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维修性设计规范V1.1

合集下载

微型模块化数据中心技术经验要求V1.1(SmartRow标手册模板)

微型模块化数据中心技术经验要求V1.1(SmartRow标手册模板)

微型模块化数据中心项目技术要求1.11.41.51.6UPS及配电、冷通道封闭系统和动环监控等,须由同一家生产厂家提供,精密空调生产厂家需提供《全国工业许可证》。

2、微模块整体描述传统数据中心具备的功能可由一个模块的组合来实现,每一个模块主要由精密空调、服务器机柜、UPS及配电单元、冷通道封闭系统、监控系统等组成。

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由微模块组成的数据中心应具备以下优点:●扩展性好——应采用统一的接口标准,支持模块以双机架为单位灵活扩展。

●●1234提供节能认证证书。

57、提供所投产品的原厂彩页并加盖制造商公章。

8、投标人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制造厂家出具的授权书原件和售后服务承诺函。

9、所投产品必须是成熟可靠产品,其制造商同类产品在国内有大量应用,提供所投产品的彩页并加盖制造商公章。

10、需要提供动环监控主机及其配套传感器的CE认证证书本次微模块招标项目包含1个模块,机房低压配电及走线架等配套项目依据各厂家方案情况,可在投标清单中补充单列。

每个模块包含:●每个微模块净占地面积不超过4.5M210A。

,内部环微模块内的空气循环。

4.1.主要技术参数4.1.1纯在线式,双变换UPS产品,保证长期连续运行;4.1.2主机为机架式塔式兼容式设计,可放于桌面或者19英寸标准机架上;4.1.3UPS输入端需要提供模块化配电单元,提供UPS的输入、输出和手动维修旁路开关。

4.2.7电池输入要求:并机时可以共用电池组4.3.主机输出要求4.3.1逆变器:采用全数字DSP控制IGBT逆变技术;4.3.2电池模式下输出频率:50Hz稳定度±0.05%;4.3.3输出功率因数不低于0.9;4.3.4输出电压失真度:线性负载<3%,非线性负载<5%;4.3.5市电模式下系统工作效率:可达94%,满足绿色电源和节能环保的要求;4.3.6过载能力:过载105%-125%运行5分钟,过载≤150%运行1分钟,大于150%运行200mS;4.3.7市电电池切换时间:UPS在市电和电池两种状态间切换的时间应为0ms;4.3.8旁路逆变切换时间:从逆变器停止工作时起,到电网直接供电时止或从电网直接供电起到恢复逆变器工作时止所需要的时间<1ms;4.4.14.4.24.4.34.5.2具有良好的4.5.3等通讯接口,并免费提供监控协议。

广州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围蔽指导图集补充(v1-1版)

广州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围蔽指导图集补充(v1-1版)

广州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围蔽指导图集补充(V1.1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SPECIAL ATLAS OF VERTICAL GREENING ENCLOSURE OF GUANGZHOU(2019)目录一.T 1型立体绿化围蔽1.1 设计说明1.2 围蔽选型1.3 常用植物1.4 常用基质1.5 构件意向1.6 参考案例二.建筑工地车辆冲洗设施设计3.1 设计说明3.2 设计图纸三.附属标志物CATALOG四.移动式围蔽(补充:穿孔钢板铁马围蔽形式)五.公益广告要求(修订)4.1 围蔽反光标志设置要求4.2 围蔽标志牌设置要求4.3 围蔽标志牌参考样式本图集作为《广州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围蔽指导图集(V1.0试行版)》的补充,宜结合使用。

六.附件(案例)6.1 包裹式围蔽案例6.2 砖砌围蔽改造案例T1型立体绿化围蔽1chapter1.1指引内容:本章是基于《广州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围蔽指导图集(V1.0试行版)》(以下简称《指导图集》)的T1型立体绿化围蔽细化补充文件,为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综合性工程的立体绿化围蔽选型、设计与施工提供基础指导与参考。

1.2基本原则:除遵循《指导图集》中提及的原则,在立体绿化围蔽的设计、施工和养护过程中,还应遵循如下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立体绿化围蔽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个环节应确保安全第一。

