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合集下载

2024年《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反思范文

2024年《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反思范文

2024年《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反思范文二、《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反思范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空气污染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的生存。

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是粤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用时一节课。

本节课我结合大量的图片、环境污染事例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空气污染的来源入手,再讲解污染物的种类,接着结合实例分析污染物产生的危害,最后引导大家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的环保的意识。

上完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性设计在上本节课前,我分析和反思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②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和酸雨及其危害。

能力目标:①能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②培养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创新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培养关心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增加环境保护意识。

备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上。

如在酸雨及其危害的处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在空气中会形成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即可。

本课的目标应该是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初步认识大气污染的问题,看懂空气质量日报,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就如何解决大气污染提出自己的设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后来在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收集的过程中,与同组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我重新对目标的重难点进行新的更准确的定位,把握教学目标,从而找准课堂的正确切入点,指导课堂调控。

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知识难度不大,以“知识为中心”的设计是不适宜的。

采用“讨论”、“研究性学习”“实例分析”等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

我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提问和小结作为讨论的提示,把握讨论的进度和方向。

保护空气知识点总结

保护空气知识点总结

保护空气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1. 工业化和交通排放: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工厂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和火力发电站的排放都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2. 生活垃圾焚烧:垃圾焚烧是另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焚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会严重影响周围空气的质量。

3. 燃烧化石燃料: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加剧空气污染。

4. 建筑施工和土地开发:建筑施工和土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化学物质也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二、空气污染的影响1. 健康问题:空气污染是导致许多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肺部疾病等。

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会增加患病风险。

2. 生态问题:空气污染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破坏植被、土壤和水体的健康,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经济问题:空气污染还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增加医疗费用、降低劳动生产力和损害旅游业等。

三、保护空气的知识点1. 减少汽车和机动车的使用: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3. 减少工业排放:完善工业排放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厂废气的排放。

4. 提倡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减少生活垃圾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增加垃圾的再利用率。

5.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空气污染。

6.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大家种植绿植,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700万人。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健康问题。

因此,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通过以上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增加人们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空气。

初中化学_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关注空气质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关注空气质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关注空气质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一、认识空气——混合物(N2、O2、Ar. CO2)各组分的含量(O2)?污染?作用(O2、CO2)?二、应用空气——重要的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三、改造空气——空气质量报告防治污染《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关注空气质量》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初三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再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不是很强,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对于本节课的资料分析及实验探究等,尽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设计好引导性的梯度问题,教师须辅以适当的指导,但总的探究过程可放开让学生大胆去做。

2.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如今的大气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在本课教学中,我着力于问题的导入,力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2)直观演示法: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

图片能在学生的视觉上造成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3)实验探究法: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及“分离液态空气”等实验,充分给学生自己体验的机会。

(4)讨论交流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任务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第 1 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 、绿色化学 ----- 环境友好化学 (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 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 CO2和 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 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 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 0.1 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教案教案一:认识空气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概念、组成以及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概念解释:给学生清晰地介绍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3. 实验观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观察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享归纳空气的作用。

5. 检查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教案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分类以及保护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思考。

2. 概念解释:给学生清晰地介绍空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3.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了解不同污染物对空气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总结与延伸: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教案三:空气压力的实验与探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压力的概念、实验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

2. 实验探究: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观察空气压力的变化。

3. 实际应用:让学生探索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气球、吸管等。

4.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并归纳空气压力的特点。

5. 总结与展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并展示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单元概要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概念、组成、作用以及空气污染与保护。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空气压力的实验和探究,拓宽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并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第三部分:知识点归纳1. 空气的概念: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物,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2.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和其他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组成。

《让空气更清新》教学设计

《让空气更清新》教学设计

第8周第2课时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的情况。

2.学生小组内讨论与交流调查工程、调查方式和方法,教师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与交流调查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改。

4.师生归纳总结: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观察公路旁绿化带植物叶子上的灰尘,调查统计学校周边路口每10分钟内大约通过了多少车辆等活动。

(三)探究怎样让空气更清新.学生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交流、归纳、补充。

2.教师引导总结:植树造林、低碳出行、开展新能源、环保宣传、依法治理保护环境等等。

3.教师出示《法治在线》,明确环保的重要意义。

4引导学生出一份建议书。

三、拓展活动,探究延伸教师给出活动指向:让自己家中的空气更清新。

四、课堂小结,反思评价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全方位总结本节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这节课你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方法和合作学习等方面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提供?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2.自评、教师点评学生分组表现情况,计入课堂分生物的栖息地.知道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 宜的温度、食物等条件;了解保护生物栖息地的措施。

