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呼呼雨声——哗哗、沙沙、噼噼啪啪、淅淅沥沥雷声——轰隆隆流水声——哗哗、哗啦啦泉水——叮咚、叮咚树叶——沙沙动物的声音青蛙——呱呱呱呱蜜蜂——嗡嗡嗡嗡小鸟——唧唧喳喳马蹄——嗒嗒嗒嗒小鸡——叽叽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管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发声物体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轻击鼓面敲击音叉我看到的现象橡皮筋在振动钢尺在振动鼓面在振动我听到的我的想法橡皮筋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力的概念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与XXX一样,XXX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包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各种声音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和动物的声音如青蛙、蜜蜂、小鸟和马蹄等。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也很多,包括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和读书声等。
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4、声音的产生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等皮筋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我们的发声器管——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时,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消失,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将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可以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轻轻触碰水面后用击打后的音叉,可以使水面发生振动。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4、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尺子、玻璃杯、小木棒、大小纸盒、橡皮筋、长短不同的三颗钉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你们唱歌时音调是一样的吗?声音有高有低、有弱有强,我们能观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声音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索活动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29面的说明。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见课本29面的说明。
)(3)学生实验活动。
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
(4)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及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5)师生一起小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第二节课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30面的说明)(2)、学生预测杯子发声的结果。
(3)、学生实验活动。
(4)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向班里同学描述小组的预测和实验,并对结果作简单分析。
实验记录表(1)老师讲解用橡皮筋做实验。
在不同大小的纸盒上套上橡皮筋,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强调: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固体、液体和气体1.3 混合物与纯净物2. 第2章:力和运动2.1 力的初步认识2.2 运动的形式2.3 力与运动的关系3. 第3章:声音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声音的应用与噪声防治4. 第4章:光和颜色4.1 光的传播4.2 颜色的形成4.3 光和颜色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颜色的形成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天平、小车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力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请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答案:略略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科普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优质教案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
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
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
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
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
【学情分析】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
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杯、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对这三个特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式,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理解声音的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变化的实验报告,要求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8.板书(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10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实验情境: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全册实验一览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全册实验一览表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四年级上册序号章节实验名称主要器材分组1 1.3 温度与气温温度计√2 1.4 制作风向标吸管、剪刀、硬纸板、大头针、带橡皮的铅笔√3 1.5 制作雨量器直通透明杯子、透明胶带、标有刻度的纸条√4 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食盐、面粉、清水、玻璃杯、沙子、药匙、搅拌棒√5 2.1 过滤食盐、沙、面粉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6 2.2 高锰酸钾的溶解药匙、烧杯、水√7 2.3 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胶水(或洗发水)、玻璃杯、搅拌棒、水√8 2.3 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醋、酒精、食用油、试管、试管架√9 2.4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小苏打、玻璃杯、水、搅拌棒√10 2.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汽水(或苏打水)、注射器、橡皮塞√11 2.5 溶解的快与慢食盐、玻璃杯、量筒、搅拌棒、热水(6℃)、冷水、水果糖√12 2.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量筒、天平、药搅拌棒、食盐、记录单、水√13 2.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浓盐水、烧杯、水、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14 3.1 听听声音大音叉、小音叉√15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铁钉、中铁钉、小铁钉、泡沫架√16 3.3 声音的变化小鼓、钢尺、橡皮筋、水槽、音叉、清水√17 3.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钢尺、塑料尺、玻璃杯(或广口瓶)、水、木棒√18 3.5 声音的传播塑料尺√19 3.5 闹钟铃声在玻璃罩中的传播玻璃罩、闹钟、真空抽气机√20 3.6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气球皮(或薄橡胶)、口杯、橡皮筋、细沙、碎纸屑√21 3.7 控制物体发声塑料罐、豆子,纸√22 4.3 测量心跳和呼吸喇叭筒、软管、表、肺活量检测仪√23 4.4 体验心脏的工作洗耳球、水、烧杯√24 4.5 人体的消化器官塑料袋、水、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塑料管、煮熟的米饭粒√以下是四年级上册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共有24个实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 3 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三、总结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拓展实验:用不同的铁钉敲打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低
较高
4 少半杯水
高 高 高
由此得出:满杯水,杯振动很慢,声音就低;杯里的水越少,杯振动就 越快,声音就高。
对比试验三:拨动橡皮筋
绷紧 放松
振动快
得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振动慢
得出:物体振动得速度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对比试验三探究结果: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他们发 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学会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1
2
3
4
杯号 预测
1 满杯水
2 大半杯水
3 半杯水
4 小半杯水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观察比较水杯声音高低变化
杯号 预测
1
2
3
满杯水 大半杯水 半杯水
第一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第二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第三次实验 低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声音
3、声音的变化
莒县龙山镇中心小学 刘汉迎
践行“做中学”
追求“悟中学”
对比实验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要求:拿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 10-12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 打尺子的另一端。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2分钟)
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 是什么关系 ?
瓶快灌满了。她是怎样知道的呢?
答:当水壶快满的时候,水落下来的距离 就小了,声音就不同了。
当堂检测1:
1、以声音的高低为标准,可以把声音分为 ( 高音 )和(低音);以声音的强弱为标准, 可以将声音分为(强音 )和( 弱音 )。
2、选择
如图所示,将尺子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 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发声,然后改变伸 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 够听出发声变化的是声音的( A )
A.音调 B.音量 C.无法确定
当堂检测2: 1、判断(1)自然界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使人心情愉悦,有的则使人烦躁。(√ )
(2)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 ) (3)噪音不但影响我们的听力,而且还能
影响我们的心情。 √ ( )
2、请你设计相关的实验,探究声音的音量和 音调与什么有关。
三、选择题 1、音量的单位是(A)
A.分贝 B.赫兹 C.伏特 2、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声音的变化情况是(B)
A.余声不绝 B.立即停止 C.没有变化
3、吉他上有六根从粗到细的琴弦,试想想声音最 高的应该是
___A___发出来的。
A.最细的琴弦 B.最粗的琴弦 C.中间的琴弦
四、简答题。 小东正在厨房冲开水,在客厅的小东妈说,水
用力拨动钢尺
振动幅度小 声音弱(小) 振动幅度大 声音强 (大)
我的发 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 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对比实验一——由此得出结论: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分贝(dB)
对比实验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赫兹(Hz)
课文知识练一练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__物_体__振_动 产生的。 2、音高的单位_赫_兹_(_H_z_),它描述_物_体__振_动__快__慢_的__一。个量。 二、判断 1、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V) 2、振动幅度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X ) 3、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V)
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拨动尺子。 拨动完毕后,小组长组织各组迅
速安静。 请各小组再次观察屏幕上展示效
果,组长举手回答问题。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轻轻拨动尺子
2、用力拨动尺子
*观察声音的强弱,以及振动的幅度
探究结果: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变化
实验过程
描述听到的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