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补充习题
数学五上补充习题答案

数学五上补充习题答案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更加重要,它不仅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因此,数学五上的补充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数学五上补充习题的答案。
第一章:整数的认识1. 将下列各数用带有符号的数表示:(1)0度下降5米:-5m(2)海拔5000米:+5000m(3)负债100元:-100元(4)温度上升10摄氏度:+10℃2. 填空:(1)-3 + 2 = -1(2)-5 - (-3) = -2(3)-4 - 2 = -6(4)-7 + 8 = 1第二章:分数的认识1. 用最简分数表示下列各分数:(1)4/8 = 1/2(2)6/9 = 2/3(3)10/15 = 2/3(4)12/18 = 2/3(1)1/2 + 1/3 = 5/6(2)2/3 - 1/4 = 5/12(3)3/4 × 2/3 = 1/2(4)2/5 ÷ 3/4 = 8/15第三章:小数的认识1.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2 = 0.5(2)2/5 = 0.4(3)3/10 = 0.3(4)3/4 = 0.752. 填空:(1)0.5 + 0.3 = 0.8(2)0.7 - 0.2 = 0.5(3)0.6 × 0.4 = 0.24(4)0.8 ÷ 0.2 = 4第四章:长度、质量和容量的认识1. 填空:(1)1千米 = 1000米(2)1千克 = 1000克(3)1升 = 1000毫升(4)1米 = 100厘米(1)2千米 + 500米 = 2.5千米(2)3千克 - 1千克 = 2千克(3)4升× 500毫升 = 2升(4)800厘米÷ 100 = 8米第五章:图形的认识1. 填空:(1)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圆的直径是圆的两个半径之和。
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第一章:整数1.1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计算下列各题。
1.15 + 36 =2.47 - 23 =3.63 + 28 =4.84 - 39 =5.92 + 18 =6.74 - 27 =答案:1.15 + 36 = 512.47 - 23 = 243.63 + 28 = 915.92 + 18 = 1106.74 - 27 = 47 1.2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题目:计算下列各题。
1.13 × 4 =2.56 ÷ 7 =3.72 × 3 =4.84 ÷ 6 =5.56 × 2 =6.96 ÷ 8 =答案:1.13 × 4 = 522.56 ÷ 7 = 83.72 × 3 = 2165.56 × 2 = 1126.96 ÷ 8 = 12第二章:分数2.1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计算下列各题。
1.2/5 + 3/5 =2.4/7 - 1/7 =3.6/8 + 2/8 =4.7/10 - 3/10 =5.3/4 + 1/4 =6.5/6 - 2/6 =答案:1.2/5 + 3/5 = 5/5 = 12.4/7 - 1/7 = 3/73.6/8 + 2/8 = 8/8 = 14.7/10 - 3/10 = 4/10 = 2/55.3/4 + 1/4 = 4/4 = 16.5/6 - 2/6 = 3/6 = 1/2 2.2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题目:计算下列各题。
1.2/5 × 3/4 =2.1/2 ÷ 1/3 =3.3/4 × 2/3 =4.2/5 ÷ 1/2 =5.5/6 × 1/2 =6.4/9 ÷ 2/3 =答案:1.2/5 × 3/4 = 6/20 = 3/102.1/2 ÷ 1/3 = 3/23.3/4 × 2/3 = 6/12 = 1/24.2/5 ÷ 1/2 = 4/55.5/6 × 1/2 = 5/126.4/9 ÷ 2/3 = 4/9 × 3/2 = 12/18 = 2/3第三章:图形3.1 图形的边和角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第四章补充习题 统计学

一、选择题1.增减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增减量和环比增减量。
()2.序时平均数是把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指标加以平均,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动态数列计算。
()3.一般平均数是把总体各单位同一时间的指标值加以平均,从静态上说明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平均水平,根据变量数列计算。
()4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5.发展速度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可以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6.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7.动态数列中两个发展水平之比叫发展速度,之差叫发展水平。
()8.动态分析指标包括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两大类。
()9.累计增减量应等于逐期增减量之和,而环比发展速度的总和为定基发展速度。
()10.平均发展水平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的序时平均数。
()11.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2.某地区工业总产值2007年是2006年的120﹪,2008年是2006年的150﹪,则2008年是2007年的125﹪,其计算原理是定基速度与环比速度的关系。
()13.由时点数列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往往是近似值。
()1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一月份平均452人,二、三两月每月平均455人,第二季度每月平均458人,则上半年该企业平均每月职工人数应为455人。
