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

合集下载

楷书字体的实用性与美观性

楷书字体的实用性与美观性

楷书字体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楷书字体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端庄、稳重的笔画形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刷、广告设计等领域。

本文将以楷书字体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为切入点,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楷书字体在书法艺术中的价值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备受赞赏。

楷书字体以其清晰、稳重的笔画特点,在书写文字和书法创作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字形规整,笔画优美,使得书法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打动人心,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楷书字体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使得它成为书法学习中的基础和参照。

二、楷书字体在印刷和设计中的应用1. 印刷领域楷书字体因其辨识度高、清晰易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刷业。

它不仅适合于书籍、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还常用于名片、各类证件等的印刷。

楷书字体的使用可以增强文本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得文字更加规范、整洁。

此外,楷书字体在海报、广告等视觉设计中也能够起到独特的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感和美观性。

2. 设计领域楷书字体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而多样。

在商标设计中,楷书字体常被用于高档品牌的标识,显示出其传统与典雅的特点。

在包装设计中,楷书字体的运用可以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感。

此外,在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楷书字体也常出现在宣传册、名片、广告等设计元素中,起到独特的装饰和视觉效果。

三、楷书字体的优势和不足1. 优势(1)清晰易读:楷书字体的字形规整,笔画清晰,使得文字更易辨识和阅读。

(2)稳重大气:楷书字体具有稳重大气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传达权威和稳定的信息。

(3)文化内涵:楷书字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用时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品位和文化底蕴。

2. 不足(1)复制难度大:楷书字体的书写要求较高,对于不熟悉字体笔画的人来说,复制和书写较为困难。

(2)创新性有限:由于楷书字体的规范性较高,要求字形规整,因此在创新和个性表达方面的空间有限。

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读马斌先生《书法观典》

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读马斌先生《书法观典》

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读马斌先生《书法观典》嵇绍玉【摘要】模糊与清晰是一对矛盾的哲学范畴,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传统审美中,一般都认为书法之法是模糊的、朦胧的和抽象的,但模糊因清晰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之美又是十分清晰的、具体的和直观的,这来源于书法清晰的笔法、墨法、结构法和章法,来源于书家的学养和个人品性,也来源于时代境遇和书法风格。

马斌先生的《书法观典》中就对此观点有所体现。

【关键词】模糊;清晰;审美距离;时代境遇;风格【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9-0040-03【作者简介】嵇绍玉,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初教处(江苏盐城,224000)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一诚然,书法艺术中的许多审美特征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和思辨性,使得审美外延无限扩展、内涵异常深邃,与清晰、准确和客观审美保持着一定距离。

但没有清晰也就无所谓的模糊,缘此,书法审美许多特征又是直观、具体和可感的。

譬如“神韵”这一审美范畴,一直被艺术家们界定为书法审美模糊性最集中的表现。

表面上看,“神韵”是指飘飘忽忽存在于人的心思与情绪中绵延如缕的味道,剪不断理还乱,呈现朦胧的印记,但是,这种印记却又是十分清晰直观的,确实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明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就是指艺术创作要重视形外之意,“文已尽而意有余”,“神韵”便出现其间。

