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服饰
汉朝的服饰与礼仪华贵的时装

汉朝的服饰与礼仪华贵的时装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服饰与礼仪也因其繁荣昌盛而备受赞誉。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汉朝人都追求华贵的时装,以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本文将以汉朝的服饰与礼仪为主题,介绍汉朝时代的时尚趋势和社会礼仪。
一、汉朝的男性服饰汉朝时期,男性的服饰注重细节和华丽程度。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袍)和长裤(褶裤)。
袍子通常呈直筒状,长及膝盖,有些官员或贵族的袍子可能会更长。
袍子的材质多是丝绸或细状布料,色彩鲜艳且经常配以刺绣和亮丽的花纹。
袍子袖子的长度和宽度也经常变化,以适应不同场合和季节的需求。
在汉朝时期,男性经常佩戴帽子。
有些帽子是平顶圆帽,有些是尖顶帽。
帽子的材质多种多样,如丝绸、毛皮、竹片等。
帽子上常常装饰有羽毛、宝石和珍珠等装饰品。
除了袍子和帽子,汉朝男性还配戴各种饰物,如玉佩、宝石,以及金属制的项链和腰带。
这些装饰品代表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此外,汉朝男性的着装还包括鞋子,鞋子的款式和质地也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
二、汉朝的女性服饰汉朝时期,女性的服饰同样以华丽和精致为主。
女性通常穿着长袍(襦裙)和裳。
襦裙是束腰的,长及膝盖以上,裳则是悬挂在襦裙下面的裙子。
襦裙和裳的材质多为丝绸,色彩鲜艳。
襦裙上经常配以刺绣、花卉图案和金银丝等装饰,以增加华丽感。
女性的头发在汉朝时期非常重要,她们常常将头发梳成不同的发型,并佩戴发饰。
发饰包括发钗、发簪和发环等,常用的材料有玉石、金银和珠宝。
这些发饰不仅美化了发型,还显示了女性的身份和地位。
女性的装饰品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她们佩戴耳环、项链、手镯和戒指等首饰,通常使用贵重的材料,如黄金、宝石、珍珠和玛瑙等。
这些珠宝饰品不仅显示了她们的经济实力,还体现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地位。
三、汉朝的礼仪与时尚在汉朝时期,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宴会上,人们定期举行盛大的宴会,以庆祝特殊的日子或節日。
在这些场合,主人和客人的服饰都非常讲究。
汉民族服饰的特点

汉民族服饰的特点汉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材料、款式、色彩和装饰四个方面进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的描述。
一、材料汉民族服饰的材料通常以丝绸为主,丝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面料,具有光泽、柔软、透气等特点。
丝绸的使用使得汉族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二、款式汉民族服饰的款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服。
汉服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的统称,其特点是以直裾为主,衣袖有短袖、长袖和无袖等不同款式,下摆分为齐腰、长腰和低腰等多种形式。
此外,还有袍、袄、褂、裙等不同的服饰款式,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三、色彩汉民族服饰的色彩丰富多样,以雅致、庄重为主。
常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祥和,黄色代表皇室和贵族,蓝色代表清新和宁静,绿色代表生机和希望等。
四、装饰汉民族服饰的装饰非常注重细节,常常使用刺绣、织锦、饰带等方式进行装饰。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在服饰上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使服饰更加美观和华丽。
织锦是一种特殊的织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理,常用于制作袍子和裙子等服饰。
饰带则常用于衣襟、袖口和下摆等位置,通过精致的编织和装饰,增加服饰的层次感和华丽度。
汉民族服饰具有材料丰富、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和装饰华丽等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传统节日、婚礼还是其他重要场合,汉民族服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汉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的设计和风格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汉民族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汉朝的服饰分类及特点

汉朝的服饰分类及特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分类。
在汉朝时期,服饰的分类主要包括官服、冠服、常服和便服等。
1. 官服:官服是指汉朝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服饰。
官服根据官职的高低不同,分为九品服、五品服和三品服等。
其中,九品服是最低级的官服,五品服是中等级的官服,三品服是最高级的官服。
官服的特点是色彩鲜艳,用料考究,腰带宽大且系在后腰,衣袖长而宽松,衣襟上有不同数量的钮扣,以示官职的高低。
2. 冠服:冠服是汉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穿的礼服。
冠服的特点是头戴冠冕,身着华丽的长袍。
其中,文士的冠服称为儒冠,士大夫的冠服称为士冠。
冠服的颜色通常是红色或紫色,代表了尊贵和高贵的身份。
冠服还配有腰带、带扣和鞋履等配饰,整体造型庄重大气。
3. 常服:常服是汉朝时期普通百姓日常穿着的服饰。
常服的特点是简朴、实用。
男性常服通常是长袍和长裤的组合,女性常服则是长袍和裙子的组合。
常服的颜色多为深色,用料较为简单,注重舒适度和耐用性。
4. 便服:便服是汉朝时期人们在休闲或工作时所穿的服饰。
便服的特点是轻便、舒适。
男性便服通常是短袍和短裤的组合,女性便服则是短袍和短裙的组合。
便服的颜色多为浅色或素色,用料较为简单,注重灵活度和方便性。
汉朝服饰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汉朝服饰注重官阶的区分,官服的等级和色彩都有明确规定。
其次,汉朝服饰的造型庄重大气,注重体现尊贵和高贵的身份。
再次,汉朝服饰的用料考究,讲究质地和颜色的搭配。
最后,汉朝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注重舒适度和方便性。
汉朝的服饰分类主要包括官服、冠服、常服和便服等。
每一类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汉朝服饰的设计注重细节和品质,体现了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
汉朝服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而是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

