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第九、十二、十三章1.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5-6级?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2.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生态平衡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3.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如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2)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
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它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
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如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湿地概念的科学定义。
湿地定义为:“湿地、沼泽、泥沼或水体的面积,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面积,包括退潮时海水不超过6米深的海水面积。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生物体的有机结构行为和心理特征,及生物有机体对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特性。
生态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ord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及当期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单体生物: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生活史:一个生物由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性比指种群中雄雌个体数目的比例。
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引起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3/2自疏法则:在一定的生境内,随着植物密度的提高和植株的生长,种内资源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生境内,有的植株开始死亡,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其他社会群体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防止同种其他成员的侵入的空间。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现象。
生态学 重点

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发展历程:✓英国Elton《动物生态学》,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
✓澳大利亚Andrewartha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C.Krebs认为这个定义是静态的,忽视了相互关系,并修正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两位科学家强调的都是种群生态学。
✓美国E.Odum提出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著作《生态学基础》,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3、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bi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数学模型)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生态因子分类:(1)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雷电等(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3)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4)生物因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捕食、竞争、共生等(5)人为因子人对生物的影响5、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光照强度引起大气、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主导因子作用溶氧阶段性作用低温春化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光照强度和CO2;钙和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协同进化: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伴随的两种生物特有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法则而形成的。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第0章1 你认为生态学应该是研究什么的,如何定义它?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 在组织层次上生态学包括哪些研究对象?答: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 生态学研究的尺度有哪几种类型?答: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第1章1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气候驯化(适应):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
*人工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忍受限度: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称为耐受范围。
内稳态:是指生物在变化的环境中控制自身体内环境(如体温、血糖、血压、氧饱和度、渗透压等),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2. 简述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内容。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在最小量或最大量时,都会对生物起到限制作用。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重点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实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
2.生态系统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特征:(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一般不会超过5~6 个;(4)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特性。
4.动态的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5.生物与环境的四种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根本。
(1)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关系(2)链锁式的相互制约关系(3)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关系(4)相生和相克交织而成的协调关系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营养和能量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远比食物链更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像一个无形的食物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网。
7.生态学的研究尺度:(1)空间尺度:全球尺度与实验室小尺度研究的结合(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2)时间尺度:依据生物的自然演替规律和研究的目的而定(3)组织尺度: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8.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1)系统特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2)群体特征:群落组成、结构与功能(3)群体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前(4)个体特征:生理生态学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首先的,第一位的(2)实验研究野外调查的必要补充,条件可控,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重复性好,与自然条件可能有较大偏差(3)理论方法数学模型,参数选择至关重要,数据资料的时间跨度,野外研究和实验研究是基础10.环境的定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5)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的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四、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征成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课本p46~47一、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课本p30三、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四、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课本p49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常用来描述成熟的高等植物。
生态型: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此词主要用于植物。
生境:生物生活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组成的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单元。
如属于气候要素的气温、降水、湿度、风等。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包含环境因子。
二、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1、主要生态因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或稳定性。
例如阳光、温度、水份、土壤、海拔、坡向、经纬度等是相对不容易改变的。
2、限制因子具有一定的变化性。
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以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再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区热是限制因子等等。
任何因子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3、最小因子需要严格稳定的状态,即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如果稳定状态被破坏时就没有最小因子可言。
三、简述纬向变化的生态因子及变化规律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总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日较差变大,年较差变大。
2、降水总量也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3、农作物由于日照长度,辐射总量水分分布等因素而呈带状分布。
四、简述生物生活型、生态型的概念及关系。
五、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六、怎么确定植物分布的界线?七、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第四章生物种群环境容纳量: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内禀增长率: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的图,可分为凹型、凸型、直线型三类。
A型(凸型):曲线凸型。
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
B型(直线型):曲线呈对角线型。
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
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C型(凹型) :曲线凹形。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一、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5、还有空间格局;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二、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有何特点?三、试述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过程及其应用。
(1)Logistic方程dN/dt = rN[(K-N)/K]及各部分的含义(图)(2)Logistic增长过程(图)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3)应用: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四、为什么要防止种群大爆发和生物入侵?生物入侵危害: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种群大爆发危害:多种农作物害虫、森林害虫都具有突然爆发的特征,一旦发生,如果控制措施跟不上就会形成严重虫灾。
像红蜘蛛、蝗虫、松毛虫等都可能经过相当时间低密度期以后,在某一特别有利的时间突然大爆发,造成大面积虫害。
大面积单一种植易于引起虫害大爆发。
农药的滥用造成天敌减少以后也容易引起害虫大爆发。
五、如何通过综合生命表,估计T和r ?(课本)六、试述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及其态学意义。
协同进化概念: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意义:1、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2、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3、基因组进化方面的意义4、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七、怎么看待中国人口问题?八、种间相互作用是不是有害,为什么?第五章生物群落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摘要: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
二、简述旱生原生演替系列及水生演替系列的次序。
三、简述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四、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次?论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及意义?(1)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2)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3)直接价值:生产及经济价值,包括:①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
②人类直接从自然界收获和消费的水果、薪柴、木材、肉类、药材等。
③人类从生物资源的产品开发的其他产品,市场价往往要比其自身价值高出很多倍。
(4)间接价值: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平衡、资源及基因库、存在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等。
五、论述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群落结构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
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群落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