1 .运用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方法得出栖息地为生物生存提供的 条件。

2.大胆质疑,能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浓厚兴趣;采用多种 方法开展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3 .了解人类活动会对动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树立保护野生动物及其 栖息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了解保护生物栖息地的措施。

学生对不同的生物生存在不同的栖息地生物的栖息地有一定认识, 本节难度不大,充分人学生分析、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形成共识。

教学活动一、情景聚焦,发现问题 1 .教师课件展示鹰击长空、鱼游水底的图片,提出 问题:生物的栖息地是怎样的,学生汇报交流。

2 .师生总结栖息地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引出课 题并板书课题。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8.2《空气污染》教案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8.2《空气污染》教案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8.2《空气污染》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污染》这一节是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

3.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培养环保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空气污染的图片和数据,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环保行动,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加深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国家在保护空气质量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努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保护空气质量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污染源,提出改进措施等。

生态环境知识:空气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空气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空气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排放的废气,尤其是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给空气质量带来了巨大威胁。

空气污染问题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健康,还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

因此,空气污染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空气污染一直是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2013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性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这个行动计划有机会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空气污染治理的领导作用,改进法规措施,提高环保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应对空气污染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要治理空气污染,需要依靠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和公民参与互动。

政府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支持行业实现节能和减排,制定严格的法律和规章来确保环保行动的顺利推进。

行业组织应制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标准化和技术水平提升。

公民可以采取自己的措施,如减少用车,减少燃煤等,从个人层面为大气环境保护作出努力。

众所周知,空气污染是由多种环境因素造成的。

不能简单采取同一个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交通拥堵的城市区域可以采用净化空气质量的措施;在化工工业广泛使用的地方可以采用减少排放的方法;在大规模农业养殖中可以编制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

这些措施可以是技术性的,如发电厂使用低碳能源,汽车使用电动引擎等;或者是管制性的,如限制工作日用车量等。

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同时,必须注意到治理空气污染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需要长期的考虑和持续的行动。

只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才能切实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各国应共同努力,发挥科技优势,在环境保护领域实现共赢。

在今天的现实和未来,环境保护是必要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手段是有效的环境保护方式之一。

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永续发展。

政府、企业和公民三方需要共建生态社会,携手创造健康、和谐、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知识梳理】1.空气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能力,危害和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2.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来源:燃料的燃烧,如汽车排出的尾气;和烟尘;火山爆发产生的粉尘和气体等。

3.影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和因素,一般以者为主。

主要污染物:CO、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1)汽车尾气:主要有害成分——、二氧化硫、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2) 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4.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等。

5.空气质量指数:指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

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NO2、、和CO等。

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6.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

(1)酸雨①pH小于的酸性,称为酸雨(天然降水呈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

②形成的原因: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等物质。

③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

(2)臭氧(O3):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

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

①作用:。

②破坏: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氯氟烃,氟利昂是其中一种。

③臭氧空洞: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臭氧薄层。

【知识广场】“绿色”三兄弟老大“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即环境友好化学。

“绿色化学”要求化学工业从原料、生产过程到产品都不污染环境,不产生废物,也就是让化学工业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友好相处。

老二“绿色能源”:煤、石油燃烧时会生成一些含硫、氮的化合物污染空气,同时也会间接污染水。

而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就不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污染,这样的能源称为“绿色能源”。

老三“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精选例析】【例1】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解析】氧气与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是不同的物质,因此化学性质不同;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臭氧属于气体,佩戴口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点拨】解本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氧气(O2)和臭氧(O3)分别由O2分子和O3分子构成,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②高空臭氧层是保护层,但近地低空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物。

【例2】人类社会需要充足的能源、良好的环境。

(1)①酸雨的pH (填“>”“<”或“=”)5.6。

②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含硫煤燃烧产生的(填化学式)气体、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氮氧化物(NO x)。

(2)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

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等,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①PM2.5影响最大的是人体的(填字母)。