从这个层面讲,“神韵”十分具体直观,处于更高层次且明白清晰的审美境界。

同样,书法审美中,还有如“雅致”“风骨”“意象”“意境”“隐秀”等等,也都具有清晰这一特征。

唯有清晰才使得书法艺术的审美系统全面、翔实与丰赡。

马斌先生的《书法观典》正是用简练而流利的文笔,记录清晰的书法之美。

其实,书法欣赏根本问题是发现与展示美的问题,美无处不在,它或附丽于书法作品,或孕育于相关理论,或存在于书家品性与时代风范。

浅析中国书法里的美学特征

浅析中国书法里的美学特征

书写形式 , 还在 于他的 内在韵 味 、 作 者的内心情感世 界和 当时的 时代 特征。
3 无声之音 , 无 音 之 乐
书法 的节 奏美表现在 它具有一种韵 律性 , 它 的字体 大小 、 结 构分布都 与提笔书写 的提 、 按、 顿、 收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 每 一笔每 划 都有 着轻 重缓 急 。就像 一 首歌 似 的 , 有着 节拍 、 停 顿和 起 伏 。与此 同时 , 书法的节奏感 还与其运笔 速度 的轻重 缓急有关 , 若是书法都 是按照 同一 速度 , 同一劲道匀 速前进 的话 , 则 必然会 1 依 托 自然 。 表现情感 丧失 自己的韵味 , 变得 如清 水般淡 而无 味 , 丧失其 艺术感 染力 。 跌宕起伏的笔画和其 中所蕴含 自然美是 书法的本 质特征 , 它源于人们对 自然和人们心灵本 书法正是 由于其淡浓相间 的色泽 , 质的探究 。书法是 在象形文 字的基础上演变 出来 的 , 它以象形符 的超凡 脱俗 的韵 味使其 “ 木 秀于林 ” , 让人有 了一种 “ 余 音绕梁 , 的感 觉。书法节奏 的美一是体现在它笔画书写 的变化 号为底蕴 , 糅合 了声符后成为 了人们交流 的最基本的符号 。而象 三 日不绝 ” 形符 号是在人们对 万物观察 的基 础上 表现 出来 的 , 是人们对事物 上 , 另一个便是 它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创作 中的基本元素 。对 的一个 较为直 观 的表 现 。文 字历经 了从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 线条书写力度 的把握 , 对线条厚度 的掌握还有其快慢 、 浓淡 、 枯 温 书, 草书 、 楷书的数次演变 , 但仍然不失根本 , 由此也 可看出 , 我 国 及 上下 衔接和情 感韵 味等更 为深层的理解都 会使得 书法带给人 的文字具有 自然性和情感性 。 们不 同的感觉 。点如海涛 翻涌 、 画有起伏平折 ; 用笔中锋 , 在平 面 古人创 造了“ 毛笔” , 这在 当时成为 了人们 书写 、 保存知识 的 上 塑造立体感 , 使其具 有雕塑美 ; 集点 画而成字 , 结构 紧凑 、 重 心 工具 , 也使文字上生成艺术成 为了可能 。书法艺术源 于 自然又表 明确 , 使其具有造型美 ; 集 字成 章 , 错落有致 , 疏密有当 , 使其具 有 现 自然 , 他没有 一般艺术表 现形式的矫揉造作 、 故 弄玄虚 。在庚 整体美 ; 行草似断非断 , 在纸间飞扬 , 楷 书中规有 据 , 大气 自成 ; 行 流 畅 自然 。之所 以 中国的 书法艺术历 经千 载而 不 肩吾 的 《 书品 》 曾经说 到 书法 艺术要 表现 其 自然美 、 天然 美 , 需 书行云 流水 , “ 学者 鲜 能其体 , 窥者 罕得 其 门” , “ 凝神 化之所 为 , 非 人世 之所 断 , 一 个重要 的原 因便 是 由于它具有节奏 的变化 , 能给人带来 一 学” , 因而要让其尽可能地展现 自我 。苏东坡先生 曾在著名的《 书 种 心灵的起伏 。 ( 黄子思诗集 ) 后》 里 面称 赞钟繇 、 王羲之 的书法具 有“ 萧 散简远 , 4 层林尽染 。 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便是情与景的统一 。