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

合集下载

写柳体,上下结构7法,必须掌握!

写柳体,上下结构7法,必须掌握!

写柳体,上下结构7法,必须掌握!
上下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上下重叠而成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中上下两部分合成的是上下结构;由三个或多个部分合成的又叫上中下结构。

这类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一定的法度!
提示:本文法则来自柳体书法教程,本平台特整理推送,供各位书友参考品鉴。

(一直以来,不少书友想要好好学习柳楷,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入手,也没有很多参考资料,本平台要对各位书友真正提供一些柳体学习辅助,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一(上下对正)
二(左右对称)
三(上紧下松)
四(上开下合)
五(上开下合)
六(上宽盖下)
七(上宽盖下)
希望画友们的笔法技巧愈发精进!一天更比一天好!。

书法柳体知识点总结

书法柳体知识点总结

书法柳体知识点总结一、柳体书法的概述柳体书法起源于唐代,发源于颜真卿的“颜体”,其书风含蓄婉约、线条流畅,质朴淳厚。

后经过历代书家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柳体书法。

柳体书法在笔画上追求圆润流畅、柔美多变的效果,整体造型端庄秀丽,飘逸如柳枝摇荡,而且每一个字的结构都是十分完整合理的。

柳体书法在透视感、舒展力、纵横比例、装饰和点画技法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柳体书法中,讲究“劲柔相济”,勾、撇、点、横、斜等笔画都能够自由运转,使得字体虽然圆润丰满,但又不失其结构的严谨和稳健感。

柳体书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常用于各类字帖、寿联、横幅等书法作品。

二、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主要包括:“点”、“横”、“竖”、“撇”、“捺”、“提”、“挑”、“插”、“叉”、“拐”等。

在这些基本笔法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适宜的力度、速度和角度,搭配合适的用笔顺序,形成了柳体书法独特的风格。

1. 点点是柳体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一般用于书法作品中的装饰和勾勒。

点的书写时,要求笔尖用力轻,速度快,一气呵成,以便形成清晰可辨的点画。

2. 横横是柳体书法中的主要笔画,要求线条流畅、笔势圆润,书写时需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握,以及与其他笔画的连贯性。

3. 竖竖是柳体书法中的另一个主要笔画,与横相互配合,搭配成不同的结构,构成柳体书法作品中的字形。

4. 撇和捺柳体书法中的撇和捺是书写时最常用的笔画之一,它们的书写在保持圆润流畅的同时,还需要有起承转合的感觉,以形成优美的结构。

5. 提、挑、插、叉、拐这些是柳体书法中的一些特殊笔画,它们不仅丰富了柳体书法的表现力,也增加了书写时的趣味和挑战性。

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从而在书法作品中运用自如。

三、柳体书法的技法要点1. 透视感柳体书法在书写字形时,要求遵循透视规律,使得字体在纸面上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透视感在柳体书法中十分重要,它使得书法作品更加立体饱满,更有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

柳体15-2. 点、横、竖、撇

柳体15-2.  点、横、竖、撇

字上部的单个点好像字的 头部,一般应落在字体(独 体、上下、上中下结构)或 所在部分(左右、左中右结 构)的中间,使头正身直, 以稳定字的重心。
其它位置的单个点多依据 呼应、补白、平衡等因素来 安排,具体可依布白、平衡 等规律帮助定位。


2、左旁点:

象两点水、三点水一类点, 应首尾呼应,上下引带,下点 之末的挑尖和上点之尾上下对 齐,以求上下引带呼应,排列 宜略取向左弧势。 3、八字脚: 脚点如脚,支撑字形,两点 或向或背,都应开张取势,沿 字中线左右照应,两点不宜太 近,如大胖子小脚,难以站稳。

宝盖头的顶点多用弯头竖 点,点饱满厚重如坠石,下 部多和横画交互重叠。左上 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转 锋左下稍顿后回锋向上回收。
3、平点:

似左尖横,可增强字的变 化。顺锋或逆锋起笔,向右 稍行即顿,转锋向左回收。
4、撇点:

形似短撇,短劲锋利。藏 锋起笔,折笔右下顿笔,左 上稍回锋后向左下渐提由慢 渐快撇出。

横竖立骨架;撇捺展神韵; 折出阳刚气;钩提现精神; 点活如眼睛,顾盼灵气存。

一般把汉字笔画按大类归纳 为“八种基本笔画”——点、 横、竖、撇、捺、折、钩、提, 并由此演化出许多不同笔画来。 它们除组合成字以外,还赋予 了汉字更多的美感。
一、点
柳点分方圆,点中有折转。 顶点要居中,上下排弧线, 左右有向背,脚点叉腿站, 多点聚一心,四点左右看。
如踩钢丝演员手中的横杆, 横画也有平衡字形的作用。


三、竖
竖起连三折,头方力彰显。 收尾如垂露,或者似针悬。 边竖有向背,中竖不倾偏; 短竖体内斜,左右, 有的竖画比短横还要细。

起笔多“欲下先上”, 左上逆锋,然后折锋先右 上再折右下,两次转锋折 笔,比一般楷书常多一个 棱角,形似向左上出个方 角,戏称“两面三刀竖”, 顿挫有力。提转中锋下行, 沉稳粗壮,力藏画中;收 笔或露或藏。

练字方法知识讲解柳体结体和笔法

练字方法知识讲解柳体结体和笔法

练字方法知识讲解柳体结体和笔法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专长楷法。

他的书法先学唐初书家,后学颜真卿。

他的楷书,既继承唐初诸家侧媚取态,又吸取颜真卿雄强气度,形成具有特点的“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楷书,笔力劲挺,结构严密,中心攒聚,四边伸张。

柳公权留存下来的碑版很多,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著名,是学习柳体的好范本。

1.柳字结构柳字的结构,一方面稍稍改变颜体完全方正体势,采用“二王”以来侧媚取姿的意趣,结构呈现左紧右舒,右肩稍稍抬起,横画大多是处理成左低右高。

另一方面又基本保持了结构的方正,正面视人,吸取了颜体的雄强气势。

结体中宫部分点画安排严紧,突出了四边笔画的伸展,如横竖画、撇、捺笔的起笔收笔时,不时地有意超过长度,出现或左伸右短、或右伸左短的笔画。

线条粗细较一致,不出现粗细悬殊的横轻竖重的现象,这都是为了表现柳书挺拔刚健的特点。

线条用笔以出锋棱的方笔为主,转折处稍有圆转的笔意。

偏旁和主体部分结构变化较多。

有偏旁重而主体轻的,如“依”、“彼”、“馀(餘)”、“弥”等字,有意强调偏旁的位置和力量。

偏旁与主体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显示结构上的变化,如“接”、“议(議)”、“烬(燼)”、“源”等字。

左右两部分并列结构的字,联系较密切,通过笔画的穿插、呼应,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如“”、“雄”、“亲(親)”、“既”等字。