A. 呼吸系统B. 神经系统C. 循环系统②某日下午5时,某地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265。

根据下表,此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空气质量指数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大于300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严重污染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的。

(2)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即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影响最大。

查表可得,此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为重度污染。

【重点归纳】1.由于空气有天然净化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总是保持清洁新鲜状态。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节制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通常所说的空气污染,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空气污染。

2.二氧化碳虽能引起“温室效应”,但由于无毒、无害,目前暂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臭氧虽有阻挡和削弱紫外线的作用,但在近地面会对生物造成伤害,所以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3.降水不仅指下雨,还包括雪、雹、霜等多种降水形式。

【巩固提升】1.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是()A. 喷雾剂的使用和释放B. 使用氯氟烃制冷剂C. 大量使用发泡剂D. 土壤的沙漠化2.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 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B. 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C. 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D. 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3.酸雨是指雨水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降水。

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 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C.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D. 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4.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与其对应的治理措施不相符...的是()A. 温室效应:使用清洁能源B. 臭氧层空洞: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C. 酸雨:燃料脱硫D. 沙尘暴:植树造林5.如图是北京地区PM2.5来源分布图。

据此分析,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A. 减少汽车的保有量B. 植树造林C. 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 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6.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某市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

目前计入AQI的主要污染物有PM2.5和臭氧等。

下列物质中,不.计入AQI污染物的是()A. SO2B. NO2C. COD.CO27.今年南充市成为四川省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PM2.5是监测指标之一,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下列做法不会增大PM2.5监测结果的是()A.汽车排放尾气 B.工厂排放烟尘C.太阳能发电D.露天焚烧垃圾8.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D)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污染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9.臭氧层衰竭、酸雨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1)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使地球外层空间的臭氧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减弱了臭氧层吸收的作用。

(2)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空气受SO2和氮氧化合物的污染。

请举一例,说明酸雨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是。

(4)你对防止温室效应的一点建议是。

9.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

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2)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为主。

(3)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9.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SO2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SO2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

取4个相同的饮料瓶,分别编为1、2、3、4号并贴上标签,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SO2气体,4号瓶不充入SO2,然后在瓶内分别放入1 片大小相同的菠菜叶,迅速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

随时观察叶片变化,记录现象和数据。

再以油菜、青菜为材料,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如表(表中“3/17/13”等数据表示叶片受害时间分别为3分钟、17分钟、13分钟;“—”表示实验时间内无变化)。

编号SO2浓度(克/升)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分钟)出现黄斑较多黄斑大面积变黄整体变黄1 0.28 3/17/13 6/25/20 10/32/24 20/46/312 0.42 2/7/11 4/22/18 9/28/22 15/34/283 0.56 1/5/6 3/10/12 7/15/16 13/24/204 0 ----(1)对实验所用的饮料瓶还有什么要求?。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同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与有关。

(3)由实验可知,以上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SO2浓度的是。

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参考答案【知识梳理】1.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危害人体舒适和健康或危害环境时2.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和烟尘3.人为因素后者为主CO、氮氧化物、SO2、可吸入颗粒物等。

(1)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烟等,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2)可吸入颗粒物4.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植树造林等。

5.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

分为6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6.臭氧空洞、酸雨(1)酸雨①5.6的酸性降水弱酸性②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物质。

①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物。

【精选例析】【例1】【答案】 D【例2】【答案】(1)<(填“>”“<”或“=”)5.6。

②SO2 (2)①AC(填字母)。

②重度污染。

【解析】(1)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是由于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的。

(2)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即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影响最大。

查表可得,此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为重度污染。

【巩固提升】1.(D) 2.(C ) 3.(C) 4.(B) 5.(C)6. D 7. C 8. D9. (1)阳光中的紫外线(2)腐蚀建筑物(3)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4)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开发新能源10.(1) 0~500,为严重污染。

(2)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11.(1)密封性好,无色透明。

(2) SO2浓度和受害时间有关。

(3)是菠菜。

【解析】(1)实验中所用的饮料瓶大小相同、无色透明,并且气密性良好。

(2)由表可知,SO2浓度越大,三种植物受害的时间越短,对植物的影响越大。

(3)相同浓度的SO2,三种植物的受害时间不同,出现症状最快的敏感程度最大,对SO2的敏感性依次是菠菜、青菜、油菜,故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SO2浓度的是菠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