情 , 便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 景, 妙在笔 画之外 ” 的特点 , 这也说 明了其 书法具有意蕴性和 “ 道法 自 然” 的感觉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 平淡天真 ” 论 是书法界又一代 便是指事 物的艺术境 界。思想与 艺术 的融合是 指两者 的相互结 表性 观点 , 他追求在平淡 中表现 出书法的美 。书法的 自然美一方 合 , 有机 的融合 成一个整体 。一个好 的书法作 品 , 他所要 求的情 面表 现在其独 特的韵 味和它 的比划构造 , 另一方面便是 由于其独 景结合并 不仅仅是情 与景的简单结 合 , 更 是他们 的相 互辉映 , 使 特的书写材料 。 “ 惟 笔软则奇 怪生焉” 是对书法工具的生动概括 。 得书法可 以在这之 中得到升华 。 书法 的意境 同诗词歌赋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 他们都是在情与 由于毛笔 的柔 软性使其具有 变化 多样 的书写方法 和笔 画技巧 , 再 加上宣纸 的吸水 和略微 的晕染 性 , 使 得书法具有 了“ 万缕 云烟笔 景 的基础上表现一种艺术情感 。但他 与诗词 歌赋 又有 所不同 : 诗 词是一种语言 的表达 , 而书法在其基础上又有 了笔墨 的勾勒和视 下生 , 山间沟壑 自然成” 的效果。 2 书为心 画。 笔 由心 生 觉 的体验 , 在给人们带来语言的美感 的同时让人们有 了视觉 的享 感受 笔墨 的韵 味。书法通过 文字使得诗 文与线条相互 交织 , 在《 书谱》 中, 孙过庭谈及 王羲之时 , 有诸多 的感 慨。他说从 受 , 王羲之 的书写 中便可看 出他当时 的心理 状态 , 当王羲之写 《 乐毅 给 人一种视觉 与心灵 的冲击。 论》 时, 闷闷不乐 、 心情灰 暗 ; 在写《 黄庭经》 时感觉心旷神怡 、 内心 5 总 计 书法是情感 性与线条相互 交织的艺术表现形式 , 他通过线 条 愉悦 ; 在写 《 太师箴》 时感慨世事无 常 、 人生多变 ; 在《 兰亭序》 中则 是思绪飞扬 。由此也可看 出, 不同的书写内容有着不 同的情感 体 的变化表现情感 , 带给人情感 的熏 陶。它 的艺术价值不 仅体 现在 现 。写到快乐之事必然心生喜悦 , 写到悲伤 的事 时也会 陷入悲 伤 过 去 , 对于现在及 将来都有 着很 大的影 响 , 我们 也应去不 断地探 之境 。在《 翰林 要诀 ・ 变法》 中, 陈绎将书法家 的情感 表现 与书法 究 发 现 。 的关 系做 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 说其 “ 情, 喜怒哀 乐 , 各有分数 。喜 则气和而字舒 , 怒则 气粗而字险 , 哀则气郁而字敛 , 乐则气 平而字 参 考 文 献 : 丽 。情 有轻重 , 则字之敛舒 险丽 , 亦有浅深 , 变化无穷 ” 。颜 真卿 [ 1 】 龙红编著. 中国书法艺术[ M1 . 重庆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6 , ( 1 1 ) : 1 7 1 在写 《 祭侄稿 》 时, 奸 臣当道 、 家 人被害 、 民不聊生 , 他便在其 中书 【 2 1 陈振 濂编. 书法美学【 M】 . 山东人 民出版社, 2 0 0 6 , ( 3 ) : 1 5 4 . 写 除了哀伤 、 沉痛之情 和对奸 臣的悲愤 、 国家 的担忧 。王羲 之在 写《 兰亭 序》 之 时是在一种 “ 清风徐来 , 水波荡漾 ” 的秀美环境 中 , 作者简 介 : 王霞( 1 9 7 6 一 ) , 山西 乡宁人 , 大专 , 初 级教练 员 , 山西省 山西 乡宁 0 4 2 1 0 0 与诸位 朋友 “ 一觞一咏 , 畅叙 幽情” 的闲适 下而写 , 因此在其 中便 临汾 市 乡 宁县 文化 广 播 新 闻 出版 局 , 自然而然地具有 了淡 然情 怀。由此可见 , 书法的美不仅体现在其

