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代的服饰文化

汉代的 服饰文化
服饰种类 服饰制度
男子服装 女子服装 裤子 鞋履
巾冠制度 佩绶制度 铠甲制度
一、汉代服饰
汉代服饰实行“深衣制”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 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 深衣。”
汉代服装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 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特点:合裆裤的裆部很大,是直 线裁剪,不太考虑人体的结构, 合裆部通常做得十分肥大。
区别:有裆裤是短裤,而大多数 长裤则是无裆裤。
穿着人群:一般来说长裤为有身 份阶层人士所穿,短裤则为下层 社会老百姓所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 (卓)文君当垆,相如自着犊鼻 裈,洗涤器于市中。”
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出土的壁画: 相扑图中的两个男性大力士,穿的就是“犊鼻褌”。
襜褕
《汉书·隽不疑传》:“ 始元五年,有一 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 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 ——东汉时期,襜褕已普及,男女都可穿
下上
裳衣
((
绛黑
红中
色略
)带
汉 为 微
宽红
代 大 的
的玄
长色
冕 裙 ) 为
形 体服宽松的大袖
衣
注:十二纹章体现身 份差别,不可僭越
汉代男子服饰的发展演变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它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 胸前两片甲在肩部用麻绳或皮带系连, 或另加披膊,这是骑士和普通士兵的装 束; 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边长,腰带 以下和披膊等部位,仍用扎甲形式,以 便于行动,这是武将的装束。
汉朝皇帝皇后服饰

汉朝的皇帝和皇后在服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汉朝皇帝的服饰通常包括龙纹袍、玉佩、帝王冠等。
龙纹袍是象征皇权的服饰,通常
以黄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龙的图案,寓意着君主的威严和权威。
帝王冠则是皇帝的
专属头饰,通常由金属制成,上面镶嵌着宝石和珍珠,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皇帝还会佩戴玉佩作为配饰,玉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而汉朝的皇后服饰也非常华丽,通常包括华丽的礼服、头饰、配饰等。
皇后的礼服通
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头饰则包括金属制的凤冠,以及配饰的珠宝首饰等。
总体来说,汉朝的皇帝和皇后在服饰上都注重彰显尊贵和权威,展现出当时社会
等级制度的特点。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

•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秦始皇时会三品以上服绿袍, 庶人白袍,皆以绢制作.在汉代 4百年间,此袍服一直为礼服。 袍服式样以大袍为多,袖口收 紧。 • 袍服取代深衣之后,用途变得 更加广泛。不仅妇女可穿,男 子也可穿,并作朝服。 • 汉代袍服,在领、袖等部位, 一般都缀有花边。花边的色彩 及纹样较衣服为素,常见的有 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 以袒领为主,多裁成鸡心式, 穿时露出里衣。
• 在这个时期,男子穿着的主要款式有:深 衣、袍、禅衣、襜褕、襦、裙、裤、裤褶 等。
女子服装
• 秦汉时期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 二是日常服用的襦裙。汉代到汉武帝时进入鼎盛时期,其 服饰风格有了很大新变化,在色泽、质地上具有古拙朴质 的特点。服饰纹样流动的云彩,生动的禽兽,富有健旺的 生命力,其装饰风格在中国历代礼服中独具特色。 • 1.深衣 汉代深衣为妇女礼服装,仍采用连衣裳,单层形制。 其衣襟绕转的层数增多,衣服下摆部分增大。 2.襦裙 汉代妇女日常装为上衣下裙。上衣多为襦,下衣为 裙。襦为一种短衣,长度只到腰际。穿着时多配用裙子, 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三、步摇 步摇是汉代最为著名的一种首饰,是在簪钗上装缀 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状饰物,花枝上垂以琼玉, 因在走动时簪钗上的珠玉会自然摇曳,所以得名 “步摇”。 四、巾帼 汉代的巾帼,从汉墓出土的一件舞俑,头上即戴着 一个特大的“发髻”,髻中插有发簪数枚,是一 种假髻。
巾、帻
巾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汉头饰
• 男子的冠巾和女子的堕马髻是秦汉时期十分流行 的首饰装饰。 • 一、冠巾种类很多,其类型有: 幅巾、巾、帻、汉代冠帽 二、堕马髻 汉代妇女发式以挽髻为主。有迎春髻、垂云髻、 飞仙髻、瑶台髻、盘桓髻、同心髻等等,最有盛 名的是堕马髻。这种髻的发髻歪在头的一侧,稍 带倾斜,似堕非堕,故名“堕马髻”。
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