对于已建围蔽、构筑物,应进行荷载与受力分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立体绿化设计,养护等辅助设施和施工工艺也必须符合安全性原则;施工人员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养护期间注意检查支撑固定装置的牢固性,防止构件老化发生物件坠落;植物病虫害以生物防治为主,禁用高毒性农药。

(2)环保节能原则:应充分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材料、工艺和养护方式。

宜以乡土植物为主;应以微喷灌、滴灌为主,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鼓励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灌溉。

(3)景观美化原则:立体绿化围蔽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应充分体现城市景观特色。

APRISO FlexNet模块功能说明v1.1

APRISO FlexNet模块功能说明v1.1

Apriso FlexNet模块功能说明模块 说明Execution Platform / 执行平台 基础技术组件及工具,包括:函数解释器(Function Interpreter/FI)、基础数据配置(Data Administration)、配置管理器(Configuration Manager)、数据库升级工具(Database Upgrader)、定时任务(Job Scheduler)、门户(Portal)、字符客户端(Text Client)、报表和标签(Report & Label)、日志系统(Logging)等。

Process Builder /流程设计器 FlexNet 流程设计器是FlexNet 平台的一个业务流程管理(BPM)组件。

它使得非技术人员可通过调整流程而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具有了动态编程的能力。

有了FlexNet 流程设计器,流程中的任何点都可与现有的企业应用系统(如ERP)充分集成。

FlexNet 平台使您能以图形化的方式定义多个业务领域如生产和仓库的流程,从而使您更快地适应各种变化。

Production / 生产 FlexNet 为跨多站点的制造业务提供了可视性,使您能收集并分析来自自动化设备、其他系统和人机界面的生产数据。

建立在机器、工作中心、资源和操作者等信息基础之上的完整的产品谱系、环环相扣的产品和流程跟踪能力,使得制造商能够快速识别生产环境中操作及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Warehouse/ 仓库FlexNet 仓库模块可同步材料物流和实时生产活动,物料只有在使用前才被拣选,或直接从接收站送到生产现场。

一旦生产完成,成品即被存储起来或直接送到发货点。

产品谱系和可追溯性覆盖了从供应商到仓储、装卸、生产和客户交付的完整制造流程。

这种同步性和可追溯性减少了库存和在制品(WIP)的数量,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吞吐量,降低节拍时间和成本,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了管理产品质量所需要的可视性。

供水管网DMA解决方案-v1

供水管网DMA解决方案-v1

供水管网DMA解决方案-v1.1 供水管网DMA技术方案2020年3月系统目录第一章项目背景第二章 DMA分区管理的目的和意义2.2 DMA管理的目的和意义DMA(District Metered Area)是一种供水管网分区管理技术,旨在将供水管网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进行管理,以便更好地控制供水系统中的水压、流量和水质。

DM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水损失和漏损,提高供水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DMA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供水公司更好地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提高供水服务质量,降低供水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DMA计量区域的划分3.1 一级DMA区域计量在DMA管理中,一级DMA区域是指供水管网的主要分区,一般由管网的主要干线和支线组成。

为了更好地控制供水系统中的水压、流量和水质,一级DMA区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并且应该设置计量点进行监测和控制。

3.2 二级DMA区域计量在一级DMA区域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二级DMA区域。

二级DMA区域是指供水管网的次要分区,一般由管网的支线和用户组成。

为了更好地控制供水系统中的水压、流量和水质,二级DMA区域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并且应该设置计量点进行监测和控制。

第一章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不断攀升,这已经成为我国供水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漏水监测控制系统,通过对供水管网系统进行分区计量,划分为若干小区,并对各区域进行分开管理,从而达到控制产销差的目的,并保证其持续稳定地降低,最终达到国家允许的范围。

第二章 DMA分区流置与压力动态监测DMA分区是指将供水管网系统划分为若干小区,划小核算单位,对各区域分开管理。

通过DMA分区流置与压力动态监测,可以实现对供水管网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管网系统中的漏损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保证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精装房验收清单-V1.1

精装房验收清单-V1.1

精装房验房清单V1.0本工具是参考最新的国家标准《GB 50210-201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结合我们在做精装房验收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整理完成,希望对大家验收精装房有所帮助。

