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创作中的墨法运用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入门 2018-03-20 21:46:22书法创作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法,来增强和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技法运用得当与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下面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书法创作中的一些技法问题。
——笔法——笔法是任何一个书法作者都要进行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法,在创作过程中对笔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法具体地表现在点画、线条及提按使转上。
点画点画和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
小到单字的结体,大到整件作品的气韵都要依赖它们去表现。
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宜变化丰富。
点画变化丰富的作品犹如苏州之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收,风光无限,引人入胜;点画单一者,则处处都是一般景色,并无二致,纵然极美,终究单调乏味,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王羲之《丧乱帖》点画千变万化,琳琅满目。
以“点”为例,全篇数十“点”竟无一雷同:或厚重,或轻灵;或斩截,或摇曳;或短促,或飞扬;或刚正,或柔媚。
不一而足,极尽变化之能事,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细观其他笔画,莫不如此。
线条线条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侧锋过多则失之浮滑,侧锋过少则易板滞不畅,了无韵致。
中锋是精神,侧锋是意趣。
精神正大方显格调高雅,意趣横生又能使人倍感精神。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反映于翰墨,作书以中锋为主,凛然不可侵犯。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
”鲁公所作《祭侄文稿》中锋行笔,略略辅以侧锋,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
笔势雄浑,真气弥漫。
虽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桀涂抹之处颇多,但纯以精神写之,刚烈方正之气跃然于纸上。
被历代书家奉为至宝,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今时更屡有呐喊鼓吹而欲将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者。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如下: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在实际的运用中,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书法 墨法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总结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探索2020年12月14日用墨是书法学习及创作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讲究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用笔筋、骨、血、肉的协调,而筋骨血肉也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
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在书法中正确运用墨法,可丰富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和意境。
什么是“墨分五色”?在中国书画领域,“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颜色,即黑色,而是“墨分五色”,通过单一的墨色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干湿等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什么是“墨分五色”呢?概括地说,墨色有“干、湿、浓、淡、焦(黑)”五种,结合色度、饱和度的不同,可有丰富的变化。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对比;“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对比,“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黑白二者形成对比。
各种墨色的特点如下:“干”墨中水分少,运笔中墨所含的水分或墨即将用尽时在纸上行笔形成的效果,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常用于国画中山石的皴擦,书法中的飞白或枯笔等,可产生苍劲、老辣的意境。
“湿”是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在书法中常用于涨墨笔法,涨墨即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其妙处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在国画中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为浓黑色,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深入纸,具有凝重沉稳,浑厚朴茂,神采外耀的效果。
在国画中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暗面。
“焦”比浓墨更黑,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在国画中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研墨法。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纸、笔、墨为媒介,以线条的运用为基础,以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为灵魂。
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墨的运用至关重要。
墨的浓淡、用笔的轻重、墨迹的湿润度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书法中的若干用墨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之美。
一、淡墨浓墨的运用淡墨浓墨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所谓淡墨,即墨色浅淡,笔画轻柔,给人以高远、悠远的感觉;而浓墨则有浓郁的变化,墨色浓黑,笔画饱满,给人以沉稳、厚重的感受。
