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治疗、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等规定文书

合集下载

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简介:
本文档旨在概述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和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这些疗法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常见方法。

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1. 作业疗法是通过参与日常活动和任务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

其实施要求如下:
- 评估患者的个人需求和目标。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确定适当的作业和任务。

- 指导患者正确执行作业和任务。

- 定期评估治疗进展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物理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1. 物理治疗法是通过运动和物理手段来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身体机能的治疗方法。

其实施要求如下:
- 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和功能水平。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确定适当的运动和物理手段。

- 指导患者正确执行运动和物理手段。

- 定期评估治疗进展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求与流程:
1. 语言治疗法是通过语言和交流技巧来改善言语和语言障碍的
治疗方法。

其实施要求如下:
- 评估患者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确定适当的语言练和交流技巧。

-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语言练和交流技巧。

- 定期评估治疗进展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上是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和语言治疗法的实施要
求与流程的简要介绍。

在具体实施时,请遵循相关的治疗准则和专
业实践指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应用综合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流程

应用综合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流程

应用综合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流程本文档旨在提供应用综合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法和语言治疗法的相关规定和流程。

应用综合作业疗法规定与流程规定1.应用综合作业疗法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旨在通过结合多种活动来促进患者康复。

2.应用综合作业疗法的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标准。

流程1.评估患者情况:首先,进行患者的综合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认知能力、日常生活需求等方面。

2.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符合其需求的治疗计划。

3.实施治疗: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手工制作、运动训练、认知训练等,进行治疗。

4.跟踪进展: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需要进行治疗调整。

5.结束治疗:在患者达到预定康复水平后,结束治疗,并提供恢复期后的建议。

物理治疗法规定与流程规定1.物理治疗法是一种利用物理手段促进康复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电疗法、理疗等。

2.物理治疗法的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标准。

流程1.评估患者情况: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评估,了解康复需求。

2.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物理治疗计划。

3.实施治疗:通过运动训练、热疗、冷疗、电疗等物理手段,进行治疗。

4.跟踪进展: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需要进行治疗调整。

5.结束治疗:在患者达到预定康复水平后,结束治疗,并提供康复后的建议。

语言治疗法规定与流程规定1.语言治疗法是通过语言训练来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情况。

2.语言治疗法的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标准。

流程1.评估患者情况:对患者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康复需求。

2.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语言治疗计划。

3.实施治疗:通过语言训练、口语练、交流技巧培养等方式,进行治疗。

4.跟踪进展: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需要进行治疗调整。

5.结束治疗:在患者达到预定语言能力水平后,结束治疗,并提供康复后的建议。

工伤康复服务规范

工伤康复服务规范

工伤康复服务规范(试行)(2013年修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二○一三年四月说明工伤康复是在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利用现代康复的理论和技术,为工伤人员提供康复服务,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其生理功能和职业劳动能力,促进其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

本规范针对颅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脊柱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截肢、手外伤、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烧伤等九个常见工伤病种的住院康复服务内容,从康复住院标准、康复住院时限、医疗康复、职业社会康复和出院标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上述各工伤病种的临床检查、治疗、基础护理以及各种并发症的诊治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诊疗常规或临床路径执行。

一、康复住院标准康复住院标准对工伤职工由临床治疗转入康复治疗的指征进行了规范。

工伤职工住院康复的一般标准是:经临床急性期治疗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病情相对稳定,但仍有持续性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精神、吞咽、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等障碍)而影响生活自理、劳动能力下降,仍不能回归家庭和社会,且具有恢复潜力和康复价值者,均应及早转入康复协议机构住院康复治疗。

对于后遗症期病情变化出现新的功能障碍等问题并且有康复价值的,参照上述标准入院康复治疗。

二、康复住院时限根据受伤部位与损伤类型、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潜力大小,对康复住院时间予以合理限制,住院康复时间不超过12个月。

职业康复住院时限一般为60天,最长不超过180天,职业康复住院时限可分段累计计算。

如住院期间病情发生变化影响康复进程,或已到出院时限,但仍有较大康复治疗价值,需继续康复治疗或安装辅助器具者,必须由康复协议机构出具诊断意见和延期康复建议书、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方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医疗康复规范医疗康复规范包括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等3部分。

功能评定部分根据不同工伤病种功能障碍特点,结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方式和康复治疗专业分工,对运动、感觉、吞咽、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等躯体功能障碍的评定以及心理、认知和言语等功能的评估进行了规范。

