化支持多种消息格式的Thrift,二进制格式的Protocol Buffer、Avro。

5)异步消息通信模式:实现AMQP的RabbitMQ、Apache 的Kafka。

6)服务执行结果缓存:随着系统性能要求的增长或者服务被重复调用的需要,在一定时间间隔缓存服务执行结果存在一定必要性。

1.3.3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

如何进行服务定位就涉及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机制,这就需要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用、实时更新的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或者提供智能终端和哑管道。

服务注册有自注册/被注册两种方式。自注册:由服务实例自己到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注册或注销,并且通过心跳通讯来确认注册信息有效性。被注册:由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来确认服务的注册与注销,它常常通过查询服务实例部署信息或者通过订阅服务实例部署事件来发现一个新的服务实

例,并跟踪其运行状态确认注销终止的服务实例。

服务发现有两种场景:服务调用者发现/分发层服务发现。

1)服务调用者发现场景:服务调用者直接向服务注册

与发现中心请求查询,获得可用的服务,根据默认规则或者负载均衡策略从与此服务对应的多个服务实例中选择请求

对象发出请求。这种场景就需要提供客户端框架。

2)分发层服务发现场景:客户端向分发层提出请求,

分发层处理请求时首先向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发出查询获

取查询结果,然后依据分发路由策略将每个请求转发往可用的服务实例。这种场景需要服务端框架。

1.3.4服务可持续交付

实现微服务架构的保障就是能够严格执行服务的可持

续交付,服务可持续交付指的是每个服务交付的流程具备持续性,也就是说一个微服务应用从开发完毕到部署发布中间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并且这个微服务应用可能存在多个版本不同运行状态的服务实例,它们需要集成到现有的运行环境中稳定提供服务。服务可持续交付常常包括几个方面:开发、单元测试、构建、部署、集成、集成测试、发布,从基础设施环境来看又包含几个部分:代码版本管理、构建管理、部署管理、集成管理、测试管理、发布管理、运维监控管理。

1.3.5数据最终一致性

数据最终一致性指的是数据对象在没有新的更新之前,最终所有获取数据的请求都将返回最后更新的值,在分布式环境微服务架构下,为了保证每个微服务的可伸缩性和独立性,为了保证微服务之间的松散耦合,不同的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源并且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nosql或者关系型数据库),这种去中心的分布式数据管理使得实现多个服

务之间的事务型事务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如果这种多阶段事务执行中任何一个阶段失败都会造成数据不一致(事务回滚非常复杂),这就需要一种方案既保证多服务之间的事务型

事务执行时业务交易的数据一致性又保证从多个服务获取

一致性数据的高可用性。

一种方案是多个微服务应用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或者把

多个微服务应用逻辑上归并为一个微服务应用开发,这里就需要在业务逻辑拆分时进行权衡,对于那些频繁访问或者流程紧密联系的业务功能不进行拆分而作为一个微服务进行

设计开发。

另一种方案是使用事件驱动框架和消息队列来完成多

个服务之间的事务型事务,其流程是把跨多服务的事务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个步骤会发布一个激活下一个步骤的事件,任何一个步骤失败代表整个事务失败,必须保证对数据的修改能够通过事务补偿运算来实现逻辑回滚。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异步且事务吞吐量大、容错性好,其缺点是开发较为复杂。

2.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设计与分析

2.1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设计依据

2.1.1分布式系统核心问题

1)性能和可伸缩性

在分布式环境下,微服务架构使得业务逻辑可以拆分为粒度较小的服务,这些服务能够运行在独立、隔离的环境,易于部署、可扩展性强,因此这些微服务的处理请求能力可伸缩性强,性能优势明显。

2)数据一致性和高可用性

在分布式环境下,从硬件到主机操作系统到软件总有一部分存在故障状态,需要保证这个系统的高可用性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系统资源开销的同时排除单点故障或者容忍错误;然而在故障恢复或者多点备份或者执行多服务事务的同时也需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基于性能优先的考虑这种数据一致性是数据最终一致性。

2.1.2DevOps基本原则

DevOps指的是从软件交付的全局出发在开发和运维架起交流和协作的桥梁,并且自动化配置管理软件的文化变革运动,DevOps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持续交付,其基本原则是使软件交付的流程自动化且可持续,并尽可能简洁。

2.2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总体设计

通过分析在分布式环境下从单体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

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的设计依据,得到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总体设计如图3所示。

其中,开发完毕的微服务应用经由持续交付平台部署、验证、发布到分布式环境中,同时把这个微服务注册到服务注册中心,用户或外部服务通过服务网关访问此分布式环境节点中的API服务,服务网关通过服务注册中心发现服务。其他一些基础设施提供对这些微服务的运行监控管理。

2.3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关键组件

2.3.1持续交付平台

实现一个可持续交付平台的目的是把基于分布式环境

分析设计的微服务应用快速灵活、可重复且持续的、自动化的集成部署到分布式环境中稳定运行,并且这些微服务是可编程配置、易于维护、变更、扩展的,其可以运行于一个独立、隔离的容器里表现为一个进程。持续交付流程如图4所示。

一个可持续交付平台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

1)软硬件资源管理功能:它主要管理整个分布式环境中的软硬件资源如何合理进行逻辑划分利用,这些资源包括主机资源(内存、硬盘、磁盘阵列、CPU)、网络设施(路由、虚拟网络)、容器实例(微服务实例)等。

