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背诵(含赏析、释义)
小学三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翻译和注释

小学三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翻译和注释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语文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附解释、译文)

1.古诗三首绝句[唐] 杜甫(fǔ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必背解释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必背解释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要背诵,还应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的解释: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思念家乡的情感。
"床前明月光"描述了月光洒在床前,如同地上的霜。
"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则描绘了诗人仰望明月,内心充满对家乡的思念。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睡梦中没有意识到天已经亮了,而周围是鸟儿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和"花落知多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风雨过后,花朵凋落的惋惜。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登楼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白日依山尽"描述了太阳落山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描绘了黄河流入大海的壮观。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看得更远的愿望,"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通过对雪后江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超脱。
"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形容了雪后空旷寂静的景象,"孤舟蓑笠翁"和"独钓寒江雪"则描绘了一个渔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的情景。
5.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
"慈母手中线"和"游子身上衣"描绘了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物的情景,"临行密密缝"和"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
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

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精选5篇)古诗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这次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今译】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
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
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
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
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注词释义】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背诵【篇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三年级必背诗歌及注解15首

(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①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②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③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④衰:读cui,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i这个音。
【译文】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赏析】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二)《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背景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带译文

小学生古诗注解及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赏析:《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
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
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⑴呈:恭敬地送给。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人。
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⑶最是:正是。
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三年级古诗词必背解析下册

三年级古诗词必背解析下册三年级的古诗词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在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将接触到更多经典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三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解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思念家乡的情感。
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家乡的景象,从而引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睡梦中被鸟鸣声唤醒,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展现了瀑布的壮观和诗人的豪放情怀。
4.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
通过这首诗,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5.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6.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孤独的画面。
诗人通过孤舟和独钓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7.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胸怀壮志的情感。
同时,也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8. 《咏鹅》 -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三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在夜晚,床前的月光明亮,让人误以为地上铺满了霜。
抬头看向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沉思,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早晨,人们沉浸在甜美的睡眠中,不自觉地就到了早晨,四周都是鸟儿的啼叫声。
昨夜的风雨声中,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光照耀着香炉峰,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地望去,瀑布像挂在前面的河流上。
水流飞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是不是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蓝天。
窗户映着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中鸟儿都已经飞走,所有的小路上都看不见人的踪迹。
只有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偎着山峦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粮食。
虽然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土地,但农民们仍然面临着饥饿的困境。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被楚江一分为二,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到了这里又折回。
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出,远处的孤帆在夕阳下缓缓驶来。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
临行前密密地缝制,担心孩子迟迟不能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āo)萧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cù)织,夜深篱(lí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ū)少一人。
萸(y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江开,碧(bì)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ǔ)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fān)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yù)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mù)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深树鸣。
独怜幽草涧(àn)边生,上有黄鹂(lí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dù)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塞下曲(一)作者: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塞下曲(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lé)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意恐迟迟归。
n)行密密缝(fé)临(lí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ī)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è)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àn)游人。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三字经(经子通—终于献)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