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

合集下载

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篇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感想关于辛亥革命的感想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

资产阶级这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

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是一分为二的看待这场革命,说它既失败又成功,我们从未否认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这一失败烙印,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铭记的是它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的无可比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一历史中得到许多借鉴。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在结束2000年封建专制制度,开创新的民族自立自省,自强不息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的影响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在我认为,以孙中山为领导核心的辛亥革命,其中最具有突出现实意义的有三项:一是民族平等思想;第二,国家统一思想;三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

我们先看第一点,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当数他重点阐释的民生主义。

关注民生幸福,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是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

孙中山民生主义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

孙中山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这与我们今天的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百姓日常生活的米袋子和钱袋子的问题都具有非常贴切和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二,民族平等思想。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读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读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读后感1000字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辛亥革命读后感1000字(一)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

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

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

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

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

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

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

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

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

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

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

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时期。

我曾读过许多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文章和历史资料,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读后感。

首先,辛亥革命是一次爱国的革命。

当时的清朝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其统治早已丧失民心,并受到列强的侵略。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抛弃了个人的利益,挺身而出,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创了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他们为国家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不惜流血牺牲,顶着敌人的炮火,争取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能激励我们,成为我们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其次,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统一战线革命。

革命领导者们懂得团结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国内外各方力量的支持,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

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派别、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正是因为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辛亥革命才得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种统一战线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中,更应该牢固树立同志意识,坚持团结一致的原则。

再次,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艰难困苦的斗争。

革命领导者们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坚韧不拔,毫不退缩。

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奋战在战场上,废寝忘食。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的民众,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辛亥革命是一次催人奋进的革命。

革命的理想和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的统治,开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

尽管在革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这场革命无疑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奋斗和进取,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通过阅读辛亥革命的历史,我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复杂性,也明白了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一)在这辛亥百年之际,我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

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段,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但是,我们应该谨记的是创造这段历史的人: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同志们,他们格外可敬。

孙文到了日本、欧洲,他知道了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深切地体会中国人民的痛苦。

他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他才萌生去建立一个新国家的想法,顿时全国有志之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奋斗,为后人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共和的国家。

因此秋瑾革命,愿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虽然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甚至升华下去,为革命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争分夺秒的大踏步走到前边去,只要你坚定改变自己的信念,谁也挡不住你。

我想,对于革命的解读每个人现在都有自己的认识。

我以为,个人的革命就是要达到自立自强的状态,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惧,不再固步自封。

一个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念,他就会建立一个思想上的“中华民国”,做自己的大总统。

同理,一个企业也需要革命,也需要为自己的员工去争取一个崭新的未来。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管理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那就是一个企业能够让自己的员工通过各自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当时,更加深远的影响应该在现在和将来,我们应该对自己每天都有所审视,“革命”就可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使自己做的更好,更有创新!辛亥革命读后感(二)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我按照党组织有关辛亥革命活动的要求,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优秀版)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优秀版)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一):这几天来,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辛亥革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看完这本书,我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缩于西方列强手中,帮忙西方列强欺压中国民众感到无比的愤怒,正是这种无能,才会造成中国史上这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他们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好处?是啊,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振兴中华,让我们为昔日的祖国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辛亥革命读后感(二):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

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

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尽。

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幸亥革命吴玉章读后感

幸亥革命吴玉章读后感

《<读辛亥革命吴玉章有感>》
同学们,我读了辛亥革命中吴玉章的故事,感受特别深。

吴玉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就像有一次,敌人在追捕他们,情况特别危急。

但吴玉章没有退缩,他带着大家巧妙地躲避敌人,继续为革命奔走。

他还努力宣传革命的思想,让更多的人明白,改变,国家才有希望。

他的坚持和勇敢让我特别佩服。

从他的故事里,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读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中的事迹有感>》
同学们,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中的事迹太让我感动啦!
当时的社会很乱,老百姓生活很苦。

吴玉章一心想要改变这一切。

他组织各种活动,号召大家团结起来。

哪怕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没有灰心。

我记得有个故事,他们的活动资金不够,吴玉章就自己到处想办法筹钱,不怕辛苦。

而且,他对身边的人特别关心。

有个小伙伴受伤了,吴玉章亲自照顾他,鼓励他。

正是因为有像吴玉章这样勇敢无畏的人,辛亥革命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读完他的故事,我心里充满了敬意,也下决心要像他一样,为了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篇章。

读完辛亥革命的历史,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朝的日益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渴望改变现状,推翻帝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这种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识,深深地触动了我。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短暂的民主共和国时期。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中国陷入了内战和混乱。

但辛亥革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读完辛亥革命的历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觉醒和努力。

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的结果,是无数先烈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的结果。

这种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只有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需要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只有让人民拥有民主权利,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只有让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使国家强大富强。

辛亥革命的历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民主自由,团结一心,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民族的富强。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辛亥革命,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超级大事儿。

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氛围,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直接拉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

我特别佩服那些革命者,他们那种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民众,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真的太让我崇敬了!你想啊,在那个时候,要去推翻一个存在了那么久的封建帝制,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呢?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场景,革命者们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是有着对未来中国无比美好的憧憬的。

不过呢,这其中也有让我觉得特别揪心的地方。

比如说,有很多革命者牺牲得特别壮烈,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呢。

看到那些场景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他们当时得有多不甘心啊。

而且,这也让我意识到,革命的道路真的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觉得电影里有些情节还挺耐人寻味的。

像有些角色之间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关于革命理念、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思考。

我就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呢?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你看完之后还会不断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电影中的孙中山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那种领袖气质,那种对革命的执着和信念,仿佛能够穿透屏幕感染到我。

他站在那里演讲的时候,那种激情澎湃的样子,真的让我觉得,他就是那个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人。

但是呢,我也在想,他当时面临的压力得有多大呀?要协调各方力量,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这可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这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它让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真的,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我觉得这个电影里还有好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我到现在还在回味呢。

不知道大家看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么多想法呢?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第一篇: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

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

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

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

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

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

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

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

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

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

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

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

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

”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

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

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

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

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

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

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

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第二篇:辛亥革命-读后感专题《辛亥革命》观后感今天,我们在系党支部的带领下,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们再次进一步了解了这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世纪前,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

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

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

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是任何一次历史变革所无法替代的。

追根溯源,八个民主党派都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近代中国民主党派的形成,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与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关联。

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后来的中国人民继续扛起民主共和的大旗,沿着孙中山先生开拓的革命道路不断前行。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了这一斗争精神,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民众,实行改革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还需要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奋斗不息。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历史,统一思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新篇章离不开我们对辛亥革命所奠定下来的民主国家体制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和深入总结,离不开这场伟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辛亥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不屈不挠奋斗一生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精神探索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就是辛亥精神。

对于辛亥精神的研究,对它的吸取,是过去的百年,未来的百年,乃至更长时间,都是必须的。

这种奋斗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无论是在苦难的战争岁月,还是在艰辛的创业时期,还是在当前的和平发展阶段,我们都应该从辛亥精神中汲取和吸收精神食粮,加强研究、讨论、宣传和弘扬辛亥精神,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怎么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执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第三篇: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今年是2011年,同时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