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网络配置、数据传输、网络协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和协议分析工具。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网络模拟软件为 Packet Tracer,协议分析工具为 Wireshark。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该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核心交换机连接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通过路由器与其他子网或外网进行通信。
(二)IP 地址规划与配置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了合适的 IP 地址,并进行了子网掩码和网关的设置。
在配置过程中,注意了 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合法性,避免了地址冲突和网络故障。
(三)交换机配置对核心交换机进行了 VLAN 的划分和配置,将不同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 VLAN 中,实现了网络的逻辑隔离和流量控制。
同时,还配置了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和 STP 协议,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路由器配置对路由器进行了路由协议的配置,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如RIP、OSPF 等)。
通过配置路由协议,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和数据转发。
(五)网络服务配置在服务器上配置了 DNS 服务、DHCP 服务和 Web 服务等。
通过DNS 服务,实现了域名到 IP 地址的解析;通过 DHCP 服务,为客户端自动分配 IP 地址等网络参数;通过 Web 服务,提供了网页浏览功能。
(六)网络性能测试使用 Ping 命令和 Tracert 命令对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进行了测试,使用 Wireshark 工具对网络数据包进行了捕获和分析,评估了网络的性能和协议的执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连通性测试结果通过 Ping 命令对不同子网的设备进行了连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设备之间都能够正常通信,没有出现丢包和延迟过高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技巧,提高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际实验过程,总结并分析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实验一:网络拓扑搭建与配置在实验一中,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通过交换机连接多台计算机,并进行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连接和配置交换机、路由器和计算机,了解了网络拓扑的概念和组网原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的IP地址冲突、网络延迟等,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深了对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理解。
实验二: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实验二主要是通过Wireshark等工具来抓包分析网络数据传输过程。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Wireshark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分析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如TCP/IP协议栈、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如丢包、重传等,通过对数据包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实验三:网络安全与防护实验三主要是学习和实践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了解了网络攻击的常见手段和防御方法,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配置和管理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列表,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体验了一些网络攻击的模拟实验,如DDoS攻击、ARP欺骗等,通过对攻击过程的模拟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挑战。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实验四主要是通过网络性能测试工具来评估和优化网络的性能。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测试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我们可以找出网络中的瓶颈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提高对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服务搭建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1、硬件环境计算机若干台,具备以太网卡。
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网线、跳线等连接线缆。
2、软件环境Windows 操作系统。
网络模拟软件,如 Packet Tracer。
命令行工具,如 CMD 终端。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1、设计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多个计算机节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连接。
2、使用网线将各个设备按照设计的拓扑结构进行物理连接。
(二)IP 地址规划与配置1、为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分配合理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2、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网络设置界面或命令行工具进行 IP 地址的配置。
(三)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1、登录交换机和路由器,设置设备名称、管理密码等基本信息。
2、配置交换机的 VLAN 划分,实现不同网段之间的隔离。
3、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四)网络服务的搭建与测试1、在一台计算机上搭建 Web 服务器,安装 IIS 或 Apache 等服务软件,并配置网站内容。
2、从其他计算机上访问搭建的 Web 服务器,测试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性能。
(五)网络安全设置1、配置防火墙规则,限制网络访问权限,防止非法入侵。
2、启用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对特定的 IP 地址或端口进行访问控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设计的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物理连接正常,指示灯显示工作状态正常。
(二)IP 地址配置结果通过查看计算机的网络设置和使用命令行工具进行IP 地址的验证,确认各节点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配置正确,网络内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
(三)网络设备配置结果交换机的 VLAN 划分成功,不同 VLAN 之间的计算机无法直接通信,实现了网段隔离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2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所用到的软件和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一台交换机、四台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
为每台设备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网络参数。
(二)网络协议分析1、启动 Wireshark 工具,选择对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抓包。
2、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操作,观察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
3、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三)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连通性和延迟。
2、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IP 地址配置正确,网络连接稳定。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1、在文件传输过程中,观察到使用的主要协议为 TCP 协议,数据包有序且可靠地传输。
2、网页浏览时,发现涉及到 HTTP 协议的请求和响应,包括获取网页内容、图片等资源。
(三)网络性能测试结果1、 Ping 命令测试结果显示,网络中设备之间的延迟较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网络连通性良好。
2、带宽和吞吐量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一般的数据传输需求,但在大量数据并发传输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拥塞现象。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IP 地址配置错误在配置设备的 IP 地址时,出现了部分设备 IP 地址冲突的问题,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将各种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通信测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网络配置和通信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和一个交换机来搭建局域网。
