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实验论文讲解

色度实验论文讲解
色度实验论文讲解

色度研究实验论文

刘常威 20131166008,肖述泉

后勤工程学院学员旅四营油料管理专业

摘要:

本文概述了色度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设计实验并制定了颜色相加、相减的规律及任意复色光与溴钨灯的色坐标、色调、色饱和度的测量及三原色滤色片的透过滤测定等实验内容。并介绍了研究复色光所用到的精确算法与粗略算法,为下一步的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色度学;色坐标;色饱和度;三刺激值

引言:

在人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颜色,而颜色是怎么,它怎样测量,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更迫切的提出了这个问题,大约80多年以前,科学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色度学。

色度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等交叉研究领域的学科,正是由于色度学的建立,人们就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对颜色做定量的描述和控制。色度学最早起源于牛顿的色散理论,随着色度学的发展,它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工业生产当中,指导着彩色电视机、彩色摄影、彩色印

刷、染料、纺织、造纸、交通信号、照明技术等领域的工作,同时也被应用到产品检验和产品质量监控中,比如宝石级别的评价、石油中含硫量的检测以及水环境污染的监测等等。另外,在地质方面,地质沉积物的色度值也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的组分,从而能够间接地推测出当初的沉积环境。

1931CIE标准表色系统的建立为人们客观地测量物体的颜色奠定了基础,在实验中就可以通过仪器测量颜色的三刺激值X、Y、Z,然后将颜色点在平面直角色度坐标加以表示,从而给出颜色。

本文针对色度学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仪器,基本原理及相关术语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实验。

正文:

一.实验目的:

(一).认识色度及色度学含义、基本概念。

(二).了解WSD-1A型色度实验系统组成、工作原理。

(三).学习使用WSD-1A型色度实验系统,并测量不同颜色玻片的色度数据。

(四).探究不同负高压对单色色度值影响规律。 5.探究色度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及原理。

二.实验仪器:

WSD-1A型色度实验系统

(一).基本组成

WSD-1A型色度实验系统,由光栅单色仪(光谱仪),接收单元,扫描系统,电子放大器,A/D采集单元,计算机及打印机组成。该设备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如下图(各部分的连线插头均唯一,不会出现插错现象):

*注:1.计算机及打印机不包含在仪器内,用户可选配;

2.扫描系统、电子放大器及A/D采集单元分别放入了光谱仪、电控箱及计算机中,从上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二).仪器结构

光谱仪部分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单色器,狭缝,吸收池,积分球,接收单元,光栅驱动系统以及光学系统等。

1.仪器采用双出缝的方式,使得在不同模式测量时,即能有较方便的操作,又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得在测量中,有较好的信噪比。

2.固/液体样品室:采用液体样品室、固体样品架以及光栏组合的方式,使得固/液体都能方便的测量,光栏的存在,使得对固体样品的大小要求较低(直径大于5mm)。

3.采用“正弦机构”进行波长扫描,丝杠由步进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螺母沿丝杠轴线方向移动,正弦杆由弹簧拉靠在滑块上,正弦杆与光栅台联接,并绕光栅台中心回转,从而带动光栅转动,使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出射狭缝而完成“扫描”。

4.狭缝为直狭缝,宽度范围0-

5.0mm连续可调,顺时针旋转为狭缝宽度加大,反之减小,每旋转一周狭缝宽度变化0.5mm。为延长使用寿命,调节时注意最大不超过5.0mm,平日不使用时,狭缝最好开到0.1mm-0.5mm左右。

5.为去除光栅光谱仪中的高级次光谱,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根据需要把备用的滤光片插入入缝插板上。

(三).光路系统

光栅分光系统(C-T型)。

M1 反射镜、M2 准光镜、M3 物镜、G平面衍射光栅、Z 转向镜 S1 入射狭缝、S2 光电倍增管接收、S3 观察口、S 样品室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均为直狭缝,宽度范围0-5.0mm连续可调光源发出的光束进入入射狭缝S1,S1位于反射式准光镜M2的焦面

上,通过S1射入的光束经M2反射成平行光束投向平面光栅G上,衍射后的平行光束经物镜M3成象在S2上或S3上(通过转向镜调节)。M2、M3 光栅G,滤光片工作区间,焦距302.5mm,每毫米刻线1200条闪耀波长550nm 白片 350-480nm 黄片 480—800 nm.