胡锡恒《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和现代书法教育》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宝鸡2022届高三下4月)

胡锡恒《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和现代书法教育》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宝鸡2022届高三下4月)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美学特征可依据美学以系统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以求获得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

一方面进行常规观察,采用分析和实验的客观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主观审美目的进行判断,回答好“为什么说汉字是美的”基本问题。

结合研究目的可知,清晰性和一般性十分重要。

清晰性要求简单明了,层次分明,易于青少年理解;一般性要求提取汉字美普遍的特征,才能广泛应用于书法教育教学设计。

依照上述目的和方法,可以提炼出汉字三个层次的美学特征。

自然美。

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初云:“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虽为传说,但汉字源于自然是可以考究的。

因此,汉字从一产生就具有自然之美。

古文字经历千年进化成为今天数目巨大、全面严谨的文字系统,依旧保留着汉字自然美的基本特性,如庄重、平衡、稳定、对称、匹配、流动等。

现代汉字有音、有义、有形,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美,映衬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架构美。

汉字由笔画构建而成,即为架构。

架构美的特征是元件规范、构造合理美观。

汉字架构的元件是笔画,主要的笔画有横竖点撇捺等。

最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

构造合理美观则要求笔画的位置合适,排列穿插得当,左右上下部分匹配得体,使字体稳定均衡,重心居中,给人以舒适和美感。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架构。

因此,美或不美,架构则起着核心的作用。

如是,书写时只要把字“构”好,自然就美。

形态美。

汉字的形态美也是个性美或艺术美,是汉字和书法最高的个性与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书法家通过笔画、字形及章法等技艺,发挥个性和才华,形成独立的流派和作品。

