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乱象
当今社会乱象中,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今社会乱象中,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杨树醉书众所周知,当今书法界鱼龙混杂,什么丑书、怪书、吼书、射书、盲书等乱七八糟的伎俩到处招摇过市,自封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书法家上蹿下跳,有的还美名其曰:流行书风。
这些丑怪浮现象,不仅搅乱了书法界,更是撕碎亵渎了中国文化,甚至是正在毁灭中国文化的国粹--书法。
如此乱象,到底什么样的书者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书法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历史上更是名家辈出,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字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书法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作为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懂得这个,否则,就无法理解和传承,更不可能书写出真正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美、张力、历史考验。
简单说,就是一幅作品,让人看着舒服、有力量、经得起历史考验。
我经常默临宋蔡襄《脚气帖》,帖的名字很俗,内容大致是蔡襄有脚气了,无法出去办事了。
但是就从书法角度来看,真美啊、再看中锋处理的“行、耳”等字有力量,绝对是力能扛鼎,美若骄龙啊。
至今奉为后世书家必临经典书帖,这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
皇象、钟繇、二王、怀素等历代名家的神贴更是举不胜举。
书法家,并不只是喜欢书法,更重要的是喜欢中华文字。
中华文字是我们祖先最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
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真草隶篆,更要研究仓颉造字、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古老文字。
醉字痴墨才是书法的内涵。
根据我对书法这四十多年的亲身体会,感悟了一些心得,总结了一点经验,这就是书法五有原则。
即有形、有意、有美、有力、有魂。
有形就是字正形美,有形是书法大美的基础;有意就是意味深长,是大美和张力的具象表现;有趣就是把字书写的人人爱看,有意思、有味道;有瘾就是把书法文字与自己的骨血融为一体,达到醉字醉墨如痴如醉的境界;有魂就是每一个字都写出自己的深切感悟和魂魄精神。
究竟什么样的书者是书法家,简单来说,应有以下几点: 一、秉承中华文字书法的大美、张力,经得起历史考验。
三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

三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撰稿:石门笔耕斋主当今,书法界炒作之风盛行。
何谓炒作?笔者孤陋寡闻,阅历不深,未见完美确切定义。
依我拙见,即运用非常规、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来宣传、推销自己产品的做法,均应称为炒作。
在书法界,当然就指书法作品了。
当今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切社会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书法作品也不例外。
谁个好,谁个劣,都要由市场说了算。
就像菜市场的大葱一样,好的一斤卖一块钱,次点儿的卖八毛。
这应该是最公平的。
但有些人却硬要把自己的次品卖到一块五甚至更高。
怎么办?这就需要炒作,需要包装。
于是乎“全程不施化肥、农药”、“全部施用农家肥”、“喷施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等,不仅“绿色”、“安全”,而且有“保健”作用,真真假假,云山雾罩,将消费者“忽悠”得神魂颠倒,这些劣质葱自然也将身价倍增。
这正如某伟人所言“假话说一百遍,就成了真话”一样。
沙孟海书法(取自网络)沈鹏(上届中国书协主席)隶书(取自网络)——甄微于右任书法(取自网络)然而,书法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要远比卖大葱来得复杂得多。
因为它是艺术品,其交易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政治气候、社会环境、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学养水平、个人爱好等等。
对同一幅作品的评价,因所掌握的标准、尺度各异,可能会得出多种结论,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就为作品的评价留出了极为宽阔的空间,也就为炒作提供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其实,真正的书法大家、名家根本不需要炒作,他们也不屑于炒作,甚至对炒作嗤之以鼻。
热衷于此道的多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书法家(在这里暂且称其为“家”),有非常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其炒作的方式也五花八门,这正如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一样,各有各的高招儿。
较常见的是利用媒体炒作。
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打通媒体关节,搞到版面(实在没法可花些银子)。
其次是需要请几个在书法界小有名气的书家写一些充满溢美之词的评介文章(多是自己拟稿,别人签名),连同自己的书作一并刊出。
再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