2)持续交付流程引擎:通过定义可持续交付流程的各个阶段节点以及触发条件,并且提供默认执行规则和策略或

者人工配置选项设置来实现一个微服务实例的构建、集成、部署流程,通过心跳检测或其它手段监控微服务实例健康状况并且可在期望阈值时触发相应响应事件。

目前开源可借鉴产品有:Jenkins、Netflix的Spinnaker、ThoughtWorks的Go等。

2.3.2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

服务注册与发现是微服务架构中的核心组件,分布式环境中服务的实例会根据运行环境变化依据默认规则或策略

动态变化,这时要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变得异常复杂,它常常需要提供以下功能:

1)注册和标识服务:一个服务一旦从可持续交付平台部署运行起来就成为一个服务实例服务实例最终是需要被

用户或其它服务访问的,那么需要一个服务注册中心记录服务实例的位置信息属性、访问路径、认证证书、访问协议、版本号以及其它访问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在部署流程结束时向服务注册中心自动注册服务实例。标识一个服务的服务实例那么意味着首先需要标识一个服务。一个服务实例和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实例是有位置信息和部署相关信息的,而且一个服务实例是有健康状态的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一个服务可以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服务对应多个服务实例,每个版本的服务对应一个部署流程。服务注册中心追踪服务实例的运行状态,服务实例随着自身健康状态的变化以及网

络环境的变化其位置信息会动态变化。一个版本的服务它的服务实例在运行环境中动态部署多少个需要配置相应阈值触发策略。

2)定位和发现服务:当用户从客户端直接访问时,分发层会查询服务注册中心发现可访问的服务并根据负载均衡算法转发到相应的服务实例。从分发层来看,服务层提供的服务是单个服务,聚合层提供的服务是多个服务的编排组合。分发层需要根据请求负载和活着的服务实例数量决定负载均衡算法或者扩展已有的服务实例。更多的场景是多个微服务协同合作时如何定位和发现服务。这时调用者如果不经过分发层而是直接访问服务层的服务,那么调用者查询服务注册中心发现可访问的服务以及与之对应的服务实例,然后设置相应的负载均衡算法调用相应的服务实例。

目前开源可借鉴产品有:Netflix的Eureka、Etcd、Consul 等。

2.3.3服务网关

服务网关是一个统一调用逻辑人口,封装了分布式环境中某个节点内部的服务信息。服务网关的实现有几部分:1)支持对已有的服务注册中心注册的服务直接暴露给外部调用。

2)对于客户端展现需要调用的多个服务的场景开发新的服务使得客户端一次请求获得多个服务的组合结果。

3)支持对请求预处理、规则匹配,比如认证、授权判

断等。

4)支持为某些一定时间间隔执行结果不变的服务请求

提供缓存存储,并且对服务请求部分失效提供最后一次正确执行的缓存结果或者空响应。

5)提供请求分发路由、负载均衡、安全防护、协议转

换等功能。

目前开源的服务网关有:Netflix的Zuul,Mashape的Kong、Tyk等。

3.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类应用系统层出不穷,运维人员管理数量极其庞大的微服务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在分布式环境下应用的可持续交付能力变得极其重要。采用持续交付平台可以支持微服务自动化的便捷部署到分布式环境中并经

过验证后发布。采用服务注册中心可以支持微服务的发现与定位,为微服务的集成、组合提供支持。采用服务网关可以对外提供一个分布式环境节点的微服务API统一访问入口。采用其它基础设施比如消息总线可以提供微服务之间异步

调用支持,任务和资源调度可以提供微服务合理利用分布式环境各类资源。通过在分布式环境下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使得整个运维管理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并且极大的降低了运维成本和复杂性。

4.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分布式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相对于单体架构的优势以及其迁移需解决问题提出微服务基础设施总体设计,分析了基础设施关键组件的功能,举例了其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当然微服务架构的实践还存在很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其在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分布式计算场景的应用,这些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

基于SpringCloud 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1.微服务本质 微服务架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分布式架构,与其说是一种新架构,不如说是一种微服务架构风格。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是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I。这些服务具备独立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化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对于微服务架构系统,由于其服务粒度小,模块化清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服务规划,优先考虑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从工程实践出发,组织好代码结构、配置、测试、部署、运维、监控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体现微服务的独立性与可部署性。 本文将从微服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进行综合阐述。 理解微服务架构和理念是核心。 2.系统环境