三.背景资料:

(一)色度学主要是研究人眼彩色视觉的定性和定量规律及应用。自然界中所有的颜色分黑白和彩色两个系列,黑白以外的所有颜色均为彩色系列,其波长范为在380~780nm之间。彩色有三个特性,即明度、色调、色纯度(也成为饱和度).

(二)主波长(也称色调):一种颜色Sλ的主波长,反映颜色的类别。彩色物体的色调决定与在光照明下反射光的光谱成分。对于透射光,其色调由透射光的波长分布或光谱决定。色调又称主波长,一种颜色的主波长指的是某一种光谱色的波长,这种光谱色按一定比例与一种确定的参照光源相加混合,能匹配出该颜色Sλ。

(三)亮度纯度(也称饱和纯度、饱和度):饱和度是指一种主波长的光谱色被白光冲淡的程度,即彩色光所呈现颜色的深浅或纯洁程度。实质上是表示了主波长光谱色的三刺激值在样品

三刺激值中所占的比重。对于统一色调的彩色光,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反之颜色越浅。饱和度实际上表征了掺入白光的多少。在CIE色度图上无法表示出来。在计算亮度纯度时,用样品主波长的y坐标与样品色坐标的y值的差值乘以兴奋纯度来表示。色调与饱和度合称色度,它既说明彩色光的颜色类别,又说明颜色的深浅程度。

(四)兴奋纯度(也称色度纯度):是指主波长的光谱色在样品中所占亮度的比例,在CIE色度图上用白光到样品点的距离与样品点到主波长点的距离的比例表示。

(五)标准光源:能发光的物理辐射体,如灯、太阳。CIE 规定了“标准光源”来实现标准照明体的光谱分布。三种标准光源为SA工作在色温2856K的钨丝灯;SB中午的太阳光;SC全日平均太阳光。

(六)1931 C.I.E系统:是国际照明委员会为统一对物体颜色的度量效果而制定的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物体颜色的定量度量是复杂的,它涉及到观察者的视觉生理、视觉心理以及照明条件、观察条件等许多问题,为了能够得到一致的度量效果,国际照明委员会(简称CIE)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称为CIE标准色度系统。本系统是近代色度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混色系统,是基于每一种颜色都能用三个选定的原色按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的基本事实建立起来的。在C.I.E系统中,三个基本颜色被称

为“基础激励”,一个颜色使用的的三色激励值(又称三刺激值)表示,三刺激值即为混合某一种颜色时所需的三个基色的数量,分别用X、Y、Z表示。理论上为了定量地表示颜色,采用平面直角色度坐标:

x=X/(X+Y+Z)

y=Y/(X+Y+Z)

z=Z/(X+Y+Z)

1.x、y、z分别是红、绿、蓝三基色的比例系数,x+y+z=1。用C代表一种颜色,R,G,B表示红、绿、蓝三基色,则C(λ)=x(R)+y(G)+z(B)

2.所有光谱色在色坐标上为一马蹄形曲线,该图称为CIE193 1色坐标,图中以三基色为顶点的三角形内的所有颜色都能用三基色按一定量匹配得到。任一颜色M(x,y)的色调是由其照明光源坐标点(如A光源)到M点连线并延长与光谱轨迹相交于N 点,N点的光谱色的色调即为主波长,则: M的饱和纯度:P=AM/AN=(x m-x A)/(x n-x A)

3.M的色度纯度:M=AM/MN=(x m-x A)/(x n-x m)

四.实验过程

(一). 开启仪器:确认各条信号线及电源线连接好后,按下电控箱上的电源按钮,仪器正式启动,打开测量软件,并进行波长复位操作。

(二). 透射样品的测量。在开机的情况下,检查是否使用的是出缝1。样品池置空,调节负高压及狭缝,使测量到的反射基线比较大,但信号又没溢出(此步骤可能要反复做几遍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上面确定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放入三基色滤光片,打开“色度计算”窗口,选择寄存器和参照光源(本实验为标准A光源:溴钨灯)后,计算该样品在参照光源下的色度坐标及其它参数。调节不同负高压值,得到绿色滤光镜多组色度值。

(三).反射样品的测量。在开机的情况下,检查是否使用的是出缝2,若不是把转镜拨到出缝2上。放入标准白板,调节负高压及狭缝,使测量到的透射基线比较大,但信号又没溢出(此步骤可能要反复做几遍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上面确定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放入几种不同颜色的平面样品,打开“色度计算”窗口,选择寄存器和参照光源后,计算这些样品在参照光源下的色度坐标及其它参数。