再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撰稿:石门笔耕斋主2010年9月21日,本博主发表博文《再贴两幅“怪字”请大家品评(兼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其中后半部分即《兼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是我鼓了几次勇气才写出来的,估计在“一派大好形势”下发这种悖论是要挨骂的:一个在书法界一文不名的小人物、连书协会员都不是的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某些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当然未点名)及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怪现象指指点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本人也自感底气不足,“圈外人”有资格议论“圈里人”的是是非非吗?此举是否会被认为想在太岁头上动土?会不会逮不着狐狸落一身臊?思虑再三,又感诸多乱象闹心,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欣然命笔”了。
想不到贴出之后还有人产生了共鸣,促使我继续写下去。
近几年,经常浏览平面媒体的书画版及书画专业报刊,常感有一些所谓“书法作品”本不该刊登其上,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出现了(个人掏腰包买专版宣传自己作品者除外),有些还冠以“佳作欣赏”之类的栏头,更有甚者还配发令人肉麻的评介文章;有的本不该出现在各种名目的书法展览中,但它却堂而皇之地出现了,而且出现在显耀位置,甚至出现在特约作品或评委作品之列。
对此,有些人见怪不怪,漠然处之;有些人则故意玩儿深沉,说什么咱水平低,看不懂;有些人则锋芒半露,“这样的字还能登报、参加展览啊”?但一看名头,竟是会员、理事、副主席、主席之类,赶紧缩脖子吐舌头,后悔不该口出狂言,唯恐被当事人听到;有些人则无所顾忌,直抒胸臆,说什么“这样的破字也算书法”!纯粹是浪费版面和观展者的时间,强奸民意,还怀疑起这些人的名头是如何获得的。
一次笔者参观某书法展,见一群老者围着一幅作品议论纷纷,笔者对此“名作”不敢恭维,在一旁作壁上观。
有人问:“这算什么体?”有人答曰:“自由体。
”;也有人答:“我看就是自己体,现在…创新‟最时髦,自成一家,自成一体,与众不同,就是对书法的发展和贡献。
”“我怎么看着像小学生写的!”“这就对啦,有人说啦,成年人能写出少儿写的字,这就是水平。
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

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门凤超____ 日期:___2008年10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目录前言 (2)一汉字规范化及其必要性(一) 规范汉字及汉字规范化 (3)(二) 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3)二汉字使用的不规范现象(一) 重新涌现出大量的繁体字 (5)(二)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5)(三)错别字现象泛滥 (6)三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国际化心理”的误导盲目地接受繁体字 (6)(二)广播传媒媒体的误导 (6)(三)历史的原因 (7)(四)教育的缺陷 (7)(五)国人政策观念淡薄政府职能部门督促、检查、执法不够 (7)四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影响(一)影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 (9)(二)影响国家外交形象 (9)(三)影响经济发展 (10)(四)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10)(五)影响艺术发展 (10)(六)影响中文信息处理 (11)五解决途径(一)理论方法 (12)(二)具体措施 (13)1 正确地对汉字进行简化 (13)2 整理异体字 (13)3 恰当地使用繁体字 (13)4 避免书写错别字 (14)结语 (14)主要参考文献 (15)摘要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符号,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七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

七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关于“丑极至美论”辩何为丑,何为美?对一个事物而言,恐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角度或者用不同的心态看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大相径庭。
如人们在吃猪肉(忌食猪肉的民族、宗教信徒除外)时会说猪好,但在形容猪的长相时则基本是用蠢、笨、脏之类贬义词;而形容女人则多用美女、娇娥、婵娟、沉鱼落雁之类褒义词。
这都没有错。
但是,这是一般人的立场。
然而在猪的眼里却并非如此,公猪看到母猪它认为是美的,而看到人们争相追捧的影视女明星它并不会动情!这可以说是跨越高等、低等动物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说得有点“损”,比较牵强,但却是事儿糙理儿不糙,形象地说明了本文开头的断言。
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书法延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表情达意的文字传播功能,因为已经基本上没有人用毛笔著述、写信、做文章,而逐渐被铅笔、钢笔、圆珠笔甚至电脑打字所替代,毛笔字的阵地已萎缩到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已成为“书法”的代名词;用毛笔写字的人群也从以前的所有识字的“文化人”缩小到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这个小得可怜的群体。
而他们的作品中的出类拔萃者便和好的绘画一样,会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的范畴。
而书法是“视觉产品”,它要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就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够使人产生共鸣,愉悦身心,焕发激情。
与此相反,那些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只能使人看了不舒服,甚至像看了大便一样反胃、恶心的所谓“书法”作品,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进入艺术殿堂,而只能称之为“字”。
因为我们不能不让人写字,但我们应该把丑的“字”拒于艺术殿堂之外。
在这里,如何划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尽管它不会像做数理化题那样严谨、分毫不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尺度。
这个尺度,说通俗点,就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看美丑,而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论短长!这里的“人”,特指人民大众!即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美的,它就是美的!因为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大众都不欣赏,它还算得上艺术品吗?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有了精辟的阐述,至今都不失其光辉。
书坛乱象漫谈