《精装房验房清单》版权归属V X :“秦维设计”,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装房验房问题处理原则:1、主要项目:那些会影响使用、居家安全的项目,如果检查出问题一定不能妥协,要明确整改维修计划●水电气相关的项目,如上下水、配电箱、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地暖、热水器、浴霸、燃气灶、天然气泄漏报警等;●影响使用的项目,如入户门开关、入户门锁、窗户密闭性等;●厨房、卫生间,涉及上下水、预装设备多,需要重点检查,卫生间防水,建议24小时闭水试验;●实际交付与合同约定的产品品牌、型号等不符的;●室内空气质量、建材检测结果未达到最新国标要求的(有疑问的可以找有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备注:最新的室内空气质量强制性国标为《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在密闭1小时情况下检测,住宅等Ⅰ类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规定:氡≤200Bq/m³ 、甲醛≤0.08mg/m³、苯≤0.09mg/m³、氨≤0.2mg/m³、TVOC≤0.5mg/m³);从入住安全的角度出发,一般建议按照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密闭12小时检测,甲醛<0.10mg/m³、TVOC<0.60mg/m³2、一般项目:那些影响美观的项目,如外观、平整度、划痕、颜色等,实在不行就抓大放小。

二、室内门检查方法1. 检测室内门品牌规格是否与合同一致;2. 检查室内门开启关闭是否顺畅无声;锁开关、反锁、钥匙等;门把手是否牢固;3. 关门后查看四周缝隙是否适宜,如果缝隙较小、需要用力才能关上,门下边缘和地面有接触,都需要调整(特别在南方遇潮湿天气木门会膨胀,缝隙没留够后期很容易影响开关);卫生间如果安装木门需要下边缘离地有1cm左右缝隙;4. 检测门框、门套安装是否牢固,边框与墙体是否连接平顺无缝隙,注意检验门套面板与墙面是否贴合,特别是卫生间门套面板与墙面有缝隙一定要打玻璃胶密封;检测检测门框下边缘是否有打玻璃胶密封;5. 检测外观,油漆面是否光滑平顺、有无划痕、磕碰,多扇门颜色是否一致;6. 平开门需要把门打开至45度停住,放手后观察门是否能立住,如果门自己关上或者打开,说明门安装垂直度有问题或门不方正,建议进一步用激光水平仪测门安装垂直度、卷尺检测对角线长度差;7. 推拉门需要反复推拉多次,检测轨道是否顺滑,用力晃一下门扇检查门扇是否稳固,使用地轨的注意检测检轨道是否有变形;把门全部推到轨道一边,如果门自己会慢慢移动,则安装水平度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8. 木门需要检查是否变形,把门打开,眼睛凑到门边,看前后门线是否重合,如果门线不重和,比如有一角翘起,则有变形,需要更换,随着使用木门变形会加大;七、墙面检查方法墙面检测方法:1. 横平竖直,肉眼观察不平直的墙面建议进一步使用激光水平仪、靠尺检测;需要安装家具的位置建议重点检查(如果墙面倾斜或者不特别不平整,定制家具安装后和墙面会有较大的的缝隙);2. 观察墙身有无部分隆起,使用空鼓锤检测查空鼓(用空鼓锤敲击时明显感觉到声音“空空空”的就是空鼓)。

矿用低压防爆开关维修技术标准

矿用低压防爆开关维修技术标准

低压防爆开关维修作业标准1 一般规定1.1 零部件齐全、完整,符合各项技术性能的要求。

更换的零部件,其技术性能不得低于原设计的要求。

1.2 设备外壳或隔爆面,应进行防腐处理。

处理方法:设备外壳可以喷或涂防腐漆;防爆加工面可以化学处理或定期涂防腐油脂;接线盒内壁和正常工作情况下可能产生火花的部分其金属外壳内壁,都必须均匀地涂耐弧漆。

1.3 电气设备检修后,除按规定进行出厂试验外,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通电试验。