(四).发光体的测量。在开机的情况下,检查是否使用的是出缝1。将光源换为六色光源,并选择一种颜色作为待测样光。

在“发光体”模式下测量发光体的能量曲线。打开“色度计算”窗口,选择寄存器和等能光源后,计算该发光体在等能光源下的色度坐标及其它参数。

五.数据及结论

(一).如图,得到“不同负高压下绿光色度值”及“三原色色度值”图表。

(二).结论:

1.蓝色滤光片在400~450nm这个波段透过率最高,而这个波段正是属于蓝色波段;在575~675nm这一波段透过率基本为零,这个波段属于黄色和红色波段,而蓝色的补色为黄色。红色滤光片对400~515nm波段吸收很强,此波段属于蓝色系,而红色的补色是青色;对600~700nm这个波段透过率很高,该波段为红色系。而520nm附近透过率最高的波段属于绿色系;对620nm~7 00nm的波段吸收很强。可见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2.对于每组色度值,都有x+y+z=1恒成立,验证了三原色组成自然色彩的结论。

3.对于不同负高压对绿光测量的影响,随着负高压绝对值值的增大,主波长递增,由图可估计负高压在-270~-250时,所测绿色镜有较高的亮度纯度和兴奋纯度,Y值比例也较高。

4.对于红绿蓝三色,相对应X,Y,Z比例都较其他两项高。

5.多次调试可得,入缝宽度必须大于出缝宽度。

六.注意事项:

(一).扳动扳手要轻扳轻放,移动光源要注意安全。

(二).为延长使用寿命,狭缝调节时注意最大不超过4mm,平日不使用时,狭缝最好开到0.1~0.5mm左右。

(三).为保护CCD接收系统,请避免强光直射入缝。

七.实验心得:

通过此次自主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定量表示各种颜色的方法,对色度学有了初步认识,学会了使用色度测量系统。通过查找资料、教员讲解等方式,了解到色度学在化学工业、农作物验样、军事工程伪装等众多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实验过程

中,组员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迎难而上,有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许多不足。由于实验前对课题及实验器械了解熟悉不足,导致实验初始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浪费时间; 实验中缺少教员监督管理,也有许多错误实验操作; 实验结束对问题的分析总结不够彻底,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总之,这次实验让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也对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启迪教育意义。

不同负高压下绿色色度表

负高压主波长兴奋纯度亮度纯度

色坐标

x y z

-100 510.8581 26.6774 39.654 0.3311 0.495 0.1739 -150 529.32033 48.1755 64.9411 0.3014 0.6022 0.0963 -200 531.65131 52.5586 68.6229 0.2951 0.616 0.0889 -250 537.47907 89.8883 94.4073 0.2288 0.7366 0.0346 -300 550.55325 63.2247 74.5985 0.3528 0.5898 0.0574

三原色色度表

色坐标颜色主波长兴奋纯度亮度纯度

x y z 红色654.03592 80.1548 72.9298 0.6726 0.2987 0.0288 绿色537.47907 89.8883 94.4073 0.2288 0.7366 0.0346 蓝色454.7715 77.5947 15.0202 0.2191 0.1074 0.6735

注:上图均为入缝宽度0.24mm,出缝宽度0.14mm。

参考文献:

[1] 低色度工业废水处理

[2] 汽车LED灯具的色度特性分析

[3] 实现照度和色度均匀的LED透镜设计

[4] 水质色度、总磷及悬浮物的分析评价

[5] 液晶显示屏色度评价和研究

[6] bd电池板的光谱BRDF测量及色度特性的研究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 作者单位:广饶县丁庄镇第四小学 作者姓名:于之祥 联系电话:0546—6407161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真正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观察、实验的动机,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虽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就能够得到满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科学课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主要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呈现给学生的认知与先前的经验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好,心理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和不解,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了解空气》一课中,教师取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玻璃杯和一张画了画的纸,说:“我把纸放进杯子,然后再把杯子倒过来,整个杯子倒扣在这个水槽中,你猜猜会怎样?”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纸会湿的。”有的学生很担心地说:“老师,你可以给杯子加个盖,这样纸就不会湿了。”教师接着说:“如果我说纸不会湿,你信吗?”学生