策划·视界文_王新利书坛乱象漫谈一种:信手涂鸦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人根本就不临帖,置书法传统于不顾,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无限放大自我,甚至自称“独创一家”。
他们不懂得书法是需要向古人学习和借鉴的,思想上压根儿就没有临写古帖或学习古人的意识。
这种人笔墨费得倒不少,到头来却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二种:临帖不入门型。
这部分人满腔热情地怀着美好的愿望也想把字练好,甚至想成名成家。
自己也知道学书法是要临帖的,曾经照着字帖也练了一段时间,感到入门比登天还难,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后不得已而放弃,兴趣来了就胡写一阵子。
第三种:基本功不扎实型。
这种人嫌练基本功太吃功夫。
虽在楷书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也具备了一定功力,但不扎实,没有完全吃透劲儿,容易见异思迁,看到行书、草书来得快,就马上狂写起来。
第四种:无基本功型。
这种人直接从行书或草书帖起步,没有楷书基本功,写字速度倒是很快,龙飞凤舞,但软弱无骨力。
第五种:“现代书法”型。
这部分人没有从源头上着手,而是专临写现代人的帖,认为那样找到了捷径,功夫下得不可谓不大,但由于没有追本溯源,作品自然缺乏金石气与书卷气,匠气充溢其间,其结果只能成为所谓的“现代书法”。
第六种:自诩大师型。
一些人为了攫取名利,不从古人入手,故弄玄虚,不知自己斤两几何,更不顾脸面和事实,利用一些无聊的吹鼓手和媒体大做文章、大造声势,自称“书法大师”。
这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光环”,从不放弃与大师们在一起的任何机会,如与真正的名人大师照个合影等,极尽夸张之能事。
这些人不过是借助名人的光环来做做文章,貌似在抬高大师,其实借此机会抬高一下自己罢了。
第七种:自称内行或专家型。
这种人也读过一些书法理论,但根本没练过字,对书法理论也是一知半解。
这种人逢人就吹,还对有书法水平的人指三道四—这不行,那也有毛病,其实真正不懂的是自己。
第八种:倚老卖老型。
这些人凭着自己阅历丰富,自恃眼光高,对年轻人指手画脚,好为人师,假充内行,其实本人根本就不懂书法。
五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

五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有感于中国书协会员自炒鱿鱼石门笔耕斋主笔者拙文《四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有感于书圣退会》(见2011年2月25日博文),说的是书圣王羲之退出书法家协会,内容源于一个虚拟版的漫画;而今天的文章则是源于真实版的重量级的中国书协会员退会的事件。
前不久,一个不大不小的爆炸性新闻引起书法界不大不小的震动: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几近三十年,曾出任第四届创作委员、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委,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兼职教授的刘佑局,于2011年1月1日宣布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
他在《致中国书协的公开信》中称:中国书协诸位领导: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龄几近三十年。
蒙启功、沈鹏、尉天池、刘艺等老一辈书家的教育和关爱,使我的艺术取得了一些成绩,书协这个家曾使我觉得无比的温暖。
我出任过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委,第四届创作委员。
但,随着世风日下,书协的学术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恶劣,这个家事实已经成为尔虞我诈的名利场。
本人曾发表一些文章,对书法界的不良现象进行过批评,虽忠言逆耳,但还是引起不少反弹,如对同行有所得罪,请多多包涵。
天地茫茫,各择其路,我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已经无所作为,甘愿淡出江湖。
因此作出决定:于2011年1月1日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希各知悉。
笔者对刘佑局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到,按常理,说他是资深会员应该不算过分。
在当今,“书协会员”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人们都挖空心思、打破脑袋地想捞到这顶桂冠的时候,他却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令人匪夷所思。
刘佑局萌生退意应该不是偶然的。
报载,两年之前,刘先生就曾在媒体发表文章,怒揭书法界黑幕,痛斥文化腐败。
先后刊出《官管协会转制势在必行》、《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给协会转制》的文章,又在《羊城晚报》发表《怒揭书画界黑幕》,历数当今书法界的乱象:主要内容为,其一,一当主席,身价百倍;其二,展览大门开,没钱莫进来;其三,当前书画界简直是“一锅粥”,其观点可谓振聋发聩。
对“书法热”乱象丛生的思考