()15.设有如下资料:时间九月末十月末十一月末十二月末生产工人数(人)435 455 465 575全部职工人数(人)580 585 625 725则第四季度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得比重为76.51%()16.如果时间数列表明现象的发展大体上是按每期以相同的增减量增减变化时,则这种现象的发展是呈直线型的,可以拟合相应的直线方程来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
()17.设有如下资料:年份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产量(吨)20.0 22.0 24.0 26.9 29.5 32.5 35.5则适合的趋势模型为直线趋势模型()18.设有如下资料:时间四月一日五月一日六月一日七月一日职工人数(人)240 235 245 285则第二季度平均职工人数为247.5人。
控制工程期末试题 (3)

第3章补充习题一、填空题1.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的___稳定性____、____误差_____和___动态特性______三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2.控制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系统的___稳定性____、___误差______和___动态特性______。
3.在控制系统分析时,人们经常选用的典型信号有__阶跃信号___、__速度信号___、___加速度信号___、__脉冲信号___和__正弦信号_____。
4.如果系统的实际输入信号具有突变的性质,可以选用___单位阶跃____信号作为输入信号进行试验。
5.如果系统的实际输入信号具有随时间逐渐变化的性质,可以选用_______信号作为输入信号进行试验。
6.凡能够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___一阶系统________。
7.一阶系统的典型环节也称为____惯性环节___________。
8.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称为__单位阶跃响应_____________。
9.一阶惯性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时域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
10.一阶惯性环节一定是稳定的和___无__振荡的。
11.一阶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可以用实验测出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达到__0.632__高度点时所对应的时间来确定。
12.一阶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越小,系统的惯性_越小_______。
13.一阶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越小,系统的响应___快_____。
14.一阶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在半对数坐标纸上是__t 1-x0(t)______。
15.一阶惯性环节的单位速度响应的时域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
16.系统在单位速度信号作用下的输出称为____单位速度响应___________。
17.一阶惯性环节在单位速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是____T_______。
18. 系统在单位脉冲信号作用下的输出称为_____单位脉冲响应_________。
19.一阶惯性环节的单位脉冲响应的时域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
三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数学是一门让人们头疼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尤其是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里面的习题难度逐渐增加,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广大的三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我整理了一些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加法和减法运算(第1章)1. 17 + 8 = 252. 23 - 9 = 143. 35 + 12 = 474. 48 - 15 = 335. 26 + 19 = 456. 42 - 21 = 21二、乘法和除法运算(第2章)1. 5 × 3 = 152. 8 × 4 = 323. 12 ÷ 3 = 44. 16 ÷ 4 = 45. 7 × 5 = 356. 24 ÷ 6 = 4三、长度和重量(第3章)1. 5 cm + 3 cm = 8 cm2. 9 cm - 4 cm = 5 cm3. 12 kg + 8 kg = 20 kg4. 25 kg - 10 kg = 15 kg5. 7 cm + 9 cm = 16 cm6. 18 kg - 6 kg = 12 kg四、时间和温度(第4章)1. 3小时 = 180分钟2. 5小时 = 300分钟3. 30分钟 = 0.5小时4. 60分钟 = 1小时5. 25℃ + 5℃ = 30℃6. 35℃ - 10℃ = 25℃五、图形的认识(第5章)1. 三角形有3条边2. 正方形有4条边3. 长方形有4条边4. 圆形没有边5. 五边形有5条边6. 矩形有4条边六、数的认识(第6章)1. 100以内的偶数有:2, 4, 6, 8, 10...2. 100以内的奇数有:1, 3, 5, 7, 9...3. 100以内的倍数有:2, 4, 6, 8, 10...4. 100以内的质数有:2, 3, 5, 7, 11...5. 100以内的整数有:0, 1, 2, 3, 4...七、整数的加减法(第7章)1. -5 + 3 = -22. 7 + (-4) = 33. -8 - 2 = -104. 12 - (-7) = 195. -3 + 5 = 26. 