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合集下载

感性阐述书法之美

感性阐述书法之美

感性阐述书法之美书法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跟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而前进。

它既是语言文字的书写,也是艺术的表达。

书法之美源于它那独特的形式和高超的技巧。

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了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凝聚了无数书法大师的心血和精华。

书法的美,首先表现在它的气韵和境界上。

书法家藉笔墨之间的飘逸和凝重,勾勒出天地间万物生长的历程,挥洒出宏观世界中的龙飞凤舞,展示出微观情感中的草长莺飞。

比如王羲之的行楷书法,虽然笔画明朗,但仍不失大气和飘逸。

他的书法中有磅礴大气的气魄,有温润细腻的气味,有奔放疏阔的情感。

直至今日,王羲之的书法依然被人们所尊崇,并被誉为“书圣”。

其次,书法之美还体现在其意境和意义上。

在古代文化中,书法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载体,是对思想、哲学和人生的陈述。

这种陈述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高妙的技巧,更是在内在意义上有着深刻的启示。

比如王献之的“兰亭序”,用轻劲苍劲的笔画,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使文字和艺术相得益彰,达到了艺术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那种雅致、本色、简洁而深远的意境,至今仍让人感到庄重和典雅。

最后,书法的美还源于其个性和风格上。

书法艺术中,气息和个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诸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他们笔下所呈现的风格、气度古朴的个性,都不同于任何人的书法。

比如柳公权的行书,沉着、坚实、大一统的线条,都是表现他当时内心感受的体现。

他的行书中,除了清新飘逸,更有豪放洒脱的感觉,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

综上,书法之美不仅体现在其形式、技巧和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在其艺术、意境和个性上。

它是中国文化精粹的结晶,也是人类艺术的珍品,更是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

书法之美,表现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承,它将永久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技法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技法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技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技法。

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书法的历史渊源、魅力以及常见的技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渊源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风貌。

最早的书法创作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在秦汉时期,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自那时起,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就成为了主要的书体,而且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

二、魅力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

首先,书法创作既注重笔画的线条美,又注重字形的结构美。

艺术家通过对笔法和字形的精细处理,使每一个字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其次,书法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传达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再者,书法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一笔每一画都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三、常见技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丰富的技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技法:1. 用笔书法作品的用笔是决定其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用笔方面,有点画、横画、竖画、撇画和捺画等。

不同的用笔技法和力度的运用,能够赋予作品不同的气韵和表现力。

2. 结构书法作品的结构是指字体在纸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字的大小、形态以及排列方式等。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3. 书写速度书法作品的书写速度是指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掌握。

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书写速度来控制笔触的轻重、粗细,从而达到创作意图。

4. 墨迹渗透墨迹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技法,通过在纸上使墨迹渗透,使书法作品呈现独特的质感和墨香。

总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技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历史渊源、独特魅力和常见的技法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家的才华。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书法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其所包含的艺术魅力,体验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目录1 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1)1.1 力量感 (1)1.2 立体感 (2)1.3 节奏感 (2)2 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2)2.1 平正 (2)2.2 匀称 (2)2.3 参差 (3)2.4 连贯 (3)2.5 飞动 (3)3 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3)3.1 神采 (3)3.2 诗情 (4)4 结束语 (4)摘要:其实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

“实”的方面是有形的。

它包括线条、结构等内容;线条美、结构美、结合起来便是一种和谐美,都是可见的形体美。

线条美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美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二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关键字:中国书法艺术前言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的是: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

文字的表现是自由的,书法家笔下的汉字或粗狂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这些都属于比较纯粹的艺术创作。

中国书法在艺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我们民族拥有这宝贵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书法艺术是纯粹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书法从古至今、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地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中国璀璨文化的标本。

1。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浅述书法之美

浅述书法之美

浅述书法之美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

书法之美在德在情,书法的美在于表现书法家的气节,人格,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深广,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完美人格。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基于索本求源。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能自觉地反映人的审美情趣,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因此,我们从颜真卿的字中看到了他的伟岸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与忠义奋发的形象。

从二王的字里看到了晋人崇尚自然的胸襟和虚灵的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个性。

从董其昌的书作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淡萧远之味。

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

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作者当时的情感状况和时代背景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和深入的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