3.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可靠性: 由于采用远程调用的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网络出现问题,都将使得服务调用失败, 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多,潜在故障点也将增多。 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则单点故障会大量增加。 运维要求高: 系统监控、高可用性、自动化技术 分布式复杂性: 网络延迟、系统容错、分布式事务 部署依赖性强: 服务依赖、多版本问题 性能(服务间通讯成本高): 无状态性、进程间调用、跨网络调用 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跨越多个节点来保证数据的瞬时一致性,因此比起传统的单体架构的事务,成本要高得多。另外,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会考虑通过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来解决数据瞬时一致带来的系统不可用。 重复开发: 微服务理念崇尚每个微服务作为一个产品看待,有自己的团队开发,甚至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技术、框架,那么与其他微服务团队的技术共享就产生了矛盾,重复开发的工作即产生了。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微服务架构项目的实践经验:架构选型、开发测试环境下的相关工具支持、人员分工及开发部署流程、相关设计及注意事项。最后,将根据实践经验讨论提高微服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的切实需求,进一步理清本项目所实现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的完善性需求。 本项目是一个企业级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基于容器实现的应用运行环境管理,以及应用开发阶段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简单的理解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复杂应用的开发和运维环境,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项目的开发背景如下: 首先,该系统具有典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特征: 该平台所运行的服务器配置不高,例如华为RH1288这类低配置服务器,允许硬件失败; 系统平台要求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规模进行伸缩部署,保证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系统平台之上需要运行若干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单点失效。 其次,本系统功能复杂,从架构的角度需要将系统分成多个层次和若干个子系统。不同的层次、子系统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由不同的开发小组完成。 第三,项目组成员由几个城市的异地团队协同开发,统一的开发环境和协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上述项目背景的考虑,本项目选择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项目开发。 开发、测试、部署使用到的工具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适合的流程和相关工具集,才能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应用开发效率。本项目利用DevOPs流程并选用一套相关工具集实现应用开发管理,提高开发、测试、部署的效率。 代码库:本项目使用分布式代码库Gitlab,它的功能不限于代码仓库,还包括reviews(代码审查), issue tracking(问题跟踪)、wiki等功能,是代码管理和异地团队沟通、协作工具的首选。 Docker镜像仓库、Docker:本项目用容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以容器作为应用发布的载体,应用的开发环境和测试发版环境都运行在Docker容器中。对于复杂的开发和运维环境管理Docker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有大多数都已经将Docker应用到了他们的开发或者生产环境中了。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战

关于举办“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战”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和架构理念,微服务自2014年首次提出就引发了业界激烈的讨论。同时,Docker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微服务架构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相比于传统的单体式应用而言,微服务这种小而化之、互相连接的设计理念不仅能让复杂应用的构建变得更加灵活,更能帮助创业企业在面对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时,快速推出新产品,低成本试错。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去设计、开发和部署微服务到自己的业务中去?如何做好服务发现和服务治理呢?中国软件产业培训网决定在举办“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战培训班”望各单位收到通知后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9年12月20日-12月23日北京 2020年01月10日-01月13日上海 二、主讲专家 程老师 CTO,微服务架构首席咨询师,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微服务的先行者,多次受邀在大型技术会议主题分享“微服务架构”相关主题。超过10年以上的软件行业经验,从企业应用、互联网应用、服务化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发到自动化构建、持续集成、持续交付以及DevOps 的转型实施等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范老师国内架构设计专家、多领域架构评审委员和技术架构组委员。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学术背景和教学培训经验,多年研发和客户项目高级管理咨询能力,多年包括华为IPD 研发管理工作经历。善于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架构和方法指导团队完成设计工作,具有雄厚的咨询能力。具有大型分布式团队的领导和管理经验。 三、培训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行业应用穿插进行; 2. 专家精彩内容解析、学员专题讨论、分组研究;

微服务架构设计V1

微服务架构设计

目录 一、微服务架构介绍 (3) 二、微服务出现和发展 (3) 三、传统开发模式和微服务的区别 (4) 四、微服务的具体特征 (7) 五、SOA和微服务的区别 (9) 六、怎么具体实践微服务 (11) 七、常见的设计模式和应用 (17) 八、优点和缺点 (23) 九、思考:意识的转变 (26)

一、微服务架构介绍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概念,旨在通过将功能分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你可以将其看作是在架构层次而非获取服务的 类上应用很多SOLID原则。微服务架构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功能分解到离散的各个服务当中,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支持。 概念:把一个大型的单个应用程序和服务拆分为数个甚至数十个的支持微服务,它可扩展单个组件而不是整个的应用程序堆栈,从而满足服务等级协议。 定义: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应用,这些应用可独立地进行开发、管理和迭代。在分散的组件中使用云架构和平台式部署、管理和服务功能,使产品交付变得更加简单。 本质:用一些功能比较明确、业务比较精练的服务去解决更大、更实际的问题。 二、微服务出现和发展 微服务(Microservice)这个概念是2012年出现的,作为加快Web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进程的一种方法,2014年开始受到各方的关注,而2015年,可以说是微服务的元年; 越来越多的论坛、社区、blog以及互联网行业巨头开始对微服务进行讨论、实践,可以说这样更近一步推动了微服务的发展和创新。而微服务的流行,Martin Fowler功不可没。 这老头是个奇人,特别擅长抽象归纳和制造概念。特别是微服务这种新生的名词,都有一个特点:一解释就懂,一问就不知,一讨论就打架。