有的说信,有的直摇头。当看到教师将纸放到杯子底部,然后整个杯子倒扣在水槽中,过一会后拿起杯子,让一个学生上来取出纸检验,发现纸确实没有湿。学生都很惊讶:“啊?纸怎么没有湿?” 正是学生看到的现象(纸没有湿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纸会湿发生了冲突,学生才具有了要探究个究竟的欲望。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问题导入,都应尽量使学生能从现象的表征触及到现象的本质。创设情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视觉现象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冲突,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不仅决定学习的内 容,而且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平衡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会想尽办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和谐的感觉,使认知重新平衡。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开始猜测、关注的都是马铃薯本身的大小影响了它的沉浮,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渐渐地达成了“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的共识。当老师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都浮起来了;把马铃薯都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却都沉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便开始将思维转到了水的问题上,指出:因为两个水槽的水不一样。接着老师再紧追着问:“你怎么知道?”从而引发探究问题。 3、创设游戏、魔术情境。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而创设游戏情境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满足学生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科学实验论文

论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摘要】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关键词】搞好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认真做好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 1.课前认真检查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要逐一检查。如酒精灯,需检查酒精的剂量是否足够,灯芯是否完好,是否可以点燃。如小灯座,要保持内部接触良好,能让灯泡亮起来。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另外,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要时还可对教材进行处理。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中对第二个实验是用烧杯加热煮熟鸡肉,这个实验

需要时间太长,不适合课堂实验,可改为烤五花肉。这样试验时间缩短,实验变化加大,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物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只负责准备铁架台、托盘、酒精灯、碘水、镊子、培养皿这些必须要用到的器材。所有的食品——包子、白菜、米饭、鸡蛋、黄瓜、萝卜、瘦肉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3.教师必须具有处理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准备实验时充分考虑解决方法。如演示《食物的营养》中,小刀要保持干净,以免引起食物混合,造成实验结果错误。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氧气瓶中需要加少量的水,以免水星四溅炸裂集气瓶底部。 二、科学实验中应注重的几个内容 1.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色度学1

色度学基础 引言 EUP (2005/32/EC)筐架指令之实施措施244/2009/EC、245/2009/EC 描述了关于灯具的生态设计要求,其中涉及到色度学的概念,主要是对灯具颜色品质的描述。 本文件根据CIE15:2004 “TECHNICAL REPORT COLORIMETRY”编写,以及参考了可公开获取资料。由jeewah 整理. 第Ⅰ篇 导读 CIE1931-R G B 、CIE1931-X Y Z 、CIE1964-、匹配函数、三刺激值、色品坐标 10X 10Y 10Z A-概念 A-1-光与色 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光映射到我们的眼睛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 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只有波长380nm 到780nm 的辐射能引起人们的视感觉,这段光波叫做可见光。 图A-1 光谱示意图 A-2-等能光谱 若以e φ表示光的辐射能,λ表示光谱色的波长,则定义:在以波长λ为中心的微小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与该波长的宽度之比称为光谱密度。写成数学形式:

e φ(λ)=d e φ/d λ(w /nm) 光谱密度表示了单位波长区间内辐射能的大小。通常光源中不同波长色光的辐射能是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光谱密度是波长的函数。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光谱分布。 在实用上更多的是以光谱密度的相对值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光谱分布,称为相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记为)(λS λ=555nm 处的辐射能量为λ为横坐标,相对光谱能量分布)(λS 为纵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光源相对光谱能量分布曲线。 图A-2 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知道了光源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就知道了光源的颜色特性。反过来说,光源的颜色特性,取决于在发出的光线中,不同波长上的相对能量比例,而与光谱密度的绝对值无关。绝对值的大小只反映光的强弱,不会引起光源颜色的变化。 但是在色彩的定量研究中,1931年CIE 建议,以等能量光谱作为白光的定义,等能白光的意义是:以辐射能作纵坐标,光谱波长为横坐标,则它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是一条平行横轴的直线。即:)(λS =C(常数)。等能白光分解后得到的光谱称为等能光谱,每一波长为λ的等能光谱色色光的能量均相等。 A-3-颜色的表观特征 颜色有三种表观特征,即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明度:标示颜色明亮的程度。对于光源色,明度值与发光体的光亮度有关;对于物体色,此值和物体的透射率或反射率有关。 色调:是区分不同彩色的特征。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辐射,在视觉上呈现不同色调,如红、黄、绿、兰、紫等等。光源色的色调取决于辐射的光谱组成;而物体色则既与照明光的光谱组成有关,还同物体对光的选择吸收特性有关。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课实验教学策略初探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地制宜,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过程、任务是基础 (1)事先明确实验目的小学生由于知识准备和认知能力的欠缺,在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置实验观察任务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CIE基本色度学分析与计算