中国书法之美:探索传统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之美:探索传统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之美:探索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示人格的方式。

通过对中国书法的探索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1. 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划和书写,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书法作品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老的文字刻画充满了原始人类的神秘和力量。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相应地,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发展。

2.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笔画的变化: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都蕴含着墨者的心情和思绪,其粗细、起落、连续性等方面都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和修养。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在表现文字文字的基础上,更注重表达文字背后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笔墨的运用,书法家可以给人以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结构谐美:中国书法追求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准确与完整,更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与谐美。

通过布局的合理与巧妙,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静美和动感的结合。

3.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人的尊重和珍视。

不论是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还是现代的书法大家潘天寿、米芾,都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同时,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书法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也在不断探寻和创新。

4. 中国书法的魅力与意义中国书法之美源于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观赏中国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意境之深,甚至能够沉浸其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当代社会,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可以激发出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怀。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摘要: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探讨了书法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旨在深入剖析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才情的结晶。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规律。

本论文将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探讨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内涵。

二、书法之美的审美特点1.线条之美: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强调线条的流畅和韵律感,并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变化等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意境。

2.形态之美:书法作品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规整、布局的协调以及版面的平衡等方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3.意境之美:书法艺术追求笔墨与意境的完美结合,通过文字的线条、间距、空白等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作品具有一种抽象的、灵动的美感。

4.动静之美:书法作品的动静之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的动势与静态之间的平衡,通过运笔的变化和断笔、断尾等技法表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美感。

三、书法之美的文化内涵1.传统文化的传承: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字体、笔法等传统要素的传承,使得书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2.审美教育的培养:书法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教育效果,通过书法创作和欣赏,可以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心灵的净化: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让人远离尘嚣,享受一种宁静和充实的心境。

4.审美意识的涵养:书法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欣赏和理解,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四、结论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特点,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使之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学院:年纪:专业:姓名:学号:序号:2014年6月9日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学不断积累、沉淀,汇集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经验和智慧,绽放出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在这其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世界最美的艺术之一。

本文通过简要的说明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美力量美线条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从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为我们打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体字,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变化,这期间中国书法艺术也随之进步升华着。

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

崭岩嵯,高下属连。

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所以,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它给人的是肃穆敬仰之感,庄严厚重之情。

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所以,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它给人变幻不定之感,探索创新之情。

楷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浅析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中国,古老的历史,深邃的的传统。

自近代西方人目光关注东方以来,她被视为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国度,其文化艺术的辉煌博大使人惊讶,振奋不已。

巴尔扎克曾热情洋溢地赞颂“中国艺术有一种无边无涯的富饶性”,根植于这片“特别的东方”(黑格尔语)的哲学的文学美学沃土的书法艺术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品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它是璀璨夺目又至为重要的一环。

毕加索也曾说过:“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

”这位现代艺术大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憧憬与向往是坦诚的。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心灵世界。

并以其特例独行、源源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殷商以来风格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书法开始向现代转型,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范式。

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

正是书法艺术这一独特的魅力,使之在众多东方艺术门类之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的体现了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工具,根据汉字的造型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段,运用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它是线条艺术,却不是一般的单纯线条,而是具有绘画性质的线条。

即他是由千姿百态以及变化莫测的线条组合来传递书写主体喜怒哀乐复杂的情感。

因此它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象艺术,尺寸的天地可以游心万仞。

兼之中国的书法以白底,黑字,红印为标准形式,色谱黑白对比,色调冷暖映称,明快又强烈,线条艺术之美在这和谐对立之中产生了慑人的魅力;风情万种的造型,音乐舞蹈的节律,诗情画意的韵味。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河汉灿烂,绚丽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另人神往不已的瑰宝。

而在此,先就书法的线条艺术略述一二。

第一,关于笔法。

书法能够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而毛笔对书写者的动作力量的敏感性所带来的另一结果是,它毫无遮掩地体现了书写者的技巧,才能乃至某种习惯,反映出书写者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当历史公正的淘汰了拙劣的书法技巧,保留,总结,发展,丰富了历代书家创造,积累的优秀的书法技巧时,书法所特有的技法便诞生了。

