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史上最全)

合集下载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篇1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答:(1)友人相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语文诗歌鉴赏篇2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白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

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

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

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

“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全文)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全文)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精选3篇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

但从学生平时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理想。

考题11分,学生得分大多在6分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复习策略。

一、吃透《考纲》,弄清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及抒发情感《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XX的观点态度。

选材方而: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

诗歌方面,只选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还有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运用的主要手法依次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

每一类都有其固定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

像咏物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为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等。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

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XX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

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观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

从文学的角度积存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观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二)》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鉴赏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鉴赏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必背古文16篇观沧海《论语》十则次北固山下桃花源记关雎马说蒹葭爱莲说饮酒陋室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峡使至塞上小石潭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岳阳楼记行路难醉翁亭记望岳记承天寺夜游春望送东阳马生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师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鱼我所欲也观刈麦曹刿论战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破阵子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心古己亥杂诗游山西村1《观沧海》曹操〔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宋]张先②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上片描写的是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2.示例: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84首古诗词曲鉴赏(1-20篇)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84首古诗词曲鉴赏(1-20篇)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 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 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 渴望。
第8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第9首 秋词(其一)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 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 一鹤?有何深意?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 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神。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 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 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 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 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 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 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意 对即可)
第5首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 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0首 夜雨寄北
1.诗中的“涨”字用得好,请体会“涨”字的妙处。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景象,也表现了 诗人的思念之苦。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 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吴融《重阳日荆州作》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吴融《重阳日荆州作》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吴融《重阳日荆州作》赏析重阳日荆州作吴融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作者简介: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吴融从僖宗咸通六年(865)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龙纪元年(889 )才中举,当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登第之后的吴融仕途并不顺遂,先是随韦昭度入蜀平乱,无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谗言,遭贬荆南;干宁三年(896)才被召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后入充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 )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乱,致使吴融逃出京城,流落阌乡;天复三年(903)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迁承旨,最后卒于任翰林承旨一职任上。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即一蹶不振,到了晚唐正是最复杂、最矛盾的时期,先后有牛李党争、王仙芝之乱、黄巢之乱、李克用、朱全忠等攻掠诸州。

吴融生当晚唐后期,处境较前期更为混乱,前期还有所谓的“会昌之治”(841-846)、“大中之政”(847-859),虽是昙花一现,当时的知识分子仍有力挽狂澜,恢复大唐盛世的志向。

吴融生当宣、懿、僖、昭四朝,经历了挥霍无度的懿、僖二朝,二帝沉于逸乐,不思国政,导致宦官专权,藩镇为祸越烈,即使后来的昭宗有心力图振作,也难以挽回颓势,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来源:百度百科)重点注释:荆州:在今湖北省。

寓目:观看;过目。

醪:汁滓混合的酒。

暄:太阳温暖。

上国:京师。

楚台:楚王梦遇神女之阳台。

后多指男女欢会之处。

马老师赏析:赏析古诗词从题目入手是一大窍诀,因为诗人往往在题目中传达出整首古诗词的背景信息、线索信息或核心信息。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必修上册第三单元1.《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情感】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

对人才的渴望。

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手法】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⑤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⑥“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1、记叙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1)手法一:记叙方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插叙内容与主要事情有关,但不是主要事件,可以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主题,调整叙述节奏,使行文跌宕多姿。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兴趣;使情节更曲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补叙补充说明,起到诠释作用;使行文更缜密。

关于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2)手法二:人称手法第一人称联系自我直接抒情,感情真挚;能够真切自然地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呼告抒情更强烈。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

(3)手法三:叙述线索明线和暗线:以事件、事物、人物、感情或某句话、某个行动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使主旨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2、描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主题服务。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以形传神,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2)人物描写细节更加准确传神地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白描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特点进行描写。

正侧面描写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相结合,侧面描写有衬托、映衬和烘托的效果。

反衬通过对陪衬对象的描写使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备注:所有人物描写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文章主旨或抒发人物感情。

例: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句的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3、议论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论证方法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事实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说服力。

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更突出,增强论辩的逻辑力量。

备注:各种论证方法均要理会对于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4、抒情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间接抒情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中抒发感情,含蓄隽永。

4.说明(表达方法四)(1) 说明顺序时间清楚明白的说明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空间清晰有序地介绍事物的空间位置事理突出说明对象的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关于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2) 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明白列数字具体精确分类别清晰有序下定义界定科学作比较凸显特征列图表直观形象打比方通俗生动引用增加文采二、修辞方法1、比喻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说明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说明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说明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说明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说明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说明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说明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312、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6、顶真顶真也作顶针。

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