上下结构组成的字,一般呈纵势,长方形,上下呼应,联系紧密,如“皇”、“智”、“响(響)”、“惊(驚)”等字。

但是,柳字有的结构也不严密,或过于空虚疏散,如“符”字;或过于偏扁,如“超”字;有的失调,如“待”字等。

在临写时,要有所选择。

总的讲,临写柳字《玄秘塔碑》,在掌握结体方面,要注意:第一,《玄秘塔碑》字体的结构可分三种。

一是处纵势长方形结构;二是呈横扁方形结构;三是又小又扁的一些特殊结构。

在临写时对结体应有一个大的概念,注意纵横的比例,点画的横斜、长短、竖直都是在这大的比例中变化。

柳书书法基本笔画运笔方法竖

柳书书法基本笔画运笔方法竖

柳书书法基本笔画运笔方法竖
柳体楷书横的诀窍
柳书横竖的粗细对比不大,有的竖画比短横还要细。

竖画起笔多“欲下先上”,左上逆锋,然后折锋先右上再折右下,两次转锋折笔,比一般楷书常多一个棱角,形似向左上出个方角,戏称“两面三刀竖”,顿挫有力。

提转中锋下行,沉稳粗壮,力藏画中。

收笔或露或藏。

注意勿成长嘴、钉头、鼠尾、竹节等病笔。

竖的形态变化:
1.悬针竖:藏锋起笔,方折劲健,中锋行笔,引申出锋,空抢收笔,体势挺直劲利,状若悬针。

悬针竖较垂露竖更富有俊朗韵致。

字中的右边竖,或者竖为字中最后一笔以及字中无撇捺时,竖画宜用悬针竖。

如“千、都”。

2.垂露竖:垂露竖可依体势直中见曲。

起笔、行笔同悬针竖,腰部宜略显细挺,收笔稍顿(左弯可向右下顿笔,右弯则可向左下顿笔),转笔向上回收,像将要滴下来的露水珠,比悬针竖更具雄厚力度。

左竖,有撇捺的字中的竖宜用垂露竖。

一字中的两竖可都写成垂露竖,但不能同时写成悬针竖。

如“师、仁”。

3.旁竖、短竖:多位于字的两边,书写较灵活,起收或重或轻,粗细变化明显,取斜势较多,多依中线左右照应。

可增强字的动感和变化。

如“供、乘”。

书法结构28法(柳体)

书法结构28法(柳体)

书法结构28法第1法 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说:“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为点的技法要诀。

第2法 通变顾盼一字之中,点笔最为重要,两点以上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是书法。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应考虑是否直对,如直对,再考虑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的在字的中间,有的在字的左右。

所谓直对,就是重心垂直相对,不可偏侧。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的,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但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多作曲头,略向左斜,避免呆板。

对正之法,应以重心为准则,如两笔僵直,必失神韵。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皆应垂直劲挺、逐势而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忌屈体弯身。

竖为“努”,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稍有偏右,避免呆板,楷书、行书相同。

第6法底竖斜位竖在下方的,并非全部居中。

不居中的,不可强为,强为字身必倒。

应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的,间距基本相等。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的,间距基本相等,楷书、行书一样。

竖距虽然相等,但宽窄应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随字势各异,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为留有地步,是避让;下展为雄壮丰满,是开张。

