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的意义分析
中国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中国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一些主要意义和魅力:
1. 文化传承和表达: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汉字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书法,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对历史、文学和哲学的传承。
2. 艺术的表达:中国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汉字的线条和结构,艺术家能够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不同风格的字体和书法作品反映了个体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情感体验。
3. 审美魅力: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线条的优美和构图的和谐。
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感觉,使观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4. 心灵沟通:通过汉字和书法,艺术家能够与观者进行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思考和表达,从而产生共鸣。
5. 修身养性: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耐心、专注力和毅力,同时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6. 文化交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书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促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7. 历史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代的碑刻、法帖等书法作品成为研究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通过它可以深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厚。
中国对书法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门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粹”。
中国人对书法的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1. 艺术价值:中国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作品被认为是汉字艺术的最高表现之一。
通过书法,艺术家可以表现出文字的美感、情感和气韵,书法作品常常被视为艺术品来收藏和赏析。
2. 文化传统: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中国人相信书法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情,提升内在的修养,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的修身之道。
3. 社交价值: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都以书法为一种社交技能和表现才华的手段,书法作品也常常成为文人交流的对象。
因此,书法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和交流角色。
4. 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书法,认为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艺术修养,因此书法常常被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来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热爱和重视,将其视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传统和一种修养的体现。
这种对书法的看法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书法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书法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和传统文化形式,既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价值:
1. 文化传承:书法作为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
书法作品通过墨宣纸上的线条,传达着历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
2. 历史记录:古代书法作品常被用于记录历史事件、表达政治理念。
一些历史文献、碑刻等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重要的研究资料。
3. 审美价值:古代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结构的谋划,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许多书法家的作品成为艺术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现代意义:
1. 文化自信: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心。
2. 审美教育: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书法的练习有助于培养耐心、专注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3. 文化交流: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书法通过艺术展览、交流活动等途径,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4. 身心健康:书法练习需要专注和放松,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总体而言,书法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和教育价值。
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审美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书法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审美价值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优美的字体和独特的笔法展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个性。
书法作品的符号与形式之美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让观者产生共鸣与感动。
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美感,它们的组合与排列也能够形成美的秩序和和谐感。
观赏书法作品不仅能够享受视觉上的美感,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境界。
二、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书法作品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智慧,是一部部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书法艺术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家禅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智慧的象征。
通过研习书法,人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
三、人文关怀书法艺术强调精神内涵和人文关怀,它能够塑造人们的情操和品格,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
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反复练习和观摩经典作品,使人们内心不断净化,修身养性。
书法艺术逐渐形成的专注和耐心,培养了人们的情感稳定性和心智成熟度,增强了个体的自控力和社会责任感。
书法让人们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并通过书写表达出来,既能够帮助个体自我调适,又能够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审美意识书法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培养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其艺术个性和价值观念能够对社会大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人们能够提升审美敏感性,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书法艺术的推广也能够促进国民审美观念的转变和提高,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浅析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浅析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塑造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书法创作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追求“神韵”和“意境”的高度融合。
书法作品通过用笔的力度、幅度和速度的协调变化,通过笔画的形态、形式和结构的美感,表达出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书法把绘画的构图手法和雕塑的锋刻手法融入追求墨色的浓淡、笔法的刚柔、构图的虚实等方面的平衡与呼应。
