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教师)

合集下载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 以美衬丑,以乐衬哀等。 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其中“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联就用了反衬法。诗人用海燕双栖反衬少 妇的孤独愁苦。
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 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 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 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
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
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 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 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等都是以动衬静。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运 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
质,给人深刻启示,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
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又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虚实结合是指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或过去的、未来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景。如《梦游天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及举例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及举例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及举例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1.对比(也是修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解析诗歌表现手法

解析诗歌表现手法

解析诗歌表现手法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和表达方式的文学形式。

为了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义,诗歌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解析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1.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强调相似之处,使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感受和联想。

例如,"你的眼睛如同星辰闪烁"中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眼睛的明亮和闪耀。

象征是一种使用具体事物来代表抽象概念的手法。

例如,"蔚蓝的天空"代表自由和宽广无边的意境。

通过比喻和象征,诗歌能够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传递更深层次的含义。

2. 感官描写感官描写是用诗歌表达感觉和观察的方式。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的味道、声音、触感、颜色和气味等。

例如,"微风轻拂,花香弥漫"中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想象出优美的氛围和芬芳的香气。

感官描写常常借助于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和想象力。

3. 对比和矛盾对比和矛盾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对照来产生强烈的冲突和张力。

对比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意义上的。

例如,"黑夜中的一束阳光"中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黑夜和阳光之间的强烈对照。

矛盾则是指诗歌中表达的观点、情感或意义之间相互冲突或矛盾,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对比和矛盾,诗歌能够传递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4. 押韵和节奏押韵和节奏是诗歌中常用的语言技巧。

押韵是指诗句中音韵相同或相似的词汇,通过音韵的重复来产生韵律美感。

节奏是指诗句的长度和音节的重复或变化,通过音节的起伏和变化来产生节奏感。

押韵和节奏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记忆性和声音感。

通过押韵和节奏,诗歌能够在声音层面上给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

5. 社会批判和思考诗歌不仅仅是用来表达美感和情感的手段,也可以用来批判社会现象和思考人生意义。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词的 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现 主 题ຫໍສະໝຸດ 写景诗 咏物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史诗

借古喻今
正侧面描写

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议论问答
色彩渲染、视角变化 白描

记叙赋

细节描写 借景或借物、事抒情
方 式
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 抒胸臆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烘托
色彩渲染:用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 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作者浓彩重墨渲染了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的怡 人风光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做下了铺垫反衬出思归 的感伤
注:一、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 笔谈 二、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南北五十 余州 三、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年画开国功臣二十 四人于凌烟阁 四、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
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 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 表明了诗人的高尚情怀这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 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结构对比: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的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 的向往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
对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感受和情绪。

例如,杜甫《登高》中写道: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山和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敬仰之情。

2. 咏史怀古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赞颂历史人物和回顾古代故事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赞美和追忆,表达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荣光。

3. 抒发个人情感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诉求和思考。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写道: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绘夜晚的清幽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的简要介绍。

古代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比喻: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感觉和思想,增强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感。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3. 拓展比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多为修辞的修饰。

4. 象征:通过特定符号、意象或象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5. 反讽:用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事物的嘲弄和批评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义。

6.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比较其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意义更为鲜明。

7. 志喻:通过对形象或景物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绪,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8. 排比:运用连续并列的结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9. 倍数修辞: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

10. 衬托:通过对比和平衡,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些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①衬托:用其他的事物作陪衬,以增强诗歌的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的特征,强化诗歌的思想感情。

a、正衬——以美好的景物写快乐,以凄凉的景物写悲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写衰败的景象来衬托游子漂泊的孤苦。

b、反衬——以美好的景物写悲凉,以凄苦的景物写快乐。

如杜甫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极言春光的美好,来反衬诗人常年欲归不能的愁思之情。

注:反衬中用得最多的是“以动衬静”。

典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②虚实结合:有为实,无为虚;有据为实,无据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例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的前两句为实写,诗人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后两句为虚写,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景色,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例2: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③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例: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

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

“老马”是诗人自比。

④移情:明明是写自己,但却从别人或对方落笔,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如: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其他表现手法:白描、点面结合、正侧结合、比兴手法、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似褒实贬、似贬实褒、欲抑先扬)
其他表现手法: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比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诗经·氓》)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题型设置——分析表现手法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手法——分析——作用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
【答题示例】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
例2: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有蔡家亲。

注:晋人羊祜为蔡邕外孙,故称表亲为“蔡家亲”
问:这首诗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题要点】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下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