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摘要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风格理论,并从单一的划分维度发展到多维度综合理论。
而认知风格的应用也从教育领域扩大到了职业等其他领域,从而有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心理自我管理。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
于是,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
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过去我们仅仅将能力作为对学业成就进行预测的指标,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两个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却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成就。
例如,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的兴趣或偏好,会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
Kagan发现,一个具有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可能由于他的马虎、不认真的倾向而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这种情况超出了智力或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
Witkin认为,一个场独立性差的孩子,可能由于他不能将自己与知觉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样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障碍。
另外,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风格,将对教学更为有利。
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相匹配,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正确评价[1]。
由于认知风格不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且独立于人格特质,它能较好地预期人们的兴趣、学科偏好及成绩,并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身心二元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具身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具身认知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评述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认知等方面,最后总结具身认知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研究的概貌。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被动容器或无关紧要的角色的观点,提出身体、大脑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结构、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我们的感知运动系统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还强调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紧密相关的,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社会认知也被重新解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等社会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动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身体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认知时需要考虑身体的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
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

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英语写作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提高一直是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写作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控,包括认知策略的选择、监控和评估。
在英语写作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规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写作过程,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元认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探讨元认知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国内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现状在国内,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元认知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主要从元认知理论框架、元认知策略培训以及元认知与英语写作成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元认知理论框架方面,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
这些框架涵盖了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概念、特点、结构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元认知策略培训方面,国内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这些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等,通过培训,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写作过程,监控写作进展,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在元认知与英语写作成绩的关系方面,国内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

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外关于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
教师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处理教学信息、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教师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简要介绍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同时指出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差距和不足之处。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国外学者对教师认知能力结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研究成果和观点。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国外学者在研究教师认知能力发展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期为我国研究者提供方法论的借鉴和启示。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归纳国外学者在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理论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的发现以及教育实践的应用等。
在未来展望方面,本文将探讨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的趋势和前景,分析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评述,旨在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了解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教师认知能力的定义与内涵教师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理解、应用、反思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
它涵盖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认知。
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元认知文献综述

元认知文献综述1、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西方学者对元认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上。
元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元认知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Fla v el于1976年在《美国心理学》发表著名文章”元认知和认知监控“,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并将元认知分为知识、体验、任务和策略四部分。
Kluwe于1982年修正并发展了元认知理论,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大块,元认知知识即陈述性知识,而元认知策略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这一观点被称为元认知结构的二分法。
Nelson和Naer en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认识模式,将心理过程分为认知和元认知两个层次,从认知走向元认知的过程称为监控,而从元认知走向认知的过程称为控制。
控制和监控也就被公认为元认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Wenden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讲元认知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学习的特点对他那么进行了更详尽的界定:个体知识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方面;策略知识不仅包括在各项具体学习中应采取何种有效策略,也包括策略选择的普遍原则;任务知识则包括任务的目的、性质和要求等各项因素。
S chraw则分析了元认知的三大特点:多维性、普遍性、可教性。
Vivtor i的调查研究均说明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并进而证明了元认知知识水平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还直接影响着学习策略的选择。
受西方理论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元认知研究也经历了从心理学领域发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过程。
董奇于1989年首次引进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介绍了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过程、基本结构、作用及现实意义等。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

