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41《太阳系大家族》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并能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进行排序;2. 掌握各个行星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描述其相对大小、星球面貌以及与其他行星的相似和差异;3. 培养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太阳系行星的排序及其基本特征;2. 太阳系行星与其他行星的比较与对比。

教学难点:1. 教会学生如何辨识并描述行星的特征;2. 培养学生对行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模型、实验装置、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太阳系的图片开始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是什么?有哪些行星?太阳系中有其他的天体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Step 2: 介绍太阳系的行星(15分钟)利用课件或大幅图片,向学生介绍太阳系中的行星。

先从离太阳最近的水金地火开始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行星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和表面特点等。

然后按照离太阳的距离远近,继续介绍土天海冥。

Step 3: 探究太阳系行星的特征(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行星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并描述该行星的特征,并在小黑板或白板上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使用课前准备的模型、图片和实验装置等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更好地了解各个行星。

Step 4: 行星排序游戏(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将行星进行排序。

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排序结果展示给全班,并一起讨论最终的排序结果。

Step 5: 行星对比分析(15分钟)让学生将每个小组的行星信息整理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个行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并进行展示。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上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卫星、彗星和小行星等。

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难道地球上不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Step 7: 总结回顾(5分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各个行星的共同点和特点,并概括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5篇范文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5篇范文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5篇范文第一篇: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的温度差异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日地运动1、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3、实验:(1)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

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蜡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被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洋刮宫内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道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射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

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1.太阳系大家族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是概念解读活动,主要介绍什么是太阳系,强调太阳系不仅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

大小各异的天体组合在一幅全景图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太阳系大家族的构成,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第二局部是建模活动,主要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和分析,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

第三局部是阅读活动,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八大行星的概况及局部行星的发现历程。

2.教学目标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

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大小的球体各1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伽球、篮球、足球,也可用差不多大小的其他球体代替)、卷尺。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剪刀、直尺、圆规。

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5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是一张宇宙的图片。

2.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在地球面前,月球很渺小。

在太阳面前,地球很渺小。

5.教师提示:在做星座放映器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自己动手制作的星座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一个星座放映器。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星座放映器。

将自己的星座放映到白墙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想一想,猜一猜做的是什么星座,看看猜的对不对。

请放映的小组成员相机介绍本小组所放映星座的有关知识。

活动四:认识银河.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处于太阳系中,而太阳系又处在银河系之中。

银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河系的有关知识。

1.出示银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银河系,初步了解银河系的大概形状,了解银河系的正面侧面的样子。

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第一章:太阳系的形成与结构1.1 太阳系的起源介绍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如太阳的形成和恒星际物质凝聚等。

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1.2 太阳系的结构介绍太阳系的结构,包括太阳、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太阳系的结构。

第二章:太阳2.1 太阳的特性介绍太阳的质量、体积、温度、光度等基本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太阳的特性。

2.2 太阳的活动介绍太阳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太阳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行星的形成与特性3.1 行星的形成介绍行星的形成过程,如原行星盘的凝聚和行星胚胎的碰撞生长等。

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行星的形成过程。

3.2 行星的特性介绍不同行星的大小、成分、表面特征、大气层等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不同行星的特性。

第四章:inner行星4.1 水星介绍水星的位置、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水星的特性和探索历程。

4.2 金星介绍金星的位置、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金星的特性和解密历程。

第五章:outer行星5.1 木星介绍木星的位置、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木星的特性和探索历程。

5.2 土星介绍土星的位置、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土星的特性和探索历程。

第六章:矮行星与小行星带6.1 矮行星介绍矮行星的定义、分类和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矮行星的发现和研究。

6.2 小行星带介绍小行星带的位置、形成和特性。

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小行星带的结构和探索历程。

第七章:卫星与彗星7.1 卫星介绍卫星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地球卫星和其他行星卫星的特点和应用。

7.2 彗星介绍彗星的定义、形成和特性。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彗星的轨道、结构和成分。

第八章:太阳系探测任务8.1 无人探测任务介绍无人探测任务的类型、特点和成就。

通过图像和数据展示火星探测、木星探测等任务的成果。

小学科学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22023学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22023学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22023学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大家庭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家园。

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是六年级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和认识太阳系中的行星以及它们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认识太阳系中的行星及其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3.理解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员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

2.太阳系中的行星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分别是:水金火木等天猫资源,6环染色体细胞亚类21,郭富城压婆娘。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三号位置,离太阳适度,适合生物生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基本概念。

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夜空中星星的闪烁和构成的图案,促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观察太阳系的组成。