历代名家对书法有所评述,例如卫夫人的笔阵图对笔画进行了超然解说。

“永字八法”的精细技艺、古今名家的各种字体,都拥有其独特的形态之美。

形态美的美学研究更为复杂细腻,涉及审美对象和观察者的主观情趣、爱好、审美价值观等美学原理。

浅析隶书之美

浅析隶书之美
◎艺 术研 究 ◎
浅 析 隶 书 之 美
,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隶书的创作 , 我想有两点是需要注意 的: 一是加强对传统书 法的临摹和学习掌握 , 在创作时有法可依 ; 二是要打破陈规 的束 缚, 发挥主观 的能动性, 消化 吸收平 日积累的知识创作 出富有 自 己个性 的新的艺术形象 。对于隶书的学习和探究还有很长 的路 要走 , 平时学习汉碑帖得 多注意观察 , 我的体会是很 深刻 的。长 式 美 的 方法 。 时间临习一个碑帖有些 旧的陋习一直改不掉 , 书法的学 习与创 关 键词 : 隶书; 隶 书之 美 ; 结构 新 也 是循 序 渐 进 的过 程 。 1 隶 书 的发 展 因 素 3 . 3 隶 书作 品 赏析 隶书 , 许慎的《 说文解字 ・ 续》 云: “ 秦烧灭经书 涤除旧典 , 对于书法作 品的欣赏 , 我将隶 书的作 品按其笔画特点分成 大 发隶 卒 兴 役 投 戎 , 官狱 职务 繁 , 初有隶书 , 以趣 约 易 , 而 故 由此 两类来阐述 。书法作 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复杂 的心理过程。人 绝矣。 ” 由此可见 , 隶书是 由古字转变 为今 字的 中介体 。隶书 的 们常会 由书作联想到作者创作时的状态 , 作者的人 品、 气 质等等 具 体 出 现 的时 间 至今 总 说 纷 纭 , 我据 此 只 单 独 提 下 其转 折 期 出 书作 中并未直接展现的东西 。还会 由书作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 现的隶 书。古代 文字遵循着“ 六书” 的原则 , 是“ 随体诘 拙” 的象 事物的情态 , 从 而感受到书法美之所在。 形字系统。秦李斯 所创 的小篆对 大篆进行 了初 步地创 新与 改 ( 1 ) 方笔朴茂类。《 张迁碑》 ( 灵帝 中平 3年 , 公元 1 8 6年 ) , 动, 使之定型化 、 符号化 、 也更加 的简 易化。但 它仍存 象形遗 意 此碑纯用方 笔, 气满神 足。波挑不扬 , 常常是含 而不发 , 朴厚 中 隶书首先将篆 书的结体 和圆匀 的笔 画用平直 易写 的笔 画写 出 有雄秀之气。结体取正姿 , 四周平 满 , 方正朴茂 。杨守敬《 平 碑 来, 结体 由长变扁 。 记》 云: “ 已开魏晋风气 , 此源始于西狭颂 , 流为 皇初 三碑 之折刀 2 汉 代 时 期 书法 美学 概 况 在变为北魏真书《 始平公》 等碑 。 ” 在汉末 , 这 一 时期 着 重 尊 重 客 观规 律 自然 地基 础 上 , 对 自然 头 , 《 校官碑》 灵帝光和四年 , 公元 1 8 1年 , 全称《 汉 溧阳长潘乾 的摹状联想 的角度 探讨 了书法艺术 的 审美 本质 , 并提 出 了“ 壮 校光碑》 , 又名《 校官潘 乾碑》 , 宋绍兴 年间溧水县尉 仲远 得于固 美” 的理想 , 在这一时期古代书法美学 的主要奠基人是蔡邕。汉 遂移 至县学 , 1 9 5 8年存 于南京博 物院。侯 镜昶先 生 的 代隶书改变 了篆 书的用笔与结构 , 由早期偏 于象形 的形象性 向 城 湖滨 , 此碑 用笔方 正 , 书风雄宕 , 但带 有沉郁之气 , 是南 抽象型转 化 , 汉代 书 法 强调 观 物 取状 , 以 自然 美形 象 为 客 观 书学论集言“ 派方笔 的代表作 ” 。 . 依据。 ( 2 ) 方笔纤劲类 。其一 , 《 礼器碑》 ( 桓帝永寿二年 , 公元 1 5 6 隶书是汉代书法 的典 型代 表 , 汉隶在古拙 质朴 的总体 风格 年) , 全称《 汉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 , 现存 山东的 曲阜孔庙 。此 中, 呈 现 出不 同 境 界 的 “ 力势 ” 之 美 。汉 代 隶 书 分 为 两 个 阶段 : 方笔之书, 刚健清新波挑 明显 与横画 、 竖 画的瘦劲 前期 , 大约是武帝之前 , “ 古 隶” 在 有较多篆 意的“ 秦隶” 的基 础 碑 纯用笔端 , 创 上 书 写 者 自然 地 出现 了 审美 的要 求 , 使得“ 古 隶” 完 全 的定 型 与 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继承 了春秋 以来齐 国青铜铭文 的特色 , 造 了在纤劲挺拔 的线条中内含 的凝重和朴厚的特点 为历代所称 成熟 。其中最 主要的特点是汉代 “ 古隶” 都 写的 比较整齐 , 但 在 颂 。此碑 自北魏 郦道元《 水 经注》 首见记 载, 宋至今 录注最 多。 整齐中已经 开始有意识的寻求变化。特别是在有些字中最末一 明郭宗 昌《 金石史 》 云: “ 汉隶当以《 孔庙礼器碑》 为第一” , “ 其字 笔 写 的 又 粗 又长 , 这 种 极 富 有装 饰 意 味 的 笔 画 在 汉 古 隶 中 似 乎 非笔非手 , 古 雅无 前 , 若得之神功, 非 由人 造 , 所谓 ‘ 星 流 是不成文的规范 , 让原先 整齐划一 的书作 活泼生动起来 。第 二 画之 妙 , 纤植发 ’ , 尚未足形容也” 。汉诸碑结体命 意皆可仿佛 , 独 个阶段是“ 八 分书 ” 的兴起和 繁荣。现在我们 所说 的隶 书狭 义 电转 , 此碑如河汉 , 可望而 不可 即也 。 ” 其 二, 《 韩仁 铭》 ( 灵 帝熹平 四 地讲就是指 “ 八分书” , 它是在“ 古隶” 追求装饰 化的笔画发展而 公元 1 7 5年 ) , 全称《 汉 循 吏 故 闻熹 长 韩人 铭》, 在公 元 的 定型的书体 , 反应着 实用 和艺术 的审美要 求彼此 起伏 、 互为 消 年 , 1 2 2 8 年被李天翼发现。侯镜昶 先生云 : “ 汉分碑 刻和《 礼器碑 》 长, 从 而 推 动 书法 艺 术 的演 变 和 发展 。 用笔最相似的是 《 韩 仁铭》 ; 不过《 礼器碑》 在 纤劲 中出奇趣 , 而 3 从 审 美 欣 赏 角度 谈 隶 书 《 韩任铭》 则朴实无华 。 3 . 1 结 构 与 用笔

浅析书法艺术之欣赏

浅析书法艺术之欣赏

浅析书法艺术之欣赏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美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应从书法的点画、结法、章法及风格等方面给予分析,以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标签:书法点画结法章法书法就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线条的变化、组合,来展示虚灵的空间,造就深远的意境,表达人们微妙的情感。

书法创作运用用笔用墨及点画、节奏、造型等艺术手段,使书法成为实用且有欣赏价值的独特艺术。

我们欣赏书法,就是欣赏书法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整幅作品的风格美。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浅析书法美的欣赏:(一)从书法的点画上欣赏书法的线条美书法中的点画不同于一般的点画,是充满生命力的。

书法艺术的线条,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点、提等主要笔画,表现出来的线条,形象分明,不相混淆。