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医发[1996]第13号

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医发[1996]第13号

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通知正文:---------------------------------------------------------------------------------------------------------------------------------------------------- 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通知(1996年4月2日卫医发〔1996〕第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部直属有关单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一些综合医院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康复医学科,但从管理上看,有些与康复医学科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了规范和引导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现将该《规范》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加强康复医学诊疗服务,更好地发挥综合医院对社区康复的转诊、培训和技术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的康复医学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康复医学诊疗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本管理规范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综合医院。

第二章性质、功能与布局第三条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测评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的诊断、治疗技术,与相关临床科室密切协作,着重为病伤急性期、恢复早期的有关躯体或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临床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同时,也为其它有关疑难的功能障碍患者提供相应的后期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的临床科室。

执行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法的规定和程序

执行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法的规定和程序

执行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法的规定和程序执行作业疗法的规定和程序执行作业疗法是一种帮助患者通过日常活动和任务来提高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

执行作业疗法的规定和程序如下:1. 评估:在开始执行作业疗法之前,医疗专业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功能能力和康复需求。

评估应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认知能力、社交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医疗专业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明确治疗的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确认。

3. 实施治疗:执行作业疗法可以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认知训练、职业训练等。

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治疗计划,利用适当的任务和活动,帮助患者提高功能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4. 治疗评估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医疗专业人员应持续评估患者的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计划的调整。

治疗的效果应定期评估和记录,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物理治疗技术的规定和程序物理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运动、按摩、电疗等手段来促进康复和疾病治疗的方法。

物理治疗技术的规定和程序如下:1. 评估:在开始物理治疗之前,医疗专业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病情和康复需求。

评估应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2.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医疗专业人员应制定适合患者的物理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明确治疗的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确认。

3. 实施治疗:物理治疗技术可以包括运动疗法、按摩、温热疗法、电疗等。

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治疗计划,利用适当的物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4. 治疗评估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医疗专业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计划的调整。

治疗的效果应记录和汇总,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语言治疗法的规定和程序语言治疗法是一种通过言语和语言训练来帮助患者改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方法。

应用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疗法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步骤

应用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疗法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步骤

应用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疗法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步骤一、前言为了规范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和操作步骤。

本规章制度和操作步骤适用于所有从事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疗法的工作人员。

二、作业疗法规章制度与操作步骤1. 作业疗法定义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OT)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2. 作业疗法规章制度(1)作业疗法师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患者权益。

(2)作业疗法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取得配合。

(3)作业疗法师应定期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4)作业疗法师应注重与其他康复治疗师的团队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康复治疗服务。

3. 作业疗法操作步骤(1)评估:了解患者病情、需求和兴趣,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2)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治疗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3)实施治疗:按照治疗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各种作业活动,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4)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5)结束治疗:患者达到治疗目标或病情稳定后,结束治疗,并进行总结。

三、物理疗法规章制度与操作步骤1. 物理疗法定义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简称PT)是指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手段,通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状态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2. 物理疗法规章制度(1)物理疗法师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患者权益。

(2)物理疗法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取得配合。

综合运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及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程序

综合运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及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程序

综合运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及语言治疗法的规定与程序1. 规定与程序概述综合运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及语言治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运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本规定与程序旨在确保医疗专业人员在应用这些治疗方法时遵守相关法规和伦理准则,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2. 作业疗法规定与程序2.1 作业疗法的定义作业疗法是一种通过日常活动和任务来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

作业疗法应由经过正规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作业治疗师进行。

2.2 作业疗法的程序2.2.1 评估:作业治疗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需求。

2.2.2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作业治疗师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明确治疗目标和方法。

2.2.3 实施治疗:作业治疗师应根据治疗计划,与患者一起进行日常活动和任务的训练,帮助其改善功能障碍。

2.2.4 评估治疗效果:作业治疗师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

3. 物理治疗技术规定与程序3.1 物理治疗技术的定义物理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运动、按摩、热疗、电疗等手段来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技术应由经过正规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物理治疗师进行。

3.2 物理治疗技术的程序3.2.1 评估:物理治疗师应对患者进行身体评估,了解其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的障碍。

3.2.2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物理治疗师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明确治疗目标和方法。

3.2.3 实施治疗:物理治疗师应根据治疗计划,运用适当的物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3.2.4 评估治疗效果:物理治疗师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

4. 语言治疗法规定与程序4.1 语言治疗法的定义语言治疗法是一种通过语言训练和沟通技巧提供帮助,改善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流障碍的治疗方法。

语言治疗法应由经过正规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语言治疗师进行。

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疗法的应用规定和流程

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疗法的应用规定和流程

作业疗法、物理治疗技术、语言疗法的应用规定和流程作业疗法的应用规定和流程作业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特定的活动或任务,促进其身体和认知功能的康复。