通电试验时间一般不少于2h。

1.4 设备检修后应带有铭牌,如铭牌数据有更改或字迹不清,应更换新铭牌。

检修后应增加检修企业标识牌和检修时间标示牌。

数据更改的铭牌应在检修企业标识牌中标明更改数据。

1.5 保护插件安装处,防止自行松脱的装置完整有效。

1.6 检修中各项质量测定记录、试验记录、零部件检修记录和技术检验证明书等应随设备出厂,交使用单位存档。

2 防爆结构紧固件的规定2.1 紧固件材料应适用于外壳材料,除含轻金属外壳外,紧固件螺栓或螺母不允许用塑料或轻金属材料制造。

2.2 紧固用螺栓、螺母和垫圈等应进行喷涂防腐漆、电镀或其它化学方法的防腐处理,不得有锈蚀。

2.3 紧固用的螺栓、螺母须有防止松脱的措施。

可根据设备部位的具体要求,采用加装弹簧垫圈、背帽或开口销等。

弹簧垫圈的紧固程度以压平为合格,螺母的紧固程度应达到GB3836.1要求的力矩为合格,弹簧垫圈符合其性能要求。

2.4 同部位的紧固件,其规格应一致;垫圈、弹簧垫圈的规格应与螺栓直径相适应。

2.5 螺栓或螺钉没有垫圈而完全拧入螺孔时,螺栓或螺钉与螺孔底部应留有螺纹裕量;螺栓拧入螺孔的长度不小于螺栓的直径(铸铁、铜、铝件不小于螺栓直径的1.5倍)。

2.6 螺母要上满扣为合格,一般螺栓长出螺母的扣数应在1~3扣范围内。

2.7 设在护圈内的螺栓头或螺母的上端不得超出护圈的高度。

2.8 设在护圈内的螺栓头或螺母,须使用由专用工具才能打开的装置。

2.9 在防爆型专用标准中要求使用特殊紧固件,应按原设计要求配置。

EC35-V3.03 V1.1说明书(新)

EC35-V3.03 V1.1说明书(新)

重要提示1. 在使用和安装探测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2. 探测器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请按照本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3. 为保证安全,维修更换本探测器的零部件须采用本公司配件,并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

4. 如未按照本说明书规定进行安装、使用或擅自修理、更换零部件,探测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受到影响,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本公司不承担负责。

5. 本公司保留在事先不进行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对本手册的内容以及产品技术规格进行修改的权利,以便向用户提供最新、最先进的产品。

6. 在使用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致电086-755-26826466或26827266咨询。

目录1. 前言 (3)1.1 使用须知 (3)1.2 安全使用说明 (3)1.3 安全警告 (3)1.4 质量保证 (3)1.5 探测器处理 (3)2. 产品描述及适用范围 (4)3. 产品型号及防爆标志构成 (4)4. 执行标准 (4)5. 技术参数 (5)6. 检测原理 (6)7. 外形及尺寸 (6)7.1 外形 (6)7.2 外形尺寸 (7)8. 安装选点和要求 (7)8.1 安装选点 (7)8.2 安装要求 (8)9. 安装方法 (8)9.1 管道安装 (8)9.2 平面安装 (8)10. 电气连接 (9)11. RC35 红外遥控器 (11)12. 开机预热 (12)13. 检测模式 (12)14. 自检和信息浏览 (12)14.1 仪器自检 (12)14.2 信息测试 (12)15. 服务菜单操作 (13)15.1 激活菜单 (13)15.2 设置标准气体浓度值 (14)15.3 设置低段报警值 (14)15.4 设置高段报警值 (14)15.5 退出主菜单 (14)15.6 显示软件版本号 (14)16. 检查和调校- 调零 (14)17. 检查和调校- 标定 (15)18. 传送特性 (16)19. 传感器寿命 (16)20. 更换传感器组件和传感器 (16)20.1 更换传感器组件 (16)20.2 更换传感器 (16)21. 不同状态和故障信息 (18)22. 服务和检查 (18)23. 故障检修 (19)附表一检测气体和检测范围 (20)附表二传感器规格书 (21)1.前言1.1使用须知本手册详细说明了EC35系列点型有毒气体/氧气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相关人员在操作、使用和维修探测器前必须仔细阅读本手册,并妥善保存以便将来查阅。

JTWB-ZCD-G1(A)探测器安装使用说明书GST3.780.036 Ver.1.1,2004.04 1

JTWB-ZCD-G1(A)探测器安装使用说明书GST3.780.036 Ver.1.1,2004.04  1

JTWB-ZCD-G1(A)电子差定温感温探测器安装使用说明书
安装孔 C
DZ-03
A B
图 3 探测器的底部示意图
图 4 定位底座示意图
3. 接线方式
定位底座上有四个带数字标识的接线端子 1 接编码中继器输出端的正极 2 作为输出
连接下一只探测器的电源正极 即 1 号端子 3 与下一只探测器的电源负极 即 3 号

