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演变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

简述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甲骨文阶段: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字体,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公元前14世纪,主要用于刻写龟甲和兽骨,用于记录祭祀活动和财物等。

2. 金文阶段:金文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书法字体,主要用于刻写青铜器的铭文,形态更加刚健有力,笔画更加规范和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篆书阶段: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书法字体,它是以古文化遗产中的大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篆书字体规范、规整、紧凑、刚劲,成为后来书法字体的基础。

4. 隶书阶段: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正式字体,出现在东汉时期,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疏朗、方正规矩,具有强烈的官方与正式化色彩。

5. 楷书阶段: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法字体,最早由三国时期的王羲之创造,成为人们平日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最常用的书法字体之一。

楷书的笔画规范、端庄优美、平和朴实,是中华文化中最为传统的字体之一。

6. 行书阶段:行书是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字体,它既有楷书的规范、端庄,又有隶书的与众不同、自由、洒脱。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书法家,是这一字体的代表人物。

7. 草书阶段:草书是中国书法中具有特殊韵味的一种字体,是宋元时期由行书演变而来的。

草书具有灵活自由、质朴典雅、富于表现力的特点,被誉为“书法之艺术、书法之胆、书法之精华”。

明代的张旭、唐伯虎、杨凝式等大书法家,是这一字体的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历程,是一条从繁复到简约、从刚硬到柔美、从规范到自由发展的历程。

每一种书法字体的诞生和演变,都是在前一种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每一种字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和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 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书期。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 “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汉字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有着源远流长的 悠久历史。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标准字通行全国,经历了篆书-隶 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演变过程。
3、王献之(344-386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
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 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
成一家,与其父有“二王”之 称。
其主要作品有:
中秋帖:其书与王羲之的《快 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
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
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
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巎巎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 代书坛。
著名书法家有:
1、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 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 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 “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玄秘塔碑》:楷书。唐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
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
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 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书,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5、李世民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幵 序》,唐太宎撰文幵乢。碑高 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 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 廿六日”颠白乢九字。贞观事 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 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此碑行乢28行,行44字至50字 丌等。 清钱大昕亍:“乢法 不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 其心摹手追乎史军者深矣。”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乢 法王史军,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 拜倒。” 此碑乢法浑然天成, 笔画结实爽利 ,无做作之态, 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乢先河。
• 2、秦朝时
• 篆书 •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 主要作品介绍: • 1)泰山刻石 • 《泰山刻石》癿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癿乢体是秦统一后 癿标准字体,小篆。唐张怀瑾称 颂李斯癿小篆是:“画如铁石, 字若颠动”,“骨气丰匀,斱圆 妙绝”。
• 3、汉朝 • 隶书 •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叱上关键癿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癿时代。汉代
狂草开辟了道路。
隶书又称分书戒八分,笔法丌但日臻纯熟,而丏书体风格多样。 • 在隶书成熟癿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癿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 芽。书法艺术癿丌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癿行草及笔势飞动癿
• 主要作品介绍:

• 3、柳公权
• 其楷乢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 》和《神策军碑》。 • 《玄秘塔碑》:楷乢。唐会
• •
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事月立,原 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 癿乢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 最大癿楷乢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乢,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癿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癿《玄秘塔》乢体颟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尿平稳匀整,巠紧史舒,也 是较好癿临写范本。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 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明中至清——抒情扬理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 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 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感谢欣赏
一、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二、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三、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四、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 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 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 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 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 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书法
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 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 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 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
放异采。
一、商至西汉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三国—楷书、两晋—行书、隋唐五代—楷书、宋朝—行书、元朝—楷书。

我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演变至今的。

1.甲骨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甲骨文有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为主,运用对称等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2.金文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

殷商后期到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时期。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3.1大篆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等。

狭义的大篆遗存石刻石鼓文,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从书法的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工整,有小篆风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是大篆文字的尾声。

3.2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国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就是小篆,又称“秦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大篆”的特点有着古象形文字的特点,粗犷。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圆转流畅。

