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发展与练习
浅谈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的积极意义

浅谈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的积极意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不仅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上也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通过书法练习,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探讨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的认知发展书法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智障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练习书法,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控制手部动作,辨别字形结构等,这些过程都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
书法练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视觉感知能力,促进其对字形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书法练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信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书法练习需要学生在默默静心的状态下,集中精力进行练习,这一过程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平复情绪。
书法练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反复的练习中懂得坚持和不断努力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形式,通过学习书法,智障学生可以通过毛笔、墨水、纸张等工具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文字的书写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感受到艺术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这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宣泄的途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
书法练习对智障学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书法练习,学生可以在认知、心理健康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书法教育,帮助智障学生通过书法练习获取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书法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生书法练习发展书写技巧

小学生书法练习发展书写技巧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培养小学生的书法修养和书写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生书法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一、正确的握笔姿势良好的握笔姿势对小学生书写至关重要。
正确的握笔姿势应该是三指法,即食指、中指和拇指轻握笔杆,其余指头自然地弯曲。
这样的握笔姿势有助于提高写字的稳定性和整洁度,也能降低书写时手的疲劳度。
二、逐渐用毛笔练习对小学生而言,毛笔是学习书法的常用工具,它能够锻炼孩子的笔触和力度控制能力。
逐渐引导孩子使用毛笔进行书法练习,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规范字体的书写小学生书写时应当注重规范字体的书写。
规范字体是指那些符合书法字帖字形、字底、提部结构、横画、竖画、撇画、点画等基本规律的字体。
通过规范字体的书写,能够培养孩子对书法字体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规范他们的书写习惯。
四、勤于模仿书法名家作品模仿书法名家作品是提高小学生书法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让孩子仔细观察书法名家作品的笔画、结构和整体布局等,然后进行模仿练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笔触的灵活性。
五、积极参与书法比赛和展览参与书法比赛和展览是激励孩子学习书法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类书法比赛和展览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借此激发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参加比赛和展览也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书法爱好者互相切磋和提高。
六、创造性书写和发挥在掌握了基本书写技巧之后,小学生可以通过创造性书写和发挥来展现个性和创意。
鼓励孩子们将书法与生活、诗词、绘画等结合起来,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这样的书写方式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小学生的书法练习和书写技巧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正确的握笔姿势、毛笔练习、规范字体书写、模仿名家作品、参赛展览以及创造性书写和发挥等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书写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谈小学生书法练习

谈小学生书法练习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书法教学不同于文字教学,书法练习需用艺术的眼光去评审,从一点一画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书法活动,既提高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又提高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开展了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我认为学生要想练就一手好字,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往往是对自己喜欢和喜爱的东西常会是百看不厌,百摸不烦,爱不释手。
初学书法者会因种种情绪或各种原因对其产生厌倦不愿学习,这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艺术和书法教学艺术,把学生的写字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喜爱,端正书法态度,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首先在活动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讲述中国书法的源头和它的源渊流长,从远古之人“结绳记事”到现代的书法,已有6000年的历史,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其次,对古今大书名家的感人事迹的介绍也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的良方。
中国从古至今非常重视书品及人品。
练字的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破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没有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哪有如此高的成就。
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倒感受快乐的兴趣,这样他们才有有主动性积极性,书法活动才能全面开展,收到预期效果。
二::练好书法要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本次书法活动总开展了五次,在每节的教案里,教学的难点我都强调两个字“姿势”。
首先,向学生讲清什么事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足安,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指距笔尖一寸。
并把这一要求用醒目的地方时时提醒。
其次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书法的发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直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
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家都知道,秦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丞相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其小篆,由于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演变成隶书体的出现。
隶书体实为篆体之捷,也就是说篆体的快写的演变。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上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衍y ǎ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最终蜕变。