H0 0 0 0 0 6
Do No t
Pa in t
JTWB-ZCD-G1(A)电子差定温感温探测器安装使用说明书

图 1 探测器外形示意图 2. 工作原理
探测器采用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器 传感器输出信号经放大电路进行变换后输入到单片机 单 片机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信号处理 探测器采用电流输出方式 当单片机检测到火警信号后 点亮 火警指示灯 同时回路电流增大
模拟感温报警试验 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用电吹风对探测器感温元件进行加热 探 测器应发出火警信号 并且点亮报警确认灯 待环境温度冷却后 按火灾报警控制器 清除 键 清除火警 使系统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注 为确保每只探测器能够正常工作 并摘出后不影响后面探测器报警 应检验底座接线的 正 确 性 检 验 方 法 将 探 测 器 电 源 接 通 测 量 底 座 1 3 应 有 DC24V 电 压 1 为 正 1
2 应有约 0.3V 电压
七 应用方法
1. 探测器与多线制火灾报警控制器 虚线框的等同于多线制控制器 或我公司生产的编码中 继器串联连接时 若输出回路终端接有源终端 则探测器的底座上应接二极管 1N5819
1) 当有源终端作为探测器底座使用 即在此有源终端上安装非编码探测器时 其系统构成 图如图 5 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维修性设计规范
发布实施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2)
2、概述................................................. . (2)
2、设计准则............................................. . (2)
更改记录
1、更改日期:年月日
本标准为规范可维修性设计而编制。

本标准由****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公司产品***起草
可维修性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可维修性设计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产品可维修性设计。

2 概述
可维修性设计(Design for Serviceability; DFS)在于研究产品的维修瓶颈,用以改进设计组合、简化拆卸步骤、权衡零件寿命与维修困难度,确保使用者的满意度及降低产品维修成本。

而产品维修之难易度主要取决于能否迅速断定哪一个零组件需要维修,同时是否能容易地拆装该维修零件,产品维修性分析可从六个方面来探讨
(1). 重要性(Importance):组件故障将导致产品部分机能失效,而其组件之重要性应由该组件对产品机能及顾客需求的影响性来决定。

(2). 出现性(Occurrence):组件在生命周期中失效的机率需权衡零件成本与维修成本,提升零件质量可降低失效机率,减少维修成本,但须衡量对零件成本的影响。

(3). 易诊断性(Diagnoseability):产品故障维修的第一步骤在诊断是哪一个组件失效,可诊断性乃指不藉助特殊昂贵的检测设备,诊断出问题所在的难易度。

(4). 可达性(Accessibility):失效机率较高的组件应安排在产品较外层的位置,并且需提供足够的工具维修空间,否则须拆解影响维修的零件,导致维修时间加长。

(5). 易拆卸性(Reassemblibility):零件的接合方式决定更换该零组件所需的时间、工具与技术。

当零组件常因产品故障而需维修时,应采用适宜反复拆装的接合方式。

(6). 可修复性(Repairability):若组件只需调整或清理,而不需更换整个零件时,其调整或清理的容易度称为可修复性。

若该零件必须特殊的修复技术,或不能修复需整个更换,则其可修复性较差。

3 设计准则
3.1 通用准则
原则主要有:
(1) 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原则
上述原则可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降低产品成本,简化生产工艺,便了维修过程中的拆、拼、换、装,提高产品的维修速度和维修质量。

(2) 简化设计原则
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产品功能。

包括取消不必要的功能,合并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尽量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

(3) 可达性设计原则
所谓维修可达性是指产品维修时接近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

用通俗的话讲,可达性可以用三句话表达:看得见(视觉可达) ;够得着(人手或借助于工具能接触到维修部位) ;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4) 易损件的易换性设计原则
尽管在设计中采用了高可靠性的零部件,但受寿命和恶劣环境的影响,产品中一般仍然会有一部分零部件属于易损件,需要更换。

(5) 贵重件的可修复性设计原则
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贵重零部件应具有可修复性,失效后可调整、修复至正常状态,这样能降低产品的维修费用,减少维修时间,提高维修效率。

(6) 测试性设计原则
产品的测试性是指产品能够及时而准确地确定其工作状态,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