结构平衡,体正势圆,字形修长,大小相同。

4.隶书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宽扁,横长竖短,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4.1秦隶秦隶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圆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断笔,便于书写。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
自的流派。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 简捷。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 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但仍隶意,不同 于今草。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 而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而又娟秀温润,俨然已是 唐人楷书的景象。书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临摹学习, 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四)隋代书法 1、概述 隋代的书法,上乘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 离规矩,兼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
劲。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二王的书风
下开唐朝新风, 布局平正疏朗, 字体端严妍美, 骨秀肌丰,十 分适合初学楷 书者。
苏慈墓志:乃 隋文帝仁寿三年 所立,此碑楷法 成熟而工整,方 中带圆,兼有南 帖和北碑之双美, 集秀丽与雄劲于 一身,风格和欧 楷相近,章法整 齐,结体平正。
(四)唐代书法 1、概述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 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此后有创 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 京、孙过庭等。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 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 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之态。
(三)魏晋书法 1、概述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 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时代。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 然 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 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 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 之),尊王羲之为“书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容多是记述重大事件,如纪念祖先、记录 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
甲骨文和金文合称“大篆”。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
三、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221年),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在秦国原 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 的统一文字。一直在中国流 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 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 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 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较多采用。
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 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楷书特点
•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草书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 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 之草书.成熟于东晋,盛唐继续发展。有章草 (隶草)、今草、狂草之分。 特点:结构简约、 笔画连绵、勾连 不断,书写自由。
小篆特点:
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 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所有横画和竖画等 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 在东汉时期达到 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 称。
•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 扁; •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楷书特点
• 1、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 捺、提(挑)、折、钩八种。楷书省改了波磔, 增加了钩。历史上也屡有对楷书点画的探讨。 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 • 2.结字方整。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 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在各种字 体中,楷书的结构既不同于篆隶的横平竖直、 均匀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书 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 字形方整。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的背景、评价
•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 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 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 更见疾痛惨怛(dá),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 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 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 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 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 下行书第二”。
颜氏家庙
颜真卿楷书特点
• 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 概凛然,雄强高古,笔画劲健,转折 有如折钗股,横细竖粗,竖画有时弯 如满月,捺画丰满而厚重,有耿直刚 强,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风.外松内紧, 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 极具庙堂之气,
另两个著名的楷书名家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
• 3.章法和谐。章法也称布局。结众 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 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 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 正规整。
草书特点
•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 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 草书。
• 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 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 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 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 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 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总结五种书体特点
篆体特点
1、 因形立意 •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多样, 大都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等。 因结构法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甲骨文 的部首形状及位置更为散乱,到了文 字统一后的秦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 但也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字。

• 2、体正势圆 • 小篆形体平正,横画平,竖画直,是严紧 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以结构到运笔都是 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 字线拉长,如中字、天字,形成自然的椭 圆形。 •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 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方 形笔势,但仔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 与隶书体势以方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颜筋柳骨
颜真卿 柳公权
颜筋柳骨
• 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都是中国古代 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用 笔肥厚粗拙,显得金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 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著称。"颜筋柳骨"是 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 颜筋柳骨出自宋· 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 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 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张旭
狂草
七、行书
•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 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写得比较舒展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 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王羲之 (东晋 )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
柳公权楷书特点
• 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 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 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吊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 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 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 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 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 疏朗开阔的风姿
•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 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 草书。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 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
• 今草:始于汉末。是对章草 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 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 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 善
今草
•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 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 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 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 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中国汉字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掌握不同书体的特点并能正确 辨认各种字体。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大篆
一、甲骨文
•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代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主要作用是商代后期王室 用于占卜记事。 •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 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19世纪 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 (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 现。
•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 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 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 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 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 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 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 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 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 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 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隶书特点: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 短,呈扁长方形状,讲究 “一波三折” “蚕 头雁尾”(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 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乙瑛碑》
《张迁碑 》
五、楷书
• 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 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始于汉末,通行 至今,长盛不衰。 • 特点:章法规整、结构严谨,体势上呈长方, 笔画平直、均匀。
天下第三行书
第三行书特点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 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 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 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 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 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 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 奇崛,变化万千。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 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二、金文
•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因为周 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 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行书特点
• 书写上: • 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 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以圆转 代替方折; • 结构上 : • 大小相兼。笔笔相连,字字连带,有断有 连,顾盼呼应。 • 收放结合。 • 疏密得体
小篆:呈长方形,笔划粗繁、圆润,追求 对称。
隶书:隶书字形扁平,横长竖短,“一波三 折”、“蚕头燕尾”。
•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现有书 体的祖先,其基本组字方法笔画粗细 一致,结体只有点、直、弧。起止都 要藏锋,向左无撇,向右无捺,一概 用弧线结字。 •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 方形。
隶书特点
• 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 点划符号化;
楷书:笔划 平正,结体 整齐,平正 而不呆,齐 整而不拘。
行书: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舒 展流动,如行云流水。
草书:草书: 汉字的一种 书体,特点 是结构简省、 笔画连绵。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 其书法被评价为,飘若浮云,矫如惊 龙 。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 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 密相间,布白巧妙,无论横、竖、点、 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 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 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全篇 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 具特点而不雷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