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护理分析论文
32例儿童癔症临床分析

3 化 疗过 程 中的 心 理 干预 . 2
注重生物性因素, 治疗方法主要重视化疗、 手术、 放疗等生物
治疗方面 , 较少关注和重视病人的心理因素对癌症发生 、 发展、
是癌症的活化剂 。因此,我们在 临床工作中,通 过对恶性肿
32 1消除化疗的紧张情绪 ..
我们应用 良好的和态度, 耐
心做好解释工作 ,说明化疗 的重要性及可能出现 的不 良反应 ,
使病人有一定心理准备, 树立起勇气和 信心, 保持轻松 的心情,
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化疗 。 32 2行为放松疗法 .. 首先,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 坐位
成人癔症 的特点我们 己熟悉 , 儿童癔症特点, 我们当不够 熟悉,应有哪些特征?为此 , 我们对鲁 山县人民医院儿科 的儿 童癔症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 下:
1 方 法
C S-I I 的儿童癔症诊断标准 ,其 中男 1 ,女 l 例 ,年 C D I) 9例 3 龄 7 4岁 ,平均年龄 (1 7 . ) ~l 1. 士2 4 岁。
蔼的语言 , 使病人感到温暖和体贴 , 使病人树立并保持乐观 的
情绪,帮助病人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
4 讨论
病人对疾病及化疗缺乏了解 , 会感到紧张、恐惧等 ,向病
以往对癌症的认识建立在单纯的生物 医学模式的理论上 ,
人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 让病人与 已 经接受药物化疗 的 病人交
无效 占 5 以下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 %
理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对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阶段 实施 心理干预后的临床 疗 效观察,如何在肿瘤治疗过程 中,在疾病 的不 同阶段,对不 同文化程度 和不 同风俗 习惯的病人 采用 易操作和行之有效心
儿童癔病的心理护理

儿童癔病的心理护理发表时间:2012-12-11T11:47:21.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云[导读] 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对病人的影响,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张云(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枣阳 44120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257-0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护理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种种异常的言行举止,认真分析其思维活动规律。
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其激发诱因与心理需要,提出用爱心、温情来暗示、诱导、鼓励患儿。
结果充分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用同情、理解与合理的让步来为患儿创造一个宽松、合适的环境,使患儿认识、减轻心理障碍。
结论解除生理、心理精神障碍,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儿童癔病心理护理癔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由精神因素引起,在精神病理状态下,由于组成利用复杂的心理功能的某种成分有障碍,因而出现了在类似外界条件下,健康人不会发生的异常心理现象,病人常常有强烈而明显的情感反应,但极不稳定,暗示性很强,具有丰富动人的幻想倾向。
在普通病房护理这类病人是非常棘手的,若在儿科病房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对6例癔病患儿的护理,我们深刻体会到对待此类患儿应采取独特的护理方式。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系我科2011年收治的6例癔病患儿,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
1.2 临床常见类型癔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很大,通常分为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根据我科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2.1 痉挛发作型2例,主要表现为双手乱舞、捶胸顿足,持续10分钟左右,可反复发作。
1.2.2 情感爆发型3例,主要表现以急性尽情发作为特征,躁动兴奋、时哭时笑,发作时间可随周围的劝慰而变化。
1.2.3 木僵状态型1例,主要表现为卧床不动、呼之不应、双目紧闭,但翻开眼睑可见眼球转动,肢体稍有抵抗。
38例儿童癔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 08年 3月
中国 民康 医 学
Me ia Jun lo hn s e pe dcl o r a fC ieeP o l ̄He l at h
M a 2 08 r, 0
,
第2 0卷
上半 月
第 5期
V0l2 FHM No. _0 5
例 , 语 1 。 内科 及 神 经 系统 检 查 均 未 见 异 常 , 述 表 现 失 例 上
理 护理 、 治疗不一定能完全达到预期 的效 果。从学 校到家庭 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 减轻学生的负担 , 除精神压力 , 孩子 去 使 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 2 5 护理效果 . 通过上述护理计划的实施 ,8例患儿 2 3 6例 治愈 ,0例好转 , l 2例 自动出 院。好转 病例 在门诊 心理科 继 续治疗 1 个月后随访 1 , 年 本组病 例仅 1 例复发 。
癔症 (ytr ) 又称癔病或 歇斯底里症 , hs i , ea 是一类 由精神 因素 和重大 生活事 件 、 内心 冲突 、 情绪激 动 、 暗示 或 自我暗 示, 作用于易感个体所引起 的心理或精神障碍 。癔症好发
于 成 年 女性 , 近 年 来 , 着 我 国社 会 生 活 方 式 、 济 发 展 水 但 随 经
1 1 一般资料 患儿 3 . 8例 , 年龄 6—1 , 中男 l , 4岁 其 5例 女 2 3例 ; 小学生 2 5例 , 中学生 l ; 自农村 2 3例 来 8例 , 城市 l 0
例; 系独生子女 2 例 , 7 非独生子女 1 例。 1
12 起病诱 因 3 中, . 8例 所有患儿病前均有诱 因 , 如因成绩
不理想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 、 训斥 、 体罚 ; 同学 或家 庭成员 与 发生争 吵; 到外 伤的情 形后感 到 自己肢体 无力 、 痛 、 看 疼 麻 木、 瘫痪等 ; 失去重要亲人 、 家庭破裂等。集体发病一起 , 1 是 名患儿在进 行健康 查体 时 、 检查 咽部后 出现 恶心 、 吐 、 呕 喘 憋、 胸闷等症状 , 接着 又有 2名学生也 出现 了类 似症 状。患 儿病前性格特征 多为胆怯 、 内向 、 敏感 、 疑 、 赖 、 性 、 多 依 任 争
探讨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探讨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5例癔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护理癔症患者舒适度提高,对护理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结论由于癔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且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暗示和自我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场合还可导致集体发病,所以必须对癔症进行防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的压力增加,癔症病人也渐多,所以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人康复的指南,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癔症;护理;体会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linical hysteria patients.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25 patients with hysteria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comfort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hysteria increased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improved.Conclusion hysteria is a more serious mental illness.In the course of the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the symptoms,the suggestion and self sugges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and it can also lead to collective disease on certain occasions,so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ure hysteria.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quickening of the rhythm of life,the increase of pressure in all aspect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ysteria patient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a good job of ment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Discharge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listic nursing,and also a guide for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We mus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Key words:nursing experience of hysteria瘾症,又称歇斯底里,是常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一般因精神因素而突然发病,常由重大生活事件导致强烈的情感体验或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儿童癔症护理