这种艺术风格与西方绘画传统的透视、明暗法则和色彩对比不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中国书法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字美和形式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通过欣赏和研习书法作品,人们可以培养对于形式和色彩的敏感性,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也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思价值观念,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精神追求。
中国书法对于个人修养和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人高度看重书法修身的作用,认为书法能够使人的性情升华、境界提高,并进而影响个人的品行和行为。
书法创作对于个体来说,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长时间的用心用意用情地描、点、提、勾,人们可以培养出一种沉稳的性格和沉稳的思考方式,增强个体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精研书法也对个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培养出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论书法欣赏的特点和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

论书法欣赏的特点和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书法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
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受作品中抽象线条组成的艺术形象的制约,其表现为:线条形象唤起欣赏者的整个审美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限制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活动的方向、节奏和范围。
但作为欣赏者,也绝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积极的心理活动,这是被动、制约中的主动。
所以书法欣赏是再评价与再创造的过程。
“再创造”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有丰富书法艺术修养的人,能很准确地把握住对象的艺术特征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由于欣赏者不同,那线条中跳动着的“势”,又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新的意象。
这是一种由于人的探究、求新的心理特征所创造出的新的境界,而决不是由看到了一“点”便联起蝌蚪式的“创造”。
当然,“再创造”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到笔画挺拔、气势豪放的书作,可以联想到高山、青松这些具有挺拔、豪放的物体;看到连绵飞动的字使人联想到山泉流水,引起波动的感觉;庄严的字联想到佛教,妍媚的字联想到美女,跌岩的字联想到杂技椅子顶,拙朴的字联想到汉代石刻,这只是一种“意象”,是从总体风格上进行的再创造,是由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所碰撞造成的心境。
那些联想的具体事物不会一直停留在脑子里,而“心境”却做为一种感知、体验的结果,较牢固地积淀在主体意识之中。
多层次的、多类型的欣赏、联想,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再评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将感知、体验上升到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中去,才能给作品的优劣予以评论,有时可以发现原作者所体会不到的意义。
尤其对古代书法作品的分析、评价,许多不被人注意、或者已被淹没的作品,经后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予以再评价后,方显示出其伟大之处。
如龙门二十品的制作者们,当时只是做为佛教的虔诚弟子用书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但过了一千多年后,竟然被高扬北碑者所发现,并赋于它们以深远的意义:作为一种隶与唐楷之间的书体,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书法珍品了,这是当时作者们做梦也未能想得到的。
人生活中的书法欣赏

人生活中的书法欣赏
人生活中的书法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地位,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
价值。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其创意极富
艺术性,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书法欣赏直接影响到人
们对字体、布局、笔画等细节精神层面的感受,通过欣赏,也能够更
好地获得心灵的美妙。
书法欣赏,既可令人惊叹书法大师们完美的笔墨,也可令人感受
到书法家们温暖的内心世界。
赏书时,目光先从视觉上来吸引自己,
然后是脑中的联想出的感悟,最后则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书法的
欣赏,可以令人有耐心,更能在欣赏的过程中用心体会这一份艺术的
精华。
书法欣赏,更是一种文字艺术的完美体现。
划笔、绘墨,以及使
笔墨更加节奏感一致,成为书法欣赏的要素。
书法欣赏,便是非凡的
情意所在,它也让我们去发现书法创作者其中的芝麻开花般的明晰感、优美感和文字思想感悟。
当书法作品在端正持续的欣赏中,便可以领
略其中美妙而细腻的意趣,更可以深深感受到书法家们追求文字艺术
的闪光之处。
人生活中的书法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它能让人通过精雕细琢,去感受精致的文字艺术精髓,去享受书法大家们的灵性特殊的自
然流露。
赏书,能让自己有空气、停顿感,能给生活带来必要的添加,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更加优美的书法,感受到更多的灵性乐趣,书法的
欣赏,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宝库,是一种文化的经典欣赏。
书法鉴赏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书法鉴赏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书法艺术作为其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在传承和发扬。
而书法鉴赏课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人们的书法欣赏能力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书法鉴赏课为题,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并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一、书法鉴赏课的价值和意义1. 提高人们的书法欣赏能力书法鉴赏课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导人们了解书法的历史、发展、特点及技巧等,从而提高人们的书法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书法鉴赏课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书法鉴赏课的开展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3. 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书法鉴赏课的学习,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在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书信往来、礼物赠送、情感表达等方面,书法都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情感交流的效果。
二、个人的感悟和体会作为一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通过参加书法鉴赏课,我深刻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学会了如何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我个人的感悟和体会: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书法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书法充满兴趣,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书法的魅力,并逐渐培养了对书法的兴趣。
2. 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磨练的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并注重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欣赏的意义书法欣赏的意义,也就是书法欣赏活动的价值问题,这项活动究竟有没有做的必要,书法欣赏到底有些什么作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从书法学习与书法欣赏的关系、书法欣赏的作用特别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书法欣赏的意义。
据此,我认为,书法欣赏的意义主要有四点:第一、书法欣赏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还是我们提高书写水平的前提条件。
我们之所以要从书法学习与书法欣赏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书法欣赏的意义,是因为现在常见的书法教学模式往往把“写”作为书法教育的全部内容,即使提到欣赏的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提而已,从其篇幅的比例不难看到这一点,完全忽视了它与书法学习(写)的内在联系。
要写好字,要学习书法,我的主张是必须先学会欣赏,这是前提条件,不会欣赏,眼睛不会看,如何去指挥手?会看才可能会写,不会看是不可能写好字的。
也就是说,学习书法,炼眼第一,练手第二。