高工LED技术中心发布时间:2009-08-04 16:07:39设置字体:大中小 色度学是门研究彩色计量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研究人眼彩色视觉的定性和定量规律及应用。彩色视觉是人眼的种明视觉。彩色光的基本参数有:明亮度、色调和饱和度。明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一般来说,彩色光能量大则显得亮,反之则暗。色调反映颜色的类别,如红色、绿色、蓝色等。彩色物体的色调决定于在光照明下所反射光的光谱成分。例如,某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的光中绿色成分占有优势,而其它成分被吸收掉了。对于透射光,其色调则由透射光的波长分布或光谱所决定。饱和度是指彩色光所呈现颜色的深浅或纯洁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其饱和度越高,颜色就越深,或越纯;而饱和度越小,颜色就越浅,或纯度越低。高饱和度的彩色光可因掺入白光而降低纯度或变浅,变成低饱和度的色光。因而饱和度是色光纯度的反映。100%饱和度的色光就代表完全没有混入白光阴纯色光。色调与饱和度又合称为色度,它即说明彩色光的颜色类别,又说明颜色的深浅程度。 应强调指出,虽然不同波长的色光会引起不同的彩色感觉,但相同的彩色感觉却可来自不同的光谱成分组合。例如,适当比例的红光和绿光混合后,可产生与单色黄光相同的彩色视觉效果。事实上,自然界中所有彩色都可以由三种基本彩色混合而成,这就是三基色原理。 基于以上事实,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有三种类型,即红视谁细胞、绿视锥细胞和蓝视锥细胞。黄光既能激励红视锥细胞,又能激励绿视锥细胞。由此可推论,当红光和绿光同时到达视网膜时,这两种视锥细胞同时受到激励,所造成的视觉效果与单色黄光没有区别。 三基色是这样的三种颜色,它们相互独立,其中任一色均不能由其它二色混合产生。它们又是完备的,即所有其它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得到。有两种基色系统,一种是加色系统,其基色是红、绿、蓝;另一种是减色系统,其三基色是黄、青、紫(或品红)。不同比例的三基色光相加得到彩色称为相加混色,其规律为: 红+绿=黄 红+蓝=紫 蓝+绿=青

光学基础之色度——三原色及CIE标准色度系统知识介绍

1.5 色度 色度学中所应用的方法和工具,都是以目视颜色匹配定律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标准为基础的。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通过其色度学委员会,推荐了色度学方法和基本的标准。 1.5.2 三原色 三原色:(红R 、绿G 、兰B )或(品红、绿、兰) 三原色不能由其他色混合得到,三原色的波长如下: 红:700nm ,绿:546.1nm ,兰:435.8nm 由RGB 构成白光,得亮度比为L R =L G :L B =1:4.5907:0.0601 Lm/(s r ·m 2 ) 色度坐标和色品坐标 三原色坐标:R ,G ,B ,是三维色度坐标。 色品坐标(归一化坐标):r=R R+G+B , g= G R+G+B ,b= B R+G+B , 并有 r+g+b=1 光谱三刺激值(色匹配函数) )(λr ,)(λg ,)(λb 代表匹配一种颜色,需要R 、G 、B 的比例。即取 )(λc = B b G g R r )()()(λλλ++, 就可以匹配出所要求的)(λc 颜色.并且)(λr ,)(λg ,)(λb 是有表可查的,其规律可参见图1.5-1。 图1.5-1 色匹配函数

(6)色度图及色品图 三原色坐标见图1.5-2a,色品坐标见图1.5-2b,实际色谱的色品则示于图1.5-2c 中。由图1.5-2c 可见,三原色系统的色品图中有很大部分出现负值,使用很不方便,为此,国际照明委员会建立了CIE 标准色度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图1.5-2 色度及色品图 1.5.4 CIE 标准色度系统 设立标准光源和标准观察者,建立假想色度坐标 ),,(Z Y X ,归一化坐标),,(z y x 和色匹配函数),,(z y x ,以此来建立CIE 标准色度系统。 1)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这一色度系统是在观测视场为2°的情况下制订出来的。 (1)标准色度坐标的变换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的变换关系为: []???? ????????????????=????????????????????=??????????B G R B G R Z Y X 5943.50565.000601.05907.40002.11302.17517.17689.299.001.000106.08124.01770.02.03100.04900.06508.5 及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浅议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的关键所在。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所以,教师指导儿童自己实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水平,千万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是语文课。所以,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实行教学,以完整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 一、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实验课,必定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实验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但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知道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实行,在使

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科学思维水平、学习科学探究的准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实行体验。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实行体验,提升学生实验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浅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较为低效。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化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二、解决对策?

