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承转】水是生命之源。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五•四制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长江三角洲地区【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 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
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
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运河、南北铁路干线,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指图介绍)3、本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
(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5、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
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相对开放的题目,让学生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让他们合作完成,老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只要合理即可)
1、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
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
3、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
4、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5、为居民学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活质量。
6、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P51活动题第1题答案)
教师(展示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
下面大家阅读P52的图文资料,分小组合作探究:岷江和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完成活动题第2题。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探究(1)、(2)两小题,然后小组间交流,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这两道题目讨论的是河流和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我安排学生课前先搜集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课上再分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得出正确的结果。
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
【教师精讲点拨】
1、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西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学生长;但是降水量多的年份,河水猛涨,也会淹没成都平原大片的农田,造成水灾。
2、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P52活动题第2题答案)
教师:处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请大家读图7.13和7.16,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说一说河流对它们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结合刚刚学过的内容,认真讨论总结,请同学发言,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
【设计意图】
这道题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再做相对就容易了。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锻炼他们的思考、分析、总结能力。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上游成都平原:河流为区域发展提供水资源、水能资源;
下游长江三角洲:河流为区域发展带来水资源、水路交通、渔业的便利。
【转承】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目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请大家读图和P52——54 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
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试介绍1——2个本区城市。
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本区经济发达,有我国最大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说一说本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
4、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对内陆以及全国的经济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这几题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情况,难度不大,部分内容以前也有所接触。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1、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
最大的是上海。
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江都、扬州、如皋、镇江、南通、无锡、苏州、江阴、常熟、宁波、湖州、启东、宜兴等。
学生介绍1——2个城市(略)
2、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京杭运河沿岸)
3、本区发展经济的优势:
农业方面: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③河湖密布,灌溉便利工业方面: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④科技水平高⑤劳动力丰富,素质较高。
4、以长江为纽带把长江三角洲和西部广大地区连接起来,向西辐射,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位于沿海居中位置依靠海运把南北连接起来,向南北辐射;通过长江众多的南北支流和南北铁路干线把南北和内地连在一起,对全国经济都有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