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如下是有关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汉朝是国力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皆因模仿秦朝而被称作:“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汉朝也是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代,各民族联系紧密,丝绸之路也是在此时兴起。
意识形态方面“形秦神楚”,汉代文化继承了楚文化的精髓,汉代尊崇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六经占有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服饰形制乃至审美取向基本沿袭了秦代和先秦风格,到了汉武帝以后,随着官方哲学建立,和经济推动,服饰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建立了汉代独有的新的服饰审美特征和时代风范。
1.男子服饰汉承秦后,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
袍服为主要形制。
燕居多服襌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曲裾深衣在汉代虽然仍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1)袍服:大袖,袖口部分收口缩小。
紧窄部分称为祛,宽大部分为袂,张袂成阴就是对这种宽博衣服的描绘。
袍服的领子以低坦为主,露出里衣。
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
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常打一排密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2)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
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能作正式礼服。
(3)裤:汉时着裤。
古代裤子皆无裆,只有两只裤管,形制与以后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所以又被称为“胫衣”。
2.女子服饰汉代妇女常服仍为上衣下裙和深衣,其特点主要为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
曲裾和直裾并存,但曲裾居多。
(1)曲裾深衣:汉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用服式,通身紧窄,也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有宽窄两种衣袖,镶边交领,领口较低,有三重衣。
着深衣时很少配裙或裤。
(2)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要的形式之一。
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
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介绍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介绍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男服服饰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
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冠:冠是服饰的一部分。
《释名.释器》云:“冠,贯也,可以韬发也。
”第一种长冠。
所谓“长冠”,本作刘氏冠,乃刘邦徽时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制成。
《后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民谓之鹊尾冠,非也。
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至汉八年(前199年)刘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
毋的冠刘氏冠。
”即有军功爵八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刘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许戴了。
这种冠的主要特点是头顶冠上有向后上方伸出的似鹊尾的长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后人谓之鹊尾冠也”。
第二种爵弁。
《后汉书.舆服志》云:“爵弁,一名冕。
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又收持笄,所谓夏收殷朂者也。
”所以爵弁似不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饰之结果。
这种冠的特点除冠的两侧各有缨,交结后有緌外,其形制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
另外,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头戴一高冠,是切云冠。
冠盖住发髻,两侧各有一缨于颔下交结留緌,冠顶上伸出一曲状物。
这种冠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所未见。
这种冠的制形为高5寸,“以纚为展甬,铁柱卷”。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
汉朝服饰来历和特色介绍