特别是东汉,隶书鼎盛,碑刻林立,东汉石刻中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
《西狭颂》、《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等诸碑也为后人称道仿效,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
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此时隶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后被世人称之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时期的地位化落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陆机《平复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
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浅析

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浅析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沧桑,如今依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现代书法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创新、国际交流与交融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一、传统与现代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创新,可以使书法艺术更加走向多元化发展。
现代书法家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别具新意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特色和气韵,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元素,使得书法艺术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感。
现代书法家还在材料、技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引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开拓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
二、技术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书法艺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书法创作方式受限于纸墨、笔墨等传统材料和工具,创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书法作品可以更加便捷地保存和传播,也使得书法艺术更加接近现代生活。
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书法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和可能性。
技术与创新的结合,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书法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化绘制、调色、加工等技术手段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作品。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书法作品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展示,使得观者能够更加贴近作品,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审美享受。
在书法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方面,新技术也为书法艺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书法艺术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到全球各地。
三、国际交流与交融中国书法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也在不断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国际书法比赛中,中国书法家以优异的成绩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许多奖项和殊荣。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书法艺术也在与其他国家的书法艺术进行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书法研究的成果与启示
成果
• 书法史的研究:通过对书法史的研究,揭示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演变 • 书法理论的研究:通过对书法理论的研究,总结了书法的美学原理、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 • 书法教育的研究:通过对书法教育的研究,提出了书法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
启示
• 拓宽研究视野:关注现代书法的发展,促进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融合 • 创新研究方法:运用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提高书法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加强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书法教育和产业发展,推动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汉字的起源
• 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形式,起源于商朝晚期,主要用于卜辞和铭文 • 金文: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主要铸刻在青铜器上 • 篆书:秦朝统一文字后的汉字形式,分为大篆和小篆
书法艺术的早期发展与流派形成
书法艺术的早期发展
• 先秦书法: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发展时期 • 秦汉书法: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时期
书法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当代书法研究的重点领域与问题
重点领域
• 书法史:研究书法的起源、发展、流派演变等方面的历史 • 书法理论:研究书法的美学原理、创作技巧、鉴赏方法等方面的理论 • 书法教育:研究书法教育的理念、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存在问题
• 研究视野狭窄:过多关注传统书法,忽视现代书法的发展 • 研究方法单一:过多依赖文献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 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研究成果难以应用于书法教育和产业发展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书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1
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 隶书:秦朝灭亡后,汉字逐渐演变为隶书,特点是笔画更简洁,结构更清晰 • 草书:东汉时期,草书开始出现,特点是笔画更加简练,书写速度更快 • 楷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为正式的书写形式,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 • 行书: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特点是笔画略有连贯,书写速度适中
浅谈书法的学与教

浅谈书法的学与教关于书法的学。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描摹每一个笔画,不断地练习。
而且,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了解传统的书法理论和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真正领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专注和耐心,不断地修炼自己的书法技艺,才能取得进步。
书法学习也需要注重个性的培养。
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都不同,因此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培养。
只有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书法中,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要模仿前人的作品,更要通过学习和体验,找到自己的书法之美。
关于书法的教。
书法教育对于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至关重要。
在书法教育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耐心和爱心教育学生。