其中,计算机A作为服务器,计算机B作为客户端,交换机用于连接两台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配置网络参数我们首先在计算机A和计算机B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确保两台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2. 搭建局域网将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3. 配置服务器在计算机A上搭建服务器,选择一种合适的网络服务软件,如Apache、Nginx 等,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4. 配置客户端在计算机B上配置客户端,选择一种合适的浏览器软件,如Chrome、Firefox 等,并设置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5. 进行通信测试打开浏览器,在客户端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
观察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传输情况,检查是否能够成功建立连接并获取到服务器上的网页内容。
五、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网络连接正常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交换机成功建立了物理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2. IP地址配置正确计算机A和计算机B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配置正确,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3. 服务器配置成功在计算机A上搭建的服务器配置成功,能够正常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4. 客户端配置成功在计算机B上配置的客户端能够正常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获取到正确的网页内容。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过程,掌握了网络配置和通信测试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3、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以下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和相关网络工具软件。
2、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3、网络线缆、跳线等连接设备。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捕获与分析1、打开网络协议分析软件 Wireshark。
2、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中,启动捕获功能。
3、在网络中进行一些数据传输操作,如访问网站、发送文件等。
4、停止捕获,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包括帧的格式、源地址、目的地址、类型字段等。
实验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连接交换机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进行配置。
2、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密码。
3、划分 VLAN,并将端口分配到不同的 VLAN 中。
4、测试不同 VLAN 之间的通信情况。
实验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连接路由器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或Telnet 方式进行配置。
2、设置路由器的接口 IP 地址、子网掩码。
3、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如 RIP 或 OSPF)。
4、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率。
2、利用 Tracert 命令跟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3、使用网络带宽测试工具测试网络的带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帧的结构,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使得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本次实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实验。
一、网络拓扑实验首先,我们进行了网络拓扑实验,通过搭建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观察其性能表现和通信效率。
我们尝试了星型、环状和总线型拓扑结构,并通过测量网络中的传输时延、带宽和吞吐量来评估不同拓扑结构的优劣。
结果显示,星型拓扑结构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可靠性,但是对中央节点的要求较高,一旦中央节点故障,整个网络将无法正常运行。
而环状和总线型拓扑结构则相对简单,但是容易产生信号干扰和数据冲突等问题。
二、网络传输协议实验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网络传输协议实验,重点研究TCP/IP协议的性能和可靠性。
我们通过改变传输文件的大小、网络拥塞程度等因素,测试了TCP协议在不同情境下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对比了UDP协议的传输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TCP协议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能力,但是在高丢包率的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的传输延迟。
相比之下,UDP协议虽然传输速度较快,但是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容易出现丢包和重传等问题。
三、网络安全实验随后,我们进行了网络安全实验,探讨了网络攻击与防御的相关技术。
我们采用了常见的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来保护网络安全,通过模拟各种攻击手段,如拒绝服务攻击、端口扫描等,测试了网络的防护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阻止大多数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高级攻击手段,如零日漏洞攻击,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
因此,网络安全的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结论通过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我们对网络拓扑结构、传输协议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权衡,传输协议的选择应根据网络特性和应用场景进行调整,而网络安全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技术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学号0121210680117 实验课成绩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指导老师姓名周兰采学生姓名柏扬学生专业班级软件1201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名称获取网卡的MAC地址实验成绩实验者专业班级组别同组者实验日期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可加页)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实验内容:编程获取以太网适配器的MAC地址。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确定,试验步骤等,用硬件逻辑或者算法描述)实验原理:在系统的cmd命令提示符中,我们输入ipconfig/all就可以看到本机上所有的适配器的具体内容如媒体状态、连接特定的DNS后缀、描述、物理地址、DHCP 已启用、自动配置已启用信息。
本实验是运用匹配的思想,先通过,在寻找匹配字符串物理地址,找到了就将:后面位置的内容赋值给mac,作为MAC地址,然后再主函数中输出即可。
实验代码如下:package socket;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public class SystemTool {/***@return mac地址*/public static String getWindowsMACAddress(){String mac = null;BufferedReader bufferedReader = null;Process process = null;try {process = Runtime.getRuntime().exec("ipconfig /all");// windows 下的命令,显示信息中包含有mac地址信息buffered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InputStreamReader(process.getInputStream()));String line = null;int index = -1;while ((line = bufferedReader.readLine()) != null) {if (line.indexOf("以太网适配器")>=0) //寻找标示字符串以太网适配器{while ((line = bufferedReader.readLine()) != null){index = line.indexOf("物理地址");// 寻找标示字符串【物理地址】if (index >= 0) {// 找到了index = line.indexOf(":"); // 寻找":"的位置if (index>=0) {mac = line.substring(index + 1).trim();// 取出mac 地址并去除2边空格break;}}}}}} catch (IO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finally {try {if (bufferedReader != null) {bufferedReader.close();}} catch (IOException e1) {e1.printStackTrace();}bufferedReader = null;process = null;}return mac;}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c) {String mac = getWindowsMACAddress();System.out.println("MAC地址是:"+mac);}}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PC机一台,Eclipse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编写完程序后,Eclipse会很明显地自动提示错误的地方,有的是没有导入包,有的是字符不一致等等,然后一一改正所有的提示错误,再运行,即可得到运行结果。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包括结果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运行结果如下:三、实验小结、建议及体会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者MAC地址,因为这种地址用在MAC 帧中,用来定义网络设备的位置。