⒈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2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千克的食盐、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等。即使实验失败了,这种探究活动还是对学生起到了意义,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再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对同学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⒉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校园里有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学课中需要的实验资源。如在《蜗牛》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班级里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实物蜗牛,这样的讲解,学生只是了解了蜗牛的?部分知识;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教师上课时先问同学哪里可以找到蜗牛,然后组织学生捉蜗牛、养蜗牛,并且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眼睛、触角、嘴巴等,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等,还有蜗牛是如何发现和找到食物的,在多种食物面前,蜗牛会首选哪种等。在饲养、观察蜗牛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结构、吃食情况,而且观察到蜗牛的排泄和产卵。学生通过此类探究活动,获

色度学基础知识

---------------------------------------------------------------------------------------------------------------------------------------- 色度学基础知识 一、 概述 色度学是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是以物理光学、 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等学科领域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中, 存在着大量有关色度学的问题, 颜色与人民生活 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颜色的测量和控制在一些工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 在许多部门颜 色是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如染料、涂料、纺织印染、 塑料建材、医学试剂、食品 饮料、灯光信号、造纸印刷、电影电视、军事伪装等等, 这一切都是由于颜色科学的建 立, 才使色度工作者能以统一的标准, 对颜色作定量的描述和控制。 在纺织印染、染料和涂料等行业天天与颜色打交道, 过去全凭目测评定, 评定结 果无法记述, 储存。 并受观察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年龄等影响很大。 随着电子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测色仪器的测色准确性、重演性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现 在又有在线检测对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不合格品率更为有用。 为此测色技术在各行各业 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色彩的感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单从物理观点来考虑, 色彩的产生有三个 主要因素: 光源,被照射的物体和观察者。 二.、 光和颜色 1、 光源 光由光源体发出, 太阳光是我们最主要的光源。光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波, 包括 无线电波、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X 射线和γ射线等。 我们人类所能见到的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范围是380--700nm (纳 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 700nm 为红色, 580nm 为黄色, 510nm 为绿色, 470nm 为蓝色。单一波长的光表现为一种颜色, 称为 单色光。 物体在不同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为此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规定了如 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doc4

巧设情境体验乐趣实现探究 湖北郧县柳陂中心小学周玉华(442532) 【内容摘要】《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着重从“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的具体教学策略,望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实效。 【关键词】实验基本要求动手操作拓展实验时空亲临乐境探究实效 【正文】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臵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实施实验教学 摘要: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地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地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地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 b5E2R。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在省“配套工程”地爱抚下,农村小学也配备了大量小学科学课急需地实验教学器材,这对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质量,提高农村小学生地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必须注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尽管见识少了些,但同样有喜欢尝试好奇性强地特点,所以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 p1Ean。一、要巧妙指点,做好预设. 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地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地步骤,牵引着学生地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地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地方法,能自主探究.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往往面对一个问题提出地多种假设,无所适从,盲目实验,这就出现了不肯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因思维偏离方向而出现准确率较低地现象.怎样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地方法,在众多地表面现象中寻找事物地本质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DXDiT。 如教学《声音地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地,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地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地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地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地问题.学生作为学习地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地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地主体意识. RTCrp。 二、要大胆地放手学生动手操作.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色容差是指电脑计算的配方与目标标准的相差,以单一照明光源下计算,数值愈小,准确度则愈高。但是要注意,它只代表某一光源下的颜色比较,未能检测于不同光源下的偏差。光源发出的光谱与标准光谱之间的差别。 标准光谱随着色温改变,同一个光源如果标准光谱不同其色容差也不同,但是测量的时候,一般光色电分析系统会自动识别被测光源所在的色温范围,以确定标准光谱的色温取值,色容差的单位是SDCM,一般的节能灯要求的色容差要小于5SDCM。色容差,是表征光色电检测系统软件计算的X,Y值与标准光源之间差别。数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标准光源的光谱随色温改变,则不同色温时,其标准光谱不同(一般检测设备会自动AUTO识别被测LED光源的色温范围,并确定对应的标准光源色温取值),色容差不同。在相同色温时,参考标准光谱一致,色坐标X,Y不同,则色容差不同。 色容差单位:SDCM。GB-T17262-2002单端荧光灯性能要求标准中规定一般的节能灯要求的色容差要小于5SDCM。GB24823-2009(已下载)普通照明用LED模块的性能要求标准中规定LED模块要求的色容差要小于7SDCM。 色容差的意义引 (1)在荧光灯中由于红、绿、蓝三种粉的密度不同,生产中很容易造成色温差,一旦出现,需通过调节色容差来调整色温差以保证灯的光色。能够显示色容差的仪器(2)作为照明光源的白光LED应当参照色容差的标准来要求指导白光LED新照明光源的发展和应用。