10 - 8 = 2以上是一些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补充习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补充习题答案七年级数学上册补充习题答案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通过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除了课本中的习题,还有一些补充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下面将给出一些七年级数学上册补充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有理数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a) (-5) + 3 = -2b) (-3) - (-7) = 4c) 4 × (-2) = -8d) (-6) ÷ 3 = -22. 比较大小:a) -3 和 -5,-5 < -3b) -2 和 0,-2 < 0c) 4 和 -1,4 > -13. 求下列各式的值:a) 2 × (-3) + 5 = -1b) 3 - 4 × (-2) = 11c) (-5) × 2 - (-3) = -7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式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a) 2a + 3,当 a = 4 时,2a + 3 = 11b) 3b - 2,当 b = -1 时,3b - 2 = -5c) 4x + 5y,当 x = 2,y = -1 时,4x + 5y = 32. 解方程:a) 3x + 2 = 8,x = 2b) 2y - 5 = -7,y = -1c) 4z + 3 = 19,z = 4第三章几何图形的认识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 一个凸四边形有四个内角,正确b) 一个凹四边形有四个外角,正确c) 一个正方形有四个直角,正确2. 填写下列各图形的名称:a) 三角形b) 正方形c) 长方形第四章相似与全等1. 判断下列各组图形是否相似:a) 是相似的b) 不相似c) 是相似的2. 判断下列各组图形是否全等:a) 是全等的b) 不全等c) 是全等的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统计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a) 2b) 5c) 42. 统计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a) 3b) 6c) 5通过以上习题的练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章补充习题

第四章补充习题一、 填空题1、 设随机变量X 则Y X 和的相关系数XY ρ= ,=),(2222Y X Cov Y X 的协方差和 。
2、设随机变量Y X 和的数学期望分别为22和-,方差分别为41和,而相关系数为5.0-,则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6Y X P 。
3、设随机变量Y X 与相互独立且均服从正态分布2(0,)N , 则)(Y X E -= ,=-)(Y X D 。
4、随机变量ξ服从指数分布,参数λ= 时,72)(2=ξE 。
5、设随机变量Y X ,,2)(-=X E ,4)(=Y E ,4)(=X D ,9)(=Y D ,5.0-=XY ρ, =-+-)323(22Y XY X E 。
6、设随机变量Y X 与的相关系数9.0=XY ρ,若4.0-=X Z ,则=YZ ρ 。
7、设Y X ,同分布,密度函数均为⎪⎩⎪⎨⎧<<=其它若0102)(2tx xtx f ,使t Y X C E 1))2((=+, 则=C 。
8、设随机变量X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均为0,则{}=≠0X P 。
9、将一枚均匀硬币连掷3次,用X 表示正面出现的总次数,Y 表示第一次掷得的正面数, 则=)(XY E ,=),(Y X Cov ,=XY ρ 。
二、选择题1、设随机变量Y X 和独立同分布,记 Y X V Y X U +=-=,,则随机变量V U 与必然( ) (A )不独立, (B) 独立, (C) 相关系数不为零, (D) 相关系数为零。
2、将一枚硬币掷n 次,以Y X 和分别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则Y X 和的相关系数等于( )。
(A )1- (B) 0 (C)21(D) 1。
3、设随机变量Y X 和相互独立且分别服从正态分布(0, 1)N 和(1, 1)N ,则( )。
(A) {}210=≤+Y X P , (B) {}211=≤+Y X P , (C) {}210=≤-Y X P , (D) {}211=≤-Y X P 。
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上册答案

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上册答案第一章:整数1. 填空题(1) -3 (2) 7 (3) -5 (4) -14 (5) 22. 选择题(1) D (2) B (3) C (4) A (5) D3. 解答题(1) 同号相加,异号相消;(2) 同号为正,异号为负;(3) (-6) + (+7) = (+1);(4) 借助数轴即可得出答案为8。
第二章:分数1. 填空题(1) 5/6 (2) 1/4 (3) 2/5 (4) 5/12 (5) 3/102. 选择题(1) B (2) C (3) D (4) B (5) A3. 解答题(1) 1 1/4;(2) 3/5;(3) 12/75;(4)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其倒数。
第三章:代数式与简单方程1. 填空题(1) 4 (2) 24 (3) 4a (4) 9 (5) p2. 选择题(1) D (2) B (3) A (4) C (5) D3. 解答题(1) a = 3;(2) n = 5;(3) x = 10;(4) 3a + 8 = 23;(5) p/4 = 6;(6) y - 6 = 13。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 填空题(1) 圆 (2) 正方形 (3) 矩形 (4) 梯形 (5) 三角形2. 选择题(1) A (2) C (3) B (4) D (5) B3. 解答题(1) 正方形的周长为4a;(2) 长方形的周长为2(a+b);(3) 三角形的周长为a+b+c;(4) 周长为10,设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4-x,解方程2x + 2(4-x) = 10可以求得x=3,所以矩形的长为4,宽为3。