儿童癔症护理作者:王青丽邢玉芹张文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99-02实行计划生育后,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金枝玉叶。
因此,溺爱已经成了每个家庭残害孩子的糖衣炮弹。
由于中国传统中对孩子的溺爱,没有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是实行了,但相对应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今一些独生子女的恶习逐渐暴露出来了,由于儿童少年本身所具有的天真幼稚,心理发育不完善等特点,致使儿童少年癔症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癔症性朦胧状态,情绪暴发,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假性痴呆,以及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也包括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
各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伤。
它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有密切关系。
目前如何减少及预防儿童癔症的发病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因此,儿童癔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八月收治的23例儿童癔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7例,女16例,男:女=1:2.29,发病年龄8岁-16岁(13.5±2.78)。
病史3年—4年(0.47±0.19)。
1.2 教养方式教养严格子女感到压力过大5例(21.74),对子女骄纵、过分溺爱16例(69.57%),缺乏教育2例(8.69%%)1.3 发病诱因受批评4例(17.39%),外伤或受惊吓4例(17.39%),吵架5例(21.74%),父母不和者6例(26.09%),竞争父母宠爱3例(13.04%),躯体疾病1例(4.35%).1.4 治疗 23例患者均进行心理治疗,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暗示治疗13例,环境治疗14例,行为治疗4例,抗焦虑治疗16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1例。
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

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摘要】癔症多发于成年女性,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的提前,近年来,儿童癔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出现反复发作者,本文通过对一例癔症反复发作患儿的观察护理,分析总结了儿童癔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以及体会。
【关键词】儿童;癔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209-02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表现出多样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症状,但是缺乏精神病性症状及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诊断依据。
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多发于学龄期,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但是反复发作者少见,现将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病例简介患儿,女,9岁,小学三年级在读。
患儿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到上学时先随父母在外地上学,后转回本地,后发生家庭变故,目前仍由爷爷奶奶照顾。
患儿于2009年到2014年先后多次因癔症到我科住院治疗,其中癔症性痉挛发作4次、癔症瘫痪1次、癔症性呕吐3次、发作性头痛2次。
每次住院均经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且暗示治疗均有效,而确诊为癔症。
病程最短时1天,最长时1月。
患儿临床症状不固定、不系统,发作毫无规律,开始住院在护理查房中有时会发现患儿对表面上很严重的身体症状漠不关心,而对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视,住院次数多了以后因病情比较熟悉,护理人员查房时的常规询问都可以导致患儿表现出不满,大喊大叫。
2.护理措施癔症患儿多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和易受暗示等特点。
但是该患儿相对复杂的经历导致患儿的心理成熟度超过了她的年龄,我们针对其发病病因、临床表现和心理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的整洁与安静,避免不良环境刺激。
儿童癔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儿童癔症患者的护理体会癔症或称歇斯底里,系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组病症,在儿童中也会发生。
我们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共接诊17例癔症发作的儿童患者,现就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儿童中,男4例,女13例,均为独生子女,年龄7~17岁,平均13.6岁。
其中2例是反复发作多次,1例在2010年9~11月频繁发作9次,后做休学处理。
1.2精神因素:能找到明确的精神因素16例,只有1例原因不明。
有精神因素的病例中,学习上的原因6例,同学之间矛盾4例,家庭因素3例,其他原因3例。
1.3临床症状:表现类型有癔症性抽搐5例,癔症性情感暴发3例,癔症性运动障碍3例,癔症性感觉障碍2例,癔症性漫游1例,癔症性木僵1例,癔症性痴呆1例,癔症性混合障碍1例。
症状随周围的暗示而变化。
症状具有做作、夸大、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
1.4诊疗措施:在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分裂症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等。
治疗上给予对症处理:兴奋躁动症状给予短暂的使用抗精神病药或抗焦虑药处理,对抑制性症状给予暗示等心理治疗,在症状好转或消失后,给予支持治疗和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
2护理评估2.1评估主观资料在病史方面,注意发作与情感体验的关系,如对自身症状的过度关心、有意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等。
注意发作诱因、频繁性、严重性、持续性及症状特点等。
支持系统来源、性质和数量,知识缺乏等。
2.2评估客观资料如一般状况与外表、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夸张、表演、哭笑无常、情绪失控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3评估相关因素如痉挛、情感暴发、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假性痴呆等,以及焦虑、抑郁等恶劣心境等。
情境因素,如威胁性情境,对身体的威胁等。
3对癔症患者护理措施3.1护理患者时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虽然癔症的情感暴发具有戏剧性和发泄性的特点,但在护理上和病人接触时避免用过激的言词刺激病人,或过分地关注病人。
儿童癔症的护理分析