毛笔,正因其书写技巧的丰富,才有了相对严格,恒定的用笔之“法”的体系。

“法”是沟通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与其内在的生命运动形象之间的桥梁。

只有在掌握理解了“法”以后,才能在心理上对书法的微妙的一转一折一按等有规律的连续运动过程产生呼应,从而使欣赏者对创造者书写时的生命运动发生心领神会的感应。

倘若没有“法”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无规律的不可共同把握的存在,这种感应就不可能发生。

这也许就是“笔法”的意义所在。

从古人对笔法技巧的日趋注意,乃至呕心沥血,为之整理的大统的侧重之中,我们发现了书法中对线条地位的重视与日俱增。

从笔法技巧——简单的摘取根本一端的执笔而言,则是从无意识到逐渐有意识的斜管方式又到五指执笔法,我们发现了书法线条美在自身技法上的日趋成熟。

有了理论上的中,侧,藏,露诸锋之争与方折圆转之类的区别,书法的笔法体系才赖此成立,书法的线条美才赖此得现。

对书法线条美的把握重点在三个方面:线条的立体感,线条的力量感,线条的节奏感。

在中国书法领域之中,线条美的最高境界是线条的抒情内涵,而线条美的形式特征即在于此“三感”。

缺乏这三者中的任何一者,线条的完美性格即会遭到损害。

在线条美研究方面,中国书法家可傲视一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美学家分析线条的观念仅仅停留在“可视”这一层次上。

而在书法中,线条除了兼有所有这些特征之外,还有轻重,缓急,枯湿顿挫,乃至节奏,衔接,转换,交叉等更深一层的要求,还有线条的强度与厚度,感情内涵,寓意性等等独特的审美标准,它们的复杂程度绝非一个简单的“形”所能比拟的。

第二,关于力量感。

大概每一个读者都知道一个这样的故事: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而不脱,叹曰:“此儿书,会当有大名。

”——南朝宋虞和《论书表》在这个故事中,似乎可以确定这样一个定式:作品线条的力=握笔时所用的力,但是,如果我们细思之,则会发现问题:若按此说,那么写字最好的该是打铁匠!在此处,书法之中的力量感的含义,是一种技巧性的含义,即质的含义,而不是比重即量的含义,我们在写字时每讲究笔力,这个力已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经过肋,腕,指)在到笔杆在下注到笔毫,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而不是呈现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传导环节都又能由于技术上的不足而使笔力在前半段遭到失败,因此,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力,而在于力的运动过程,力在每个环节之中的关系处理。

而从笔杆下注到笔毫的力的传导,在第二个过程中便开始它的呈现,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形状,这些便是笔力为展示其根本魅力所必须所研究的课题。

而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我们看到了线条美的第一种表现:力量美。

书法大家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传为王羲之的《笔书论》则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到古代大师对“力”的赞颂。

以可视的线条的力感美为审视出发点有三个主要的表现特征:(一)逆——正则反之。

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仿佛。

无论形状的是粗是细,墨的是枯是湿,顺势飘忽,粗者亦疲软,逆势涩行,随细亦劲健。

学书法在练点画时,“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口诀是人人都会背诵的。

这就有如射箭弯弓,弓不弯则箭发无力,弯弓即是“逆”,箭发即是“力”的呈现。

(二)蓄——实者虚之。

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

蓄,不仅仅是指线条的收尾而言。

栉目孤露、剑拔弩张的力虽然也能给人强烈的感觉,但那是一种聊无含蓄、一览无遗的效果。

“蓄”的目的是在于使力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当我们看颜真卿的楷书,并指他的线条为“筋”时,也就指其力度内蓄的美。

蓄是“蓄势”。

短跑时冲刺前的缓速,起跑前轻微的顿,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积存下的潜力,如果说逆的反面是顺,那么蓄的反面则是露。

(三)留——行则驻之。

留的反面则是滑。

书法线条最忌讳的是一笔飘过,轻浮华俏,因为它绝对缺乏力度。

对此,前人总结出许多方法。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

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写一横要逐步顿挫,不使直走,这与写字的快捷便利的目的是截然相反。