第五章:数据与统计1. 填空题(1) 中位数 (2) 众数 (3) 平均数 (4) 0 (5) [2, 7, 9, 9, 10]2. 选择题(1) D (2) A (3) C (4) B (5) C3. 解答题(1) 平均数为8;(2) 众数为7;(3) 分别为奇数和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一、选择题1. 反应 A 2 + 2B →2D 的速率方程式为υ= k c (A 2) c 2(B),则该反应( )。
(A )一定是基元反应 (B )一定是非基元反应(C )不能确定是否基元反应 (D )反应为二级反应2. 某化学反应进行20min ,反应完成40%,进行50min 反应完成100%,则该反应是( )。
(A )零级反应 (B )一级反应 (C )二级反应 (D )三级反应3. 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 )。
(A )任意反应 (B )复杂反应 (C )基元反应 (D )吸热反应 4. 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 = 1.48×10-2 L ·mol -1·s -1,则该反应级数为( )。
(A )0级 (B )一级 (C ) 二级 (D ) 三级5. 反应A (g) + 2B(g) →2D(g)的速率方程为υ= k c (A) c 2(B),若使密闭的反应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则反应速率为原来的( )。
(A )8倍 (B )6倍 (C )18倍 (D )16倍6. 反应A(g)+ B 2(g)→AB 2(g),r m 0H ΘΔ<,欲增大正反应速率,下列操作无用的是( )。
(A )增加B 2的分压 (B )加入催化剂(C )升高温度 (D )减小AB 2的分压 7. 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其主要原因是( )。
(A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B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C )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减小 (D )反应的速率常数减小 8.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r m G ΘΔ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B )反应的r mH ΘΔ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C) 反应的E a 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D) 反应的r m S ΘΔ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9. 在恒温下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 )。
(A )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大 (B )反应的活化能增大 (C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D )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10. 有两个相同类型的基元反应,均为A + B = D 2型。
已知第一个反应的活化能1a E 大于第二个反应的活化能2a E ,则这两个反应的速率常数k 1与k 2的关系为( )。
(A) k 1 > k 2 (B )k 1 = k 2 (C )k 1 < k 2 (D )不能肯定 11. 某一化学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将会发生的变化是(速率方程为υ= k c 2)( )。
(A )反应的速率减小 (B )速率常数变小(C )反应的E a 减小 (D )以上叙述都正确12. 某反应a A(g)+ b B(g) = d D(g) + e E(g) 正反应的活化能为a E +,逆反应的活化能为a E -,则反应的热效应Q 为( )。
(A )a a E E +-- (B )a a E E -+- (C )a a E E +-+ (D )无法确定13. 某温度下,反应A (g)+ B(g) = D(g),r m 0H ΘΔ<,达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的原因是( )。
(A )υ正减小,υ逆增大 (B )υ正和υ逆都增大(C )k 正减小,k 逆增大 (D) υ正增大的程度小于υ逆增大的程度二、填空题1. 某基元反应 A (g) + 2B (g) = 2D (g) 的k = 8.8×10-2 L 2·mol -2·s -1,则对B 反应为级;反应总级数为 , 速率方程为 ,当反应物浓度均为0.02mol ·L -1时,反应速率为 。
2. 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这是因为催化剂能够改变 , 使活化能 。
3. 对反应2N 2O 5(g) = 4NO 2(g) + O 2(g) 来说,升高温度反应速率 ;增大N 2O 5浓度反应速率将 ,减小NO 2浓度反应速率 。
4. 已知反应A (g) + B (g) = 2D (g) 为基元反应,其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为 ,在某温度下,将反应容器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时,反应速率为原来的 倍。
5. 已知反应C (s) + H 2O (g) = CO (g) + H 2 (g) r mH ΘΔ= 131.27kJ ·mol -1,压缩体系体积,正反应速率将 ,其速率常数将 ;若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压缩体系体积,平衡将向 移动,平衡常数将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将 ,其速率常数将 ,平衡将向 移动,平衡常数将 。
6. 已知反应C (s)+ CO 2 (g) = 2CO (g),r m H ΘΔ= 172.43kJ ·mol -1,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将 ,平衡常数将 。
7.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 ,其 可根据反应式直接写出;而 则不能,需通过实验来确定。