儿童癔症的护理分析作者:曾莹莹林春益林小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提示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癔症;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42-02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1]。
近年来,有关儿童癔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癔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可因心理因素突然发病,也可通过恰当的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而迅速恢复[2]。
现对本科室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8例儿童癔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儿18例,年龄6~15岁,其中,男10例、女8例;小学生11例,中学生7例;来自农村13例,城市5例;独生子女12例,非独生子女6例。
,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为4年余。
1.2 诱因癔病患儿发病多有精神诱因,发作形式多样,可长达数小时且容易复发。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3]。
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假性癫痫越来越常见(Wyllie,1990)[4] ,患儿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怯、内向、敏感、多疑、依赖、任性、争强、急躁、固执。
1.3 临床表现癔病常见临床表现为:(1)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
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物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阵发性换气过度、出汗、呼之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癔症的护理分析
【摘要】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提示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癔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42-02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1]。
近年来,有关儿童癔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癔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可因心理因素突然发病,也可通过恰当的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而迅速恢复[2]。
现对本科室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8例儿童癔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18例,年龄6~15岁,其中,男10例、女8例;小学生11例,中学生7例;来自农村13例,城市5例;独生子女12例,非独生子女6例。
,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为4年余。
1.2 诱因癔病患儿发病多有精神诱因,发作形式多样,可长达数小时且容易复发。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
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3]。
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假性癫痫越来越常见(wyllie,1990)[4] ,患儿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怯、内向、敏感、多疑、依赖、任性、争强、急躁、固执。
1.3 临床表现癔病常见临床表现为:(1)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
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物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阵发性换气过度、出汗、呼之不应。
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发作后有部分遗忘。
(2)表现为瘫痪、步态异常、感觉障碍、过度换气、失明、失聪等,但较少见。
2护理方法与结果
2.1 心理护理对新人院的患儿热情接待,做到言语亲切,态度和蔼,和患儿交朋友,取得患儿信任是为其治疗的第一步[5]。
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如谈爱好、讲故事,与其一起玩玩具。
帮助学龄儿童制订学习计划,鼓励其参加有益的活动,与患儿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
使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治疗性语言产生好的效果,鼓励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嘱其遇事冷静、不急躁,尊重父母和长辈,预防疾病复发。
2.2 提高患儿心理素质缓解期间要重点培养患儿提高心理素质,多交朋友,认真安排学习计划,家长与孩子尽量减少正面冲突,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
2.3 药物暗示治疗给予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剂临时肌肉注射、葡萄糖酸钙针剂静脉推注或给予生物反馈放松治疗。
症状轻者可以漠视理睬,逐渐消退”。
2.4 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不良暗示引起复发。
纠正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加强锻炼,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彻底治疗本病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2.5 对症护理对癔症患儿症状的护理,患儿肢体抽动,晕倒时,注意保护,不要有过多人围观,在用10%葡萄糖酸钙10ml缓慢静推或肌注维生素 b10arg,起到加强暗示治疗的作用.待症状恢复后,不再多问刚才发生的事情,以免因暗示作用使患儿症状复发。
对于肢体瘫痪、失明的患儿。
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做好针刺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坚定患儿治愈的信念。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护理体会到,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均偏重儿童营养、智力开发,忽视儿童的个性塑造及心理发育,导致患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情绪不稳定、不能承受挫折和委屈等[6],并由此引起某些症状,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如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或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意识改变等。
这些症状使家长心理紧张、焦虑。
家长的表现进一步增强了对患儿
的暗示作用,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
因此,对儿童癔症的护理应认真准确地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重要作用。
同时,护理前应向家长了解患儿性格特征,认真倾听患儿自诉,多加安慰,获得患儿信任后给予心理护理和语言暗示,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7273.
[2] 施智林.儿童癔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41.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
[4] 姜佐宁,主编. 现代精神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23.
[5] 陈明敏儿童精神疾病的护理.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46.
[6] 张晓艳.癔症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 徐州医学院
学报,2007,(27)6:413.。