微服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微服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① 张晶1, 黄小锋2, 李春阳3 1(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100192) 2(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100048) 3(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100031) 摘 要: 相对于传统单块架构, 微服务框架具有技术选型灵活, 独立部署, 按需独立扩展等优点, 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时代需求. 但微服务架构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问题, 如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 对微服务框架引入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微服务框架的一种实现方案, 在框架层面解决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共性问题, 使业务系统开发人员专注于业务逻辑实现, 简化系统开发的难度, 提高开发效率. 关键词: 微服务框架; 服务注册; 服务发现; 服务容错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ZHANG Jing1, HUANG Xiao-Feng2, LI Chun-Yang3 1(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92, China) 2(PowerChina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 Beijing 100048, China) 3(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ingle block architectur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flexible technology selection, independent deployment, and independent scalability more suitability for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internet age, etc. But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also introduces new problems such as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y, service fault toler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for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proposes one implementation of microservice framework, which can solve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y, service fault tolerance and other common problems. Based on this, developers only need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functions, so that it can simplify the difficulty of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service registration; service discover; fault tolerance 传统信息化系统的典型架构是单块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即将应用程序的所有功能都打包成一个应用, 每个应用是最小的交付和部署单元, 应用部署后运行在同一进程中. 单块架构应用具有IDE友好、易于测试和部署等优势, 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单块架构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维护成本高、持续交付周期长、可伸缩性差等方面[1].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的出现以及在国内外的成功应用, 成为系统架构的一种新选择. 很多大型宝等都已经从传统单块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2]. 微服务架构提倡将单块架构的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 互联网公司如Twitter、Netflix、Amazon 、eBay、淘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 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1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 采用一组服务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应用, 服务独立部署在不同的进程中, 不同服务通过一些轻量级交互机制来通信, 例如RPC、HTTP等, 服务可独立扩展伸缩, 每个服务定义了明确的边界, 不同的服务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 由独立的团队来维护[3]. 相对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 微服务架构具有单个服务易于开发、理解和维护; 复杂度可控; 技术选 ①收稿时间:2016-09-18;收到修改稿时间:2016-11-03 [doi: 10.15888/https://www.360docs.net/doc/1715733206.html,ki.csa.005796]

微服务架构落地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落地最佳实践

难点1:“一步到位”的认知错觉 这些年微服务大红大紫,但是真正能够拿出来做为可实践的案例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微服务案例只能看到微服务架构的“演进结果”,但是看不到微服务架构的“演进过程”。这就像每个人看到一个架构的高峰,却没有看到攀登高峰的路径。 这就给很多架构师一个假象:微服务的架构是通过能力极高的架构师一步到位设计出来的。 这和很多团队自上而下的架构设计感受和相似。于是架构师们蜂拥而至,各种分析方法论层出不穷,讨论和分享络绎不绝。然而真正落地实施的却很少,使得微服务在网络上慢慢变成了一种“玄学”:微服务的实施在“理论研究”的阶段。 这违反了软件架构的最基本规律:架构是解决当前的需求和痛点演进的,而无法对没有出现的问题和痛点进行设计。因此,一步到位的整体的微服务架构设计完全没有必要。况且一个集中化的设计,很难体现微服务的轻量级优势。 我相信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向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向上发展的。如果新技术没有降低成本反而提升了成本,要么这个新技术有问题,要么一定是姿势不对,走错了路。 因此,准备实施微服务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过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之后,剩下的工作可以被复制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 难点2:“架构师精英主义”

很多产品对架构师的依赖很大,即“架构师精英主义”:认为产品架构只有这个组织的“技术精英”——架构师才可以完成,而团队其它成员只需要实现架构师的设计就可以。这是大型企业和大型系统的常见问题,这来源于长期的重量级企业级架构习惯。 而微服务则类似于一种“敏捷边际革命”:即由一个不超过2~8个人的小团队就可以完成的功能。而且这种规模的团队即使从整个产品团队移除也对整体产品的研发进度没有影响。因此,即使失败了不会带来太多的损失。不过,当第一个微服务改造成功,那么成功经验的复制带来的乘数效应却能带来很大的收益。 从架构改造投资的风险收益比来看,这是非常划算的。 因此,微服务团队完全没必要大张旗鼓,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可以动工。但是,谁也没有微服务的实践经验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这就带来了下一个难点。 难点3:缺乏一个信任并鼓励创新的环境

微服务系统和数据库设计方案

微服务系统和数据库设计方案 1.微服务本质 微服务架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分布式架构,与其说是一种新架构,不如说是一种微服务架构风格。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是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I。这些服务具备独立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化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对于微服务架构系统,由于其服务粒度小,模块化清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服务规划,优先考虑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从工程实践出发,组织好代码结构、配置、测试、部署、运维、监控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体现微服务的独立性与可部署性。 本文将从微服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进行综合阐述。 理解微服务架构和理念是核心。 2.系统环境

3.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可靠性: 由于采用远程调用的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网络出现问题,都将使得服务调用失败,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多,潜在故障点也将增多。 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则单点故障会大量增加。 运维要求高: 系统监控、高可用性、自动化技术 分布式复杂性: 网络延迟、系统容错、分布式事务 部署依赖性强: 服务依赖、多版本问题 性能(服务间通讯成本高): 无状态性、进程间调用、跨网络调用 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跨越多个节点来保证数据的瞬时一致性,因此比起传统的单体架构的事务,成本要高得多。另外,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会考虑通过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来解决数据瞬时一致带来的系统不可用。 重复开发: 微服务理念崇尚每个微服务作为一个产品看待,有自己的团队开发,甚至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技术、框架,那么与其他微服务团队的技术共享就产生了矛盾,重复开发的工作即产生了。 4.架构设计 4.1.思维设计 微服务架构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交付,微服务架构只有遵循DevOps理念方可进行的更顺畅,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论微服务架构及其应用