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书法技艺,找到自己的书法风格。
书法教学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书法的学习过程中。
在书法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作品创作,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书法教学也要注重扶持优秀的学生。
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可能隐藏着书法艺术的天赋和潜力,老师应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指导,及时地发现并扶持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书法艺术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只有通过扶持优秀的学生,才能让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也要关注普通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法学习中得到收获和成就。
书法的学与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教育,才能让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书法艺术能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段内容280字】书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艺术,而如何进行书法的学和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其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其耐心和专注力,对于老师来说,教书法不仅可以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浅析

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浅析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书法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书法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论述。
一、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许多书法家开始尝试将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以求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
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
他们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尝试,融合了西方绘画的笔墨技法和意境表现,开创了中国现代书法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许多书法家被迫放弃了书法创作,甚至被迫转行。
这段时期也孕育了一批勇于挑战禁锢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在艰难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坚持并积极探索书法的创作和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关注,书法创作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期。
许多书法家致力于传统书法的学习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优秀作品涌现,展现出了中国现代书法的多样性和活力。
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书法则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书法的精华,还可以赋予书法新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之二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在创作手法上,书法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版画,在传统纸墨的基础上,还可以融入现代材料和艺术手法,开拓书法创作的新领域。
书法在设计领域的运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书法艺术不仅呈现在纸上,还可以展现在建筑、家居等不同的场所和载体上。
3. 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之三是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宁夏文化建设——业余党校调研报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长时间靠打字交流的社会中,汉字书写渐渐被忽视,国民书法水平也直线下降。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因素导致了国民书法水平陷入低谷。
在几年前韩国“书艺”申遗事件的出现,引发了社会高度重视,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拯救汉字书写,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着国家近两年的政策调整,汉字书写逐渐得到重视,但提升不大。
为解决这一现状本组展开了关于美丽宁夏汉字书写的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关键词:每况愈下书风书法观念影响因素阻碍时代中学生一、书法状况(一)书法水平良莠不齐,整体处于低谷。
经过调查了解,我没发现大多数学生和部分老师对书法的认知处于一个较低的高度,他们对书法家的了解不过是王羲之和颜真卿;对于书法作品的认知无非是兰亭序;对于书法理论的学习不过是永字八法。
对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历史的了解,是衡量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国民整体对书法历史及理论的了解程度是少之又少。
同样的,人们的汉字书法水平也是每况愈下,据统计,在一份六十人的抽样调查中,仅有 2.4%的人字迹相对较好,61%的人字迹般中规中矩,而36.6%的人字迹潦草。
可以说当今社会的整体书法水平可以说处于历史的低谷。
(二)书法风气不正,传统书法观念被挑战中国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推出“今楷”。
2012年,旭宇先生被聘为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要职。
下车伊始,他便组织委员会进行楷书改革,在大会上提出,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书法。
于是“推陈出新”,推出了“今楷”。
按照旭宇先生的观点,今楷是将汉字点画线条进行了丰富和创新,既符合楷书要求又偏向于行书的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可快速书写,避免陷入汉字僵化的一种新的书体。
然而该书体一出现,就被书法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炮轰,引起了社会讨论。
但是国家文化部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致使“今楷”扔披着文化创新的外衣,在书法界横行霸道。
据当代书法家田蕴章先生讲,在关于今楷的讨论大会上,迫于上层的高压态势,部分书法协会会员对于今楷,可谓是敢怒不敢言。
作为书法水平相当高的卢中南先生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传统书法第一次收到了冲击。
今楷被推行的原因,究其根本,乃是书风不正,对于传统书法并未做到真正的继承。
委员会委员书法水平有待商榷,为创业绩,不择手段,曲解国家政策。
另外,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明星书法备受推广。
自古以来,所有书法家的巅峰作品大都是在他们中老年时期完成的,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改正,靠着长时间的积淀才自成一体,从我们熟知的“蔡张钟王”再到唐代的“欧虞褚薛”,以及广为流传的“欧颜柳赵”,这些书法大家的黄金时期,都是在他们中年以后。
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出过少年书法家,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书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习和阅历的积淀,可是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明星,在媒体炒作之下,身价飙升,他们的书迹,随即也被炒成了“大家风范”,越来越多的明星字体被应用到生活当中。
众所周知,明星除了演戏,还要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好多明星还有自己的公司。
试想一下,他们在这么多工作的堆压下,又会抽出多少时间来静下心来学习书法呢?而对于那些将此奉为至宝的粉丝,又会从中汲取到什么营养呢?(三)舍本逐末,从日韩学习书法内涵作为中华文化的亚文化,日韩文化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明珠。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书法同样成为了日韩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有“平安三笔”和“平安三迹”,在韩国,有赵守镐和金庸显,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是汉字书法,并且他们都有极高的中国文化素养,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的国家家喻户晓。