书法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作品主题和氛围的需要,灵活运用淡墨和浓墨,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例如,在描绘大山流水时,使用浓墨可以表现山的雄浑、水的奔涌,而在写意花鸟时,适当运用淡墨可以突出花瓣的柔嫩和鸟儿的轻盈。
二、厚墨薄墨的对比厚墨和薄墨的对比也是书法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厚墨即墨色浓重,笔画厚重饱满,给人以阳刚有力的感觉;薄墨则相反,墨色浅淡,笔画细腻柔和,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受。
书法家可以通过运用厚墨和薄墨的对比,来表现作品中不同元素的特点和关系。
比如,在写字时,可以运用厚墨表现字的轮廓和块面,再用薄墨填充细节,达到形体与纹理的统一。
这种对比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生动。
三、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书法创作中,点、线、面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它们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书法家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安排,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律的作品。
例如,在写字时,点可以用来表现墨迹的停顿和转折,线可以用来勾勒字的轮廓和造型,面可以用来涂抹填充字形。
点、线、面的综合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效果。
四、墨迹的湿润度的掌控墨迹的湿润度是书法创作中需要重视的一点。
墨的湿润度直接关系到笔画的展现和墨迹的质感。
湿润度过高,容易出现墨迹不清晰、扩散模糊的情况;湿润度过低,则会导致墨迹干涸,使得笔画的变化和丰满度不够。
因此,书法家在创作时要注意掌握墨迹的湿润度,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书法的章法和墨法

书法的章法和墨法墨法要讲究,变化很重要。
笔墨“浓、淡、干、湿、燥”形成书法的独特效果,墨色的运用,使得书法作品变化更加丰富,楷书墨欲干,不可燥;行草书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润燥相宜;榜书要饱浓墨,一挥而就,浑厚大气,势在其中。
浓笔滞,燥则笔枯。
墨不深浸,深浸笔弱,墨饱宜快,墨少宜缓,忌一字一蘸。
用墨之道,在于润而不腻,有肉,枯而不干,有骨,可谓“燥裂秋风,润含春雨”,“浓不凝滞,淡不浮薄”,水墨调合,骨劲肉匀,血脉贯通。
不同的宣纸使用不同的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章法“精美出于挥毫,妙趣在于布白”。
书法线条美是单项美,字体美是个体美,章法美是整体之美。
古人云“章法是第一大法”,是对一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和统筹安排,是点画与点画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
点画安排和字间、行间位置的处理妥当,虚实相生,参差变化,计白当黑,字映带而生,大小变化,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整体气韵通达。
笔画准确与否,决定结构形态的优劣,结构对比变化与否,决定章法的优劣。
章法的要领应该是意在笔先,意到笔到,笔随意行;量纸定字,决定字体,内容健康;首字领篇,末字压轴,同字异构,同旁异变;气运贯通,笔停势不穷,字完意不停,笔连、形连、笔断意连,灵动活泼,收放有度,随机应变;终篇收势,“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落款。
落款应是字古款今,文正款活,它可弥补正文的不足,署款好的作品会更精彩。
款无定法,要善于利用留下的空间,位置和语言文字要准确,简明清楚,体现哲理。
行书落款可适诸体。
款识分穷款和全款,题款有双题、三题和多题。
需要明确的是,题是款,款不能代替题。
题匾额有其严肃性,不能双题。
钤印能破除整篇作品的死板,起到使画面变化呼应和匀称平稳作用。
章不过三,大小适宜,善择形式,题款下两方印应一白一朱,两印间有一印之距。
从实践看,一幅作品挂在墙上远视,视角感觉两印间一印之距显得有点近了。
起首章,压脚章和腰章要盖在正确位置。
(33支部李凤臣服务一处提供)。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蘸墨法:这是最基本的用墨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用墨方法。
方法是先在砚台或碟子里蘸上适量的墨汁,然后依次在每个笔划中蘸上墨汁,让墨汁均匀分布在笔毛上,再在碟子或砚台上将多余的墨汁刮掉,最后进行书写。
这种方法能够让墨汁更好地附着在笔毛上,书写出来的线条更加均匀、流畅。
2. 破墨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墨迹上叠加不同的墨色,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再蘸上不同颜色的墨汁,在原有的墨迹上重新书写一遍或数遍,使墨色逐渐叠加、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3. 积墨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多次叠加墨色来形成厚重、丰富的墨迹。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不断重复蘸墨和书写的过程,每次叠加的墨色可以不同,最终形成层次分明、浓淡相间的墨迹效果。
此外,书法用墨法还包括润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书写内容和个人风格来决定,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浓墨: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也是书法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浓墨给人以厚重、饱满之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神采。
在书写楷书、隶书、行书等正体书时,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
2. 淡墨:淡墨相对于浓墨而言,墨色较淡,给人以轻盈、清新之感。
淡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流畅和飘逸,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草书时,淡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3. 焦墨:焦墨是指墨色极深的墨色,其特点是浓重、干枯,给人以苍劲、古朴之感。
焦墨适合表现书法作品中的苍劲和古拙,也常用于题跋和钤印等。
在书写篆书、隶书等字体时,焦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4. 干墨:干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少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浅,给人以轻盈、干枯之感。
