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2.1区域发展阶段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高中地理教材对比——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研究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外表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举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XXX”(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新课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 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 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 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 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 家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 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 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 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①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 宜人类居住。 ②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 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在古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 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 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 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 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 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 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 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 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水位较高时, 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 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泥石便流入外江,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 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1.2区域发展阶段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常用指标: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 发达国家(地区) 高收入地区
• 人均国民收入
•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低
中等收入地区
发展中国家(地区) 低收入地区
思考: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 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GDP)
低
第一产业为主
较高
高
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第二、三产业为主
交通
较少,稀疏
加快建设
运输与信息网络形成
对外开放 程度
较低
逐步提高
高
整体发展 状态
低水平 均衡状况
不平衡加速 发展状况
高水平 均衡状况
三、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
案例一:
在17世纪后叶美国东北部工业地带 发展的初期,匹兹堡还只是一个毛皮 贸易站。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19 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 铁路的通达,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 了苏必利尔的铁矿石,使匹兹堡逐渐 成为了钢铁中心(有“钢都”之称)。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 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 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 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 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 值之和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 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 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 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2区域发展阶段

分析: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 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 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 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 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 演化表现出 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案例探究---合作学习(三) 成长阶段的问题
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 带陷入困境,在全国的地位大大降低。“钢都”匹兹堡已 失去昔日的辉煌,由于钢铁等主导产业的衰退,20世纪50 年代以来,其钢铁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5%下降至 1983年的12.4%,1978—1987年制造业失业人数累计达到10 万以上,全市1/4的家庭收入明显下降,市财政和教育部 门的投入都下降了一半。五大湖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大量人口外迁,被称为“冰雪带”,与美国南部与西部蓬 勃发展的“阳光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
区域发展阶段
课标:能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节需解决的问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区域发 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区域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何?
【背景知识】 高收入地区 == 发达地区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1)常用指标
二、 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
工业化阶段
成熟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比例
起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1.2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空间 结构
区域发展 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 ______的加速发展状态。
代 操 332864522@
盘县二中地理组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 结构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加工制造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面升 级。 第二、三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__________ 第三产业 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 ________ 第二产业 ,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 _______ 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 高科技 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 逐步形成。 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逐渐缩小 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_____ , 开放程度 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区域的________
3.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 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尚未起步
B.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大
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D.整个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盘县二中地理组
代 操
332864522@
4.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 述,错误的是 D A.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 第二产业 B.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漸扩大
案例探究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 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 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 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 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 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 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 关系基本协调。
高中地理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 课件(共21张PPT)

7
4.区域类型:
(1)按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 (2)按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如行政区等; (5)有些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 认知的,科学认识和划分这些区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
结合教材,根据材料二回答: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干湿区之间的边界如何?
总结该类区域的特点。
5
3.区域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有些区域边界明确,如行政区、流域等; ③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自然带、气候区、植被分布区等; ④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结合教材,根据材料一回答: 我国行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各行政区之间的边界如何?
总结该类区域的特点。
4
中国干湿区划分示意图
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 源,而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往往 由该地的“干湿状况”决定。一个 区域的干湿状况与当地的降水量和 蒸发量都有关系。如果降水量大于 蒸发量,则气候湿润,多为湿润地 区;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气 候干旱,多为干旱地区。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3
材料四: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地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面
积 达1 3.东5区万北域平平的方原公层可里分级,为:是3区个中域部国的分最,空大东的间北平尺部原度主。要 是 由可黑体龙现江为、区松 花域江的和层乌级苏高里低江 冲。积 而 成 的
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 ②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开放程度低,对外联 系少, ③某一方面的优势,往往成为经济成长的突破 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并由此形 成主导产业。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
西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三中学
讨论: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 ,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19世纪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附近丰富的煤炭 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 挥。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 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 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 的钢铁工业中心。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找出匹兹堡的位置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匹兹堡
匹兹堡的位置特点: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 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地的西北部,地 理位置优越,附近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连。
2010.6.6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 1.了解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及发展 趋势。 • 2.通过学习区域三大发展阶段,理解和掌握 三大发展阶段的特点。 •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自主学习)
根据学案和教材,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的 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要 1. 全力投入,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内容。 求 2. 用双色笔勾勒出重点内容部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尽力 得出自己的结论 。 内 容 目 1. 对本节的知识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标 2. 能够简单归纳出本节的知识框架图。
梳理课本知识,勾画出重难点。 将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重点讲析,难点点拨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有哪些?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地 区
A B C D
2010.6.6
区域产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 业结构 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 事农业活动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 区域空 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 间结构 放程度最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 征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西安市第三中学
按上述指标,区域类型可分为: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 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判断: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二、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
产业结构
把握不同阶段区域 空间结构 发展状况等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西安市第三中学
温馨提示
课前准备: 课本、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默写本
学案反馈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哪些属 于发展中国家?
日本 印度 古巴 丹麦 尼泊尔 中国 美国 瑞士 埃塞俄比亚 英国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6 565
3 140
西安市第三中学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 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 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能全面地反 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 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 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就 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 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国内生产总 人均国内 值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元) (亿元) 5 408.8 11 674.4 1.6 8.8 47.4 50.2 51.0 41.0 40 627 14 908
4 340.9
1 180.0
19.5
23.8
40.0
40.2
40.5
36.0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 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产方式——大多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 生活方式——由乡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 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 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
三次产业产值:在第一节已经学过。
2010.6.6
西安市第三中学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国民收入 •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低 发展中国家/地区 高 发达国家/地区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 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 发展水平
2010.6.6
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