以下是作业疗法的应用规定和流程:1. 评估:在开始作业疗法之前,康复专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认知水平、动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的结果将指导康复专家确定适合患者的作业疗法内容和目标。

2. 制定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康复专家将制定个性化的作业疗法计划。

计划中应包括具体的作业任务、时间安排、难度级别等内容。

3. 指导和训练:康复专家将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其正确理解和执行作业任务。

在初期,可能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训练,随着患者进步,可以逐渐过渡到自主完成作业任务。

4. 监测和调整:在作业疗法进行期间,康复专家将不断监测患者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患者遇到困难或进展缓慢,康复专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任务的难度或提供额外的支持。

5. 评估效果:在作业疗法结束后,康复专家将进行最终评估,以评估患者在功能和认知方面的改善程度。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评价作业疗法的效果,并为后续康复计划提供参考。

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规定和流程物理治疗技术是通过运用物理手段来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

以下是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规定和流程:1. 评估:在开始物理治疗之前,康复专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病情、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指导康复专家确定适合患者的物理治疗技术和目标。

2. 制定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康复专家将制定个性化的物理治疗计划。

计划中应包括具体的治疗技术、频率、强度等内容。

3. 执行治疗:康复专家将根据治疗计划,运用物理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常见的物理治疗技术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电刺激等。

治疗过程中,康复专家会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调整治疗的方式和强度。

4. 监测和调整:在物理治疗进行期间,康复专家将不断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治疗(一)穿脱衣物1、定义穿脱衣物是ADL 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穿/脱上衣、裤子和鞋子。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具有一定的坐位平衡和卧位体位转移以及认知能力,不能独立完成穿衣类活动的患者。

(2)禁忌证:患者病情不稳定或动态坐位平衡和认知功能未达到以上要求。

3、设备与用具所需衣物,必要的辅助用具、环境布置。

4、操作方法与步骤(1)根据患者情况布置环境、准备衣物和辅助用具。

(2)活动分析,找出患者缺失的穿衣活动成分。

(3)向患者解释缺失的穿衣活动成分以及训练目标。

(4)安排适合难度的活动,有针对性的训练缺失的活动成分。

(5)训练中根据患者表现,适时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6)布置患者及家属在训练时间以外要完成的活动练习。

反复练习上述(2)至(6)步骤后,把穿衣系列动作结合起来,完成完整的穿衣活动。

以脑卒中偏瘫穿/脱开襟上衣为例,具体技术步骤如下:1)穿开襟上衣:将“上衣”里面朝外,衣领向上置于膝上;健手帮助露出患侧袖口,辅助患手穿进相应的袖口,将衣袖拉至肘关节以上;健手和上肢穿进衣袖;健手整理后襟并扣上钮扣。

2)脱开襟上衣:脱上衣动作与上述步骤基本相反,解开钮扣;先将患侧上衣脱到患肩下,然后将健侧上肢和手脱出衣袖;再将患侧的衣袖脱下。

5、注意事项(1)建议选择宽松的衣服、鞋帽。

(2)鼓励患者尽可能利用功能障碍侧主动参与活动。

(3)尝试尽量不使用辅助设备。

(4)鼓励患者把学会的技巧用于日常生活活动中。

(5)在穿衣训练前,治疗师应评定患者的动态坐位平衡和认知功能。

(二)修饰1、定义修饰活动是ADL 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梳头、洗脸和口腔卫生(刷牙、漱口)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具有一定的坐位平衡和卧位体位转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不能独立完成修饰活动的患者。

(2)禁忌证:患者病情不稳定或动态坐位平衡和认知功能未达到以上要求。

3、设备与用具洗漱用品,洗漱辅助用具,环境布置。

4、操作方法与步骤(1)患者坐于桌/台旁。

(2)拿起洗漱用品。

(3)让患者做相应的洗漱动作。

(4)寻找患者在具体活动中缺失的成分。

(5)对缺失成分进行反复训练。

(6)按正常的洗漱动作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洗漱。

5、注意事项(1)修饰必需的工具都应放在患者伸手容易够到的地方。

(2)从安全考虑,鼓励男性患者使用电动剃须刀代替刀架剃须刀;健手先试水温避免烫伤;浴室内放置防滑垫。

(3)训练目标应由易到难,反复训练,必要时予以辅助。

(4)对患者的活动训练提供及时反馈。

(5)必要时使用辅助具。

(6)鼓励使用双手,用健侧手提供帮助。

(三)进食1、定义进食活动是ADL 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饮水,进食固体/半固体食物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具有一定的坐位平衡和卧位体位转移以及一定认知功能可配合完成活动,但不能独立完成进食活动的患者。