论微服务架构及其应用 摘要 2016年7月,我所在的公司为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开发了行贿犯罪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的产品,我担任系统架构师职务,主要负责软件架构和安全体系设计的工作,该项目是基于互联网,为单位、企业和个人等公众群体提供7*24小时的查询申请服务,同时兼顾行贿犯罪预防宣传。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以行贿犯罪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为例,论述微服务架构及其应用。首先概述我参与管理和开发,并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的工作,然后具体描述微服务架构的特点,最后结合项目描述软件的架构,说明该系统是如何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的,并说明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经过项目组近一年的努力,本产品已顺利开发完成,目前,已在浙江、云南等多省上线使用,取得客户和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 正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公司或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用户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单块(Monolithic)软件架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已逐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软件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Pattern)逐渐流行。它强调将单一业务功能开发成微服务的形式,每个微服务运行在一个进程中;采用HTTP等通信协议和轻量级API实现微服务之间的协作与通信。这些微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开发语言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技术,能够通过自动化部署工具独立发布,并保持最低限制的集中式管理。 2015年7月,我所在的公司为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开发了行贿犯罪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的产品,我担任系统架构师职务,主要负责软件架构和安全体系设计的工作。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论述微服务架构及其应用。首先概述我参与管理和开发,并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的工作,然后具体描述微服务架构的特点,最后结合项目描述软件的架构,说明该架构是如何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的,并说明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引言:“微服务”是当前软件架构领域非常热门的词汇,能找到很多关于微服务的定义、准则,以及如何从微服务中获益的文章,在企业的实践中去应用“微服务”的资源却很少。本篇文章中,会介绍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的基础概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1.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 企业级的应用一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而常见的方式是把大量功能堆积到同一个单体架构中去。比如:常见的ERP、CRM等系统都以单体架构的方式运行,同时由于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功能,随着功能的升级,整个研发、发布、定位问题,扩展,升级这样一个“怪物”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单体架构的初期效率很高,应用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在每次的迭代中,开发团队都会面对新功能,然后开发许多新代码,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简单的应用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怪物。 图1:单体架构 大部分企业通过SOA来解决上述问题,SOA的思路是把应用中相近的功能聚合到一起,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去。因此基于SOA架构的应用可以理解为一批服务的组合。SOA带来的问题是,引入了大量的服务、消息格式定义和规范。 多数情况下,SOA的服务直接相互独立,但是部署在同一个运行环境中(类似于一个Tomcat实例下,运行了很多web应用)。和单体架构类似,随着业务功能的增多SOA的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质上看没有因为使用SOA而变的更好。图1,是一个包含多种服务的在线零售网站,所有的服务部署在一个运行环境中,是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

单体架构的应用一般有以下特点: ?设计、开发、部署为一个单独的单元。 ?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维护、升级、新增功能变得异常困难 ?很难以敏捷研发模式进行开发和发布 ?部分更新,都需要重新部署整个应用 ?水平扩展:必须以应用为单位进行扩展,在资源需求有冲突时扩展变得比较困难(部分服务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部分需要更多内存资源) ?可用性:一个服务的不稳定会导致整个应用出问题 ?创新困难:很难引入新的技术和框架,所有的功能都构建在同质的框架之上 2.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应用是由多个小的、相互独立的、微服务组成,这些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开发和发布都没有依赖。 多数人对于微服务的定义是, 把本来运行在单体架构中的服务拆分成相互独立的服务,并运行在各自的进程中。在我看来,不仅如此。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不同的服务能依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构建的不同的技术架构之上,并且聚焦在有限的业务功能之上。 因此,在线零售网站可以用图2的微服务架构来简单概括。基于业务需求,需要增加一个账户服务微服务,因此构建微服务绝不是在单体架构中把服务拆分开这么简单。

基于SpringCloud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1. 微服务本质 微服务架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分布式架构,与其说是一种新架构,不如说是一种微服 务架构风格。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风格是要开发一种由多个小服务组成的应用。每个服务运行于独立的进程,并且采用轻量级交互。多数情况下是一个HTTP的资源APl。这些服务具备独立业务能力并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方式独立部署。这种风格使最小化集中管理,从而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存储技术。 对于微服务架构系统,由于其服务粒度小,模块化清晰,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服务规划,优先考虑如何在交付过程中,从工程实践出发,组织好代码结构、 配置、测试、部署、运维、监控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体现微服务的独立性与可部署性。 本文将从微服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部署阶段进行综合阐述。 理解微服务架构和理念是核心。 2. 系统环境

3. 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可靠性: 由于采用远程调用的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网络出现问题,都将使得服务调用失败,随着微服务数量 的增多,潜在故障点也将增多。也就是没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则单点故障会大量增加。 运维要求高:系统监控、高可用性、自动化技术分布式复杂性: 网络延迟、系统容错、分布式事务 部署依赖性强: 服务依赖、多版本问题 性能(服务间通讯成本高):无状态性、进程间调用、跨网络调用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管理需要跨越多个节点来保证数据的瞬时一致性,因此比起传统的单体架构的事务,成本要高得多。另外,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会考虑通过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来解决数据瞬时一致带来的系统不可用。 重复开发: 微服务理念崇尚每个微服务作为一个产品看待,有自己的团队开发,甚至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技术、框架,那 么与其他微服务团队的技术共享就产生了矛盾,重复开发的工作即产生了。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