因此字体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有奇势。

第10法上展下收行笔落墨,应先急后缓。

上展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下收疑重稳健,以标其端庄。

当急不急叫作“涩滞”,当缓不缓叫作“浮滑”。

第11法上正下斜上正求其稳健,下斜求其动势。

上下结构的字,多有斜正,斜正相生,重心不倒。

第12法上斜下正上以斜势呼于下,下以收缩呈于让。

顾盼相应,神气贯连。

飘然飞动中有肃穆,稳重古朴中存风神。

第13法下方迎就凡上部撇捺开张舒展的字,下部应上移迎就。

柳体楷书结构100法解析

柳体楷书结构100法解析

柳公权楷书间架结构100法一法四围者,不可四周密闭。

四面围起的字四周不可密闭。

二法上包下者,内画宜上缩。

上包下的字,包内笔画尽可向上书写。

三法下包上者,内画可上耸。

下包上的字,包内笔画宜向上耸立。

四法左包右者,内画不宜伸。

左包右的字,包内笔画尽量不向外伸展。

五法左上半包者,横画不宜长。

左上半包的字,包内横画不应伸展。

六法左下半包者,内画宜上挺。

左下半包的字,包内笔画尽可向上挺。

七法右上半包者,内画可伸缩。

右上半包的字,包内笔画可伸可缩。

八法天覆者,凡画皆置于其下。

天头覆盖的字,下面的笔画全被包容于内。

九法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下部结构,应托负起上面的笔画。

十法让右者,左昂右低。

避让左部的字,左部高昂,又不低垂。

十一法让右者,右伸左缩。

避让右部的字,右部舒展,左部收缩。

十二法横担者,中画宜长。

中腰长横支撑的字,中横要长。

十三法直卓者,中竖宜正。

中竖为主干的字,中竖要直而正。

十四法两平者,左右宜均。

左右两部均分的字,要避免一宽一窄。

十五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左占地步的字,左部略大无妨。

十六法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右占地步的字,右部丰满无碍。

十七法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上占地步的字,上部要尽量地宽大。

十八法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下占地步的字,下部要任其广阔。

十九法左右均占者,中宜逊。

左右占地步的字,中部要避让。

二十法中间占者,中独雄。

中占地步的字,中部要丰满雄壮。

二十一法勾孥法,其身不宜曲短。

横折钩法,其身不宜弯曲短小,折钩作竖钩状。

二十二法勾轫法,其势不可直长。

横折弯钩法,其身不宜直长,折钩作弯钩状。

二十三法画短直长,撇捺宜伸。

横短竖长的字,撇捺应向外均匀伸展。

二十四法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横长竖短的字,撇捺应呈向里收缩状。

二十五法画短撇长,画不厌短,撇不厌长。

横短撇长的字,横尽量短,撇尽量长。

二十六法画长撇短,画不厌长,撇不厌短。

横长撇短的字,横尽量长,撇尽量短。

二十七法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上下有横,一定上横短下横长。

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

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

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编辑鳏居斋老叟加里顿出版发行2010年7月10日柳体书法基本笔画要则1.点变方与圆,呼应有藏露点,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法,更有古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审其势而侧之。

”方点,行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

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

点是“字之眉目”,故须点与点,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

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2.单双多各异,变形须随字单独一点,通常左高右低斜置。

两点及以上组合,通常各点同指一心,这个心常为字心。

三点四点排列时,呈弧,各异。

两点三点相重,各具形态,笔断意连,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

竖两边各有一点时,右点距竖近,高于左点,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

“火点底”四点偃仰向背,各有变化,中点似竖非竖,边点外展,弧度小。

“三合点”弧上凸,势右斜上,末点变为撇点。

点千变万化,但须因字而变,不可千篇一律,牵强而变。

3.头方腰细横,单重主为长横,古人称“勒”,是说写横必勒其笔,逆锋起笔,铺毫右行,缓去急回。

柳楷的横多用方笔,即头方刀切。

长横稍上拱,长而细,腰甚至欲断,但有劲,收笔处作顿,显质。

短横微下凹,短而粗,可圆转收笔。

每一横取势右斜上,但整体协调平稳,不失仪态。

单横通常写成长横,横竖交,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短、上短下长各两部分。

几横相重,因字而定主横,主横应长有力,或盖下、或中挑、或托上,其余各横略短,不等长,不平行。

竖插重横,横宜紧,首横与主横、末横相背。

如“聿”字头,第二横为主横,以下几横逐渐伸长。

4.柳竖多棱角,类别悬垂短竖,古人称“努”,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欲下先上,欲竖先横,中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努两端之势。

竖之笔法是“弩弯环而势曲”。

柳竖多强调方笔,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

竖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2016年3月10日柳体书法基本笔画要则1.点变方与圆,呼应有藏露点,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法,更有古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内,审其势而侧之。