8. 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减小生成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将向 移动。
三、简答题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能否根据反应方程式直接得出?为什么?2. 为什么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化学平衡?3. 为什么不能根据反应式直接写出速率方程式,但可根据反应式直接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4.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有何不同?四、计算题1. 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某基元反应A (g)+ 2B (g) = 2C (g),当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 A =0.2 mol ·L -1,c B = 0.3 mol ·L -1时的反应速率为0.72mol ·L -1·s -1,若温度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使c A = 1.2 mol ·L -1,c B = 0.6 mol ·L -1,此时反应速率多大?为原来反应速率的多少倍?2. 某反应A (g) →B (g) + D (g),当c A = 0.50 mol ·L -1时,反应速率υ=0.014mol ·L -1·s -1。
若该反应为:(1)零级反应;(2) 一级反应;(3)二级反应。
求c A = 1.2 mol ·L -1时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分别是多少?3. N 2O 5分解的反应,在400K 时 k = 1.4s -1,500K 时 k = 6.66×102s -1,求该反应的活化能。
4. 某反应在650K 时速率常数k = 2.0×10-6L · mol -1· s -1,在670K 时速率常数k = 7.0×10-6L ·mol -1· s -1。
求(1)该反应的活化能;(2)该反应在800K 时的速率常数;(3)加入某催化剂后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85kJ · mol -1,800K 时反应速率比无催化剂时增大多少倍?第四章 物质结构一、选择题1. 已知多电子原子中,下列各电子具有如下量子数,其中能量最高的电了应是( )。
(A )(2,1,1,12-) (B )(2,1,0,12-)(C )(3,1,1,12-) (D )(3,2,-2,12-)2. 下列用来表示核外某电子运动状态的各组量子数(n , l , m , m s )中,合理的是( )。
(A )(2,1,-1,12-) (B )(3,1,2,12-)(C )(2,1,0,0) (D )(1,2,0,12-)3. 氧原子一个2p 电子可以被描述为下列六组量子数之一,试指出氧原子四个2p 电子组合中正确的有( )。
①(2,1,0,12+) ② (2,1,0,12-) ③(2,1,1,12+)④ (2,1,1,12-) ⑤ (2,1,-1,12+) ⑥ (2,1,-1,12-)(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4. 在下列所示的电子排布中,哪些是激发态的电子( ),哪些是不存在的状态( )。
(A )1s 22s 22p 6 (B) 1s 22s 23s 1 (C) 1s 22s 22p 63s 1 (D) 1s 22s 22p 52d 13s 15. 屏蔽效应起着( )。
(A )对核电荷的增强作用 (B )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C )正负离子间的吸引作用 (D )正负离子间的电子云层的排斥作用 6. 钻穿效应越大,则( )。
(A )轨道能量越高 (B )轨道能量越低 (C )原子的能量越低 (D )原子的能量越高7. 估计一电子受屏蔽的总效应,一般要考虑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电子的排斥作用( )。
(A )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 (B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 (C )所有存在的电子对某电子 (D )同层和内层电子对某电子 8. 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 )。
(A )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 (B )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C )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 (D )表示电子 9. 氢原子的1s 电子分别激发到4s 和4p 轨道所需的能量( )。
(A )前者 > 后者 (B )前者 < 后者 (C) 两者相等 (D )无法判断 10. 某元素A ,电子最后填入3d 轨道,最高化合价为4,元素B 电子最后排入4p ,最高化合价为5,可以肯定( )。
(A )A 为IV A Ge , B 为V A As (B )A 为IV A Sn , B 为V A Te (C )A 为IIB Zn , B 为IIIB Sc (D )A 为IVB Ti , B 为V A As 11. 有关基态氢原子的玻尔半径为52.9pm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中1s 电子在距离52.9pm 处作圆周运动(B) 氢原子中1s电子在距离52.9pm处ϕ的值最大1s(C)在距离52.9pm的薄球壳内1s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最大(D)在距离52.9pm的薄球壳内1s电子出现的概率最大12. He+ 离子中3s、3p、3d和4s轨道能量关系为()。
(A)3s<3p<3d<4s (B)3s<3p<4s<3d(C)3s=3p=3d=4s (D)3s=3p=3d<4s13. 价电子构型为4d105s1的元素,其原子序数为()。
(A)19 (B)29 (C)37 (D)4714. 某原子在第三电子层有10个电子,其电子构型为()。
(A)[Ne]3s23p33d54s2(B) [Ne]3s23p63d104s2(C) [Ne]3s23p63d24s2(D) [Ne]3s23p64s215. 下列化合物熔点高低顺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