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如下是有关中国汉代服装文化特点:汉朝是国力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皆因模仿秦朝而被称作:“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汉朝也是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代,各民族联系紧密,丝绸之路也是在此时兴起。
意识形态方面“形秦神楚”,汉代文化继承了楚文化的精髓,汉代尊崇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六经占有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服饰形制乃至审美取向基本沿袭了秦代和先秦风格,到了汉武帝以后,随着官方哲学建立,和经济推动,服饰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建立了汉代独有的新的服饰审美特征和时代风范。
1.男子服饰汉承秦后,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
袍服为主要形制。
燕居多服襌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曲裾深衣在汉代虽然仍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1)袍服:大袖,袖口部分收口缩小。
紧窄部分称为祛,宽大部分为袂,张袂成阴就是对这种宽博衣服的描绘。
袍服的领子以低坦为主,露出里衣。
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
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常打一排密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2)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
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能作正式礼服。
(3)裤:汉时着裤。
古代裤子皆无裆,只有两只裤管,形制与以后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所以又被称为“胫衣”。
2.女子服饰汉代妇女常服仍为上衣下裙和深衣,其特点主要为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
曲裾和直裾并存,但曲裾居多。
(1)曲裾深衣:汉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用服式,通身紧窄,也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有宽窄两种衣袖,镶边交领,领口较低,有三重衣。
着深衣时很少配裙或裤。
(2)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要的形式之一。
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
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介绍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介绍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朝服饰的基本特点男服服饰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
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冠:冠是服饰的一部分。
《释名.释器》云:“冠,贯也,可以韬发也。
”第一种长冠。
所谓“长冠”,本作刘氏冠,乃刘邦徽时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制成。
《后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民谓之鹊尾冠,非也。
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至汉八年(前199年)刘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
毋的冠刘氏冠。
”即有军功爵八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刘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许戴了。
这种冠的主要特点是头顶冠上有向后上方伸出的似鹊尾的长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后人谓之鹊尾冠也”。
第二种爵弁。
《后汉书.舆服志》云:“爵弁,一名冕。
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又收持笄,所谓夏收殷朂者也。
”所以爵弁似不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饰之结果。
这种冠的特点除冠的两侧各有缨,交结后有緌外,其形制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
另外,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头戴一高冠,是切云冠。
冠盖住发髻,两侧各有一缨于颔下交结留緌,冠顶上伸出一曲状物。
这种冠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所未见。
这种冠的制形为高5寸,“以纚为展甬,铁柱卷”。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
汉朝服饰特点及内涵

军服
汉朝军服分为步兵、骑
1
兵、弩兵等不同种类
军服上通常绣有军队
3
番号和士兵姓名
步兵军服以红色为主,
2
骑兵军服以黑色为主
军服设计注重实用性和
4
舒适性,便于士兵作战
汉
作 工 艺
朝 服 饰 的
制
纺织技术
纺织原料: 以棉、麻、
丝为主
纺织工具: 纺车、织机
等
纺织工艺: 纺纱、织布、 染色、印花
等
纺织品特点: 轻薄、透气、 耐磨、色彩
谢 谢
02
刺绣材料:主要 使用丝线、棉线、
麻线等
03
:汉朝 刺绣风格多样, 既有写实风格,
也有抽象风格
汉
化 内 涵
朝 服 饰 的
文
社会地位的象征
服饰颜色:不 同颜色的服饰 代表不同的社
会地位
服饰图案:图 案的复杂程度 和寓意代表社 会地位的高低
服饰材质:服 饰的材质和制 作工艺代表社 会地位的高低
服饰配饰:配 饰的种类和数 量代表社会地
位的高低
民族文化的传承
汉朝服饰:体现了汉 朝的民族文化特点
01
民族文化传承:通过 服饰传承民族文化, 展现民族特色
03
02
04
服饰特点:色彩鲜艳, 图案丰富,工艺精湛
服饰与文化:服饰作为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反映了民族的历史、 信仰、价值观等
审美观念的体现
汉朝服饰的色彩搭配:以红、黄、蓝、白为主,体现 了汉朝人对色彩的审美观念。
汉朝服饰的图案设计:以龙凤、云纹、花卉等图案为 主,体现了汉朝人对吉祥、富贵、美好的审美追求。
汉朝服饰的款式设计:以宽大、飘逸、简约为主,体 现了汉朝人对自由、洒脱、自然的审美追求。
汉代的服饰文化