”方点,行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

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

点是“字之眉目”,故须点与点,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

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2.单双多各异,变形须随字单独一点,通常左高右低斜置。

两点及以上组合,通常各点同指一心,这个心常为字心。

三点四点排列时,呈弧,各异。

两点三点相重,各具形态,笔断意连,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

竖两边各有一点时,右点距竖近,高于左点,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

“火点底”四点偃仰向背,各有变化,中点似竖非竖,边点外展,弧度小。

“三合点”弧上凸,势右斜上,末点变为撇点。

点千变万化,但须因字而变,不可千篇一律,牵强而变。

3.头方腰细横,单重主为长横,古人称“勒”,是说写横必勒其笔,逆锋起笔,铺毫右行,缓去急回。

柳楷的横多用方笔,即头方刀切。

长横稍上拱,长而细,腰甚至欲断,但有劲,收笔处作顿,显质。

短横微下凹,短而粗,可圆转收笔。

每一横取势右斜上,但整体协调平稳,不失仪态。

单横通常写成长横,横竖交,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短、上短下长各两部分。

几横相重,因字而定主横,主横应长有力,或盖下、或中挑、或托上,其余各横略短,不等长,不平行。

竖插重横,横宜紧,首横与主横、末横相背。

如“聿”字头,第二横为主横,以下几横逐渐伸长。

4.柳竖多棱角,类别悬垂短竖,古人称“努”,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欲下先上,欲竖先横,中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努两端之势。

竖之笔法是“弩弯环而势曲”。

柳竖多强调方笔,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

竖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

悬针竖上段等力同粗,收笔处稳重,力达笔尖。

垂露竖又分左向垂露(在字之左时)和右向垂露,应圆收,露珠欲滴,忌如骨头。

短竖分断竖与斜竖,断竖有上仰之势;斜竖短而斜。

其状见“口、白”字。

“口”旁,左竖稍长略细,出框;两竖组成约40度的角。

当居上(或下),两竖斜度相对,当居两边时,外竖稍斜,居左“口”偏上,居右“口”偏下。

5.双排细粗向,主竖撑大梁双竖,常左竖短细,右竖稍粗长,相向。

如“冂、囗”部。

但“门”的两竖取相背,亦左短右长,但有时左粗右细。

“冂、囗、门”三框内的笔画重心偏左。

几竖相排,边竖有向有背,竖短时,左竖变斜竖,右竖相对;竖长时,左竖可内偃也可外偃而下,右竖直挺。

排竖,左短右长,左细右粗,但有时差异较小,几竖间距离大致相等。

字中之竖,有“柱”之作用,特别是主竖要写得壮、挺、有力,不歪不斜6.运笔稍快撇,长短有各异撇,撇头有三个棱角,和竖头一样。

写撇运笔要稍快,但须力送其端。

撇可分为长撇和短撇。

长撇(含竖撇古称“掠”,用弩法下引左行,展笔为掠。

长撇常为主笔,应伸展。

短撇(含平撇),古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运笔须初展毫而急敛如鸟啄”“下笔时要如鸟嘴啄物,提笔蹲锋,以疾为是,但力须贯注”。

长撇细而柔,但不娇;短撇粗、锐、直;平撇底边近似水平。

几撇相重,撇头略聚,勿平行7.变化柳回曲,框撇须入内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柳叶撇、回锋撇、曲头撇。