(7) 维修安全性设计原则
维修安全性是避免维修人员伤亡或产品损坏的设计特性。

如在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提供醒目的标记或声、光警告;对于盛装高压气体、弹簧、带有高电压等储有很大能量但维修时需拆卸的装置,应设有释放能量的装置,采用安全可靠的拆装工具;要考虑防止机械损伤、防电击、防火、防爆、防毒等措施。

(8) 防止维修差错原则
从结构上消除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装错了就装不上;增加明显的识别标记。

(9) 易拆卸性设计原则
①最少拆卸时间。

一般产品是由多种不同材料制成。

材料回收价值低、拆卸费时是造成资源浪费
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减少使用材料种类和改进产品设计结构,可使产品得到更好的回收。

例如,可拆卸的机夹式硬质合金车刀比焊接式的材料回收性要好。

②可拆卸。

产品最好采用简易的紧固方法,尽量减少固定件数量。

同时对零件之间的联接,使用同
一类型固定件,避免拆卸时零部件的多方向复杂运动,避免金属材料嵌入塑料零件。

③易操作。

产品留有可抓取表面,避免非刚性零件,在产品单元结构内密封有害物质(如废液等) ,
防止污染环境,构成危害职业健康的根源。

④易拆散。

产品设计时,避免二次光洁产品表面(如油漆、涂层等) ,同时避免零件材料拆卸时本身
的损坏和损坏产品的其他结构。

⑤减少变异。

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减少紧固类型,同时尽量使用标准零部件。

尤其在新产品设计时,
零部件在设计结构与功能上应具有良好的设计继承性和通用性。

3.2 涉及其它规范
良好的可维修性设计需要下列设计规范的良好执行作为基础,此处只作引用,不再赘述。

1.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规范
2.安全设计规范
3.EMC/静电设计规范
4.DFM、防呆设计规范
3.3 原理图设计规范
(完善中)
3.4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要素点检表》
(完善中)
3.5 维修手册设计规范(完善中)
附录:
PCB丝印标识:极性、方向
1.PCB上应有厂家的完整信息,PCB板号、版本号、CODE No.等标识位置明确、醒目。

2.所有元器件、安装孔和散热器都有对应的丝印标识和位号(密度较高,PCB 上不需作丝印的除外)。

对应焊盘之丝印就近设置,避免误解错位。

当该项有困难时,需以引线拉出指明丝印位置。

3.丝印字符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

对于电解电容、二极管等有极性的器件,在每个功能单元内尽量保持方向一致。

DIP电容极性统一为两个方
向。

如下图所示:
4.有极性的元器件及接插件其极性在丝印图上表示清楚,极性方向标识要统一,易于辨认,元件贴装后不应盖住极性标识。

特别是数字标识要容易辨识。

5.PCB上器件的标识必须和BOM清单中的标识符号完全一致。

6.丝印不能碰到Pad,包括Via Hole Pad,以免影响焊接及文字辨识。

丝印标识之间不应重叠、交叉,不应被贴装后元件遮挡,避免过孔造成的丝印残缺。

7. 所有器件皆须有文字框,其文字框外缘不可互相接触、重叠。

8. 生产流向标识一般用箭头标识。

在流向箭头的后端,顶面用字母T标识、底面用字母B标识,过波峰焊标识用字母W。

对于双面锡膏回流的贴片板,元器件简单的一面为T面,元器件复杂的一面为B面,以利于生产。

如下图所示:
9. 丝印的粗细、方向、间距、精度等要按标准化。

具体要求如下:丝印字体中心距应相同,线条宽度应≥0.12mm ,字高>0.8mm 。

板上所有标记、字符等尺寸应统一,因标注位置所限无法标记的,可在其他空处标记,但应用箭头指示,以免误解。

高压区、隔离区应有明显的标记,且有警示性标记,如设置隔离带等。

11. 排插引脚元件在TOP 、BOTTOM 两面都要标注引脚功能或数字序号,脚多的可间隔标注数字序号或功能,但至少要给出首、末的Pin 编号。

12. SMD PAD 之Solder Mask ,由PAD 外缘算起3mil +/- 1mil 作Solder Mask 。

15. QFP 、BGA 等IC 器件要有极性标识点,一般用白色实体,直径≥0.76mm (30mil )。

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