对“书法热”乱象丛生的思考张德祥2013-3-31 11:26:39 来源:中国艺术报祭侄文稿颜真卿某日读报,看到向云驹一篇文章如是说:“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
”此说可谓掷地有声、切中要害。
这些年,书法“热”了,而且热得乱象丛生。
总得有人说真话,免得热昏了头,忘乎所以。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热捧”现象?是因为当代没有书法大家和名手,而又非要显示当代书法的成就,就只能不顾事实、不顾历史地抬高?还是大家、名手没有被发现,只好把三流捧到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地位?抑或是商业炒作的需要,醉翁之意不在书法?在利益驱使下,什么头衔不敢封?书法家头衔又不是官职,谁还去追究真假?何况书法艺术的标准最是飘忽。
于是,“圣手”、“大师”、“大家”都来了。
来了是来了,不过“黯然无光”,而且“贻笑历史”。
真无大家乎?真不知大家也!大家在民间!笔者所见,民间真有书法圣手,无名无响在砚田耕耘、在墨中浸润,功力深厚而无功利心。
因无职务、无头衔,不以“书家”称也。
而挂满了头衔的所谓“大家”、“名手”,忙于炒作,功夫全在书法之外,功利心昭昭,看其字迹,可谓还未入书法之门,竟是“名家”了。
漂在上面的泡沫喧嚣得夺目,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后人的发现,因为水落石出了。
艺术发展有一个不成规律的现象,当时叫响的未必传世,当时无声的也许后世流芳。
原因是,当时的响声可以来自艺术之外的其它因素,后世的流芳只能来自艺术本身。
书法何以是艺术?书法就是写字、写汉字。
读过小学,人人都会写字,但并非人人都是书法家。
只有写字写得“好”的人,才可能成为书法家。
什么是“好”?见仁见智,性情趣味各异,这也是书法艺术颇多争议之原因。
但这并不等于书法没有标准。
书法就是书写之法,“法”就是规矩、法度。
个人性情、才情、学养、功力以及德性都必然在法度中得以体现,书法好或不好,要看其美不美,即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美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当代楷书界的厚魏晋薄唐楷的怪象话说像旭宇,顾亚龙,李啸等一众担任着或曾担任过中书协楷书委员会要职的“大师”们,没有在楷书上下过真功夫,写出的楷书完全不楷,美其名曰“今楷”。
他们当然写不好唐楷,更写不好欧楷。
现代的中书协的书法大师们,大多數人唐楷写不好,所以只能写魏晋时期楷书沒成形时的过渡体。
这本无可厚非,但要命的是这些楷书界的“东施"们,由于自己的字是“东施" ,或者说是“高古”猿人类,他们把持了中书协,当然要说西施(唐楷)的美丽规范不是艺术,是印刷体,东施( 魏晋杂体)的粗糙,高古才是艺术。
以此同理,现代人是猿人发展来的,已定型沒发展空间,而猿人更高古,更有灵性。
这些谬论现充斥着书协所有展赛和培训课堂。
这不是现代书法的悲哀吗?再说,如果沒形成规范的楷书比唐楷更具艺术性,那同理可证,初唐以前的古风诗应该比盛唐规范的格律诗更有艺术性哕。
唐诗豈不成了- -无是处的糟粕?所以只要不脑残的习书人都明白书协大师们的谬论多么荒唐可笑。
他们自欺欺人地说只有他们的丑怪书体才是艺术,其.他规范的书体都只是"匠人”之作,大众不欣赏他们只是因不懂书法艺术,只有
他们才懂。
这不是标准的皇帝的新衣吗?可笑可悲!每年书展都必须得是“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才能入展,而-般传统服装式的作品写得再好也。
是"匠气”,复印件,-概拒之门外。
甚至放话就算王羲之欧陽询复活来参赛也将落选,因王羲之的行草书没有像刘洪彪那样创新,欧阳询的楷书远不如旭宇的“今楷”有艺术价值。
而入展的“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只有书协评委和"皇帝"作者才看得见其美妙之处,所以凡说不好的都被扣上不懂艺术所以看不见“新衣”,而被打入冷宫不屑一-顾。
试问这样的中书协究竟会把现代书法艺术带向何方呢?更有甚者,他们甚至提出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正在失去功能化,已不该占用书法艺术的领域的地位,应让位于他们“创新"出来的,射书,怪书,丑书,今楷等书体来代表当今的书法艺术。
所以现在中书协办的展览选作品均以一-般人不认识所写何字的行草书,或不端正规范的所谓高古楷书这种“皇帝新衣”式作品为获奖或入展。
悲夫!这样下去,书法离我们必会越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