关于“留”的注释大书法家蔡襄如是说:涩势,在于紧驮战行之法。

“紧驮”是指策马前行时必须扣紧马缰,不使其过于放纵,是“蓄”的方法。

而“战行”:左右环顾着摇摆而行,却是“留”的方法。

它可以保证毛笔在向前运行时对线条的每一部分都倾注全部之力,而不致于忽而沉实忽而滑易,造成线条分布的不平均,从而影响对力的整体把握。

它的微弱的顿的节奏:不是匀速的直线前行,而是有顿逗的等距离前行(相对的等距离)。

我们在一道墨线的外观形式上进行了力的特征三要素的总结。

而在逆、留、蓄这三方面上,是针对力提出来的很高的要求。

这三者之间是类型上的微弱差别,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逆”的要求是强烈的反动力,是有明显的认为因素的;“留”的要求虽然温柔的停顿,这种停顿也具有较人为的意识;这是性质分析。

至于在平面上的运动轨道,“逆”是一种大的反向来复;“留”的停顿具有一定节奏的间隔;“蓄”则强调停顿的自发延续。

“留”的动作与“逆”的方向,都是很强烈的力感的夸张,“蓄”则相对隐晦些。

第三,就书法的立体感而论:线条本身的厚度,以及这种厚度的构成技巧,是个复杂的课题。

在此中长期存在的悬而未决的课题,是中锋与侧锋之争。

而自从书法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以来,中锋用笔(广义上的中锋包括藏锋,也包括圆转)便成为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原则与目标。

没有它,似乎也就不会有线条厚度乃至书法审美意义的存在。

在平面的一画中有墨色的淡浅之分,而且浓正好处在画的正中心,这便是一种视觉上的立体。

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关系。

在立体感或厚度的追求中,我们很容易就想起老祖宗的左训:“君子藏器。

”凡藏者必深,深即厚而不薄也。

既然这是君子所为古代士大夫层中的一分子,当然也对此辄心向往之。

这是一种统一的观念形态。

大智若愚,大象无形之类的规律总结,都是与深藏与含蓄,当然包括厚度即反对浅薄轻浮的“君子藏器”的伦理观念相表里的。

这也是书法中讲术线条厚度,将术立体感的审美倾向在哲学观,世界观中的潜在依据。

同时,宣纸的渗化给书法带来美妙的效果。

笔触的痕迹、力量的倾注,水分的运用,枯湿浓淡的变化都必须依靠渗化。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就是渗化可以使笔画圆浑2而不抛筋露骨、剑拔弩张。

这一点与书法线条立体感有直接的关系。

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一笔下去,在线条两边缘总会出现一些略微外渗的痕迹,笔与笔之间的交叉,用笔的动作与节奏,依靠这种渗化可以消除一些筋骨外露的“火气”,从而使笔画的钩连组合与起止运行更为浑然天成。

它导致这样一种神秘的结果:线条间仿佛增加了一层薄薄的衣纱,丰富、饱满、含蓄,有厚度,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筋骨外露、扁薄浅狭的现象,一则通过书法家肋、腕、指的工功夫,另则也依靠宣纸渗化墨的功能,得到削弱与改造。

很显然,渗化的宣纸是有助于线条立体感的增强的。

古来书法家们为了追求线条厚、韵味的目标付出了无数精力。

宋代人姜白石有云:“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出于自然,”(《续书谱·方圆》)。

笔画的关键是在于“不可显露,直须涵泳”八个字。

这“涵泳”二字确实是最准确的点出线条立体感之美的价值所在。

当然,强调线条的立体感并不等于单一的强调中锋用笔。

从书法美的角度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尚不能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

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越这个比较永恒的书法美的目标。

第四,关于书法线条美中的节奏应该承认,只要有人的节奏在,书法就不会缺乏节奏。

相传王羲之曾讲过一个故事,是专门论线条节奏起伏的,即《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昔宋翼常作是书,瑶(钟瑶)叱之。

三年不敢见瑶,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这个“三过折笔”就引申出书法技巧上的一句术语:“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的实际意义即是在一个波折动作,这个曲线的起伏还不只是平面上下的“序”,它还有毛笔弹性所导致的轻重的序,即称为“顿挫”。

宋人姜夔《续书谱》则有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之说,这也是体悟到了书法线条节奏起伏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