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合集下载

中华书法的发展和演变

中华书法的发展和演变

中华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中华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华书法的发展和演变源远流长,究其根本,是中国的文化积淀和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中华书法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华书法的演变过程。

一、中华书法的起源中华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甲骨文。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甲骨文是中国字的森林。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书法基本上分为隶、楷、行、草四种书体。

其中,隶书又分为小篆和隶书两种,小篆是秦朝时期的正式文字,汉朝以后,隶书逐渐在官方文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楷书则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它的形态规整、端庄,是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一。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过渡,保留了楷书的端庄和书写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了草书的飘逸和笔力。

草书则是书法艺术中的胆识之作,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不拘泥于规矩,独具一格。

二、中华书法的发展1、兴盛时期中华书法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唐代书法表现在笔墨线条的丰富多彩和飞动自如,是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像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家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宋代则更加注重笔墨的重点,如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世所推崇的艺术大师。

2、衰落时期明代是中华书法的转折期,它标志着中华书法的衰落,而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及社会风气有关。

明代的朝廷制度使得琐碎繁琐的文书很多,加上当时的经济不景气,使得中华书法从庙堂逐渐回归于民间,出现了著名书法家李邕、秦少游等人,开辟了民间书法的新局面。

3、复盛时期清代为中华书法的复盛时期,它的书法风格注重对意象的揣摩和恰到好处的墨迹痕迹,如石涛、文征明、邵伯温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中华书法的传承中华书法的传承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古人云:书法不传不家,传家不传,传世不传。

这就意味着书法需要通过家族、师徒关系的传承,才能最终传承于后世。

如著名书法家高明,他一生几位徒儿继承了他的传统,使得他的书法艺术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学习。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法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演变历程。

一、六朝隶书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最早的书法形式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和隶书。

而六朝隶书,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六朝隶书是指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形成的一种书法形式。

它采用细长的笔锋、瘦劲的笔画、结构紧凑、构思精细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被誉为“书中之圣”。

二、唐楷书唐朝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唐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楷书,唐楷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唐楷书与六朝隶书相比,其风格更加圆润大气,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三、宋欧体书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具有文采华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欧体书就是在此时期中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它的代表人物是苏轼。

宋欧体书的特点是笔法凝练、线条流畅、构图和谐,重视意境的表现和艺术效果的营造。

四、元、明、清的发展元代的书法特点是气韵凌厉、雄浑大气,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李邦华等人;明代的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训练和技术的创新,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征明等人;清代的书法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正、行、草、隶四种书体并行不悖的书法风格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王铎、尚稷等人。

五、当代书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当代书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书等,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

金文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书法艺术也随之发展。

在汉代,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怀瓘、王羲之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唐代八大家”。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草书和行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文征明、唐寅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新的书法
形式,如“钩玄”、“狂草”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中国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在中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风格。

从古代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到今天的行草、楷书、隶书等,中国书法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

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与中国历史及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书法曾是封建社会的文化精英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是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而今天,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书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娱乐和审美体验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书法逐渐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例如,在现代中国书法中,经常将西方书法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引入其中,使得中国书法的风格更加多元化,并展现出更加国际化的文化形象。

在中国书法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书法大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通过传道授业、执笔教学和个人示范等方式,将自己的技法、经验和理念传承给后人,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革新和创新。

例如,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层出不穷,而且对后代书法家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深远的。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中国政府和文化机构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大赛等国内外重要的书法文化活动,都是加强中华书法文化与世界书法文化交流、提高中国书法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创造力,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弘扬中华书法文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古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金文是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不同的体系。

篆书是最早的字体,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具有古朴、方正的特点。

隶书是汉朝时期的文字,为行书的前身,字形规整,笔画整齐。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为清代以来正式的书法字体,笔画平稳、骨韵清晰。

草书是楷书的隶变体,笔画激越、书写快速,富有变化和个性。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字形虽然模糊,但仍保留了楷书的规整性。

中国书法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首先,中国书法注重“气韵生动”,追求笔画的生动有力和字体的韵味。

其次,中国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注重字形的美感和意境的表达。

再次,中国书法强调“笔墨相生”,重视墨的运用和纸的质感,通过墨色和纸质的变化来表达意境。

最后,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境相融”,追求笔墨与意境的融合,通过书法作品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体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源于商代甲骨刻辞,而金文则为周代青铜器铭文。

这些古代文字形体简练,结构独特,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汉代,书法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六朝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的书法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行草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

王献之则擅长楷书,其楷书书法工整规整,影响力同样巨大。

隋唐时期,书法继续繁荣发展。

颜真卿是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书法被誉为绝世神品。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富有力量感和艺术性,对后世的楷书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米芾、苏轼等书法家在草书、行书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