讲解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3.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通过对太阳系行星的简单介绍和特点的解释,让学生了解每个行星的名称、位置、大小、特点等,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每个行星的特点。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讲解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员的特殊位置,让学生了解地球离太阳的适度距离、地球的大小和特点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

5.巩固和拓展通过小组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拓展,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太阳系。

六、教学延伸1.实地观察太阳系组织学生进行夜空观察活动,观察夜空中的星星、行星及其闪烁的现象。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太阳系大家族》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地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掌握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难点: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太阳系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分析太阳系各成员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太阳系各成员特点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2《太阳系大家族》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详细组成和行星的特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宇宙的概念和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进行具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和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太阳系与其他星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星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生动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太阳系模型或图片。

3.八大行星的特点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例如:“白天出来照亮我们的星球,晚上躲在云后面休息,它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揭示谜底——太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太阳系的组成。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八大行星的名称和特点,如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木星是最大的行星等。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详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各个行星的基本特征;(2)掌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的特点和作用;(3)能够运用太阳系的知识解释一些天文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3)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在宇宙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太阳系的形成(1)介绍太阳系的起源和形成过程;(2)讲解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2. 第二节:行星的基本特征(1)介绍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基本特征;(2)分析各个行星的分类和特点。

3. 第三节:地球的特殊性(1)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2)阐述地球的特殊性及其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4. 第四节:太阳系的运动规律(1)介绍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规律;(2)讲解开普勒定律及其在太阳系中的应用。

5. 第五节:太阳系的天文现象(1)介绍太阳系中的主要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流星等;(2)分析这些天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观测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太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思考问题的深度;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太阳系模型、图片、视频等;2. 教学器材:太阳系模型、天文望远镜等;3. 参考资料:有关太阳系的书籍、文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的温度差异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日地运动1、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点内容。

3、实验:(1)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

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蜡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被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洋刮宫内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道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射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始终斜射着身体对着北极星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三)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2、学生回答。

3、谈话:看来大家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的成员以及它们的运行特点,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太阳系星体的运行情况吧,(播放太阳系星体运行的录象)4、学生观看录象后,提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部分小老师回答这些同学的提问。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你有什么好办法可将他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八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4)提问:除了八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成员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5)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6)指明请同学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

四、探究1、谈话: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系吗?2、学生猜测。

3、教师小结: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越大,它们围绕太阳转的周长就越长,公转的周期就越长。

五、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这节课的知识,你还先知道什么?2、太阳系知识拓展:(1)[太阳的基本情况] 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是银河系内1000多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分类为一颗黄矮星。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能自己燃烧的大气球,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都集中在太阳身上。

太阳不会像地球那样整体自转。

太阳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最短,约25日;纬度40度处约27日;75度处约33日;两极处是37日。

太阳的平均密度为1.48g/cm3,比水稍重一些。

太阳里外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它的外壳大部分为气体,密度很小,但越往里面,物质越稠密,密度越大,核心的密度可能为160g/cm3,即160万千克每立方厘米。

太阳的总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

[九大行星及小行星带]水星水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类地行星,它没有卫星,由于被太阳的强光遮挡,观测起来十分困难。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只有5 790万千米,是日地距离的o.387倍,赤道半径约为地球的2/5。

水星上没有空气,外观同月球十分相像,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还到处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亿万年前水星上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星面上还可见几处貌似火山熔岩形成的平原地区。

金星除了太阳和月亮,天空中最亮的天体就是金星。

金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近约1/3,它得到的太阳光照比地球得到的多1倍。

火星地球的左邻火星,颜色荧荧像火,显得非常神秘,我国古代称其为“荧惑”。

火星及其两颗近距离的小卫星上都有河流状的暗色条纹,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人工运河,这使得“火星人”之说盛极一时。

虽然后来的探测证实,两颗小卫星是天然卫星,暗色条纹不是运河,没有火星人存在,但火星上有低级生命的说法仍不绝于耳。

小行量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7到4.0个天文单位(AU)。

小行星带中有数十亿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之间通常有广袤的空旷地带。

小行星分为含碳的、石质或金属的,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没有来自木星的强大引力场的阻挡,各个小行星很可能会吸附在一起形成一颗大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

有推测认为它们是一颗在很久以前一次巨大碰撞中被毁的行星的遗留物,然而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从未组成过单一行星的物质。

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天体,它的直径还不到1 500千米——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它的体积可以容纳1 300多个地球。

木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00多倍,把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质量全加起来还不及木星质量的一半。