汉朝服饰来历和特色介绍汉朝服饰的来历汉朝服饰源自周朝礼服,融合了秦朝的法度和楚国的华美风格。
周朝的礼服制度严谨,分为冠冕、衣裳、佩玉、履袜等多个部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规定。
秦朝统一六国后,沿袭了周朝的礼服制度,但更加简洁和统一。
汉朝服饰的特色汉朝服饰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色:宽衣博袖:汉朝服饰以宽大的袖口和宽松的衣身为主。
宽袖便于劳动和活动,也体现了汉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交领右衽:汉朝服饰大多采用交领右衽的样式,即衣襟在胸前交叉,右襟压左襟。
这种样式方便穿脱,也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
长袍大带:汉朝男子流行穿长袍,长至脚踝,腰间束以宽大的腰带。
腰带既有实用性,又起到装饰作用,彰显男子的阳刚之气。
裾裙钗屦:汉朝女子主要穿裾裙,裾裙是一种上衣下裳的连体衣。
裙子长度及地,上衣宽松飘逸,凸显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女子还佩戴钗环等首饰,穿丝履或绣鞋,更加精致华贵。
服饰纹饰:汉朝服饰上经常装饰有精美的纹饰,以吉祥纹样为主。
常见的纹饰包括云纹、龙凤纹、瑞兽纹、花鸟纹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福寿安康。
用色讲究:汉朝服饰的用色丰富多彩,以红、黄、绿、青等原色为主。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如红色为帝王专用,黄色为高贵之色。
等级分明:汉朝服饰等级分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规定。
皇帝后妃、宗室大臣、官吏、平民百姓的服饰在款式、用料、纹饰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汉朝服饰的演变汉朝前期,服饰相对简洁,以实用为主。
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服饰变得更加华美奢侈。
汉宣帝以后,服饰又趋于简约,注重实用性。
汉光武帝时期,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等级制度。
汉朝服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运动的兴起,让汉朝服饰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
浅谈汉代服饰文化,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浅谈汉代服饰文化,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本期导读服饰,是我们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
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同时服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历史,是对中国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现。
汉朝是在秦朝以后的封建一统国家,是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汉代的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朝代的时代背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朝服饰风格。
(一)、汉服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汉服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源头息息相关,其含义,从字面来看,“汉”即汉朝,也可指汉族。
“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后在《尔雅·释诂》记载:“服,事也。
”这里“服”的本意为服从。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到:“服,用也,一曰车右騑,所以舟旋。
”这里的“服”,表示从属意思,引申为“衣服”,解释成附属于身体的东西,可穿可脱。
汉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商周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服装及面料技术也得到进步,服饰制度趋于完善,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蛮荒走向文明,开始了“垂衣裳治天下”。
之后又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国,秦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统一服饰,建立了衣冠制度,废除周代六冕的服装制度,用通天冠作为常服,百官戴高山冠……穿袍服,身佩绶。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多项制度,西汉初期,政治上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服饰也比较简朴。
汉武帝以后,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得与邻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强,服饰变得丰富起来,初步制定了服饰的等级制度,直到东汉时期,服饰制度才正式确立,恢复了秦废除的冕服制度和祭祀制度,古代的深衣也演变成了比较简单的袍类服饰,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进入了比较完善的阶段。
(二)汉代服饰特点:以“丽”为主线,不同阶层服饰又展示出各自的特点汉代的服饰主体上是以“丽”为主要的审美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代服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服饰史》期终论文
——浅析汉代服饰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093班
学号:09163116
姓名:张秋霞
浅析汉代服饰
【摘要】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汉代服饰文化。
研究汉代服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浓厚的汉代服饰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代服饰基本特征风格经济政治文化
一、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一)汉代服饰基本特征
第一,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即用“袀玄,长冠”。
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把它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
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
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第二,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
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具体表现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饰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了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经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2)汉代妇女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装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的。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饰的妇女逐渐减少。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兴起。
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知道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第三,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二)汉代服饰风格
1.浪漫浑朴的整体效果
汉代服饰整体风格效果受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楚文化的特色是浪漫与肆虐,那么秦文化的风格便是浑朴与谨饬。
具体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带有更多的楚文化色彩,但也表现出秦文化的通俗风格,反映了“汉承秦制”的特点。
这两种造型样式代表了汉代服饰的初期风范。
2.壮阔豪放的造型风格
汉代经济的发达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服饰造型变得积极开拓,显得豪气大方。
从汉代的袍服和襦裙可以看出,形制大气的汉代服饰附着在不同的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造型大气豪放,令人浮想联翩。
这样的风格的形成为中国服饰艺术在下一时期的完全成熟和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唯美华丽的装饰艺术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的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装饰日趋华丽。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及丝织品中可以看出,服饰的装饰图案非常生动、华丽、这些服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奢华、庄重、大气,形成了汉代特有的装饰风格,具有唯美、华丽的特点,也反映了汉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汉服风格独特,同秦基本相同,出现了袆衣,直裾,曲裾,腰身紧果下摆呈大喇叭形,领以露出三层为风尚。
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等。
我们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
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
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
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二、汉代服饰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上: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形成的最重要的商路,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到了东汉初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也更加繁琐,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活跃,汉代的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装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服装整体发展水平也相应的提高。
我们从马王堆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生动地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特点,也显示了出汉代经济强盛。
而对于汉代国力的具体描述,只需看后世人赋予其的评价——“强汉盛唐”一词中就可以看出汉代的强大,而这对于服装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二)政治上: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影响
汉代服饰风格的形成与等级差别有联系,如体现在服饰形制上,主要通过冠帽及配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等级的差别。
还有衣服的图案与颜色,龙凤只有皇帝采用,颜色采用也有规定。
如在朝服的色彩方面,至汉高祖称帝,虽以五德之说,汉代应为十德,色尚黄。
但由于国力匮乏,帝王将相出身草率者居多,皇权思想上未成熟等种种原因,西汉初年并未作严格的服饰规定,服饰上仍然尚黑。
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沿用外,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意义更加浓厚了。
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审美价值了。
所反映的图案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这些客观因素,促进了汉代服饰风格的深沉和凝重。
(三)文化上:文化影响
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责任,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也就是说:服饰既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它还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
它反映了服饰内在的精神涵义,它以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表现出社会的不同形态。
同样,汉代服饰除了御寒蔽体,所有形制的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汉代服装的整体风格来看,它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的凝重美。
而这种服装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我们知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而汉代装饰正是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所有汉代服饰的基本风格都是凝重、宽大飘逸,以此弱化人体线条。
这恰恰跟西方服饰文化中强调人体曲线是相反的。
从汉代服饰的局部细节来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纹饰的搭配。
纹饰中包含着传统文化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例如,汉代服饰纹样中以吉祥图案为题材,便喻示着明显完美之意,以求使用者能迎接顺势与福分,这正是传统纹样哲学思想精神之所在。
三、总结
汉代服饰风格在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历程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确立了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从而推动了服装装饰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打开更是让中国绚丽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流向西方,让世人皆识中华民族的服饰风采,于此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服饰的发展。
学习研究汉代服饰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见,让我们了解了典型的汉服文化,同时也使我们的审美眼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书目】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赵超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3】孙云飞历朝历代服饰(上)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