米芾的草书风格豪放洒脱,笔墨浑厚,苏轼的行书则清新俊逸,意境深远。

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拓展了书法的发展空间,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榜样。

明清时期,书法继续发展,形成文人书法和宫廷书法两大流派。

文人书法追求情致雅趣,注重意境表达;宫廷书法则注重规矩工整,力求工艺精湛。

文人书法家如唐寅、文征明等在书法上各有卓越的表现,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近现代,中国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着创新。

齐白石是20世纪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不拘泥于传统规矩,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齐白石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展现出时代的气息,被誉为书法界的“艺术巨匠”。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艺术是源远流长的,历经千年而不断发展演变。

从古代甲骨文和金文开始,经过汉代、唐宋、明清、近现代等诸多阶段的演变,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艺术价值。

在未来,中国书法艺术将继续传承发展,为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
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还非常原始,笔画粗糙不规则,需要用尖刀或刻刀刻在青铜器或玉器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出现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

在秦朝时期,篆书成为主流字体,因为它的笔画直线清晰、规整严谨,适合刻写大篆和印章。

而汉朝隶书的兴盛则因为其笔画简洁而利于行政文件和公文的書寫。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开始大量使用,内容更为广泛,成为主要书写体。

唐代,楷书得到了更加精细、优美的发展,成为后世中国书法的标志性字体之一。

而在宋代出现了草书,草书是一种笔画急速、流畅的书法体,它形成于历代书法大家几百年的笔法实践中。

宋代草书有“行书”或“草书”之分,行书还可分为“真书”和“楷书”,草书则又
有“狂草”、“拙草”等。

宋代草书的特点是造型简洁,轮廓明确,气韵灵动,充满了浓郁的书法气息。

明清时期,书法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书法特别突出,尤其是1773
年乾隆皇帝编订的《乾隆碑帖》是书法的极品。

经过近2000
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书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断展现出其丰富的内涵与崇高的境界。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中国书法的演变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优先条件。

书法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促使着中国书法历朝历代都在沿路发展。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书法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运笔、结字、章法。

从此后,因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候国在不同艺术的追求下,朝着各此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中国书法的演变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优先条件。

书法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促使着中国书法历朝历代都在沿路发展。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书法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运笔、结字、章法。

从此后,因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候国在不同艺术的追求下,朝着各此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书法的改革
通常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

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

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

《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

”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

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

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

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

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的个性
宋代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

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

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息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

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

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

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

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

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

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书法新时代
中国的书法积累了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书法的练习和运用过程中,人们的鉴赏、意识、品评等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要求标准也更高。

书法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的中国书法变得更有完美性,庄正化、大众化、新知感、新风格,需要在学术方面苦深研究与探索,在文字于笔画型上去劣引优。

我们不否认传统书法的经典佳作,但传统的作品不一定全是好的,也有它不完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新一代书法人循循善诱,使中国的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完美。

(五)、书法艺术的规则
研习中国传统书法,需要在各型体的基础上尊重规律,道法自燃,做到:有型有度、放而不傲、洒而有拒,通常人们说的“见字如见人”的感觉,书法无论沿路哪种型体,它都代表着
书家的性情、品格与风貌,同时,也代表着书家的艺德与为人。

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有名望的书法家,在展览、交流、笔会的活动中,曾以不雅之语,道破了一些书法作品的丑相,如:张三、李四的作品笔功深厚、型体还不错,但有一点傲气凌云霸气十足,无边无界无法度,至高无上不饶人的感觉,坐车旁粗野放荡、撇捺弯勾超越境界,如野马奔驰无拘无束等,这是书法上的弊病,需要克制和改进。

(六)、书法艺术快捷经
学书法如何走向快通道快捷经?中国书法的学习教材新华书店、读书馆等也很多,除了书本上的研习外,最好能请书法专业机构里的老师临帖指导,效果快而底功实(例如:书法协会的培训机构、书法名家亲临指导),除此之外,还要靠自身的修养、天赋、苦练才能成功。

“天赋”是造就一个人的聪明、灵感和悟性,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比较快。

艺术行业的琴、棋、书、画、戏,它们的脉络都是相通的,正如一句谚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学书法不但要掌握好“三要素”(即:运笔、字结、章法),还要运用好“三技法”(即:型体、属性、线条),而且还要掌控好它的气势与笔性,加之内在情感的投入与专注,运笔的轻重与快慢,笔墨的浓淡与湿干等,都是取决于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精心地钻研和体验。

总之,在继承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础上,也要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汲取经典融入创新,才能够焕发出新时代中国书法的新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