微服务架构的部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微服务架构项目的实践经验:架构选型、开发测试环境下的相关工具支持、人员分工及开发部署流程、相关设计及注意事项。最后,将根据实践经验讨论提高微服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的切实需求,进一步理清本项目所实现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的完善性需求。 本项目是一个企业级的容器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基于容器实现的应用运行环境管理,以及应用开发阶段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简单的理解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复杂应用的开发和运维环境,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开发和运维效率。项目的开发背景如下: 首先,该系统具有典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特征: 该平台所运行的服务器配置不高,例如华为RH1288这类低配置服务器,允许硬件失败; 系统平台要求可根据实际用户数的规模进行伸缩部署,保证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系统平台之上需要运行若干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单点失效。 其次,本系统功能复杂,从架构的角度需要将系统分成多个层次和若干个子系统。不同的层次、子系统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由不同的开发小组完成。 第三,项目组成员由几个城市的异地团队协同开发,统一的开发环境和协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上述项目背景的考虑,本项目选择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项目开发。 开发、测试、部署使用到的工具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适合的流程和相关工具集,才能提高微服务架构下的应用开发效率。本项目利用DevOPs流程并选用一套相关工具集实现应用开发管理,提高开发、测试、部署的效率。 代码库:本项目使用分布式代码库Gitlab,它的功能不限于代码仓库,还包括reviews(代码审查), issue tracking(问题跟踪)、wiki等功能,是代码管理和异地团队沟通、协作工具的首选。 Docker镜像仓库、Docker:本项目用容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以容器作为应用发布的载体,应用的开发环境和测试发版环境都运行在Docker容器中。对于复杂的开发和运维环境管理Docker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有大多数都已经将Docker应用到了他们的开发或者生产环境中了。 K8s:本项目采用Kubernates作为容器调度管理的基础环境,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的Docker容器都由K8s负责调度管理。 Jenkins:快速的部署发布离不开老牌持续集成明星Jenkins,本项目通过Jenkins任务构建代码、将应用打包成Docker镜像,最终发布到K8s环境中将容器运行起来。 Shell脚本:编写Shell脚本将项目打分支、发布应用等开发阶段的配置管理工作自动化,降低运维门槛、提高配置管理和运维的效率。

微服务架构10个最重要的设计模式

微服务架构10个最重要的设计模式自从软件开发的早期(1960年代)以来,解决大型软件系统中的复杂性一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软件工程师和架构师为解决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许多尝试:David Parnas的模块化和信息隐藏(1972),Edsger W. Dijkstra的关注分离(1974),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998)。 他们所有人都使用了久经考验的成熟技术来解决大型系统的复杂性:分而治之。自2010年代以来,这些技术不足以解决Web规模应用程序或现代大型企业应用程序的复杂性。结果,架构师和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解决现代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微服务架构。它也使用了相同的旧"分而治之"技术,尽管采用了新颖的方式。 软件设计模式是解决软件设计中常见问题的通用,可重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可帮助我们共享通用词汇,并使用经过实战检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重新发明轮子。今天描述的是一组设计模式,以帮助您实现这些最佳实践。 本文主要内容: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何时使用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 请注意,此清单的大多数设计模式都有几种上下文,可以在非微服务体系结构中使用。但是我将在微服务架构的背景下对其进行描述。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体系结构:简要概述以及为什么要在下一个项目中使用它以及模块化单片软件体系结构真的死了吗? 我的微服务架构定义是: 微服务架构旨在将大型,复杂的系统垂直(按功能或业务要求)划分为较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属于流程(因此可独立部署),并且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与语言无关的轻量级网络通信相互通信(例如REST,gRPC)或异步(通过消息传递)方式。 这是具有微服务架构的业务Web应用程序的组件视图: >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by Md Kamaruzzaman 微服务架构的重要特征: ·整个应用程序分为多个单独的进程,每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内部模块。 ·与模块化Monoliths或SOA相反,微服务应用程序是垂直拆分的(根据业务能力或领域)微服务边界是外部的。结果,微服务通过网络调用(RPC或消息)相互通信。 ·由于微服务是独立的流程,因此它们可以独立部署。他们以轻巧的方式交流,不需要任何智能交流渠道。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更好的开发规模。 ·更高的发展速度。 ·支持迭代或增量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软件开发生态系统(云,容器,DevOps,无服务器)的优势。 ·支持水平缩放和粒度缩放。

微服务架构分布式事务设计方案

微服务- 分布式事务概念澄清 事务补偿机制:在事务链中的任何一个正向事务操作,都必须存在一个完全符合回 滚规则的可逆事务. CAP理论:CAP(Consistency, Availability, Partition Toleranee), 阐述了一个分布式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只能同时择其二进行实现?常见的有CP系统,AP系 统. 幂等性:简单的说,?业务操作支持重试,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常见的实现方式:为消息额外增加唯一 ID. BASEBasically avaliable, soft state, eve ntually con siste nt): 是分布式事务实现的一种理论标准. 柔性事务vs.刚性事务 刚性事务是指严格遵循 ACID原则的事务,例如单机环境下的数据库事务. 柔性事务是指遵循 BASE S论的事务,通常用在分布式环境中,常见的实现方式有: 两阶段提交(2PC), TCC补偿型提交,基于消息的异步确保型,最大努力通知型. 通常对本地事务采用刚性事务,分布式事务使用柔性事务.