(2)禁忌证:病情不稳定或动态坐位平衡和认知功能未达到以上要求者。

3、设备与用具餐具,进食的辅助用具。

4、操作方法与步骤(1)把餐具放在桌上。

(2)患者坐稳桌边,注意食物及食具,拿起餐具。

(3)让患者执行进食动作,分析进食动作缺失情况。

(4)针对患者进食动作中的缺失成分反复训练。

5、注意事项(1)患者在进食期间应保持坐位。

(2)食物应放在患者面前稳定的台上。

(3)餐具用防滑垫固定,患侧上肢放在桌上有助于稳定肘部。

(4)如果可能,可训练用患手使用饮食器皿。

(5)吃饭或饮水过程中如果持续发生呛咳,应进行详细吞咽功能评定。

(6)对于卧床的患者,饮水时用有盖的小壶或小杯或吸管比较容易。

(7)必要时应提供进食辅助用具。

(四)转移1、定义转移活动是ADL 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床椅转移、如厕、入浴活动。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具有一定的坐位平衡和卧位体位转移、以及一定认知能力能配合完成活动,不能独立完成转移活动的患者。

(2)禁忌证:病情不稳定或动态坐位平衡和认知功能未达到以上要求者。

3、设备与用具转移用具、衣物及洁具、辅助具及布置环境。

4、操作方法与步骤(1)床椅转移:1)轮椅置于患者健侧,移开脚踏板,刹住车闸;2)患者移向轮椅,健足稍前,患足稍后放置;3)健手抓住轮椅内侧的扶手,患者站起;4)健手抓扶轮椅的外侧扶手,转动身体,移进轮椅;5)从轮椅转回床与上述步骤相反。

(2)如厕转移:1)进入厕所;2)接近座厕,从健侧转身坐在座厕上;3)倾斜身体,将裤子脱到大腿中部;4)便后完成清洁;5)再次倾斜身体,拉上裤子至臀部上;6)冲水、走出厕所。

(3)入浴转移:1)靠近浴室;2)准备水,脱衣;3)坐在浴椅上或移进浴缸里;4)洗澡;5)穿衣;6)从浴室出来。

5、注意事项(1)床椅转移时轮椅与床成45°角放置。

(2)必要时对患者予以辅助,但要避免牵拉患侧上肢。

(3)轮椅转回床时,患腿先转动且要均匀负重,否则有跌倒的危险。

(4)各种辅助用具或卫生用品放置在患者伸手易取的地方。

(5)进行如厕训练的患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

(6)必要时使用转移辅助用具。

(7)移进和移出浴缸时,总是健侧的身体先进出。

(8)为避免烫伤,先调试好水温。

(9)浴室内的地板尽可能保持干燥,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10)仔细分析患者转移活动中的缺失成分,予以反复练习及反馈。

颈椎牵引一、颈椎牵引的操作方法枕颌带兜住患者头颅后,患者坐在凳子上,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车,再经另一个滑车下垂牵引一定的重量进行牵引。

重量一般在体重的1/13一l/10之间,时间为15—30分钟。

二、颈椎牵引的注意事项1颈椎牵引后可能出现颈背部肌肉酸痛、疲劳感,所以牵引时应注意从较小的牵引力开始,逐渐增加牵引力。

2少数病人牵引后会出现头痛、头晕或肢体麻木无力加重等,适当调整牵引角度或牵引重量,上述症状即可缓解,如果症状仍没有改善,应停止牵引。

3 重度椎管狭窄者,牵引时可出现下肢症状,如果调整牵引力量和角度后仍没有改善,应终止牵引。

4 牵引结束后,因牵引力突然消失,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不适的感觉,此时应扶住坐椅站起片刻,待不适感逐渐减弱后再行走活动。

5 在饮食过饱时不宜进行牵引。

三、颈椎牵引适应症颈部肌肉疼痛导致的痉挛、颈椎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突(膨)出、颈脊神经根受刺激或迫、椎间关节囊炎、颈椎失稳症和环枢椎半脱位等四、颈椎牵引禁忌症颈椎及临近组织的肿瘤、结核或血管损害性疾病、骨髓炎或椎间盘炎、颈段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的颈椎失稳或椎体骨折、脊髓压迫症、突出的椎间盘破碎、急性损伤或炎症在首次治疗后症状加重、严重的骨质疏松、颈椎病术后、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TDP一、TDP的一般操作方法1 治疗前应检查灯头、灯罩,螺丝拧紧固定。