如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年枯滕、点如高峰坠石、撇如建兰之叶等等。

这种感受使线条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

“精美出于挥毫”。

这种线条通过书家运用提按、顿挫、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形象和情感美。

由于书法的点画线条在下笔书写时,都是“尽全身之力”,取逆势来完成的,所以,它能在人们的心中唤起力量感。

晋代卫夫人说:“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又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里的“筋”、“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度的主要因素。

构成线条美的因素还有“立体感”,书法中强调中锋用笔,“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故点画中间墨浓力足,点画两边墨淡力疾。

具有“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厚沉重,即使是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

线条美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情感,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的节奏感,古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主要是指书法用笔之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唤起人们的节奏感;二是线条中的呼应,这是书法线条富有情感的另一重要因素,所谓“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不论是凝重迟涩的用笔,还是轻松愉快的挥毫,都是书家的情感意志、风神貌状,使作品更具特殊的美感。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唐朝初期,书法理论明显倾向于尽善尽美的书法艺术,对书法的批评态度有人云亦云、倚老卖老、贵古贱今等,而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曾对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和批评论作出了相应的批判。

在评书论中,孙过庭从三个方面对当今书法批评作出了相应的剖析。

一、书法于世,知音难求“知音”,“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知音”即懂得音乐。

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指大多数人往往看轻同代的人而重视古代的人,才有“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孙过庭在评书论中,也强调知音的难能可贵: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

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

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在此段中,孙过庭通过自身不被正确赏识之憾,以及王羲之题扇于老妪“初怨而后请”等事例,阐明书法艺术的高雅性,一般世俗之人很难欣赏深微的书法之美,而只有少数行内人士才能互相成为知音,传道书法艺术之内蕴。

徐渭的书法艺术品格至高(图1),他的草书作品夸大了飞白的效果,通过单字内部空间的放大使得整幅作品行距变小,提按书写的过程致使草书线条点状的产生,单字间、字与字之间、整个章法上均营造了虚实空间,以至后人欣赏其作品时,初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细看却笔笔精道、方圆有度。

袁宏道称其为“苍劲中姿媚跃出”,真乃“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

孙过庭认为“知音难求”,难求“书家”,更难求“有实践经验的书家”: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生态美学视角下王羲之书法艺术浅析

生态美学视角下王羲之书法艺术浅析

78美学2021/05一、动静相合的形态之美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由视觉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每个字的形态。

不同的形态变化使得不同的字有了生动的气息。

王羲之书法在形态层面呈现出的“中和”之美是动静相合。

(一)线条与布白“线条”是书写时随着毛笔运行摆动而主动形成的,具有“动势”;“布白”是线条书写过程中分割纸面而被动产生的,具有“静势”。

这里的“势”是指有能量蕴含其中的,说明一个字不是僵化固态的。

书法本身作为造型呈现虽然是静止的,但是作为艺术它所表达的是郁勃的、涌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书法,或者说是文字的出现,都是缘由记事功能而来,都是用线条分割、打破了完整的块面而产生的。

线条的加入使得原本的“铁板一块”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同时,书法所注重的并不是只有“黑色”线条,“白色”块面的形状、样态依然是“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创作的价值就在于,利用线条对空间进行再分割,通过这种再分割产生新的空间,新的空间并不再是规则、完整、相同的形状。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样不同的线条和空间组合,使得书法作品趣味盎然,具有灵动性、可观赏性。

且不论草书、行书这样快速书写的书体,即便是隶书、楷书这样的正书,每个笔画也不是均匀排布的。

《乐毅论》中的一个“而”字,四条竖并不是整齐排列,不是每一条垂直向下,而是姿态各不相同,几个竖的组合看起来像是小朋友排队,前仰后合、东倒西歪,反而显得自由自在、充满童趣。

前面三竖也没有和横画接到一起,这样具有通透感,不压抑,灵活生动。

①书写过程中,由于一些线条排布紧密,会出现叠合在一起的情况。

这时候,画面呈现就从“一维的线条”变成了“二维的块面”。

然而这样的块面也不是完整形、规则形,就如同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假山,虽是整体一块,却依然外部有自己的形状、内部有自己的层次。