最佳实践 先上结论,再分别介绍分布式事务的各种实现方式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那么尽量避免将它们放在不同服务中,也就是尽量使用本地事务,避免使用强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 如果业务场景能够接受最终一致性,那么最好是使用基于消息的最终一致性的方案 (异步确保型)来解决? 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并且只能够进行分布式服务部署,那么最好是使用 TCC方案而不是2PC方案来解决. 注意:以下每种方案都有不同的适用场合,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来选择? 两阶段提交(2PC) 两阶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 2PC), 具有强一致性,是CP系统的一种典型实 现. 两阶段提交,常见的标准是XA, JTA等.例如Oracle的数据库支持XA. 示意图 图的上半是两阶段提交成功的演示,下半是两阶段提交失败的演示?关于两阶段提交网上有很多经典的讲解,这里就不细说了,可以参考前面的链接? 缺点

微服务技术调研与实践

微服务技术调研与实践 微服务架构简介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Pattern)的目的是将大型的、复杂的、长期运行的应用程序构建为一组相互配合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很容易得局部改良。 微服务(micro services)这个概念不是新概念,很多公司已经在实践了,例如亚马逊、Google、FaceBook,在国内我自己知道的有:BAT、滴滴、饿了么、携程、唯品会、酷狗等公司。 一个单体应用可能是下图这样的架构,各个功能在应用内部通过模块划分,这样的应用有它自己的好处如:调试简单、部署方便等。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如:

不同模块发生资源冲突时无法解决(有些业务需要无阻塞的io操作,这明显使用nodejs之类的语音是非常棒的,但是有些业务需要做算法密集型的操作,这明显就是nodejs的短板,这时候单体应用就需要做一个妥协,而不能都取最优解)。 单体应用一般所有应用都运行在同一进程中,在某个模块产生bug后会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其中最突出的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个应用会越来越大,会大到任何单个开发者都不可能搞懂它。 将上图单体应用拆分为微服务的架构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模块功能都变成了一个单独的服务,各服务之间通过各自暴露的API 接口相互调用,对外的接口通过一个API GATEWAY 来统一处理。 这种架构看起来明显是稍显复杂,但是其扩展性却是非常棒的,下图很好的描述如何去构建和扩展一个微服务架构。

X轴表示在物理层面做负载均衡、应用副本来提高吞吐能力。 Y轴表示从功能方面拆分服务,来对应处理单一专注功能。 Z轴表示如何通过优化路由来整合相关服务(API GATEWAY)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与不足 优点: 每个服务足够内聚,足够小,代码容易理解、开发效率提高 服务之间可以独立部署,微服务架构让持续部署成为可能; 每个服务可以各自进行x扩展和z扩展,而且,每个服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部署到合适的硬件服务器上; 容易扩大开发团队,可以针对每个服务(service)组件开发团队; 提高容错性(fault isolation),一个服务的内存泄露并不会让整个系统瘫痪; 系统不会被长期限制在某个技术栈上。 缺点

微服务架构-分布式事务设计方案

微服务架构-分布式事务设 计方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微服务–分布式事务 概念澄清 事务补偿机制: 在事务链中的任何一个正向事务操作, 都必须存在一个完全符合回滚规则的可逆事务. CAP理论: CAP(Consistency, Availability, Partition Tolerance), 阐述了一个分布式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 只能同时择其二进行实现. 常见的有CP系统, AP系统. 幂等性: 简单的说, 业务操作支持重试, 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常见的实现方式: 为消息额外增加唯一ID. BASE(Basically avaliable, soft state, eventually consistent): 是分布式事务实现的一种理论标准. 柔性事务 vs. 刚性事务 刚性事务是指严格遵循ACID原则的事务, 例如单机环境下的数据库事务. 柔性事务是指遵循BASE理论的事务, 通常用在分布式环境中, 常见的实现方式有: 两阶段提交(2PC), TCC补偿型提交, 基于消息的异步确保型, 最大努力通知型. 通常对本地事务采用刚性事务, 分布式事务使用柔性事务. 最佳实践 先上结论, 再分别介绍分布式事务的各种实现方式. 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 那么尽量避免将它们放在不同服务中, 也就是尽量使用本地事务, 避免使用强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 如果业务场景能够接受最终一致性, 那么最好是使用基于消息的最终一致性的方案(异步确保型)来解决. 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 并且只能够进行分布式服务部署, 那么最好是使用TCC方案而不是2PC方案来解决. 注意: 以下每种方案都有不同的适用场合,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来选择. 两阶段提交(2PC) 两阶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 2PC), 具有强一致性, 是CP系统的一种典型实现. 两阶段提交, 常见的标准是XA, JTA等. 例如Oracle的数据库支持XA.

京东微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京东微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初心 微服务组件平台是承载京东集团所有业务的服务调用、消息通知的底层架构平台、运维管理平台、知识分享平台、沟通协作平台和服务评价及诊断平台。 底层架构平台由JSFRPC调用、JMQ消息服务及服务网格这三大基础通信技术构成,既能完成同步调用,又能完成异步消息通知,或者两者混合进行,兼容各种流行通信协议,并且支持跨语言,适用于各种线上及线下应用场景,满足了业务各式各样的通信要求,多年来包揽了集团几乎所有后台业务系统的通信流量,确保了集团各项业务的高效、平稳进行。 随着集团对外赋能及组件化积木理论的提出,仅仅满足于“以底层架构平台充当通信管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对外赋能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研发人员埋头苦干,还需要他们抬起头来站在全局角度来积极沟通、认真梳理业务领域知识,更需要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及各级决策者们跨体系、跨部门、跨业务的高效互动和协作,才能赢得对外赋能战略的真正成功。 由此,微服务组件平台应运而生,它不仅连接了研发人员,而且还连接了广大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以及所有决策者们;它不仅提供了应用程序的通信管道,而且还提供了服务知识、信息交流的沟通管道;它不仅连接了京东内部团队,而且还连接了京东外部第三方;它不再“偏于底层技术建设”,而是不断向上延伸,发展到通过提供各种上层功能模块充分与应用场景、应用架构以及人相连接的“平台生态建设”上来。 微服务组件平台的技术愿景:成为京东业务组件化及对外赋能的基石! 平台组成