柳叶撇空入空出,两头尖,中间肥,但整体偏细。

回锋撇似钩又不能是钩。

曲头撇逆锋入笔,折笔重顿,然后左下,撇头呈厚重的点,弯曲有势。

曲头撇通常和长横组成“有”字头,撇先于横写,并交横于折笔处。

框上有一撇时,这一撇一定要撇入框内,最忌在框外。

8.捺分正平反,短肥有一波捺,捺古称“磔”(正捺)和“波”(平捺)。

柳楷的捺通常短肥,但捺脚却细长,锋芒毕露,平展,勿上挑或下压。

捺“三折一波”即须颔首。

捺分正捺、平捺和反捺。

正捺,通常是主笔,外展;头圆,捺身渐大,捺脚底边内凹。

与撇交时,撇细捺粗,撇低捺高,捺较撇趋平。

平捺,划之难者,写好它,遵循:方头(并颔)、细颈(不过细)、肥腹(但不可凸,略平直)、脚细长(感之无限长,末稍略上拱后平伸)。

反捺,似长点,非长点。

一字中有几捺,或几个字连续有捺,应有反捺;一个字中只有一个正捺(或平捺)。

9.挑者尤为易,但须力送端挑,也称提,古人称之为“策”。

笔法是:仰笔铺毫,轻抬而进,有鞭策之势。

用笔是“鞭之稍极柔,而用之者,刚出其中,其上下左右,疾徐轻重,非如法度不为功,策笔之道,当细参之”。

其易,是因变化少,运笔简单(但难掌握)。

写挑时,应力注笔尖,送至挑巅。

写挑还应注意位置与方向。

“扌、土、王”三旁的挑和横画都较粗,挑头外伸,挑向右部的起笔或字的右上角或右部中心。

横用右尖横为宜。

“扌”的挑交于竖钩的中点,横不长。

“土”旁的竖仰头,有时横长,挑内收,如“场”。

“王”旁的第二横显平。

10.折处有两角,折后粗且斜折,实际上是其它笔画的连接方形转角。

折分横折、竖折、撇折。

写折要多次折锋提按,帮棱角分明,常显两角,但有时弯转而成,便无所谓双角了。

折划折后要加粗变斜,以横折为例,当所包笔画少时,折又粗又斜,反之则显竖直。

另“勹”所包笔画的重心应在撇头正下方。

“弓”部,几折相重,所以应有一弯转(第三折),左边横头逐渐外伸,首横粗重,末折不内超过首折。

11.钩变十八样,不离踢出向钩,古称“剔”。

如人之踢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贯注脚尖。

钩常与不同笔画结合,千变万化,这里只介绍几种:竖钩,竖直挺,钩左平出,内侧呈直角,如“刂”旁,两竖相背,左短。

竖弯钩,弯而不媚(弯得匀称,钩脚对竖头),亦左平踢(或稍左上)。

右向钩,写法同竖钩,方向右上角。

横钩,横细,角度小,似“鸟视胸”,写法是,横梢顿成点后回锋向字心踢出。

乙钩(竖右弯钩、横折右弯钩、横折斜弯钩),如弧上钩出,前二者竖直上钩,后者可斜上钩(向右);前二者的钩不是最低处。

横折斜弯钩与回锋撇组成“几”部,内含划多时写宽,下略收,勿直敞;反之写窄些。

两钩相重,上不踢出,下踢出。

12.宀穴党雨头,左弱盖横细“亠”部,点斜置中,指点的中心在横的中间,因点向左背右,所以,如以交点算左长右短,横宜长,盖下。

“人、登”字头(含“祭”字头),撇捺外展,盖下,斜度相对,组成80至90度的角。

“人”头撇捺交点在直中线,撇超过交点勿高。

“登、祭”头撇捺无交点,虚交点在直中线偏左,“登”头的左点交于撇的中间13.文头点斜中,人登均两脚“宀穴党雨”头部,起笔重,为竖点(“雨”头是短横);左点亦为竖点,稍外展;横钩的横部细,盖下,应写长,盖严;竖点(或中竖)将横钩分成左短右长的两部分,但所盖笔画以竖点(或中竖)为正中安排。

“穴”头盖内两点左点外撇,右点成竖弯,右点高于左点。

“党”头的三点为“小”字头,中点(竖点)高,正中;左点短,趋竖斜;右点成撇点,趋平斜。

“雨”头的四点成对点,聚于一心。

14.羊春横无异,土立丰一横“羊、春”字头,三横的长短粗细差异不大,但并非无异,中横斜度稍大。

“羊”头的两点上开下合,势指字心。

“八”字头,左点可露锋,右点或藏锋收笔或锋没横中。

“春”字头的撇捺斜度相对、外展。

盖下,撇头出横勿高,捺的起笔不在撇上。

“土、立、丰”字头,末横细长,主横上面的笔画应粗重,竖或首点(“立”)置于正中。

“丰”头的中横较第一横左略伸,右不出。

“立”的中间两点成对点,左点可成竖点,也可指第一横头,右点顺首点之势转锋撇下。

当“立”作左旁时写大致相同,上点极靠右,左点指第一横头,底横斜度大,左伸右不出。

15.禾头捺出横,艹竹横竖尖“禾”字头,首撇用平撇,横依字定长短,竖粗、挺、直。

(以上也是“千”字头的写法)撇捺组成的角度宜大,即捺(平捺)趋平。

当横长时,捺右伸出横稍,当横短时,捺脚在横稍下方。

“艹、竹”头,横和竖都变成尖头,双竖下尖,斜向字心。

“艹”的横成左右对尖,右高左低。

“竹”字头的横皆为左尖横,亦右高左低,左撇粗重横短,右撇短横稍长16.疒广撇收内,厂撇休效仿“疒、广”旁,“亠”见前文字头写法,撇在横内部分起笔,可挨横也可不挨。