另外,也因为有了块面的存在,也使得整个画面呈现“点”“线”“面”的层次感,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协调的共生感;进而“和合生物”,视觉上呈现出“三维立体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
作者:嵇绍玉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9年第04期
【摘要】模糊与清晰是一对矛盾的哲学范畴,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传统审美中,一般都认为书法之法是模糊的、朦胧的和抽象的,但模糊因清晰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之美又是十分清晰的、具体的和直观的,这来源于书法清晰的笔法、墨法、结构法和章法,来源于书家的学养和个人品性,也来源于时代境遇和书法风格。

马斌先生的《书法观典》中就对此观点有所体现。

【关键词】模糊;清晰;审美距离;时代境遇;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9-0040-03

诚然,书法艺术中的许多审美特征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和思辨性,使得审美外延无限扩展、内涵异常深邃,与清晰、准确和客观审美保持着一定距离。

但没有清晰也就无所谓的模糊,缘此,书法审美许多特征又是直观、具体和可感的。

譬如“神韵”这一审美范畴,一直被艺术家们界定为書法审美模糊性最集中的表现。

表面上看,“神韵”是指飘飘忽忽存在于人的心思与情绪中绵延如缕的味道,剪不断理还乱,呈现朦胧的印记,但是,这种印记却又是十分清晰直观的,确实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明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就是指艺术创作要重视形外之意,“文已尽而意有余”,“神韵”便出现其间。

从这个层面讲,“神韵”十分具体直观,处于更高层次且明白清晰的审美境界。

同样,书法审美中,还有如“雅致”“风骨”“意象”“意境”“隐秀”等等,也都具有清晰这一特征。

唯有清晰才使得书法艺术的审美系统全面、翔实与丰赡。

马斌先生的《书法观典》正是用简练而流利的文笔,记录清晰的书法之美。

其实,书法欣赏根本问题是发现与展示美的问题,美无处不在,它或附丽于书法作品,或孕育于相关理论,或存在于书家品性与时代风范。

所以,书法审美既可以从作品出发,可以从书法演进流变出发,也可以从时代思潮和考评考证出发,向人们多角度多视域展示美凸显美炫耀美。

马斌先生抓住这个要害中枢,尽可能地探赜钩深书法作品内在之美,虽无滔滔宏词,但要言不烦句句切入肯綮。

他避开烦琐的哲学玄妙,避开难解的民族心结,也避开多维审美传递,而就作品赏作品,去除一切赏析承受之重,一意介入书法本体进行合矩中规、毫无枝蔓式诠释,给予总结提炼,彰显善美。


《书法观典》列出专门板块“书家简介”,重在说明书法审美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时代思潮下发生和发展的,境遇是书法之美得以清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时代风尚、个人成长足履总会给艺术烙上深深印记,一个书家总是在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在某种文艺氛围里书写,那么这个环境和风气一定会影响到书家对题材、风格、意境的取舍与追求。

纵观书法的演进,从王羲之,到欧阳询,到苏轼,到赵孟頫,到康有为,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深深浸染着时代的风涛与喧嚣。

《书法观典》列举王羲之《姨母帖》等十帖,在“书家简介”中就特别提出“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长大后却辩才出众,素有美誉”,短短数语,揭示魏晋那个特定的世势时事。

确实,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与思想形态,以张扬个性为特征,以佛家和道教崇尚自然为意识,都给予他们激活个体生命、走向自由境界更大的空间。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史》中说得好,王羲之书法“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故成为“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

正因为时代背景清晰,所以书法之美才清晰可见。

书法评论家们喜欢畅谈书法审美的模糊与朦胧,殊不知,在模糊的背后,都有着十分清晰的文化背景,而这文化背景又清晰地营造着书法之美,从这点来研习,书法之美何以恍惚而不可捉摸?我们再看《书法观典》,对邓文原、吴镇、张雨、柯九思等书家作出个体性简介,而个体性简介又组合成一个群体性简介,就是说明元代人文条件有异于其他朝代,特殊时代造就出元代特殊的书法面貌,这个书法面貌卓然屹立在书法历史的山河之中。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地位卑下,士人仕途无望,思想十分痛苦,他们的书法特征明显笼罩着复兴汉室的色彩,以超脱、清逸、放怀不束为艺术追求。

