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买衣服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买衣服》这一单元主要围绕人民币的认识和运用进行展开。
学生将学习到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使用。
此外,学生还将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如找零、打折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购物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将人民币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购物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这些场景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哪种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购物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进行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买衣服》教案、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
-通过讨论购物场景,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买衣服》;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货币知识讲解:
-介绍货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5.拓展阅读:
-推荐与购物、货币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以及购物礼仪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业量适宜,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3.鼓励学生与家长互动,共同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购物计算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货币知识、加减运算等;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购物场景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在购物场景中可能遇到的货币换算和加减运算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2.小组分享: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解题过程;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个人练习:
-设计与购物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教学设想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2《买衣服》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2《买衣服》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买衣服》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的学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买衣服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总价,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买衣服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探究新知: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买衣服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4.应用拓展:学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5.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买衣服》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元、角、分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兑换和计算。
2. 能够根据价格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如使用现金或银行卡。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元、角、分的兑换和计算。
2. 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2. 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认识元、角、分教学内容:1. 介绍元、角、分的概念。
2. 学习元、角、分的兑换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货币的了解。
2. 讲解元、角、分的概念,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3. 学习元、角、分的兑换关系,进行小组讨论。
4. 老师演示兑换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练习题:1. 1元等于多少角?2. 1角等于多少分?3. 1元等于多少分?第二章:价格计算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计算商品的价格。
2. 练习计算不同商品的价格总和。
教学步骤:1. 讲解价格计算的方法,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商品的价格总和。
3. 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练习题:1. 一件衣服25元,一条裤子18元,一共多少钱?2. 一个书包30元,一个文具盒5元,一共多少钱?第三章:支付方式选择教学内容:1. 学习不同的支付方式,如现金和银行卡。
2. 练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教学步骤:1. 讲解不同的支付方式,如现金和银行卡。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3. 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练习题:1. 你有30元,一件衣服25元,你会选择哪种支付方式?2. 你有20元,一件衣服25元,你会选择哪种支付方式?第四章:讨价还价教学内容:1. 学习讨价还价的基本技巧。
2. 练习与商家进行讨价还价。
教学步骤:1. 讲解讨价还价的基本技巧,如提出合理的价格、保持礼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与商家进行讨价还价。
3. 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练习题:1. 你看中一件衣服,老板要价25元,你会怎么还价?2. 你看中一条裤子,老板要价18元,你会怎么还价?第五章:总结与复习教学内容:1. 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2课时买衣服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货币的概念,认识元、角、分,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货币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面值的货币,并学会进行简单的货币换算。
-家长协助孩子记录下购物的过程,包括商品名称、价格、数量以及计算过程,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书面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的练习题1、2、3,重点加强对货币换算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道购物情境题,要求包含至少三个商品,涉及加减法和货币换算,第二天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品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节以“买衣服”为背景,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思考作业:
-请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选择一个例子,简单描述其数学应用,并与同学交流。
-思考在购物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预算,使购买的商品既满足需求又经济实惠。
4.家长互动作业:
-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家庭一周的购物预算,让孩子参与制定购物计划,并在实际购物中应用所学知识。
-家长鼓励孩子在家中尝试进行小规模的“模拟超市”活动,全家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巩固数学知识。
-以购物找零为例,讲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运算方法。
2.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新知,帮助学生建立货币概念,掌握加减法运算,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买衣服》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购物这一实际情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于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可能还不太能理解其背后的概念,容易混淆加法和减法,对于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也还不够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衣服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一些购物场景的道具,如购物车、钱包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衣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衣服,引出购物这一主题。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加减法来计算购物时的总价。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购物场景的道具,如购物车、钱包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然后,展示一些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加减法计算总价。
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张购物场景的图片,然后用准备好的道具进行模拟购物,用加减法计算总价。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购物场景的练习题,用加减法计算总价。
《买衣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买衣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买衣服》一课。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第二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展开的,具体包括认识货币单位元、角、分,以及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购物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元、角、分的关系,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购物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货币的模型,以及一些购物的情境卡片,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通过一个模拟购物的场景,让孩子们理解购物时需要用到货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我会利用货币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计算讲解: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向孩子们讲解如何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购物的情境,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元、角、分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元、角、分表示下面的金额:5元、3角、2分。
答案:5元=50角,3角=30分,2分=0.2元。
2. 小明有5元,他买了一支铅笔2角,他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明剩下的钱是4元8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孩子们对元、角、分的基本概念有了理解,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但是在应用到实际购物情境中时,有些孩子还是有些困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一下课程内容,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货币的知识,比如不同国家的货币,以及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等。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2《买衣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2《买衣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买衣服》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买衣服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加减法的概念,并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的简单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衣服图片、计算器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小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衣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衣服的种类和价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买衣服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场景。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明买了一件衣服,花了8元,他还想买一件裙子,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加法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买衣服》教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发言。
三、活动:认一认
1.教师: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太麻烦了!)
2.教师:该怎么付钱呢? (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重点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
会用大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教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大面额人民币模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教师:夏天到了,笑笑的妈妈打算给笑笑买一些新衣服。让我们一起到服装店看看吧!
(投影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长袖上衣26元,背带裤41元,短袖31元,裙子23元)
(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模型)
3.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教师:谁有好办法把它们记住?
(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出示一张旧版的10元人民币模型)你们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 大家还见过其他的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人民币模型展示给大家,并交流此辨别的方法。
第二单元第2课买衣服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2.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买衣服》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识数能力,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加减法运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不退位加减法的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买衣服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讨加减法的意义,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巩固新知:教师设计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拓展:教师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