“广”的撇用正撇或柳叶撇,斜外伸。

“疒”的撇用正撇或回锋撇,趋竖行,撇外两点成对点,挑点指向内部起笔,上点在横头下方,挑点在横头外。

“厂”的撇就勿在横内起笔而在横头下方或在外有一定距离处起笔,勿生着横。

只用正撇,外展,横可长可短。

总结之,当“厂”的横上方有笔画时,撇都在横内起笔;无论横上有无笔画,撇脚都要出于横。

17.虎尸撇各异,载开气钩收“虎、尸”字头,都是左上包右下,且含撇,但各有不同。

“尸”的撇宜长,外展,“ュ”部常扁。

“虎”字头的撇短小,半空悬,似“厂”撇,横钩上面的笔画应粗重;“七”部应小,两竖在一条竖线上。

“载、气”字头,都是右上包左下,且含钩,但各不相同。

“载”字头的“十”部粗短有质;“戈”钩显直、趋竖向,钩脚在横梢下方或稍外,点常轩于斜钩头与横梢的连线上,所包笔画有一笔稍左出横头,撇与所包笔画相融。

单用“戈”时,钩亦直、斜,起笔正中。

“气”的“乙”显曲、有内压之势,把整字分成几乎相等的上下两部分,短撇与首撇约交于直中线,三横距离相匀、第三横较长。

18.山顶少有正,暑日在两头“山”宜写斜、小、窄。

但中竖在直中线上,斜中求正。

左竖应趋右倒。

“山”为左旁时,显正、修长,以适右部。

“山”为底时(见“幽”),正、两竖外拱。

“日”当头,勿成“曰”,须瘦劲、轩置于正中,有时上开下合。

“日”作底,亦高瘦,右竖外拱,瘦中见胖。

“日”为左旁更瘦劲、两竖相背,右竖脚向左弯向,末横常成提画。

“日”三横间距是上稍窄。

19.人旁撇强竖,双人头相重“亻”旁,撇短(不过短)、重、直,有劲;竖或长或短,可内偃外偃,见细。

“亻”的大小向背依字而定,以谐整字,通常是右划多时竖长而外拱。

“彳”旁,撇亦短、重、直,有劲。

首撇短而稍平,第二撇稍长、斜。

两撇头相重。

竖常短小,稍左斜20.见贝页同宗,示衣旁共主“见、贝、页”旁,都有“目”部,且写法相同:两竖相向,右粗长,显胖(单用“目”旁时稍瘦),横折不搭竖头,四横匀布,中间两横不碰右竖,第四横左出,亦不挨右竖。

“目”下一撇起于横右半部,“页、贝”的撇短,点在竖下,“页”的首横粗短;“见”的撇稍长,“レ”起于撇与竖脚的中间,两不碰,外伸。

“示、衣”为旁,主体一样,“衣”旁比“示”旁多一点。

上点指横梢,横撇勿短,竖对准上点中心。

“示”旁的下点在竖头起笔;“衣”旁的下面两点交于竖头稍下,撇点稍长出横梢,两点勿同向。

21.言石定折位,金食头同形“言、石”旁,皆以“口”为底。

“口”勿方,折后延长交左竖于梢成三角形。

“言”的三横第一横长、第三横短,在点下方左右收笔;点近第一横梢,二三横紧,“口”的竖势指第一横头,折对准上点。

“石”旁“厂”部写法前“厂”部,竖倚撇而写,折对准第一横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