至此,谁也不会再否认这种书法审美的清晰,它像年轮刻度一样精准,道道有痕,不可改辙。


为了表白书法之美的清晰,《书法观典》“观典赏析”别开生面,就是“同归书作本体”,特别是对笔法和结体赏析给予浓墨重彩。

现代学者范文澜在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时期》中有一段论述:“任何一种学术,如果出现烦琐的解读,说明这种学术已无新的境界可辟,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衰落或灭亡。

”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魏晋之际,散文严谨详赡,语言整齐藻饰,骈偶化越来越浓,遣词造句技巧更为讲究,此时出现了《文心雕龙》《文选》《文赋》等重要的理论篇什,而晋之士人却放弃这些布满清规戒律的章句,改谈玄学,从弥漫的烦琐文风和苛刻的义律中解脱出来,精神得到释放,境界为之一新。

范文澜这一观点,在“观典赏析”中得到极好的印证。

按理,书法赏析应与其他艺术赏析一样,日逐走上一条简省易白、精准旨要之路。

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执繁控多,本来就是艺术赏析之大忌。

书法至简之趣味,就在于善于运用意象表达、白黑比例、空间布置,使观赏者在极简的形式中,灌注无限的内容和足够的情思遐想,正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但世上对书法赏析并非如此,在后期发展中,却走上日益浩繁、晦涩艰难之途径,与书法本体渐行渐远,这也正是书法审美被人为化之“模糊”的原因。

在魏晋之后千余年,“人品”“价值观”“审美渊源”“西方美学”等等这些包袱的出现,犹如唐柳宗元《蝜蝂传》中蝜蝂“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一样而最终被附物所困。

可以肯定,《书法观典》对书法的赏析准确精要。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每节每段,都会被其高屋建瓴、基沉础厚的解读所折服,从用笔到点画、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归依,细致周密,给人以艺术的启蒙和审美的诱导。

其主要内容有四:其一,赞美先贤书契精神。

书法载荷着千年文明,在生发中浸透着以感悟为本的睿智。

《书法观典》对先秦书法赏析,就集中在这一思想上。

从殷周到汉的两千年间,先民刻画“形神兼备”的书契精神,追溯仰韶彩陶的图画,虽不是文字,但天真质朴的造型,既付于装饰的实用功能,又展现先民对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甲骨文和金文除了用于卜筮预知、记录祭祀赐命情景之外,同时也展现了先民丰富的心灵和对生命的颂歌。

这种书契意会可感天地可昭日月。

其二,追寻文字创作自身的规律和道理。

《书法观典》对李斯诸多刻石尤其是《琅琊刻石》《秦诏版》作出精准的诠释,对文字之形、音、义作出概括,遵循“六书”之说,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揭示了文字产生的规律和特点,大有“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之功。

其三,导入“势”与“气”审美范畴。

这是赏析的重头戏,几乎每篇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提醒着人们,毛笔运用,令书法艺术风生水起,绞转提按,加之枯湿浓淡迟速之变化,使线条随心宛转、神奇莫测。

因有“力”“势”“气”之审美趣味,书法之美才跃然纸上,焕然于人们眼前。

其四,表达史上名家的见解与独见。

这种牵引效果绝不是利用名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是用约定俗成的名家之口,再一次来说明书法之美清晰的这一事实。

《书法观典》中“观典赏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物化技巧到精神掌握,从文字装饰意义到书法审美艺术,由混沌到清晰,从分离到综合,由狭义到广义,皆作出理性说明。

我们不妨将这种同归本体赏析方式,冠之以赏析“黄金版本”。


细对《观典赏析》风格的剖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刻意对风格加以分类与比较,而是集中在对风格综合层面上的阐述。

本来风格就是书家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诸元素的综合统一。

正因为综合着自然和心灵的两大核心元素,所以人们在观赏时,才会常常感到作品内有自然景观,有人和自然的亲和力,有时空深邃的神秘以及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的气息。

出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书法观典》对魏晋书作“温柔敦厚”表达由衷赞赏,认为是源于书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的心态。

把唐颜真卿《祭侄文稿》说成“英风烈气”“干裂秋风”,同样出于对颜真卿感性与理性的综合考量。

经典书法审美的清晰性,铭刻着书家披肝沥胆的追求,是审美对象和赏析者审美感受较为全面的本质反映。

为此,《书法观典》建构出书法审美全新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展示出书法之美的清晰性,另一方面,也开拓出书法审美学科研究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