微服务组件平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分层的设计模式,由许多相互支撑的模块共同组成。总体上说,微服务组件平台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部分、生态工具链部分和基础数据服务部分。目前,平台正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首期功能已经陆续上线。 核心部分 ?基础设施层 微服务架构大行其道的重要技术因素就是容器及容器编排系统的出现,JDOS作为京东容器集群平台,理所应当成为JSF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JSF所有的功能模块全部运行在容器上,而且还跟JDOS2.0进行了若干功能集成;未来JSF还将与JDOS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为JSF打造一个坚实、稳定的技术底座。当然,我们也会和J-ONE/CAP这对基础设施组合进行合作,拓展平台的适应范围。 ?底层框架层 该层是平台的基础层,包括了JSF SDK、京东服务网格(ContainerMesh)、服务发现机制(JSFRegistry)和JMQ;另外,我们接下来将着力打造全新的安全体系,全方位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扩展层

企业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企业微服务架构设计方案 ZeroCIceGrid、Spring Cloud、基于消息队列、Docker Swarm 微服务架构是当前很热门的一个概念,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微服务架构没有公认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草案,但业界已经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开源微服务架构平台,架构师可以根据公司的技术实力并结合项目的特点来选择某个合适的微服务架构平台,以此稳妥地实施项目的微服务化改造或开发进程。 本文盘点了四种常用的微服务架构方案,分别是ZeroCIceGrid、Spring Cloud、基于消息队列与Docker Swarm。

ZeroCIceGrid微服务架构 ZeroCIceGrid作为一种微服务架构,它基于RPC框架发展而来,具有良好的性能与分布式能力,如下所示是它的整体示意图。 IceGrid具备微服务架构的如下明显特征。 首先,微服务架构需要一个集中的服务注册中心,以及某种服务发现机制。IceGrid服务注册采用XML文件来定义,其服务注册中心就是Ice Registry,这是一个独立的进程,并且提供了HA高可用机制;对应的服务发现机制就是命名查询服务,即LocatorService 提供的API,可以根据服务名查询对应的服务实例可用地址。

其次,微服务架构中的每个微服务通常会被部署为一个独立的进程,当无状态服务时,一般会由多个独立进程提供服务。对应在IceGrid里,一个IceBox就是一个单独的进程,当一个IceBox只封装一个Servant时,就是一个典型的微服务进程了。 然后,微服务架构中通常都需要内嵌某种负载均衡机制。在IceGrid 里是通过客户端API 内嵌的负载均衡算法实现的,相对于采用中间件Proxy转发流量的方式,IceGrid的做法更加高效,但增加了平台开发的工作量与难度,因为采用各种语言的客户端都需要实现一遍负载均衡的算法逻辑。 最后,一个好的微服务架构平台应该简化和方便应用部署。我们看到IceGrid提供了grid.xml来描述与定义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Application,一个命令行工具一键部署这个Application,还提供了发布二进制程序的辅助工具——icepatch2。下图显示icepatch2的工作机制,icepatch2server类似于FTP Sever,用于存放要发布到每个Node上的二进制代码与配置文件,而位于每个Node上的icepatch2client则从icepatch2server 上拉取文件,这个过程中采用了压缩传输及差量传输等高级特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传输过程。客观地评价,在Docker技术之前,icepatch2这套做法还是很先进与完备的,也大大减少了分布式集群下微服务系统的运维工作量。

微服务架构分布式事务设计方案精编版

微服务架构分布式事务 设计方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微服务–分布式事务概念澄清 事务补偿机制: 在事务链中的任何一个正向事务操作, 都必须存在一个完全符合回滚规则的可逆事务. CAP理论: CAP(Consistency, Availability, Partition Tolerance), 阐述了一个分布式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 只能同时择其二进行实现. 常见的有CP系统, AP系统. 幂等性: 简单的说, 业务操作支持重试, 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常见的实现方式: 为消息额外增加唯一ID. BASE(Basically avaliable, soft state, eventually consistent): 是分布式事务实现的一种理论标准. 柔性事务 vs. 刚性事务 刚性事务是指严格遵循ACID原则的事务, 例如单机环境下的数据库事务. 柔性事务是指遵循BASE理论的事务, 通常用在分布式环境中, 常见的实现方式有:两阶段提交(2PC), TCC补偿型提交, 基于消息的异步确保型, 最大努力通知型. 通常对本地事务采用刚性事务, 分布式事务使用柔性事务.

最佳实践 先上结论, 再分别介绍分布式事务的各种实现方式. 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 那么尽量避免将它们放在不同服务中, 也就是尽量使用本地事务, 避免使用强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 如果业务场景能够接受最终一致性, 那么最好是使用基于消息的最终一致性的方案(异步确保型)来解决. 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强一致性, 并且只能够进行分布式服务部署, 那么最好是使用TCC方案而不是2PC方案来解决. 注意: 以下每种方案都有不同的适用场合,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来选择. 两阶段提交(2PC) 两阶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 2PC), 具有强一致性, 是CP系统的一种典型实现.两阶段提交, 常见的标准是XA, JTA等. 例如Oracle的数据库支持XA. 示意图 图的上半是两阶段提交成功的演示, 下半是两阶段提交失败的演示. 关于两阶段提交网上有很多经典的讲解, 这里就不细说了, 可以参考前面的链接. 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