在OSI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负责 IP地址,第二层资料链结层则负责 MAC位址。
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IP地址,而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MAC位址。
本实验中就是采用匹配的思想去寻找个人计算机的MAC地址,刚开始习惯性去匹配physical address,结果输出结果为空,后来才在命令提示符里面运行一下,发现了错误所在,应该是去匹配【以太网适配器本地连接】,然后就改正,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名称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设计实验成绩实验者专业班级组别同组者实验日期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可加页)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实验内容: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设计。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确定,试验步骤等,用硬件逻辑或者算法描述)实验原理:SOCKET通信属于网络底层通信,它是网络上运行的两个程序间双向通信的一端,既可以接受请求,也可以发送请求,利用它可以较方便地进行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SOCKET是实现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的通信方式,它首先需要建立稳定的连接,然后以流的方式传输数据,实现网络通信。
SOCKET的原意是“插座”,在通信领域译为“套接字”,意思是将两个物品套在一起,在网络通信里的含义就是建立一个连接。
Socket通信的步骤如下:(1)在服务器创建一个ServcerSocket对象,并指定端口号;(2)运行ServcerSocket的accept()方法,等候客户端请求;(3)客户端创建一个Socket对象,指定计算机地址和端口号,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4)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创建Socket对象与客户端进行连接;(5)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分别建立输入输出流,进行数据传输;(6)通信结束后,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分别关闭相应的Socket连接;(7)服务器端程序运行结束后,调用ServcerSocket对象的close()方法停止等候客户端的请求。
服务器端代码如下:package socket;import .ServerSocket;import .Socket;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DataOutputStream;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io.InputStream;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public class MyServer implements Runnable{ServerSocket server=null; //负责当前线程中C/S通信中的Socket对象Socket clientSocket; //标记是否结束boolean flag=true; //向客户端发送信息的线程Thread ConnenThread; //输入流对象BufferedReader sin; //输出流对象DataOutputStream sou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MyServer MS=new MyServer();MS.ServerStart();}public void ServerStart() {try{server=new ServerSocket(1234); //建立监听服务System.out.print("端口号:"+server.getLocalPort());while(flag){clientSocket=server.accept();System.out.print("连接已建立完毕!");InputStream is=clientSocket.getInputStream();sin=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s));OutputStream os=clientSocket.getOutputStream();sout=new DataOutputStream(os);ConnenThread=new Thread(this);ConnenThread.start(); //启动线程,向客户端发送信息String aline;while((aline=sin.readLine())!=null) //从客户端读入信息{System.out.println(aline);if(aline.equals("bye")){flag= false;ConnenThread.interrupt(); //线程中断break;}}sout.close(); //关闭流os.close();sin.close();is.close();clientSocket.close(); //关闭Socket连接System.exit(0); //程序运行结束}}catch(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e);}}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try{int ch;while((ch=System.in.read())!=-1){ //从键盘接收字符并向客户端发送sout.write((byte)ch);if(ch=='\n')sout.flush(); //将缓冲区内容向客户端输出}}catch(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e);}}}public void finalize() //析构函数{try{server.close(); //停止ServerSocket服务}catch(IO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e);}}}客户端代码如下:package socket;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DataOutputStream;import java.io.InputStream;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import .Socket;public class MyClient implements Runnable{Socket clientSocket;boolean flag=true; //标记是否结束Thread ConnenThread; //用于向服务器端发送信息BufferedReader cin;DataOutputStream cou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new MyClient().ClientStart();}private void ClientStart() {try{ //连接服务器端,这里使用本机clientSocket=new Socket("localhost",1234);System.out.print("已建立连接!");while(flag){ //获取流对象InputStream is=clientSocket.getInputStream();cin=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s));OutputStream os=clientSocket.getOutputStream();cout=new DataOutputStream(os);ConnenThread=new Thread(this);ConnenThread.start(); //启动线程,向服务器端发送信息String aline;while((aline=cin.readLine())!=null){ //接收服务器端的数据System.out.println(aline);if(aline.equals("bye")){flag= false;ConnenThread.interrupt();break;}}cout.close();os.close();cin.close();is.close();clientSocket.close(); //关闭Socket连接System.exit(0);}}catch(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e);}}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try{int ch;while((ch=System.in.read())!=-1){cout.write((byte)ch);if(ch=='\n')cout.flush();}}catch(Exception e){System.out.println(e);}}}}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PC机一台,Eclipse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编写完程序后,Eclipse会很明显地自动提示错误的地方,有的是没有导入包,有的是字符不一致等等,然后一一改正所有的提示错误,再运行,即可得到运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