色容差和哪些因素有关?[1] 参照荧光灯国家标准GB/T10682-2002色容差公式: g11Δx2+2g12ΔxΔy+g22Δy2=K2 (1) 式中:Δx和Δy表示相对于目标坐标值x,y的误差,g11,g12, g22表示由各目标值决定的系数,K为色容差。标准颜色灯的色品坐标目标值应符合表D1的规定(见附录),系数见表D2。 用轴参数计算色容差的算式为:x’/K2a2+y’/K2b2=1 (2) 式中:x’=Δxcosθ+Δysinθ y’=-Δxsinθ+Δycosθ a和b分别是1SDCM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附CIE1931图,详细描述见第二章: 一、CIE1931RGB 真实三原色表色系统 (一)、颜色匹配实验 把两个颜色调整到视觉相同的方法叫颜色匹配,颜色匹配实验是利用 色光加色来实现的。图5-24中左方是一块白色屏幕,上方为红R、绿G、 蓝B三原色光,下方为待配色光C,三原色光照射白屏幕的上半部,待配 色光照射白屏幕的下半部,白屏幕上下两部分用一黑挡屏隔开,由白屏幕 反射出来的光通过小孔抵达右方观察者的眼内。人眼看到的视场如图右下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三年级科学——开放式教学 [摘要]作为三年级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繁纷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要从过去较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充分开发人的各种潜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三年级科学开放眼睛开放时间开放教材开放大脑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对科学这门学科来说,训练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勤于观察事物变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我们应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观察。 1、观察自然: 教师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增长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如观察液体凝固、固体液化现象;观察动、植物过冬现象;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等等。 2、观察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如在煮饭时,热气上升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等等。

色度学知识大全

颜色 苹果是红的,柠檬是黄的,天是蓝的,这就是我们大家以日常用语对颜色的判断。我们用色调这一术语在色彩世界里把颜色区分为红、黄、蓝等类别。还有,虽然黄和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但是把黄和红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橙色(有时称之为黄-红):混合黄和绿产生黄-绿;混合蓝和绿则产生蓝-绿,等等。把这些色调衔接排列,就形成如图1所示的色环。 当比较各种颜色的亮度(颜色的明亮程度如何)时,颜色就有明亮和深暗之分。例如,将柠檬的黄色和葡萄柚的黄色来说,毫无疑问,柠檬的黄色就比较明亮。把柠檬的黄色和欧洲甜樱桃的红色相比,显然,也是柠檬黄比较明亮。可见,颜色亮度的测量与色

调无关。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图2。图2是图1沿A(绿)B(紫红)直线切开的剖面图。可以看出,亮度沿垂直方向变化,越往上去,色彩越明亮,越往下去,则越深暗。 再来说说黄色。柠檬的黄色和梨的黄色相比较又如何?你可能会说柠檬的黄色更明亮一些,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大的差别就是柠檬的黄色显得鲜艳,而梨的颜色则显得阴晦。这种差别称之为色饱和度或鲜艳度。从图2可以看出,紫红和绿两色的饱和度分别由中心向两侧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离中心越近,色彩越阴晦;离中心越远,则越鲜艳。图3标出了一些常用的描述色彩亮度和色饱和度的形容词。至于这些形容词表达了什么,请再看一下图2。

能把色调、亮度、色饱和度的关系以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得清清楚楚。

色彩和光的知识 测量仪器

如果我们测量苹果的颜色,我们得到下列结果:

过去已有好几个人想出多种方法,常常是通过复杂的公式用数量来表示颜色,其目的是使每个人能够更容易地和更准确地做色彩信息交流。这些方法试图提出一种用数字来表示颜色的方法,就好象我们表示长度和重量一样。例如在1905年,美国画家A.H.孟塞尔发明一种表示颜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大量按照颜色的色调(孟塞尔色调)、亮度(孟塞尔值)和色饱和度(孟塞尔饱和度)分类的色纸片,用来和样品色作目视比较。后来,经过许多进一步实验,该系统经过更新,创立了孟塞尔新表色系统,也就是现在在用的孟塞尔系统。在该系统中,任何给定的颜色按照它的色调(H),亮度值(V)和饱和度(C),表示为一个字母/数字组合(HV/C),并利用孟塞尔色卡作目视测定。其他用数字表示颜色的系统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研究出来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两种系统为Yxy系统和L*a*b*系统。前者是于1931年根据CIE规定的三刺激值XYZ发明出来的,后者是由1976年发明的,以给出更为均匀的相对于视差的色差。这两种色空间*已在全世界用于色彩交流。 *色空间:这是一种用某种符号(例如数字)来表示某物体或某种光源颜色的方法。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学,而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教学创新。但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单一性、被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在分析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进而从实验教学的理念、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主体、实验项目性质、教学方法等角度分析阐明了两类实验的区别,以利于更好地进行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思想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传统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创新性人才培

养需要通过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来实现。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创新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异同,以提高对创新实验教学的认识,使实验教学改革适应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大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师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总结,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强调“统一性”。传统实验教学让全班学生采用同样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时数、实验装置。一个教学计划、一张课表、一个班的学生按部就班齐步走;二是实验教学内容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各门课程的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三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有着固定的模式,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如同一个机械过程,学生

色度学实验

色度学实验 颜色科学在彩色显示、印刷、纺织以及摄影美术行业的作用是巨大的。人眼对物体色彩的视觉感受涉及到物理学(物体的自发光、透射光或反射光形成颜色刺激)、生理学(感光细胞响应与传输,颜色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心理学(颜色感知的响应)等等方面。我们所说的色度学是对颜色刺激进行物理测量、数学计算并定量评价的学科,它不涉及神经响应、传输及颜色感知。国际上颜色的定量表述有多种系统,如用色卡表述的孟塞尔表色系统、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CIE 表色系统等,各系统之间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本实验主要介绍常用的CIE 表色系统,它是基于加色法混色系统发展而来的。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色度学的基本知识。 2. 初步掌握颜色相加混合与相减混合及颜色匹配等方法。 3. 掌握颜色定量测量与表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三色加法混合与RGB 表色系统中色度坐标的确定 在如图1所示的颜色匹配实验中,利用红[R]、绿[G]、蓝[B]三原色混合匹配颜色 [C]时,可表示为 [C]=R [R]+G [G]+B [B] (1)式 式中[R]、[G]、[B]为原刺激(如取λR =700.0nm ,λG =546.1nm ,λB =435.8nm ),其与基础刺激(等能光谱白光)相匹配时的 光度量L R 、L G 、L B 称为色度学单位。R 、G 、B 分别为匹配 色光 [C]时[R]、[G]、[B]的数量,若匹配 [C]时[R]、[G]、 [B]的光度量分别为P R 、P G 、P B ,则R =P R /L R 、G =P G /L G 、 B =P B /L B ,R 、G 、B 称为三刺激值,对于基础刺激(等能光谱白光)有R =G =B =1 实验表明颜色匹配遵循以下两个法则(格拉斯曼法则): 比例法则:若[ C 1]= [C 2],则α[C 1]= α[C 2] 加法法则:若[C 1]= [C 2]、[C 3]= [C 4],则[C 1]+ [C 3]= [C 2]+ [C 41423显然色光增减、合成时的表述与通常的数学式子完全等价。 我们可以对一定辐射功率(1W )、波长为λ的单色刺激[C λ]进行匹配可得出: [B][G ][R]][C λλλλb g r ++= λλλb g r 、、是该单色光的光谱三刺激值,称为色匹配系数,作为波长的函数得到的)λ()λ()λ(b g r 、、称为色匹配函数。当某光刺激的光谱功率分布函数P (λ)已知时,各单色光λ、带宽d λ处的功率为P (λ) ?d λ,在格拉斯曼法则指导下,该光刺激的三刺激值可以由下式来求出: ???== = vis vis vis d P B d g P G d r P R λ λλλ λλλλλ)()()()()()( (2)式 值得注意的是色匹配函数是在色匹配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的,它与原刺激、基础刺激的选取有关,原刺激、基础刺激改变色匹配函数也会改变。 为直观表示三刺激值,可以建一个如图2所示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以[R]、[G]、[B]作为轴的单位向量,那么由三刺激值确定的向量可以代表颜色刺激[C],更简化一点,可以选取该向量与单位平面R +G +B =1的交点(r +g +b =1)在[R][G]平面的垂直投影点(r ,g )来表示色[C],r 、g 、b 可由下式求得: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张宏鹏

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凉州区九墩乡小泉小学张宏鹏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激情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效果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

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