巾帻——节帻&平上帻
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的,叫介帻; 顶端平平的,称平上帻。
2、佩绶制度
• 佩绶除是一种装饰物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分等级和地位高 低。它包括印、绶两种饰品。印的质料有玉、金、银、铜等; 绶的长短、颜色和织法也明显不同,以此来区分职官大小。
汉 代 的 服 饰 文化
男子服装
服饰种类
女子服装
裤子
鞋履
汉代的 服饰文化
巾冠制度
服饰制度
佩绶制度 铠甲制度
一、汉代服饰
汉代服饰实行“深衣制”
《礼记· 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 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 深衣。”
汉代服装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 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 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着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 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它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 胸前两片甲在肩部用麻绳或皮带系连, 或另加披膊,这是骑士和普通士兵的装 束; 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边长,腰带 以下和披膊等部位,仍用扎甲形式,以 便于行动,这是武将的装束。
班固《叙传》记载: “ 汉初定, 与民无禁。” 颜师古注: 谓“汉不设车旗衣服之禁”
汉明帝永平二年发布的“舆服令”规定了 朝、祭服制度, 主要包括冕冠、衣裳、鞋履 和佩绶等, 各有等序, 重点在冠冕, 朝服采用 深衣制,从此汉服制度确立下来。
中国文化之华夏衣冠

2、在衣服右边连着一块三角形布, 把这块布绕到身后再从左腋下绕至 身前。整个身体很紧很窄,裙子很 长,可以拖地,下摆一般是喇叭状, 走路不露脚。
三绕曲裾
单绕曲裾
双绕曲裾
直裾:开襟从领向下垂直
曲裾、直裾欣赏
(三)襦
裙
1、短衣+长裙,短上衣, 一般不过膝。上襦下裙, 上襦极短,只到腰间, 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二、汉代服装类型
(一)正式服装(礼服)
上衣下裳:上面是衣服, 下面穿裙子。这种衣服是 宫廷最正式的礼服。
(二)日常服饰(深衣)
深衣:上衣和 裙子连在一 起的衣服。 平时穿,男女 都可以穿。
有两种: 曲裾 直裾
曲裾: 1、衣领交领,领口很低, 要露出里衣,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一定要露在外面, 最多达三层以上,也叫做 “三重衣”。
路 上
华夏衣冠之 汉未央
一、汉代服饰的特点
汉代服饰的特点
特点一:交领、衣服系 在右边,头发挽起。
见“ 一 特 到广 般 点 。袖 袖 二 ”口: 。很整 也大个 有,衣 窄袖服 秀子非 ,称常 很为宽 少 大 ,
特点三:衣服是长袍, 很长,裙子拖在地上。
用绳子带子系结。
特点四:男子要佩刀,但刀只 是装饰品,不锋利,只要是显 示男子勇敢的气质。
2、窄袖,整体上窄下宽, 裙腰系绢带 。
3、女人喜欢 穿,仅限女性。
襦裙展示
(四)短衣长裤:劳动人民的服装
三、汉代官服
皇帝
玄上衣
皇冠主要是黑色, 前后有十二排玉 做的串珠。。
的服装比较 多,袖口收敛,领、 袖都饰有花边。 2、袍服的领子以袒 领为主,大多裁成 鸡心式,穿时露出 内衣。 3、袍服下摆,常打 一排密裥,有的还 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
皇帝服饰的特点跟秦朝的差不多。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供大家阅读!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同一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
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
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
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
所谓“汉族的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
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
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朝服饰的影响·中国北魏鲜卑族:改穿汉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
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
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
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
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相关文章:1.夏朝服装特点2.为什么选择龙作为皇帝衣服上的图案3.西周服饰介绍4.清代服饰文化有哪些5.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