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11.86年,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7.78亿千米。

由于木星离太阳遥远,木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测得的木星温度约为一150℃。

木星自转很快,自转一周只需9小时50分30秒,是太阳系中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由于快速自转,木星形状变扁,成中腰鼓起的椭圆形。

很快的自转速度带动它的大气层顶端的云层竟以约35 400千米/小时的速度旋转,这种高速产生的离心力就把云层拉成丝线,在木星赤道上空高高隆起。

木星表面上有许多带状纹,每条带状纹都与木星的赤道平行,这些带状纹是木星的大气环流。

土星土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l0小时14分钟,白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

由于快速自转,上星的形状变得很扁,土星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6 000多千米。

土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

土星上有四季之分,不过每季时间很长,一个季节相当于地球上的7年多,但是即使夏季也极其寒冷。

土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密度很小,如果有个足够大的水池容纳的话,木星甚至会漂浮于水面,因为它的密度只有0.688/cm3,比水的密度(1g/cm3)小很多。

土星最让入着迷的便是美丽的土星环。

天王星天王星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木星和土星,体积约为地球的65倍,公转周期为84年。

天王星最奇特的是它的自转轴几乎倒在它的轨道面上,也就是说,它是“躺”着自转的,而其他行星都是“站”在自己轨道面上自转。

这使天文学家大伤脑筋,有人猜测它可能是被一颗星体撞倒的,这目前还没有被证实。

核心温度2 000℃~3000℃,核心外面是一层很厚的水冰和氮冰,天王星同地球一样有四季的变化,但是它的一季相当于地球的21年。

海王星海王星离地球太遥远了。

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0倍。

它表面单位面积受到的太阳辐射只有地球上的1/900,因此表面温度很低,达一230℃。

那儿的冰层厚达8000米,在冰层下面是由岩石构成的核心,核心质量和地球差不多,温度高达2 000℃~3 000℃。

冥王星1930年,24岁的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冥王垦。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一颗,也是最小的一颗,直径只有2 300千米左右。

公转周期为248.5年,从1930年被发现至1990年,它在轨道上只走了不到1/4圈。

由于冥王星轨道很扁,所以当它走到近日点时,可以跑到海王星轨道里面,这时比海王星离太阳的距离还近。

小小的冥王星却有一颗大卫星,冥卫“卡戎”的直径被定为1 200千米,为冥王星直径的52%,如此之大的卫星与行星直径之比,在太阳系里是“只此一家”。

彗星彗星是由一些未挥发的冰块组成的小而脆弱的天体。

彗星的结构多种多样且十分不稳定,但所有彗星都裹着一层称为彗发的挥发性物质,在彗发中央,常可见到小而明亮的彗核(直径小于10千米),彗发和彗核一起组成了彗头。

当彗星远离太阳时,由于温度很低,彗头中的挥发性物质便渐渐在彗核上凝固,仅能靠反射的阳光被看到。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的表面由于升温而开始蒸发,汽化的微粒夹带了微小的沙粒,组成了彗发的气体和尘埃。

在背向太阳的方向,自彗头会伸展出一条长逾几百万千米的明亮彗尾。

当彗发产生后,尘埃反射了更多的阳光,彗发中的气体吸收紫外线并开始发出荧光,彗星吸收紫外线后产生了化学反应并释放出氢,氢脱离彗星的引力,产生了一个氢包层。

由于大气的吸收,这个包层在地球上是无法看到的,但它能被探测器所发现。

[震动世界的“彗木相撞”事件]1993年3月24日,美国著名天文学家苏梅克夫妇和列维在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用一架46厘米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拍下了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他们发现了一颗“被压碎了的”彗星,这颗彗星被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简称SL9彗星。

1993年5月底,著名天文学家,国际彗星、小行星中心主任马斯顿经过推算,得出这颗彗星将于1994年?月与木星撞个正着! 1994年7月,正如预言的那样,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每秒60千米的宇宙速度,像一列高速列车一样向木星飞驰而去。

北京时间7月17日4时15分,第一颗彗核撞击上了木星,紧接着,其余的彗核也接二连三地向木星撞击。

宇宙空间中的这一壮烈的天体大碰撞,一直持续了5天,直到7月22日才告结束。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串曾经美丽无比的“太空项链”,从此就消失了,变成了木星上的尘埃。

这次碰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爆炸产生的火球,直径达10千米,温度达到了7 000多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既然彗星会与木星相撞,那么也就有可能与金星、火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相撞,当然也就有可能与人类居住的地球相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