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三

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三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特征。
3.分析亚洲、欧洲气候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
2.亚洲、欧洲气候成因。
(二)难点:亚洲与欧洲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1.亚洲的地形以_________为主,地势___高,___低;地面起伏____。
2.欧洲的地形以_____为主,轮廓支离破碎,湖泊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全球分____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度,时间相差____小时。
4.下面对亚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B.亚洲西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C.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中大部分位于北半球D.亚洲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学习目标1.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特征。
(二)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7-9,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分钟)1.亚洲气候三大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分别是?2.欧洲气候具有_______特征显著,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气候分布典型。
3.北半球的寒极是_____________。
4.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东部和南部分布最强盛、最典型气候是_________。
5.夏季风和冬季风有什么区别?(三) 检测自学1.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B.湖泊众多,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C.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度有密切关系D.中部地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2.下列有关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面积最大的洲B.亚洲的地形一平原为主C.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D.亚洲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本课小结)1.亚洲和欧洲主要气候类型:2.季风气候——夏季风和冬季风3.歌谣记忆—亚洲自然环境东半球,北半球,亚洲在里头;围三洋,连两洲,两洲隔海望;东西长,纬度多,世界最大洲;分中亚,东南亚,东西南北亚;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很复杂。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及欧洲教案3 (新版)湘教版

亚洲及欧洲(3)
并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
探究一:大河众多的亚洲
.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
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
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
可以让学生自己家人口超过
的人口与国家,那么
1学
本节课是亚洲及欧洲的最后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
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第3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亚洲及欧洲》(第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地形和气候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通过阅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欧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欧洲部分国家人口负增长,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河流特征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河流的特点成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征?(学生回顾回答)明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气候的海洋性显著。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亚洲及欧洲的河流特征。
二、新课学习(四)大河众多的亚洲明确:长江: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介绍:流域和水系流域一般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
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做水系。
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称做外流水系,如太平洋水系、北冰洋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称做内流水系。
活动1:1.读图,找一找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分别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太平洋: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恒河、伊洛瓦底江、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讨论:从总体上看,亚洲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流向与地形有何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亚洲水系特点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与地形的关系: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是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特别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增强国际视野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2.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洲和美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案例分析: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如日本的发展、欧洲的联盟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两大洲的地理特点;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认识;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6.1亚洲及欧洲 教案3

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1)成因,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
(3)风向如何改变?
项目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读图,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 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
(2) 哪种气候面积最广?
达标检测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东、西、南三面分别濒临、、,西与 相连,西南与邻,东隔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的区时,也就是“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3.亚洲的地形以、为主,是除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亚洲拥有世界最高的山峰,最高的高原。
学习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了亚欧两洲,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大洲特点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联系所在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来学习新知识。
作业布置
课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思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得出亚洲河网的另一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教师:分析内流河不能注入海洋的原因,(地域辽阔,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少,河水很难经过长途跋涉注入海洋。
在分析欧洲河流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欧洲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等特征,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欧洲呈现的河流特征,
小结:亚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两大特点。
(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总结:
亚洲的气候特点:
1、复杂多样性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析疑点拨: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深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善于观察和实践,但对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还不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理特点,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理特点。
2.难点: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2.地图:亚洲和欧洲地图。
3.图片: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图片。
4.文字材料:关于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发展、历史背景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两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第3课时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