第二、书法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教育形式,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之所以要从书法欣赏的作用,特别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作用这个角度来看书法欣赏的意义,是因为现在常见的书法教学模式很少认识到,或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者)的中华审美能力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内,作为审美教育的书法欣赏,它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认同教育,它是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是少数族群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认同方式,是中华民族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对于世界,作为审美教育的书法欣赏,它是传播中华审美、中华价值观念的重要形式。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当今世界除书法而外,还有比书法与思想价值观念联系更紧密的艺术形式吗?没有啦。
所以我们要说书法、书法欣赏在世界的推广,对于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从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对待这件事情。
这一点主要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的,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的,反过来,也要求艺术的创造者要有责任意识,艺术不是玩弄技巧的事,也不是纯粹表意抒情的事,艺术家是有社会责任的,艺术家必须明白,艺术的目的是助教化,移风易俗,所以诸如西方现代艺术之流那种表现颓废、病态、疯狂、玩世不恭、邪恶的做法,都是与艺术的目的相违背的。
对此,我们的先哲早就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随举几例:《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
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伊川曰:“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唐·司马贞《乐书述赞》:“乐之所兴,在乎防欲,陶心畅志,舞手蹈足。
舜曰箫韶,融称属续,审音知政,观风变俗,端如贯珠,清同叩玉,洋洋盈耳,咸英余曲。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
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繇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
”第三、书法、书法欣赏在我国艺术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书法欣赏,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照搬西方艺术体系,在艺术门类中没有书法的位置,致使书法艺术长期游离于“艺术”之外,导致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书法艺术的忽视,导致了我们艺术教育中的良莠不辨、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对此,我们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并进而看到作为艺术的书法在我国艺术教育中的特别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类智力开发方面有着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说到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提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
这个项目的提出,其直接的诱因就是前苏联在1957年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动,纷纷呼吁要从教育上寻找落后的原因。
十年之后,学者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美国尽管科学教育比前苏联先进,但是艺术教育却落后于前苏联,没有前苏联那一整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提高,从而导致空间技术在竞争中失败。
此后,美国对艺术教育一直很重视,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在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更是将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增列为“核心学科”,这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
因此,美国目前已有70%以上的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系或音乐系,不少大学还设定了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要求本科学生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艺术和人文学科,其中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的艺术课程占七十三分……2001年,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教授提出——《我国应尽早启动“艺术教育零点工程”》。
为什么要以“零点”命名呢?哈佛大学用“零”表示他们对艺术教育认识上的空白,以示从头开始的决心。
从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看,我国确实有不少值得重新认识和从头做起的事情要做,取名“艺术教育零点工程”,可以产生积极的警示作用。
(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试想,当今社会无论是高科技的竞争,还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将集中体现在人才素质与教育水平的竞争上,因此,教育没有理由不加强素质教育,教育没有理由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都要有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像的,而缺乏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书法在我国艺术教育中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意义呢?先来关注一个全球都在关注的重要理论。
1981年,美国加尼伏尼亚大学斯佩里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
斯佩里教授对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研究的实验结论显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又称为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所以右脑又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也就是说,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
那么,这项理论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呢?这项理论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具有几乎无限潜能的右脑至今还“沉睡”着。
自然,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日本学者品川嘉也指出:“人实际上有两个大脑,这就是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的左脑和具有非逻辑思维功能的,产生直观、形象、联想思维的右脑。
当今,左脑功能的大部分——例如计算、书写、装配机器等——工作,正在被以微型计算机、办公计算机为主要设备的计算机所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人若不能在那些计算机无能为力的领域,如产生新的设想,进行直观综合判断等方面使用右脑,那就会成为无用的人。
”“成为无用的人”,品川嘉也实际是在说,再不开发右脑,人就会被飞速发展,充满创造精神的新世纪所抛弃,因为人的创造性智能来源于右脑,完成于左右脑的配合,右脑不开发,社会就难以发展。
这是1992年12月16日《中国体育报》刊发的特稿《唤醒沉睡的右脑》一文的介绍。
相关的研究报道还很多,再举一例:《光明日报》1992年11月25日刊登了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生理研究室陈世骏教授就如何发展我国右脑开发事业提出的一些希望和建议。
陈教授认为:1、应该把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右脑开发结合起来。
2、希望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右脑知识和开发右脑智力的方法。
3、为了培育出具有右脑意识的新型教师,最好在师范院校(包括幼师、中专和大学)的教材中增加右脑智力开发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4、开发右脑智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密切配合,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普及。
看了这些介绍,了解到了斯佩里教授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我们肯定会心生几分感慨,开发右脑,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这个理论虽然不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但是他们能够跟踪世界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引进消化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其精神依然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