一般预热5min,TDP辐射器需预热20min。

2 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检查患者治疗局部的皮肤感觉是否正常;如有创面应先清洗后再照射。

头面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眼睛,可用湿纱布(厚1cm)遮盖。

3 告诉患者应感受到舒适的温热感,而不是可耐受的最大热感。

并要求患者不要离红外线灯过近或接触,以防止灼伤。

一旦患者感觉过热,应立即报告。

4 将辐射器固定于治疗部位的上方或侧方,一般应使大部分红外线垂直辐射于治疗部位。

5 皮肤-辐射源的距离决定受热的程度。

距离可根据辐射器的功率而定,750~1000W不发光灯为90cm,50~500W不发光灯为75cm,1000W发光灯为75cm,500~600W发光灯为60cm,250~300W发光灯为30~40cm,200W以下发光灯为20cm。

具体可根据患者的感觉(以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度)升高或降低,升高可产生更多的热,反之则减少热的产生。

由于短红外线可在不同深度被吸收,因此发光灯的距离可较不发光灯近一些而不会造成组织损害。

为安全起见,在改变灯的距离时,应注意离患者远些。

6 治疗剂量也可由治疗时间调节。

初次治疗,亚急性疾病的治疗时间或电刺激前的预热时间,以15~20min为宜;慢性疾病治疗时间一般20~30min。

7 治疗中应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反应。

若过热,应使灯的距离远些。

有时在初次治疗时,患者可能很快对热产生适应,并要求增加热强度,由于这种感觉适应会导致患者不能正确判断新的热水平,因此降低灯的高度以增加热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灼伤。

8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汗可增加热的挥发,因此应及时擦干汗液。

9 治疗结束时,关机并移去红外线灯,擦干皮肤,穿上衣服,并让患者卧床休息数分钟。

10 治疗结束后进行必要的评定,包括检查皮肤状况和整体生理功能状态等。

11 治疗频度:亚急性疾病为1~2次/d,慢性疾病可酌情减少。

二、TDP治疗的注意事项1治疗时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以防触碰灯具引起灼伤。

皮肤感觉障碍、瘢痕、植皮部位和骨突部位治疗时,应特别小心并询问、观察局部反应。

治疗中患者如诉头晕、疲乏无力等不适,应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

2 因眼内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易引起白内障,因此,头、面、肩、胸部治疗时,患者应戴墨镜,或以布巾、纸巾或浸水棉花覆盖眼部,避免红外线直射眼睛。

3 神智昏迷者或局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瘢痕者,治疗时宜加大灯距或关闭部分灯泡,以防灼伤。

4 治疗中患者如出汗过多、感觉头晕、心慌,应适当加大灯距,或关闭光浴器部分灯泡,以免过热。

5 急性创伤后即刻,不用红外线,待24~48h局部渗出和出血停止后,可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加剧肿痛和渗出。

对急性瘢痕(鲜红色,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水肿和增殖突出,伴有奇痒,刺痛),不用采用红外线。

6 肢体有动脉阻塞性疾病时,不宜在病变局部及其远端照射,必要时可在近端或对侧肢体照射,病灶侧皮肤温度不超过36.5°C。

7 治疗部位有伤口时应先予清洁处理。

8 多次治疗后,治疗部位皮肤可出现网状红斑,以后有色素沉着。

9 综合治疗的照射部位皮肤表面可涂以中药酊剂(如红花、当归)后再进行照射,可治疗疼痛、肌肉劳损和慢性关节炎等疾病。

还可以在治疗后配合直流电疗法、紫外线疗法等一提高疗效。

三、TDP适应证1 软组织炎症吸收期疖、痈、蜂窝织炎、丹毒、乳腺炎、淋巴结炎等软组织炎症吸收期。

2 亚急性和慢性损伤肌肉损伤、挫伤、损伤性滑囊炎、踝关节损伤等;尤其是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

3 伤口需要干燥的渗出性伤口4 各种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病适用于膝、指、趾、腕、踝等较浅的关节。

5 配合其他理疗配合紫外线治疗疖、痈等感染;在电刺激之前刺激皮肤出汗以改善皮肤导电性。

四、TDP禁忌证急性炎症,高热,恶性肿瘤(照射区内),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如急性创伤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血管代偿功能不全,老年人或幼儿(小于4岁),外周血管疾病。

超短波一、超短波治疗仪的使用1 除去患者治疗区域的一切金属物。

2 接通电源,预热3~5min。

3 根据病情选择电极,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调节好电极与治疗部位体表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