可是在二战结束后,日韩的书法发生了变质。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民族主义抬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韩国在1970年以后,逐渐取消汉字,改用本民族的谚文,用谚文全面代替汉字:日本因二战战败,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极端右翼分子开始提出废除汉字,废除未遂,便对本民族书法进行了恶意的改造。
由此,才导致了韩国文化断层,日本书风混乱,然而在整体民族意识里,汉字的废除导致韩国文化走向下坡路,恶意改造致使日本书坛混乱。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因为日韩的崛起,妄自菲薄,舍本逐末,反而去日韩学习汉字书法,试问这样的做法,是对中国文化的创新,还是恶搞?韩国废除汉字之害,开始逐步恢复汉字使用;日本虽有不正书风的出现,但主流书风却不为所动,书法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日本的国民教育。
而现在的一些人,千里迢迢地跑去学习畸形的文化,这是否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另一种亵渎呢?二、调研经过(一)书法学习要求的研究字内功。
即书法理论、书法实践、文化内涵。
既然是书法,关于汉字书写的理论,技巧,内容便是重中之重。
想要练好书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写好字,那就免不了技巧的练习。
其主要方式,就是临帖。
临帖是提高书法水平最基础的条件,纵观历史名家,他们都是基于大量的临帖练习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面貌,自成一体,焕然一新,理论和实践结合,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书法水平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再谈润格,是评判一幅书画价值的标准。
而作品技法和内容,便是评定润格的标准。
技法我们刚刚谈了,就是理论和实践。
而内容就要谈文化底蕴了,好多人的字虽然功力深厚,却不是很受欢迎。
一部分因素,便是没有“文气”。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读书和写字便不可分割了,宋朝四大家“苏黄米蔡”,各个都是当时文坛里举足轻重的人物,江南四大才子,琴棋书画俱通。
一些人虽然有较为扎实的书法功力,但是写来写去都是“天道酬勤”“马到功成”,加上文化底蕴不够,对碑帖理解不够时刻,只求形式,不求骨力,自然水平有限。
由此可见,文化底蕴对于书法也是重要的。
字外功。
即相对于字内功而言的传统文化,可表现为琴棋书画。
柳公权有一句话叫“心正则笔正。
”虽然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思想境界对书法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思想内涵对书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启功先生说;“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艺术是相通的,对其他艺术的理解对于书法而言也是可以运用其中的,这也是提高书法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阻碍中学生书法水平提高的条件教育体制的改变。
新时代的高考制度对汉字书写要求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馆阁体随着时代发展被贴上了“腐朽”的标签,但是缺少了馆阁体的约束,使得汉字书写章法逐渐被忽视,好多人认为把字写整齐正确就是最高标准,因此大多数中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练习也不像过去刻苦认真。
当代书法良莠不齐,中学生不知所从。
据市场调查来看,现在书帖种类繁多,但书家却很单一,现在市面上见得大多数是司马彦,田英章,卢中南,庞中华,罗扬,米俊,荆霄鹏等人,但这些人的书法水平不一,其中卢中南和田英章书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荆霄鹏,司马彦等人的书帖更贴近考试要求,整齐划一,相对简单。
因此大多数学生缺乏书法知识,眼力不佳,很难辨认出优秀作品。
社会发展弊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好多东在炒作之后变得受社会欢迎,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书法也是同样如此,打着“快速提高书法作品”的旗子,各类书法文章涌入互联网,但实际上,这些文章缺乏理论依据,具有强烈的主观思想色彩,不能正确的讲述书法,同样有好多书法水平欠缺的人,为了成名,不惜花钱出版大量的字帖,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因此中学生便容易被蒙骗。
文化传承中的变质。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受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文化被摧残,书法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后,许多学者开始重新重视文化继承。
但是从那种环境出来,好多文化缺失,又有许多学者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修订了新的规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必的笔顺在教科书里和书法里是两种写法,传统写法是先写撇,再写卧钩,最后写三点,而教科书上确是从左到右书写。
这就给文化继承造成了困难,所以在继承中,保证其准确严谨便是首要任务。
缺乏文化积淀。
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在他们的观念中,古典文学的唯一用途就是考试,殊不知传统文化的积累却成为了提高书法水平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数学和英语上,诚然,这和我国目前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不做重点讨论。
但是探讨到国学经典,的确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我们应当利用零散的时间,脚踏实地地做好积累。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心智相对不成熟。
青春期的学生们,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常常会自以为是,偏执的看待一些事物,没有经过理性思考,便轻易得出结论,这也是青少年在学习中的一个弊病。
他们往往会对一些哗众取宠的网络文章深信不疑,对健康优秀的书法作品大批特批,从而走向一个误区。
这本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不予以纠正,不灌输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就会使他们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选择了畸形的丑书、怪书。
(三)书法与时代的结合在谈到书法与时代时,我们肯定提倡的是书法顺应时代的潮流,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那么如何顺应时代便是当务之急,比起某些饮鸩止渴的观点,我更同意先从古法入手,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融入时代面貌,融入个人风貌。
这里我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笔记论》的一段话,“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
李世民在谈到他的书法经验时,提倡学习古人之书,是为了学习其骨力,而不是形式。
又提倡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只要专心研习,日积月累,就没有学不成的。
这也同样给了我们启示:对于临帖练习来说,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的。
所谓的快节奏的社会已经不适宜进行长时间的临帖练习,这种不着边际的话完全是懒惰人的遮羞布。
三、解决问题(一)对于中学生的建议正视书法,尊重书法。
练好书法,先要从思想上做到正确审视书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减少心理障碍,不要一开始便抱有争名夺利的想法,先沉下心来练习,从心里认识到学习书法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是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具有这一单纯的目的,书法练习才是有效的。
专心致志,先袭后扬。
练习的过程是艰苦的,可这正是提高书法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练习临帖的过程中,一定要专注,学习其内涵,刻苦练习,先去承袭,在谈创新。
这里我要谈到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必然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基础的创新,仅仅是闭门造车,学会了古法,根据文字具有的乖时性,形成时代风貌,实现创新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青少年在学习之初,不要考虑自我风格的问题,自我风格应当建立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也同样建立在汉字书写法则上。
按照旧版辞海的说法,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不论篆、隶、真、行、草,哪种书体,失去了法则,也就失去了汉字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