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Feb.2008Vo1.21No.1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X张艳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0。
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思维),但这仅仅涉及到社会信息加工的有意识的成分。
1995年Greenwald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P4~27)Greenwald(1995)率先从三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后来Greenwald(2000,200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了内隐自我。
[2](P4~27)[3](P1022~1038)从方法论上来看,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内隐社会认知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的整合、重构的结果。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 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进行综述研究。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从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状况和实践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着重探讨了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国内高校、国外高校、研究、教学模式、关系、成果、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严峻,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情况。
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国内,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学纷纷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而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积极探索出一些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较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状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述评和深入探讨,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综合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质量。
通过对大学生综合认知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作者:————————————————————————————————日期: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
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
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
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
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
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
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
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
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
(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
(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5、数感研究: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
(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创造的物质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以及对孩子正确的评价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来的。
本文最后从“家庭数学”的观念渗透、“家庭数学”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家庭数学”的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倡导和实施“家庭数学”的建议。
(黄瑾,家庭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教师作用研究: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媒介,但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数学教育功能不会自发实现,教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是幼儿数学知识技能建构的必要条件。
为实现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以下干预:突出玩具和游戏材料中的关健概念,增强幼儿的数学意识,引导幼儿对动作经验进行抽象概括,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传授数学知识。
(王艳云,教师在幼儿操作式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分析)社会化环境影响研究:家庭中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家庭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活动对儿童数学学习和数认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与社区中的实践活动, 将数学学习置于真实的应用情境中, 能促进儿童数认知的发展。
(黄瑾,社会化环境中的互动和交往与儿童数认知的发展)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数学入学准备状况有明显影响。
年龄因素:有研究在中班末期对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进行了考察,并与小班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跟踪比较和分析。
结果表明,中班末儿童的数概念、空间知觉、分类、排序等数学认知能力较小班末取得了显著进步;儿童的数概念与排序能力之间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儿童在实物加减运算上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但在运算策略上变化不大,多数儿童仍以实物计数为主要策略。
7、认知过程研究概念认知研究:科学概念认知研究:幼儿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概念概念转变过程研究:(1)该研究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程颖,4-8岁儿童溶解概念的转变)(2)该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对两组大班幼儿分别实施“指向概念转变的教学”与“教导式教学”,比较两种教学方式对幼儿沉浮概念转变的影响。
结果显示,虽然两组幼儿的概念转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指向概念转变的教学”为幼儿将来的概念转变提供了可能。
(徐杰,张俊等,大班幼儿沉浮概念转变的教学研究)认知技能研究:假扮游戏伴随着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而发展,儿童只有具备必要的认知技能才能参与假扮游戏。
与假扮游戏有关的认知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参照、解读意图、现实与假扮世界分离、符号化假扮、角色扮演等。
假扮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
(陈光辉,儿童假扮游戏中的认知技能发展)认知风格研究:认知风格和儿童游戏间的关系研究:不同认知风格的儿童在游戏类型的选择和游戏中的人际交往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对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方式和游戏环境创设提出的建议有:教师要观察分析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了解儿童的认知风格类型,并且结合对儿童学习倾向、智力水平的了解,实施个别差异教育;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开辟丰富的游戏活动区域;其二,对游戏活动区域进行区分。
(钱琼,郭力平,儿童认知风格与游戏的相关研究综述)8、科学活动参与者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年龄特征研究: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立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对儿童科学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旨在剖析儿童(2-7岁)科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呈现的心理年龄特征,研究同时发现儿童科学学习之心理年龄特征存有普遍性、稳定性与共同性。
(张维倩,儿童科学学习的心理年龄特征研究综述)心理旋转能力研究: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征研究对于早期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采用不同的刺激材料考察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 3-4 岁儿童不具有心理旋转能力,4-5 岁儿童开始形成心理旋转能力,大部分5-6 岁儿童已具有对图形的旋转能力。
4-6 岁儿童的旋转能力存在性别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在不同的刺激材料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设置课程,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
(刘秀环,钱文,3-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研究)9、学习方式、探究方式研究操作性学习方式研究:幼儿通过对客体进行操作,与客体对象之间发生交互作用,进而获得学习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1)动作,从智慧的起源到操作性学习方式(2)新时期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运用学习中的策略运用过程研究:研究发现:儿童策略的获得主要源于反馈和自我解释;儿童的策略获得与运用包含新策略的生成、策略的迁移和策略的推广等三个阶段;5岁儿童和6岁儿童在策略获得与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性反馈在低水平学习者身上收效甚微。
(葛晓穗综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分析;10、思维发展研究思维游戏研究:(1)思维过程中的脑科学研究(2)思维游戏中的迁移研究(3) 思维游戏中的教师语言设计(4)幼儿在思维游戏中所能获得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项目探索:东方之星儿童思维游戏课程项目;)1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
一般将社会认知发展研究分为儿童社会认知结构发展的研究、儿童社会互动发展研究和儿童言语及社会认知技能发展的研究三个类群。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解释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由冲突引起的不平衡成了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Premack 最早提出心理理论这一说法,认为每个人拥有一个心理理论,据之可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预测他人的行为。
一般认为,儿童的社会认知在三岁、四岁左右发生了重要变化,儿童通过求助于诸如“相信、知道、假装”等词,开始表现出对自己及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的理解、解释和预测。
学前期的儿童通过认识和理解信念、欲望、知道、承诺、意图、情绪、感情等概念而逐渐获得心理理论这样一种认知结构,从而逐渐拥有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状态认识的标志,是儿童能否意识到他人的认识可能与自己的不同。
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的发展。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继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于“心态理论”模式的界定:个体的心态理论模式是指人用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知识结构。
借助于这种结构,人们不仅可以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且还能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解释和预测。
“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这两种形式无处不在,因此儿童必须学会通过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来判别其态度和行为的性质,再作出恰当反应。
“心态理论”模式的获得与儿童元认知的发展密切相关。
个体对“虚误一信念”的正确判断是“心态理论”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具备了这个基础后,儿童才能了解客观现实虽然只有一个,但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此却会有不同的表征,进而认识到现实与态度、主观与客观的区别。
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是以其心理洞察力的发展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