干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飞白和枯笔,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行草书时,干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5. 湿墨:湿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多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深,给人以滋润、丰腴之感。
湿墨适合表现楷书、隶书等正体书的圆润和饱满,也能够增强书法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书写正体书时,湿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以上是书法作品中的几种主要用墨方法,不同的用墨方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用墨方法能够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书法创作中的墨法运用
作者:王运来
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1期
摘要:在书法创作当中,墨法的运用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被书法家们所重视。
墨法与书法中的笔法、字体、行气等彼此交融,构成了整体的脉络。
然而,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仍有更大提升空间,书法家或学习者们在谈到墨法时,总能说说一二,但通常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
人们在书法创作中,通常只是使用单一的墨法,缺少多样化的运用,在创作实践中鲜有多种墨法综合运用的成功案例。
本文对多种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进行探究,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一定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书法创作墨法运用
一、浓墨
浓墨法是众多墨法的基础和根源,书法由墨加水经笔在纸上呈现,而墨色浓淡的变化既可通过墨和水在本源上控制,又可在笔和纸上下功夫。
其中,最浓重的墨是书法创作中最根本的颜色。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也有人加上“白”,合称“六彩”,但无论怎样变化,却也须得有这最浓重的墨色,才能演化出黑白世界的万千颜色。
书法中墨色的浓淡深浅,实际上也是不同墨色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
因此,一幅书法作品中必须要有一个最深浓的墨色作为基调,方能衬托出其他墨色的深浅浓淡。
同时,由浓墨法写出的书法作品,往往精气神极佳。
以《寄扬州韩卓判官》一诗为例,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笔者在构思之时,为了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对故人旧景的思念之情,选用了长锋兼毫的毛笔,以浓墨法为主,七分墨三分水,在行笔之时追求流畅而不失灵活,主要采用濃墨法,同时也加入了少量枯墨,在“凋”“箫”二字上体现地更为明显,不仅与整体的浓墨形成了微妙的对比,也切合了该诗的意境,增强了整幅作品的感染力。
浓墨法为墨法之基础,但如果只用浓墨法,作品会显得平淡而少于变化,需要更多的墨法来配合,才能凸显出黑与白的关系,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枯墨
枯墨法是将笔上浓墨写到墨水慢慢耗尽时,就着笔中残余的一些笔墨继续进行书写的一种墨法。
“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视若枯燥,意极华滋。
”在书法作品中,同时运用枯墨法和浓墨法,可以在纸上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
落笔之时,墨浓而重,随着水墨在书写过程不断消耗,这时就可以使用枯墨法继续书写,呈现出一个水墨自然消耗的渐变过程。
枯墨法在整幅书法作品中能够起到调控节奏、对比黑白的作用,但运用的难度也比较大,笔上的墨水越少,就越容易散锋,越难以行笔,想要形成麻点般的线条时需得降慢速度,但过慢的话,又会
导致起笔与收笔的地方过重,而中间轻浅,大大影响作品的美观性。
因此,枯墨法的运用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
此外,枯墨法的运用还需要考虑不同的书法特点,以隶书为例,其行笔速度较慢,在运用枯墨法的时候,节奏就更要稳中缓慢,利用笔上水墨的自然变化乘势而下,随着水墨的逐渐消耗与枯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蚕食桑叶”般的线条。
总体来说,在使用枯墨法的时候时,相对于整体作品的节奏来说要稍慢一些,行笔时要努力使笔锋处于聚拢状态,以呈现出其美感与力量感。
三、淡墨
淡墨法一般做法是将浓墨加水而淡,在调和墨汁的时候加入大量的水,或者在笔蘸取墨汁之后,再用笔尖蘸上一些清水,从而呈现出一种“浅淡”的效果。
水的质量比较轻,如果水加得过多,就会致使行笔时手感比较轻飘,不易掌握节奏感,且容易使字墨色过浅而显得平淡无味。
因此,在淡墨法的运用过程中,对水分的控制十分关键。
为了不让淡墨部分显得过于轻飘,可用重墨书写其他的字压住淡墨的“薄”,可先蘸浓墨书写,行至水墨枯竭之时,以笔尖蘸取清水,落笔成淡墨,形成整体浓墨,局部明显淡墨的结构。
四、涨墨
涨墨法是指笔上所含的水和墨较多的情况下在落笔书写时,墨超过了行笔的痕迹向外扩展。
在使用涨墨法的时候,行笔速度不能太快,书写者需要沉着冷静地进行书写,动作要清晰、坚定,起笔、行笔、收笔均要到位。
涨墨法自然地表现出了书写者的个性与创作之时的心理状态。
在使用涨墨法时,书写者大可一气呵成,在纸上呈现出墨水自然流逝状态,形成墨色流动的效果。
以涨墨法写就的书法作品,往往对比更强烈,层次更丰富,且具有更加浓烈的抒情性。
欣赏者可以从书法作品当中,看出作者如何落笔,何时蘸墨,水墨在纸上如何消耗直至枯竭,从而感受到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和美感,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墨色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书法创作在墨法上的运用应该更加丰富。
在书法作品中,不同墨法的运用可以让笔法呈现出现的效果更加多样,使书法作品更具感染力,但墨法在书法创作中要以笔法为依托,不能一味追求墨法技巧的呈现,而是要以书法作品的平衡、自然作为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文静.书法“墨法”之演变[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7(02):10-11.
[2]朱友舟.“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书法墨法浅论[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09):115-119.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体育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